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推進文化統戰和統戰文化工作

2024-04-13 11:22陳喜慶
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化

陳喜慶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北京 100080)

在2023 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統一戰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統一戰線要在全面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內涵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扎實推進文化統戰工作,切實加強統戰文化建設,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作出更大貢獻。

一、全面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

學習是貫徹的前提。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是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

(一)在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①習近平:《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147頁。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各級黨委要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把宣傳思想工作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強對宣傳思想領域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戰略性任務的統籌指導。

(二)在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19頁。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

(三)在堅持“兩個結合”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氣和旺盛活力。③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 年第17 期。他特別強調,“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

(四)在新時代文化使命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為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①習近平:《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193頁。特別是在新的起點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五)在堅定文化自信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為條件。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17 年第21 期。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層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六)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③習近平:《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238頁。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七)在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事關黨的長期執政,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④習近平:《加快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第147頁。要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八)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⑤習近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288-289頁。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

(九)在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38頁。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十)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②習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228頁。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族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

二、扎實推進文化統戰工作

文化統戰,是與經濟統戰、政治統戰、社會統戰相對應的統戰工作領域,是統一戰線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著力重點。具體講,就是依托統一戰線的資源和優勢,引導統一戰線成員積極投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革命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化統戰主要是做文化界黨外人士的團結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人。早在1928 年,中央就提出要建立文化界統一的革命團體,并在30 年代先后組織領導“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等文化團體,深入開展文化統戰工作。1944 年,毛澤東同志發表了題為《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的著名講演,標志著我們黨文化統戰的思想更加成熟。黨的文化統戰工作,促進了革命文藝運動發展,擴大了黨在文化界的影響,為傳播進步思想、沖破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推動民族解放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統一戰線服務文化建設任務日益繁重,對文化統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們進一步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明確功能定位,創新途徑載體,提升工作水平,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

(一)積極為文化改革發展建言獻策

圍繞重大問題考察調研、議政建言,是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重要職責,也是統一戰線的重要政治優勢。要引導統一戰線廣大成員,緊緊圍繞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等重點工作,深入調研、集中攻關,形成具有應用價值、解決關鍵問題的調研成果;支持黨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議案、提案、信息直通車、建言獻策專家組等形式,收集文化界人士和文化企業的意見建議,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二)廣泛團結文化界黨外人士

在我國2.18 億知識分子中,黨外知識分子達1.7 億人,占75%,且大多分布在教育科研、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領域。他們的文化創作,影響著優秀文藝作品的生產活力;他們的傳播和服務,影響著文化改革發展成果的共建共享。要在引導他們積極建言獻策的同時,加強文化界黨外代表人士的培養,努力造就一批政治堅定、素質優良、影響廣泛的優秀黨外人才隊伍,幫助他們解決創作、出版等實際困難,努力創造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三)引導民營企業深度參與文化產業

在我國文化產業中,民營中小企業和中小文化機構占絕大多數。2023 年有4 家民營文化企業躋身全國文化企業30 強,電影業80%的市場份額由民營主體占據,有些省份的民營文化產業增加值已經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要支持民營企業積極通過獨資、合資、參股等方式進入文化產業,參與新興文化業態和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推動形成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四)努力促進中華文化對外交流

統一戰線成員中的廣大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同胞,既“根”在祖國,對中華文化具有天然認同,又“身”在境(國)外,對海外民眾的欣賞需求、審美習慣有著深刻把握,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積極力量,是推動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的重要方面。要引導他們以中華優秀文化為依托,參與中華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大國際文化市場開拓力度,引進其他民族和世界文明優秀成果,激發港澳臺海外同胞的愛國情感,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

三、切實加強統戰文化建設

統戰文化,主要是指統一戰線在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能夠為統一戰線廣大成員普遍認同和踐行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道德規范和優良傳統的總和,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屬性,又體現統一戰線特色,是獨具風格和氣質的文化形態。統戰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本身就包括加強統戰文化建設的內容??偨Y這些年來統戰系統加強統戰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在新的起點上提升統戰文化建設水平,關鍵是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明確統戰文化的鮮明特質

任何一種文化形態都有著區別于其他文化形態的鮮明特質,比如法律文化中的“平等”,商業文化中的“誠信”,軍事文化中的“正義”等。統戰文化源于統一戰線發展壯大的歷史積淀,吸收了統一戰線的實踐智慧和理論精華,團結、合作、和諧是其鮮明特質,體現在統一戰線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戰略策略、制度規定、方式方法等各個方面。

