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敦煌文獻中與“秤”有關的四則疑難字詞

2024-04-11 04:10張文冠
敦煌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考釋

張文冠

內容摘要:通過破讀通假、辨析字形和方言求佐等方法,對敦煌文獻中的“士/ 心”“秤笙/產”“秤廚”和“鼠皇(巤星)”等與“秤”有關的疑難字詞作了深入考察。認為“士/ 心”本作“柿心”,指“柿心木”;“秤笙/產”本作“秤莖”,義謂“秤桿”;“秤廚”本作“秤錘/鎚”,義謂“秤砣”;“鼠皇(巤星)”本作“镴星”,指“用鉛錫合金或錫制作的秤星”。結論有助于了解唐五代敦煌地區所用秤的一些情況。

關鍵詞:敦煌文獻;疑難字詞;秤;考釋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1-0102-10

Explications of Four Difficult Characters Related to Steelyards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ZHANG Weng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Shandong)

Abstract:studying phonetic loan words, analyzing the form of certain characters, and applying dialect words as proof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several difficult words related to steelyards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The analyzed words are: shi/xin士/ 心, cheng sheng/chan秤笙/產, chengchu秤廚, and shuhuang/laxing鼠皇/巤星. Analysis of these words has concluded that the original writing of shixin士/ 心should be shixin柿心, which means“the core of the persimmon tree”;chengsheng/chan秤笙/產should be chengjing秤莖, which means“weighing beam”; chengchu秤廚should be chengchui秤錘/鎚, which means “a sliding weight used in a steelyard”; and shuhuang/laxing鼠皇/巤星should be laxing镴星, which indicates the tin gradations marked on the beams in steelyards. Explicating these characters will aid scholars in further studies of manufacturing centers in the Dunhuang area during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s.

Key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 difficult characters; steelyard; explication

作為商貿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衡器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十分常見,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敦煌社會經濟文書里就有不少關于衡器“秤”的記載。對于敦煌文獻中秤的種類、構件和規格等問題,高啟安先生[1]、王進玉先生[2]、黑維強先生[3]和杜朝暉先生[4-5]等學者都作過詳細闡述,結論大都可信。不過,敦煌文獻中仍有一些與“秤”有關的疑難字詞,需作進一步的研究。茲對其中的四則進行考釋,不當之處,祈方家正之。

一 士/ 心

(一)“士/ 心”的用例及其相關解釋

“士心”在敦煌文獻中出現了兩次,都與“秤”有關。其例如下:

(1)P.2613《咸通十四年正月四日沙州某寺就庫交割常住什物色目》:“士心秤笙壹?!??譹?訛[6]

(2)P.3638《辛未年正月六日沙彌善勝于□都師慈恩手上見領得諸物歷》:“士心秤壹量,并石碓、鐵鉤?!保?]

例(2)中的“士”,董永強認為:“可能是‘實之誤?!保?]黑維強認為:“‘士心秤為一種秤?!保?]276

與“士心”相關的還有“ 心”,例如:

(3)S.1947V2《癸未年(863)五月抄錄官算籍上明照手下再成氈定數(擬)》:“ 心秤 一?!保?]

例中的“ ”,王進玉認為是“ ”[2]81,唐耕耦、陸宏基則錄作“杜”[10]。杜朝暉認為:“‘杜心‘士心具體指什么,尚待進一步研究?!保?]215[5]373

例(3)的原卷如圖1所示:

