?

AI機器人能代替文藝家創作嗎

2024-04-11 01:00黃大榮
閱讀時代 2024年3期
關鍵詞:機器人人類創作

黃大榮

鋼琴家郎朗被邀請到電視臺盲聽,幕布后,一位少年和機器人特奧彈奏同一首古典樂曲。郎朗馬上就分辨出哪是來自意大利的機器人的彈奏。他說,機器人彈奏精準,不會有一個音符出錯,但是,在樂曲的感情表達上,少年更勝一籌。

郎朗一語道出了人與AI(人工智能)的本質差異。

2023年,轟動世界的AI事件,是ChatGPT問世。ChatGPT,讀作“恰匹題”,全名Chat Generative Pre- trained Transformer,是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新推出的一種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由于算法使用了類似人腦的神經網絡架構,ChatGPT擁有語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特別是它會連接大量的語料庫來進行訓練,語料庫就是數據庫,包含了真實世界中的對話、各種文本、繪畫、音樂,使得它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它不僅可以像真人一樣與人們對話,還能根據人們的需求,撰寫郵件、視頻腳本、文案,甚至翻譯、編寫代碼,最后進化到文藝創作。

關于ChatGPT的神話般的贊譽,鋪天蓋地。它的問世將導致記者、編輯、律師、IT工程師、作家、畫家、作曲家“失業”的聲音也不絕于耳。

那么,AI真的能代替人進行文藝創作嗎?我的回答是:不能。

文藝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精神與情感的投射或外化,個人性或個性是其最可貴的品格。恩格斯在談到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時說,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就是黑格爾說的“這一個”。藝術形象的“這一個”,就是獨特性,創作主體的人,是獨特的,他所生產的典型形象也是獨特的。真正的文藝,從一個人的內心走向另外的人的內心,讓受眾心弦被撥動,引起心靈的震顫。文藝家是用靈魂和心血在創作的,“字字得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AI機器人本身沒有意識,沒有靈魂,沒有情感,怎么能指望它的“作品”具有藝術的魅力和沖擊力?

AI機器人演奏恰恰是在機械地完成把貝多芬樂曲“讀一遍”的指令。同樣,AI主持人可以流利地播音,但卻不能在面臨現場時,通過表情和音聲流露出感情和情緒的微妙變化。

今日頭條的寫稿機器人已經是不可或缺的新聞寫作工具,但是它寫不出《唐山大地震》那樣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作品。一位資深編輯說:“由于新聞事件的瞬息萬變,機器人需要及時更新和學習新的信息。其次,機器人目前仍然無法像人類一樣理解和解讀復雜的情感和文化因素。這意味著在某些涉及情感和主觀性的文章中,機器人的創作能力受到限制?!?/p>

我們更不能想象,AI機器人能夠創立一個文學藝術流派,就像法國的達達主義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上添上兩撇胡子,或者像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創作出夢一樣的荒誕意境。

AI機器人寫了一首古詩:“山居人事少,近日掩松門。野鳥啼新竹,溪流沒舊痕?!庇腥苏f,很有王維的詩風詩味,言過其實?!蔼氉捏蚶?,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蓖蹙S《竹里館》的畫面、人物、心境,構思完整、渾然天成,可謂“詩中有畫”。更不要說AI機器人寫不出白居易的《琵琶行》,也寫不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生成式語言大模型ChatGPT的創作,本質上是一種摹本。它記憶了人類的巨量的文藝作品,然后根據使用者的訴求,即文字、語音的輸入信息,進行搜索、拼接、組合,形成所謂的再創作作品。這些作品,總會有似曾相識的印記或痕跡。乍一看,可能感覺新穎,甚至驚艷,但是經不起藝術審美的檢驗。拿藝術家們的術語說,“匠氣有余,靈氣不足”。假如你的訴求是要求女性的美麗,它的畫作很可能美得很精致,卻缺乏韻致和風采。原因是,這種AI機器人,本身就不具備人的意識、感性、精神和氣質,不具備人的審美的主觀性和豐富性。

我們知道,建立數理模型,需要設定邊界條件:邊界條件越寬泛,模型也就越復雜。給AI機器人的輸入信息是極其有限的信息,它也就只能接受你的簡單的“命題作文”。這樣,AI的作品就有極大概率的趨同性。你給出林黛玉的幾個外形和性格特性——清秀美麗、纖瘦柔弱、氣質憂郁、靈心慧性,ChatGPT哪怕能背誦《紅樓夢》,它也就只能畫出個大概的古代美少女形象。但是,在一千個畫家筆下,就會有一千個林黛玉。而文學藝術最忌諱趨同性,最欣賞差異性。

說到底,AI機器人還是機器,不是有生命的人?,F代人的祖先是智人。赫拉利在《人類簡史》里說,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歷史正式啟動。

認知革命使得人具有了一切其他動物不具備的“虛構”能力。虛構,就是想象。人類文化從此開始。而文藝的又一個本質屬性就是創造(虛構)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藝術世界。

智能不等同于智慧。智能略等于聰明,有超強的記憶力、極快的反應力和執行力。發自生命運動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才是智慧。盡管AI的算法模擬了人腦神經網絡,然而,人腦的復雜程度和運行機制,還沒有完全被破解。按照庫茲韋爾《奇點臨近》一書的預言,到2045年,AI機器人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產生自主認知和想象,也就是有了智慧。不過預言畢竟是有概率的。如果真像他預言的那樣,人類就相當于創造了一個新的物種——類人的新人類。這可是亙古未有的天大的事情,是一場偉大的社會“范式”變革。對此,我們需要未雨綢繆,人文學者們要加緊思考:如何確保智慧機器人不傷害人類,如何讓人類與智慧機器人友好共生。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編:王曉靜

猜你喜歡
機器人人類創作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機器人來幫你
認識機器人
機器人來啦
創作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