1. 統戰文化是團結文化

人類社會是以群體方式生存發展的,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生存發展任務繁重而生存發展力量相對不足的問題。這決定了人類社會唯有團結才有力量,甚至可以說團結就是力量。統一戰線是實現團結的基本方式,其主題就是大團結大聯合,由此決定了統戰文化始終以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根本價值追求。因此,統一戰線作為一門學問,可以叫作“團結學”;作為一項工作,可以說做的就是團結人的工作。

從我們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發展史來看,無論是在思想基礎,還是信念支撐、方向指引上,重視團結、善于團結在統戰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始終高舉抗戰、團結、進步的大旗,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不僅國共兩黨得以攜手抗戰,而且最大限度地帶動全國人民參加抗戰,團結了除漢奸、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凝聚起全民族抗戰的強大力量。又比如,當前的統一戰線之所以叫愛國統一戰線,就是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政治基礎上,不僅可以把大陸范圍內一切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團結起來,還有利于把大陸范圍外擁護祖國統一、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同胞團結起來,從而實現最廣泛的團結。

當然,強調統一戰線團結文化,并不是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是階級聯盟,必須堅持“又團結又斗爭”,因為實踐證明,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新中國成立、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統一戰線逐步發展為政治聯盟,統一戰線內部矛盾大量的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因而必須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在新的基礎上,實現更加堅強的團結。比如,1949 年在革命即將成功之際,柳亞子先生因個人處境不能盡如己意,寫下一首《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向毛主席吐露心聲:“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泵飨S即以諍友身份贈詩一首,婉言勸他:“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绷鴣喿酉壬\懇接受了毛主席的勸告,在《次韻奉和毛主席惠詩》中寫道,“昆明湖水清如許,未必嚴光憶富江”,打消了歸隱的念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統一戰線的團結是有原則和底線的,對待大是大非問題上的錯誤觀點,必須旗幟鮮明地做好教育引導轉化工作,始終把政治底線這個圓心固守住。

2. 統戰文化是合作文化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協作性是人的本質需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就其本質而言,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意味著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生存。魯賓遜在荒島漂泊4 年,雖然擁有大片“領地”,儼然一個“酋長”,但他仍然需要回到社會。這種社會性,在現實社會中體現出來就是合作,從原始社會的共同捕獵,到現代的社會化大生產,都是合作,而這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結成統一戰線,正是適應了這種合作的需要,因此可以說,統一戰線是合作戰線。

搞好合作的關鍵是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眹@爭取利益,人們之間形成了多種博弈關系,導致了不同的博弈結果。第一種是“負和博弈”,這是一種兩敗俱傷的博弈,也叫雙輸博弈?!苞柊鱿酄帯本褪堑湫偷呢摵筒┺?。第二種是“零和博弈”,就是一方的收益必定是另一方的損失,也就是彼贏此輸的博弈?!褒R王與田忌賽馬”的故事,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第三種是“正和博弈”,這是一種參與博弈各方都獲得收益的博弈,也就是一種雙贏、多贏的博弈,或叫共贏博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蘇法英等國結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贏得戰爭,就是典型的正和博弈。從合作的視角看,就是要避免“負和博弈”、摒棄“零和博弈”、實現“正和博弈”。

統一戰線是不同的社會政治力量在具有共同利益基礎上,為實現一定的共同目標而結成的聯盟。這意味著,統一戰線也是一種利益關系。實踐反復證明,統一戰線的建立與破裂,都是依利益關系而變動的,當統一戰線成員之間找到共同利益時,統一戰線才可能建立;當共同利益得以維護時,統一戰線就鞏固發展;當共同利益不復存在時,統一戰線就會破裂。對于統一戰線的領導者來講,要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就必須在堅持共同利益的同時,尊重、維護和照顧同盟者的具體利益,包括物質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既要同心同德,也要同心同“得”。長期以來,我們黨十分重視照顧同盟者利益,將此明確為一項重要原則。建國初期黨內有的同志對安排黨外人士擔任人民政府的職務不服氣,甚至發牢騷說“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毛澤東同志批評說,如果不給人家飯吃,人家就會另起爐灶,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干部一樣,不能蓮花出水有高低。

3. 統戰文化是和諧文化

和諧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從“以和為貴”到“和而不同”,從“天人合一”到“協和萬邦”,無不打下了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烙印。對于和諧思想的崇尚和追求,在世界許多國家的民族文化中也有其重要地位。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美是和諧”,赫拉克利特提出“對立和諧”,柏拉圖把自己設計的理想國稱為“和諧的交響曲”。

廣義和諧包括自然界內部的和諧,社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社會內部的和諧,其中社會內部的和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統一戰線的和諧。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和諧不僅是統一戰線的鮮明特質,而且是形成團結、合作這兩個特質的重要條件。試想,統一戰線內部不和諧,所謂團結、合作就難以進行。