其中的“ ”,右邊構件的最后一筆帶有上下字之間的牽絲,該構件清晰可辨,當為“士”。因此,“ ”的準確錄文應該為“ ”。

至于“士心”“ 心”究竟指什么?以上諸家的研究,僅董永強作了具體的解釋,即“士心”為“實心”。這個解釋存在著一些問題。

1)“士”和“實”在《廣韻》中分別音“ 里切”[11]和“神質切”[11]468,分屬崇母止韻上聲止攝和船母質韻入聲臻攝,二者的中古音有一定的差別。

2)在極個別情況下,有人為了牟取不當利益,在商業活動中會使用一種“空心秤”。這種秤的特點是秤桿的中間被挖空,灌入水銀,或者將秤砣挖空,有時還會在秤砣中內置鐵珠,這樣做是為了便于隨意操控,以達到缺斤少兩的目的;和“空心秤”相對的是沒有被做過手腳的“實心秤”,即秤桿和秤砣都是實心的,這種秤也最為常見?!翱招某印陛^為罕見,通常情況下,人們平時所說的“秤”都是正常的秤。因此,在描述秤時一般沒有必要刻意用“實心”來修飾。

3)“士心秤”又寫作“ 心秤”,“ ”當為“士”之增旁字。既然所增偏旁為“木”,說明“士心”和木材有關,而無關乎空心與實心。

筆者以為,“士心”中的“士”是“柿”的通假字。理由詳述于下。

(二)“柿”的字形和讀音

“柿”又寫作“枾”“ ”“柹”等?!稘h語大字典》“枾”字條:“木名。后作‘柿?!墩f文·木部》:‘枾,赤實果。邵瑛《群經正字》:‘今經典作柿?!保?2]《漢語大字典》“ ”字條:“同‘枾(柿)?!稄V韻·止韻》:‘ ,果名?!墩滞āつ静俊罚骸?,俗枾字?!保?2]1263《集韻·止韻》:“柹,《說文》:‘赤實果。俗作‘杮?!保?3]

“柿( 、柹)”的讀音和“士”完全相同。S.617《俗務要名林·菓子部》:“柿,音士?!保?4]《龍龕手鏡·木部》:“杮,音士?!保?5]在《廣韻》中,“ ”“士”皆音“ 里切”[11]253。在《集韻》中,“柹”“士”皆音“上史切”[13]674。

(三)“柿(柹)心”的所指及其異稱

文獻中有“柹心”的用例。例如:

(4)隋灌頂纂《國清百錄》卷2:“王 戒師衣物等:……柹心筆格一枚,銅燭擎一具, 石裝柹心經格一具?!保?6]

例言楊廣布施給智 “柹心筆格”“ 石裝柹心經格”等物品,“筆格”和“經格”分別指“筆架”和“放置經書的木格”。其中的“柹心”,應當是一種木料的名稱。對于該詞,明人方以智曾作過考釋:

《通雅》卷34《器用·雜用諸器》:“柹心,猶棗心也。唐人曾用之。朱子《跋蔡藻筆》‘試所制棗心樣,山谷言‘即(郎)奇棗心散卓,其檀心筆,謂瘦而白色也。古柹即柿,柿與棗聲相轉,羊柿一名 棗,可證?!保?7]

“柿(柹)”“棗”都是果名,且野柿樹的果實有時也被稱作“軟棗”或“黑棗”,但“柿(柹)”“棗”的讀音差別較大,“柿(柹)心”并不是“棗心”。實際上,“柿(柹)心木”就是指柿樹科之樹的木心。

柿樹科約有5屬300多種,我國有柿屬40余種。除了常見的柿子樹外,諸如“軟棗”(又名“黑棗”“君遷子”“野柿子”等)也屬于柿樹科柿屬。柿樹科的木材多為黑褐色,特別是有的木心為純黑色或間有條紋的黑色。我國民間的一些傳說或俗語可以證明這一點。例如:

(5)謝雨順、高懷聚《劉秀與濮陽地名》:“柿樹的木頭——黑心?!保?8]

(6)阮章競《圈套》:“柿子甜甜柿樹蔭,好皮好面藏黑心?!保?9]

柿心木可以用來制作一些器具。除了上述例(4)中的“筆格”“經格”外,又如:

(7)唐陸羽《茶經》卷中《茶之器·竹 》:“竹 ,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保?0]

