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翻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批評

2024-04-12 11:13潘若蘭何均洪
名家名作 2024年3期
關鍵詞:凈身文化交流譯者

潘若蘭 何均洪

[摘要]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學作品翻譯對于傳播中國文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對中國成熟作品的現有外譯進行翻譯批評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對等的重要工具。從文化翻譯理論視角來看,《第七天》社會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涉及語言、文化和社會層面的交互,翻譯時必須考慮到目標語言受眾的理解背景,以確保在使用目標語言傳達原文的社會文化信息時更得當,關注和處理與特定文化相關的詞匯和概念的方式可能會對這一過程產生積極影響。

[關? 鍵? 詞] 文化翻譯理論;小說翻譯;翻譯批評;社會文化負載詞;《第七天》

一、引言

文化因素極為深刻地塑造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在于如何充分展示中華文化所具備的獨特魅力。我們要通過向全球推介卓越文藝作品、弘揚優秀文學作品,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這一呼吁下,眾多優秀文學作品迎來了多語言翻譯的高潮,形成了空前繁榮的局面,而在其中,余華小說的譯本雖不是最廣泛的,卻是最成功的范例。

二、文化翻譯理論

翻譯在促進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任務之一是確保準確傳達原文的含義。由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如何精準地傳遞原始文化的內涵,以達到促進文化交流的目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文化翻譯專注于翻譯在文化交流中的轉換與接受,以文化為視角對翻譯活動進行研究。通過對特定文化“含義”的闡釋,文化翻譯將源語文化傳達給目的語讀者。文化翻譯理論的創新性在于突破了傳統翻譯學對語言和功能對等的限制,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拓展了人們對翻譯過程的理解。這一理論的提出不僅挑戰了既有的概念框架,還為翻譯研究領域提供了豐富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方向。隨著中西方學者對文化翻譯研究的深入,其內涵也在不斷深化。

英國翻譯家巴斯奈特對文化翻譯理論做出了杰出貢獻,強調語言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能存在,文化也只存在于擁有自然結構的語言之中,從而凸顯出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他認為翻譯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文化交流,不能僅注重語言,而忽略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他提出了關于文化翻譯理論的幾個要點:(1)翻譯應以文化作為單位,而非限于語篇之上。(2)翻譯不僅是簡單的譯碼和重組,更是一種交流行為。(3)翻譯不僅僅是對源語文本的簡單描述,更應當在目標語和文化中實現相應的功能。(4)不同的歷史時期翻譯有不同的原則和規范,但都旨在滿足相同需求[1]。

國內翻譯界也對文化翻譯進行了深入探討。李文革指出:“翻譯絕非純語言行為,它深植于語言所處文化,符合巴斯奈特翻譯思想的重要原則?!保?]劉宓慶認為:“翻譯活動是社會行為,應以社會可接受的目的語實現轉換,而不應局限于原語的可讀性?!保?]可見,在文化翻譯理論的背景下,實現文化功能對等是翻譯過程的核心。

國內外學者針對文化翻譯理論均強調應以文化為翻譯單元,確保譯文在文化層面實現文化功能對等,促進目的語讀者與作者、目的語讀者與源語讀者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好地傳達文化內涵。因此,在翻譯中國優秀文學作品時運用文化翻譯理論,有助于促進文化交流,將中華文化傳播給更廣泛的國際受眾。

三、翻譯批評

《中國翻譯詞典》對翻譯批評的定義為:“翻譯批評即根據特定的標準,對翻譯過程及其譯者質量與價值進行全面的評價?!保?]盡管中國學者對這一概念的觀點有所差異,但在某些闡述上還是有相似之處的。楊曉榮強調,翻譯批評是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進行的一項綜合性評價,涉及內容、表達、風格、語言以及生動性等多個方面。這種評價不僅是對翻譯的技術層面的審視,更是對其在傳達信息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效果進行全面考量的過程[5]。在《翻譯批評與賞析》中,李明提出了一個觀點:“翻譯批評主要是針對具體的譯作或與譯作有關的某種翻譯現象所發表的評論?!u在這里的意思不是‘批判,而是‘評論?!保?]李金樹則認為翻譯批評是對以翻譯或翻譯活動為核心的描寫、分析、評估和研究活動[7]。由此可見,無論是《中國翻譯詞典》對于翻譯批評的定義還是學者對于翻譯批評的闡述,都強調了此處的“批評”并非傳統的“批判”,正如筆者此處所談及的“批評”既可以是對其譯文的鑒賞,也可以是指出其譯文錯誤式的批評,還可以是對其譯文理論性的研究。