和諧的本質是“和而不同”。統一戰線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體,難點和重點就是處理好不同類型的多樣性,而處理好多樣性的基本理念就是促進和諧。正因為如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將正確處理一致性與多樣性關系明確為統一戰線的一項基本原則。怎樣對待多樣性呢?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些多樣性看似對立,但可以調和。比如,我們黨是無神論,宗教是有神論,只要不把信仰上的不同等同于政治上的對立,我們就可以建立黨同宗教界的統一戰線,并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有些多樣性可以和諧共處,但需要精心維護。比如,我國歷經幾千年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各民族有著各自鮮明的特性,但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仍然需要處理好民族關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些多樣性是我們的優勢,要充分發揮其作用。比如,我國有多個民主黨派,這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前提。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救國會以使命完成為由而宣布自行解散,周恩來同志按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及時對其他民主黨派進行勸阻,保留下目前的八個民主黨派,并提出“兩個萬歲”。有些多樣性有害無益,必須堅決制止。比如,有的黨外人士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發表錯誤言論,必須堅決批評甚至斗爭,否則就會影響統一戰線和諧,進而影響團結合作。

(二)明確統戰文化的豐富內涵

統戰文化產生于中國共產黨與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人士團結奮斗的生動實踐,具有十分深邃厚重的文化內涵。加強統戰文化建設,必須深入挖掘各領域統戰文化的獨特內涵,并努力發揮其在鞏固壯大統一戰線中的獨特作用。

1. 弘揚黨際合作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有著無可比擬的“三新”優勢,即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體現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真諦。歸結到一點,就是新在我國是合作型政黨制度,而非爭斗型政黨制度。我國實行的這種多黨合作型政黨制度,不僅在我國顯示出旺盛生機與活力,而且引起了世界許多政黨的關注,因為它反映了人類政黨制度的發展趨勢。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政黨開始重視黨際合作問題,比如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與南非共產黨、南非工會大會于1989 年結成“三方聯盟”,成為南非最具影響的政治力量。我國之所以實行多黨合作制度,從文化層面分析,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中,形成了優秀的黨際合作文化。因此,各民主黨派要把弘揚黨際合作文化作為加強自身建設,特別是搞好政治交接的重要內容,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2. 傳承民族團結文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了56 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把中華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的牢固紐帶。特別是愛國進步、團結和睦,構成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強大精神紐帶。比如,1913 年初,針對蒙古分裂勢力在庫倫的活動,內蒙古西部22 部34 旗王公一致決議“聯合東蒙反對庫倫”的通電宣言,明確宣布:“數百年來,漢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華民族,自宜一體出力,維持民國”。這是第一篇由少數民族代表人物共同決議起草的宣告中國少數民族同屬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告,也是中華各族兒女奮力反抗帝國主義列強分裂中國的明證。當前,我們要緊密聯系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各族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著力促進各民族相知相親相惜、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努力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3. 挖掘運用宗教和順文化

我國有五大宗教,各宗教教義不同、信仰有別,但都具有護國利民的光榮傳統、至誠揚善的道德準則、崇順尚和的處世原則,如佛教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道教的“慈愛和同、濟世度人”,伊斯蘭教的“兩世吉慶”,天主教、基督教的“榮神益人”等,都深刻影響著宗教的道德哲學、藝術習俗和儀式典籍,成為信教群眾普遍遵循的道德文化體系。特別是我國各大宗教都有愛國利民的優良傳統,為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作出過積極貢獻。比如,1950 年,以吳耀宗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中國基督教愛國人士,毅然發起“三自”革新運動,以極其鮮明的政治立場,宣告中國基督教堅決割斷與帝國主義的關系,走上與社會主義新社會相適應的自治、自養、自辦的新路,有力地維護了國家主權的獨立。我們要始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引導宗教界挖掘整理教義教規中有益內容,切實發揮宗教和順文化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中的積極作用。