例言用“柿心木”制作竹 。此例的“柿心木”,宋一明注:“有說法認為是一種烏木?!币秊椤对涂たh圖志》和《太平寰宇記》[20]28。這個解釋是正確的,下文還將對“烏木”再作詳細討論。

(8)元陶宗儀《輟耕錄》卷23“書畫褾軸”條:“唐貞觀、開元間,人主崇尚文雅,其書畫皆用紫龍鳳綢綾為表,綠方紋綾為里,紫檀云花杵頭軸,白檀通身柿心軸?!保?1]

例中的“白檀通身柿心軸”,杜秉莊、杜子熊的解釋是:“用白檀木做軸桿,中間挖空,成為通心的。柿(fèi費),削下的木片,此處指挖空?!保?2]這個解釋說對了一半,“白檀通身”確實是將白檀木“中間挖空”,但“柿心”卻并非“削下的木片”或“挖空”,而是指“柿心木”?!鞍滋赐ㄉ硎列妮S”指將黑色的柿心木套入中間挖空的白檀而制成的軸桿。

大概“柿心木”比較珍貴,因此成為某些地方上貢的貢品。例如:

(9)《元和郡縣圖志》卷28《江南道四·歙州》:“(黝縣)縣南有墨嶺出墨石。又昔貢柿心木,縣由此得名?!墩f文》‘黟字從‘黑旁‘多,后傳誤遂寫‘黝字?!保?3]

例中提到地名“黟”的得名與“貢柿心木”有關?!墩f文·黑部》:“黟,黑木也?!保?4]而“柿心木”也是黑色的,所以又被稱為“柿心墨木”。例如:

(10)《太平御覽》卷171《州郡部十七·歙州》:“(《圖經》)又曰:‘新安貢柿心墨木?!保?5]

《(淳熙)新安志》卷5《黟縣沿革·古跡》[26]和《太平寰宇記》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27]引《新安圖經》亦作“柿心墨木”。

也作“柿心黑木”。例如:

(11)《方輿勝覽》卷16《江東路·徽州·土產》:“《圖經》:‘新安貢柿心黑木?!保?8]

此例,《徽州府志》卷2《食貨一·土產》引《新安圖經》亦作“柿心黑木”[29]。

在上文例(9)中,我們提到“柿心木”和“黟”有關,二者其實為同義詞?!镑稹币矊懽鳌?”,又名“ 木”?!稘h語大字典》“ ”字條:“同‘黟。黑木,俗名 木?!都崱R韻》:‘黟,或作 ?!保?2]1370

“柿心木”又名“烏文木”。例如:

(12)《太平御覽》卷961《木部十·烏文》:“崔豹《古今注》曰:‘烏文木,出波斯國。每舶上將來,就中烏文爛然。中國亦有,出溫、括、婺等州?!保?5]4268

晉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指出“烏文木”的產地有國外的波斯和國內的“溫、括、婺等州”。

“柿心木”,又名“烏木”?譹?訛“烏樠木”“烏梨木”“翳木”等。例如:

(13)周宏偉《長江流域森林變遷與水土流失》:“柿心木,又名柿心黑木,即烏木,柿樹科?!保?0]

(14)劉權、夏春森等編著《果樹新品種·新技術·新進展》:“柿木稱烏木,多作貴重器皿?!保?1]

(15)華夫主編《中國古代名物大典》“翳木”條:“亦作‘毉木,亦稱‘烏樠木‘烏木‘烏文木。木名。柿樹科,常綠喬木……木質堅重細密,有光澤,為著名工藝材。果實供食用。晉崔豹《古今注·草木》:‘翳木出交州,色黑有文,亦稱之烏木也。舊注:‘翳或作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烏木》:‘〔釋名〕烏樠木、烏文木?!布狻骋龝r珍曰:烏木出海南、云南、南番。葉似棕櫚,其木漆黑,體重堅致?!保?2]