在美國學者紐馬克(Newmark)對翻譯批評內涵全面陳述的基礎上,《中國翻譯詞典》總結了翻譯批評五個方面的內容:(1)分析原作,以了解其目的和意圖;(2)分析譯者,了解其翻譯原作的意圖、所采用的翻譯方法以及譯作的目標受眾。(3)找出原文和譯作中的代表性文本,進行詳細的比較分析。(4)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對翻譯進行評價,包括譯者的技術以及翻譯的質量。(5)對翻譯作品的整體質量進行評價,了解譯作在其對應的目的語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4]。筆者將選取合適恰當的原文和譯文例子結合文化翻譯理論進行分析。

四、題材選取

余華是中國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活著》《兄弟》《第七天》等?!兜谄咛臁肥怯捎⒓疂h學家白亞仁(A. H. Barr)翻譯的,于2014年由美國蘭登書屋旗下的萬神殿圖書公司(Pantheon Books)出版。其英譯本The Seventh Day備受好評,白亞仁功不可沒,然而對其譯作的研究與分析目前仍較為有限。

《第七天》涵蓋了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以楊飛的視角和第一人稱對現代中國的社會事件進行細致敘述,凸顯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詞匯。按照奈達的觀點,文化可大致分為五類:生態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及語言文化。文化負載詞則包括生態、物質、社會、宗教和語言文化負載詞。文化差異源于中西方社會發展歷程的不同[8]??紤]到篇幅限制,本文將以文化翻譯理論為視角,對《第七天》譯本中關于社會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評析。

五、譯文評析

各國社會發展歷程不同,因而造成了各自獨特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習俗。社會文化負載詞包含非物質性的文化負載詞,包括稱謂、意識、價值認知、習俗等[9]。在翻譯過程中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原語中的某些詞在譯語中難以找到對應詞或完全缺失;二是即使在譯語中找到了相同的詞,從文化角度看,其并未包含原語中相應詞匯的文化含義。這兩類詞語都屬于社會文化負載詞。本文以文化翻譯理論為視角,評析譯者對這兩類詞語的處理及翻譯,考察其是否準確傳達了原文含義,是否實現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第一類詞匯

例1:“死無葬身之地”

ST:我驚訝地看見一個世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他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我看見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

我問她:“這是什么地方?”

她說:“這里叫死無葬身之地?!?/p>

TT:To my amazement I now saw another world, one where streams were flowing, where grass covered the ground, where trees were thick with leaves and loaded with fruit. The leaves were shaped like hearts, and when they shivered it was with the rhythm of hearts beating. I saw many people, some just bones, some still fleshed, walking back and forth.

“Where are we?” I asked.

“This is the land of the unburied.”

此處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但是作者并沒有給其一個優美的名字,而是叫作“死無葬身之地”。作品的本意為凡是來到這里的人都是死后沒有墓地、無法安葬的人。但對于源語讀者而言,這個名字原本是一句極其惡毒的咒語,而在文中卻是一個世外桃源。原文中,這個地方充滿了友善、溫暖,沒有等級劃分,人人歡樂祥和,這是作者為小說中所提到的那些處在社會底層、連最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的人們,那些衣不蔽體、陷入生活絕境的人,甚至是在去世后沒有一片土地安葬尸首的人們,所營造的一個溫暖、友愛、平等的充滿人間溫暖的“桃花源”,這個“死無葬身之地”也正是小說中的點睛之筆。

而對于目的語讀者而言,其對“死無葬身之地”背后所蘊含的潛在詛咒含義并不了解,此處譯者將其簡單處理為“the land of the unburied”,直譯為“未埋葬人的家園”,此處的處理喪失了原文帶給讀者的沖擊感和反差感,并沒有達到文化交流的效果,也沒有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2:“鼠妹”

ST:“鼠妹自殺的時候是下午。我那時候剛好走到鵬飛大廈,我的口袋里放著大學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我在網上查到鵬飛大廈里有幾家從事課外教育的公司,我想去那里找一份家教的工作?!?/p>

TT:“Mouse Girl killed herself in the afternoon. I happened to be at the Pengfei Tower just at that time, carrying my university diploma in my pocket, because I had learned that several companies handling English tutorial services were based in the Pengfei Tower, and I wanted to see if I could find a position as a tutor.”

此處“鼠妹”隸屬于稱謂翻譯,作品中將鼠妹和其對象歸于鼠族,即擠在陰暗潮濕的屋子里,居住密度較高,其不僅是因為居住條件以及環境與老鼠類似,更是因從事的工作也是社會認可度不高的職業,像老鼠一樣受人鄙夷。譯者對原作所創造的具有特色的稱謂進行翻譯時選擇了直譯,將其翻譯為“Mouse Girl”,在保留了原作語言特色和社會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向目的語讀者準確傳達出原文的含義,不會使目的語讀者產生困擾或歧義,達到了文化交流的效果。

(二)第二類詞匯

例1:“凈身”

ST1:坐在身旁的一位老者扭頭看見了我的臉,驚訝地問:

“你沒有凈身,沒有整容?”