4. 倡導黨外知識分子報國文化

黨外知識分子是統一戰線各個領域代表性人物的源頭,特別是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都來源于黨外知識分子。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長期報國實踐中形成了優秀的報國文化,并涌現了許多愛國報國的代表人物。比如,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1956 年回國前,擔心美國當局以涉密為由阻撓,毅然燒毀了耗費大量心血的幾十萬字的文稿,1968 年在飛機墜毀時,則用生命保護寫有重要數據的資料。比如,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的兩彈一星元勛王淦昌,在接到研制核武器的任務后,發自肺腑講“我愿以身許國”,從此隱姓埋名17 年。還比如,無黨派代表人士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不顧高齡常年躬耕于試驗地、農田里,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目前,黨外知識分子數量眾多,人才濟濟,其中有許多科研專家、學術大家、技術骨干和領軍人物,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要看到,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但在很多領域尚處于“跟跑”地位,有的關鍵技術經常被“卡脖子”。因此,我們要在廣大黨外知識分子中大力倡導報國文化,引導他們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專業之能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并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5. 構建民營經濟人士信義文化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用“56789”來概括,即稅收貢獻超過50%,國民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均超過60%,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70%,城鎮就業超過80%,對新增就業貢獻達到90%。民營經濟人士作為先富起來的群體,既是市場主體,具有追求利潤的經營目標;也是社會主體,需要履行回饋社會的責任。明禮守信、義利兼顧的信義文化,不僅是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道德基礎,更是他們發展事業的價值支撐。近年來,廣大民營經濟人士積極踐行信義文化,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努力回報社會、回饋人民,僅“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產業投入就達710 多億元,公益投入120多億元,帶動和惠及970 多萬貧困人口。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真正把民營經濟人士當成自己人,著眼促進“兩個健康”,進一步加強思想教育引導,推動各項政策落實,不斷增強民營經濟人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自身企業發展的信心、對社會的信譽,在新時代爭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表率。

6. 深植海內外同胞同根文化

華僑華人雖然移居海外,臺灣雖然還沒有與祖國統一,港澳回歸祖國懷抱雖然時間不長,但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始終與祖國根脈相連、與家鄉血緣相親,心懷故土的精神歸屬、報效桑梓的價值信念,成為維系海內外同胞的共同文化紐帶。1911 年廣州黃花崗起義,經費全部為華僑資助,許多華僑志士回國參加這次起義,七十二烈士中29 人是華僑。孫中山先生曾感嘆“華僑為革命之母”。長期以來,統一戰線以血緣、親緣、地緣、文緣、業緣為基礎,以姓氏文化、祖地文化、宗親文化、民俗文化為表現形式,以“海外杰青匯中華”“公祭黃帝陵”“中華同根文化行動”和各種懇親大會為載體,鞏固發展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同根文化。我們要繼續大力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同根文化”建設,進一步增進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把海內外中華兒女更廣泛團結起來,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

(三)明確推進統戰文化建設的原則方法

推進統戰文化建設,既要遵循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也要把握統一戰線的特殊要求,尤其需要把握好一些重要的原則方法。

1. 要堅持正確方向

統一戰線是政治聯盟,統戰工作是政治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在同黨內一位高級干部討論什么是政治問題時就講過,所謂政治,就是把擁護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統戰問題,統戰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政治問題。統戰文化建設作為統戰工作的重要方面,許多領域都涉及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根本性、原則性問題,特別是當前對我國政治制度尤其是政黨制度的發展方向問題、處理民族宗教問題的政策導向問題、階層結構分化整合帶來的團結引導問題等,社會和網絡上紛紛擾擾的觀點很多。要始終把堅持正確方向擺在首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 要立足實踐發展

統戰文化建設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建設,其根本出發點是通過在統一戰線傳播文化產品、營造文化氛圍、厚植文化底蘊,最終達到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為鞏固發展統一戰線奠定堅實文化基礎的目的。這要求統戰文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鞏固統一戰線共同思想政治基礎這個首要任務,從本地區本單位統戰工作和統戰成員的特點出發,總結統戰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帶有規律性的認識,采取有效方式,把統戰文化滲透到統戰工作的方方面面,滲透到統戰工作對象的內心,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3. 要完善建設措施

統戰文化建設重在建設、要在具體。歷史經驗證明,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必須具備系統的文化內涵,依托有效的傳播載體,形成穩定的文化形態,進而固化為受眾的文化自覺、行為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于一個國家和政黨來說,其核心理念要經常講、時時講,就像僧人天天念阿彌陀佛一樣,這樣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核心理念,就是中南海新華門影壁上鐫刻的五個大字“為人民服務”。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加強統戰文化建設,同樣要在明確鮮明特質和豐富內涵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明確統戰文化核心理念,并在統一戰線中廣為宣傳,人人努力踐行。同時,要創建行之有效的統戰文化載體,使文化外顯于形。

4. 要突出共建共享

文化建設是靈魂工程,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必須將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起來,發揮好統戰部門和統戰人士的作用。有哲人講,世界上有兩件事最難,一件是把別人口袋里的錢裝到自己的口袋里,另一件是把自己腦袋里的思想裝到別人的腦袋里。實踐表明,后一件事更難,因為任何教育如果不轉化為自我教育,他覺不轉化為自覺,是難以真正持久發揮作用的。當前統戰工作社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推進統戰文化建設,光靠統戰部門開展工作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許多黨外人士是統戰文化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在推動統戰文化建設方面可以發揮獨特作用??梢酝ㄟ^“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育身邊人”等多種形式,共同營造統戰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窺探文化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