在“柿心木”的諸多異稱中,較為常見的是“烏木”。

(四)“柿心木”可用來制作秤桿

“柿心木”除了可以用來制作上文所提及的“筆格”“經格”和“竹 ”外,還可以用來制作“秤桿”。在制作秤桿時,為了使直度和形狀達到要求,需要刨刮木桿,所以用來充當秤桿的木料常為木心部分。充當秤桿的木料應當具有硬度大、穩定性強、不脹縮、不易裂、不變形翹曲、耐磨和不吸潮等特點。而柿樹科的木心具備以上特點?譺?訛,因此可用來制作秤桿。對此,各地相關的文獻記錄很多。例如:

(16)孫方友《周師傅》:“因為秤桿是木的,無論粗細,均要上等梨木或柿木。這兩種樹素有鐵樹之稱,實而細膩,所以長得慢,二十年方能成材?!保?3]

(17)《邊永泰秤店》:“加工秤要用特種木材,主要是果木、柿木、梨木、棗木用得最多?!保?4]

(18)《董村木桿秤制作技藝》:“普通秤桿一般要選用樹齡較長(30年以上)的棗樹、杏樹、梨樹、核桃樹、柿樹等?!保?5]

以上三例,只是籠統地說柿木可以用來作秤桿。也有一些著作明確提到“柿心木”(也就是“烏木”)適合用來制作秤桿。例如:

(19)陳植編著《主要經濟樹木》:“烏木亦稱為烏文木、黑檀。屬柿樹科……可供家具、雕刻、裝飾品、秤桿、相架等各種材料用……凡是柿屬中心黑色或斑色的樹木,亦都稱為烏木?!保?6]

(20)衛廣揚主編《東南亞木材——識別及用途》:“柿樹科柿木,別名東印烏木,烏木……又叫條紋黑檀木、青黑檀、黑檀等。在我國海南島所產木材的心材具有黑色條紋,所以叫烏材、烏椿,烏蛇,在內地有些樹種的果實似棗可食,通稱猴棗、軟棗、黑棗,木業界通稱柿木。用途:本屬以烏木最為名貴,心材黑色發亮,并且有吸引人的花紋,是雕刻、硬木細工(如秤桿、木盤、筷子、木梳等)及其他裝飾良材?!保?7]

例(20)對柿木的產地和用途作了詳細說明。由此例可知,柿木中的“烏木”,也就是“柿心木”,是用來制作秤桿的優良材料。

(五)對敦煌文獻中“士/ 心秤”的種類和木料來源的推測

經過上文的考證,敦煌文獻中的“士/ 心秤”,我們可以斷定就是用柿心木制作而成的秤。

據吳承洛[38]、王進玉[2]86-89等學者的研究,唐代的秤有大、小之分,大秤的斤兩是小秤的三倍。敦煌文獻中的“柿心秤”,有可能是大秤,更有可能是小秤。由于“柿心木”,特別是純黑色的“柿心木”生長緩慢、直徑???譻?訛,難充大料,所以經常用來制作小巧貴重的物件。因此,敦煌文獻中的“柿心秤”極有可能指一種小型的秤。這種小型秤,在宋代經過進一步的改造,演變為后世所說的“戥(等)秤”或“戥(等)子”?譹?訛?!笆列哪尽保ㄒ簿褪恰盀跄尽保┻m合用來制作這類小型秤的秤桿。例如:

(21)張世文《定縣農村工業調查》:“戥子之秤桿多以烏木制成,有小銅盤小銅錘,提毫系用絲線制成?!保?9]

(22)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編《甘肅省文化資源名錄》第14卷:“戥子,主要用于稱一些貴重的黃金、白銀、珠寶、中草藥等,以克為計量單位,小秤盤,鉈為黃銅或白銅打造而成。秤桿材質為骨質、烏木等?!保?0]

(23)陳見東主編《中國設計全集》第13卷《工具類編·計量篇》:“戥秤是一種小型的桿秤,又名戥子,是舊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以克為單位……戥子桿,是戥秤的主要部位,其選材有純黑色烏木、青銅、動物硬骨等?!保?1]