“凈身了,”我說,“我自己凈身的?!?/p>

“你的臉,”老者說,“左邊的眼珠都出去了,鼻子歪在旁邊,下巴這么長?!?/p>

TT2:An elderly gentleman on one of the adjacent chairs turned his head and looked at me in surprise. “You havent washed or reshaped?”

“I washed,” I said. “I did it myself.”

“But what about your face?” he said. “The left eye has come out and your nose has got out of position and your chin is so long.”

ST2:一個蒼老的聲音步出圍繞鼠妹行走的人群,對一直低頭哭泣,低頭縫制長裙的鼠妹說:

“孩子,應該凈身了?!?/p>

鼠妹仰起掛滿淚珠的臉,愕然看著這個聲音蒼老的骨骼,停止縫制的動作。

“你已到入殮的時候,”蒼老的聲音說,“應該凈身了?!?/p>

TT2:An old voice emerged from the crowd that was circling Mouse Girl. “My child, you should bathe,” the voice said, as Mouse Girl bowed her head and wept and sewed her dress.

Mouse Girl raised her tear-stained face and looked in astonishment at this skeleton with the old voice.

“Soon youll be interred,” the old voice continued. “So you should bathe now.”

此處所涉及的社會文化負載詞為“凈身”,譯文對于原文中的同一詞匯先后翻譯為不同的單詞,TT1中將該詞譯為“wash”,TT2中將該詞譯為“bathe”,前者的含義為沖刷洗凈,后者則蘊含著洗滌,更是通過“bathe”一詞表達出“鼠妹”在進行凈身時與前文“我”凈身時的不同之處。從文化翻譯理論視角來看,對同一個富有社會特色的詞匯進行了不同的處理,傳達出了原作者想要傳達的潛在含義。

例2:“哭”

ST:“一個遲到的候燒者剛剛進來,聽到他們的對話,站在通道上說:‘市里大大小小的官員,還有各區縣大大小小的官員,一千多人,一個一個向市長遺體告別,還不能走快了,要慢慢走,有的還要哭上幾聲?!?/p>

TT:A cremate who had just arrived provided an update as he made his way to his seat. “If you add up all the city officials, big and small, as well as those from adjacent districts and counties, that must amount to over a thousand people, and every one of them needs to say goodbye to him, and they cant walk fast—they need to walk past slowly, and some will want to weep as well.”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葬禮上的“哭泣”被視為極為正常,甚至認為哭聲越大越能凸顯人們對逝者的思念與感情。與此不同,西方人沒有哭喪的傳統,在西方葬禮上是聽不到哭聲的[10]。在這一語境下,譯者將“哭上幾聲”翻譯為“weep”,該詞強調小聲、無聲地哭泣,凸顯了流淚的特征,同時也尊重了目的語文化的習俗。

六、結束語

譯者面臨著將中國文學翻譯為外語、輸出中國文化的任務。這一挑戰充滿機遇,需要譯者不斷提升水平,以更好地傳播和推廣中國文學和文化。要想達到文化等值和文化交流的效果,譯者必須清楚地了解目標文化和源文化之間的異同。譯者的目標不僅是保留源語言特有的文化詞匯的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在翻譯這些文化負載詞時傳達源語言的優秀文化。通過對其他優秀學者、譯者的譯文進行翻譯批評不僅能促進譯者提升自身的翻譯水平,還能幫助譯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認識文化翻譯理論。

參考文獻:

[1]Su Bassnett,And Lefevere.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 London and New York:Printer Publishers,1990.

[2]李文革.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20.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49.

[4]林煌天.中國翻譯詞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5]楊曉榮.翻譯批評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2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7]李金樹.批評主體的身份對翻譯批評觀的效應:以1949—1966的翻譯批評為例[J].外國語文(雙月刊),2018,34(4):128-135.

[8]Nida,E. 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in in Translation-Problems [J]. WORD,1945,1(2):194-208.

[9]于強福,余曉鳳.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第七天》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3,32(6):48-54.

[10]謝翔宇.中西方喪葬習俗差異對比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6-8,238.

作者簡介:

潘若蘭(1999—),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何均洪(1971—),男,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航英語教學、測試、機器翻譯。

作者單位: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猜你喜歡
凈身文化交流譯者
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
以“春風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強兩國“心通意和”
凈身出戶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充滿期待的中韓文化交流年
“凈身出戶”協議未獲法律支持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婚內出軌,能讓他凈身出戶嗎
法國凈身器在意大利開花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