通過例(23),可知制作“戥子桿”較為合適的材料之一即是“純黑色烏木”。這類純黑色的“柿心木”,也是域外某些地區的物產。例如:

(24)汪奎宏、樸世一主編《木材竹材識別與檢驗》:“柿樹屬木材以國外產的烏木最為著名,心材黑色發亮……柿樹屬木材分三類:第一類為心材全黑色,如上述烏木;第二類是心材灰色或紅褐色,并具黑色條紋;第三類是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材色較淺。我國所產的柿木材色多近第二類,心邊材區別不明顯?!保?2]

(25)周默《木鑒——中國古典家具用材鑒賞》:“烏木為柿樹科柿屬的幾個樹種……心材全黑發亮者主要有烏木(產斯里蘭卡及印度南部),厚瓣烏木(產熱帶西非)、毛藥烏木(產菲律賓)、蓬塞烏木(產菲律賓)?!保?3]

唐五代敦煌地區用來制作“柿心秤”的木料之來源,大概有以下兩種推測:

1)《古今注》中提到柿心木“出波斯國”。據例(24)(25),南亞、東南亞和西非等地出產純黑色的柿心木。也許敦煌文獻中所載的做秤的柿心木,就來自中亞、南亞甚至更遠的域外地區。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樞紐,商貿發達,對外交流頻繁,是中外物產的匯集之地。因此,我們不排除唐五代敦煌地區的柿心木由域外傳入的可能。

2)根據《古今注》《元和郡縣志》和《本草綱目》等典籍的記載,我國的溫州、括州、婺州、云南和海南等地都出產柿心木,且敦煌本地也能種植柿樹。因此,敦煌文獻中提到的“柿心木”,有可能產自國內。

綜上,例(1)(2)“士心秤”中的“士”,當為與之同音的“柿(柹)”的記音字。因為是一種木料,所以又在“士”的基礎上增加“木”旁,新造出字書未見的俗字“ ”?!笆? 心秤”即“柿心秤”,指“秤桿用柿心木制成的秤”。

二 秤笙、秤產

(一)“秤笙”“秤產”的用例及其相關解釋

“秤笙”在敦煌文獻中的用例如下:

(1)P.2613《咸通十四年正月四日沙州某寺就庫交割常住什物色目》:“士心秤笙壹?!保?]257

例(1)中的“秤笙”,高啟安[1]60、王進玉[2]82皆釋作“秤桿”。

與“秤笙”有關的還有“秤產”。例如:

(2)S.1947V2《癸未年(863)五月抄錄官算籍上明照手下再成氈定數(擬)》:“ 心秤 一?!保?]290

例(2)中的“秤 ”,唐耕耦、陸宏基錄作“秤產”[10]8。高啟安[1]60、王進玉[2]82都將“秤產”釋作“秤盤”,大概認為“產”的本字是“鏟”。杜朝暉把例(2)錄作“秤笙”,并將其和例(1)中的“秤笙”一并釋作“秤桿”,又認為此義源自“笙”之本義樂器[4]215[5]373。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解釋了“士/ ”為“柿心”,既然“秤笙/ ”前面用“柿心”來形容,說明這種秤的構件的材質可以是“柿心木”。如上文所述,“柿心木”常用來做秤桿。因為“秤盤”的材質一般是金屬,所以,“秤笙/ ”應該是指“秤桿”。問題是“秤笙/ ”為何有“秤桿”義,“笙/ ”的本字是什么。

(二)“秤笙”“秤產”當作“秤莖”

我們首先來看例(1)中的“秤笙”。筆者懷疑,“笙”當作“莖(莖)”。構件“巠”“生”非常相近,容易相混。比如“經”俗作“ ”[44]?!懊劇彼鬃鳌?”[45]。又如“貹”俗作“ ”,《直音篇·貝部》:“ ,山敬切。財富?!保?6]從注音和釋義來看,“ ”的正字就是“貹”,《廣韻·映韻》“所敬切”:“貹,財富?!保?1]430“鼪”俗作“ ”,《漢語大字典》“ ”字條:“同‘鼪?!保?2]5090

在敦煌寫卷中,“莖”寫作“ ”“ ”等[45]394,“笙”俗作“ ”[45]705。因此,“笙”“莖(莖)”形近易混。在敦煌文書中,有不少相關的佐證。例如:

(3)S.4373《癸酉年六月至八月硙戶董流達園硙諸色破歷》:“廿日,枝十五束, 拾笙,上頭修渣用?!保?7]

(4)P.5032《渠人轉帖》:“人各白刺五束、壁木三笙?!保?8]

例中量詞用法的“笙”,義謂“根”。對于這類用法的“笙”,趙家棟和董志翹利用敦煌寫卷、竹簡碑刻和佛經音義中豐富的俗字材料,證明“笙”是“莖”之俗訛,“莖”才是敦煌文獻中常見的表“根”義的量詞[49]。例(3)(4)中的“笙”,張小艷在錄文時也標注出其正字是“莖”[50]。

因此,例(1)中的“笙”其本字可能就是“莖”。

我們再來看例(2)中的“秤 ”。從字形上看,“ ”確實和“產(産)”有些相似,但“秤產”一詞在文獻中罕見,很難解釋其詞義及其理據。仔細辨識后,可以看出“ ”筆勢有些傾斜,其下半部的構件非常接近“巠”的異體“ ”[51]。因此,“ ”其實就是“莖(莖、 )”字。

既然例(1)(2)中的“秤笙”“秤產”本當作“秤莖”,那么,“秤莖”又為何義呢?

(三)“秤莖”義謂“秤桿”

“莖”本來指“草木的主干部分”,由此引申出“柄”“竿(桿)”等義[12]3429?!俺忧o”就是通常所說的“秤桿”。例如:

(5)佚名注《周易參同契注》卷上:“要道魁柄,統化綱紐。紐,帶也。言爐上安秤莖,以北斗柄承其漏水?!保?2]

例(5)的作者不明,陳國符《〈道藏〉經中外丹黃白法經訣出世朝代考》考訂此書大概在唐乾元元年(758)至五代末年間成書[53]??梢娭吝t在唐五代時期,“秤莖”一詞就已經流行。

(6)善珠撰《因明論疏明燈鈔》卷1:“權者,科(秤)阜(錘)也。衡者,秤莖也?!保?4]

“衡”有“秤桿”義[12]910,例中用“秤莖”來作“衡”的釋語,說明“秤莖”就是“秤桿”?!兑蛎髡撌杳鳠翕n》成書于781年,作者是日本學僧善珠。此書中出現“秤莖”一詞,說明該詞不但在唐代的中土使用,而且還傳到了東瀛。

“秤莖”一詞,在當代仍然存在。例如:

(7)藍興發《傳世畬歌》:“九杯酒,久久歸,菜那食飽酒食醉,保護禾樹像秤莖,保護稻尾像秤錘?!保?5]

例言人們祈求神靈保佑莊稼茁壯生長,禾莖像秤桿一樣。

綜上,敦煌文獻中的“秤笙”“秤產”皆當作“秤莖”,義謂“秤桿”?!笆? 心秤莖”就是用柿心木做成的秤桿。

三 秤 廚

(1)P.3161《常住什物交割點檢歷》:“面秤壹具,并秤廚;巤星秤壹,并秤廚?!保?6]

關于“秤廚”,目前有兩種解釋:

1)杜朝暉認為:“‘秤廚也是一個不好理解的名物詞,‘廚的諸義項都與秤挨不上邊,疑‘廚是‘錘的音借字,‘廚字《廣韻·虞韻》音直誅切,在遇攝,‘錘字《廣韻·支韻》音直垂切,在止攝。敦煌方音止遇二攝經?;焱?,‘秤廚即是‘秤錘?!保?]215[5]373

2)邵曉峰認為“廚”同“櫥”,“在當時的敦煌寺院,作為庋具的櫥已具有分工,有的櫥專門用來放秤?!保?7]

通常情況下,沒有必要為了放秤而制作專門的櫥柜。所以,第二種解釋難以成立。筆者贊同第一種解釋,在此從音韻和方言的角度做一些補充。

“秤錘”義謂“秤砣”,也寫作“秤鎚”[58]。敦煌文獻中就有“秤鎚”。例如:

(2)P.2613《咸通十四年正月四日沙州某寺就庫交割常住什物色目》:“大鐵秤鎚壹?!保?]256

例中的“鎚”同“錘”?!稘h語大字典》“鎚”字條:“同‘錘。秤砣?!稄V韻·脂韻》:‘鎚,權也?!段淖忠袅x》云:從垂。亦通?!保?2]4559

中古時“廚”為澄母虞韻平聲合口三等遇攝字,“錘”為澄母支韻平聲合口三等止攝字,“鎚”為澄母脂韻平聲合口三等止攝字,三字聲母相同。至于韻母,虞、支、脂三韻在唐五代敦煌方言中混用不分。敦煌蒙書《開蒙要訓》里,就有虞支互注、以虞注脂的例子。例如“為”是“盂”和“ ”的注音字,“朱”是“騅”的注音字等。羅常培據此總結出“虞、支互注例”和“以虞注脂例”,并認為“凡是同虞韻合用的”都讀[u][59]。因此,在唐五代敦煌地區,“錘”“廚”“鎚”的讀音也應該相同?譹?訛。

在當代不少地區的方言中,承古而來的“止合(支脂微)入虞”或“支微入虞”現象非常普遍,止攝合口三等和虞韻讀音相同[60]。在今湖南、江西、浙江和山西等地的方言里,“錘”“廚”以及與“鎚”同屬脂韻的“槌”,前兩字或者三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比如:岳陽方言的“錘”“廚”“槌”皆音[ɡy24][61];上饒方言的“錘”“廚”“槌”皆音[d y312][62];泰順蠻講的“錘”“廚”皆音[t‘?藜y31][63];榆社方言的“錘”“廚”皆音[tsh 22][64];蒲縣方言的“錘”“廚”“槌”皆音[t?拶‘u13][65];萬榮方言的“錘”“廚”“槌”皆音[pf‘u24][66];運城[67]和吉縣[68]方言的“錘”“廚”“槌”皆音[pf‘u13]。

[14]張涌泉. 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7冊[M]. 北京:中華書局,2008:3625.

[15]行均. 龍龕手鏡(高麗本)[M]. 北京:中華書局,1985:380.

[16]灌頂. 國清百錄:第2卷[M]//大正藏:第46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803.

[17]方以智.通雅[M]. 諸偉奇,紀健生,阮東昇,整理.合肥:黃山書社,2018:576.

[18]濮陽市地名辦公室. 濮陽地名漫談[M]. 濮陽:濮陽市地名辦公室,1987:97.

[19]阮章競. 中國解放區文學書系·詩歌編:第3卷[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2540.

[20]陸羽. 茶經譯注[M]. 宋一明,譯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7.

[21]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M]. 李夢生,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50.

[22]杜秉莊,杜子熊. 書畫裝裱技藝輯釋[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236.

[23]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M]. 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687.

[24]許慎. 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1963:211.

[25]李昉,等. 太平御覽[M]. 北京:中華書局,1960:832.

[26]羅愿. (淳熙)新安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90:7675.

[27]樂史. 太平寰宇記[M]. 北京:中華書局,2007:2065.

[28]祝穆. 宋本方輿勝覽[M]. 祝洙,補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6.

[29]汪舜民. 弘治徽州府志:卷2[M]. 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46.

[30]周宏偉. 長江流域森林變遷與水土流失[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77.

[31]劉權,夏春森,等. 果樹新品種·新技術·新進展[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104.

[32]華夫.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下冊[M]. 濟南:濟南出版社,1993:1350.

[33]墨白,方亞平. 孫方友新筆記小說·小鎮人物:第3卷[M]. 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5:47.

[34]陳瑞勇. 管城文物故事[M]. 康玉慶,資料整理. 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112.

[35]馬炎心. 曹魏故都:許昌[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90.

[36]陳植. 主要經濟樹木[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52:7.

[37]衛廣揚. 東南亞木材:識別及用途[M].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78-81.

[38]吳承洛. 中國度量衡史[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84-85.

[39]張世文. 定縣農村工業調查[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165.

[40]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甘肅省文化資源名錄:第14卷[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398.

[41]陳見東. 中國設計全集:第13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300.

[42]汪奎宏,樸世一. 木材竹材識別與檢驗[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71.

[43]周默. 木鑒:中國古典家具用材鑒賞[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203.

[44]趙紅. 吐魯番俗字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249.

[45]黃征. 敦煌俗字典[M]. 第2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98.

[46]章黼. 直音篇:卷六[M]. 刻本. 揚州:義烏虞德燁,明萬歷六年(1578):95.

[47]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等. 英藏敦煌文獻:第6卷[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48.

[48]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34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2.

[49]趙家棟,董志翹.敦煌文獻中并不存在量詞“笙”[J].語言科學,2012(4):436-440.

[50]張小艷. 敦煌社會經濟文獻詞語論考[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77,242.

[51]冷玉龍,韋一心. 中華字海[M]. 北京:中華書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4.

[52]佚名. 周易叁同契注[M]//道藏:第20冊. 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72.

[53]陳國符. 陳國符道藏研究論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32.

[54]善珠. 因明論疏明燈鈔:第1卷[M]// 大正藏:第68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222.

[55]藍興發. 傳世畬歌[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198.

[56]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2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0.

[57]邵曉峰. 敦煌家具圖式[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169.

[58]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第8卷[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67.

[59]羅常培. 唐五代西北方音[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4-145.

[60]鄭偉. 現代方言“支微入虞”的相對年代[J]. 中國語言學報,2018(18):159-167.

[61]李冬香. 岳陽柏祥方言研究[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49.

[62]上饒縣縣志編纂委員會. 上饒縣志[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451.

[63]傅國通,鄭張尚芳. 浙江省語言志:上冊[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558.

[64]李建校,崔容,郭鴻燕,等. 榆社方言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69.

[65]蔡權. 蒲縣方言志[M]. 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19.

[66]吳建生. 萬榮方言志[M]. 太原:《語文研究》編輯部,1984:16.

[67]呂枕甲. 運城方言志[M]. 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1:22.

[68]蔡權. 吉縣方言志[M]. 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0:17.

[69]喬全生. 現代晉方言與唐五代西北方言的親緣關系[J]. 中國語文,2004(3):262.

[70]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等. 英藏敦煌文獻:第7卷[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49.

[71]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甬上風華: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江北卷[M]. 寧波:寧波出版社,2012:111.

[72]中山市坦洲鎮宣傳文化中心. 坦洲咸水歌集[M]. 中山:中山市坦洲鎮宣傳文化中心,2009:78.

[73]吳澤霖. 定播縣鄉土教材調查報告[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94.

猜你喜歡
考釋
“名媛”的詞義及其流變
《孔雀東南飛》開篇二句考釋
《儒林外史》中“土儀”一詞考釋
南安中憲第鄭運錦之子鄭汝成墓志銘考釋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釋
2000年以來《水經注》詞匯研究綜述
《儀禮》鄭注“相人偶”新詁
亳州方言詞語考釋
宋賈昌齡墓志考釋
秦皇島古代官印考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