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索備考》的傳承與研究40年(1983—2023)

2024-04-13 02:57高藝真
人民音樂 2024年3期
關鍵詞:三弦樂譜音樂會

一、《弦索備考》在當代的傳承

(一)“口傳心授”———《弦索備考》的演奏藝術在當代之傳承

曲譜《弦索備考》因著有十三部套曲故又稱為“弦索十三套”, 它一直是以口傳心授的個體承襲方式傳承, 其序中記載了榮齋與同好們學習弦索音樂的過程:榮齋與好友隆公從赫公處學得琵琶、胡琴與三弦的指法; 祥公從福公那里學得箏的指法。愛新覺羅·毓峘先生也曾講述自己從太監羅德福和門先張松山處花費數年習得三弦指法。20世紀80年代起,毓峘先生將技術全部傳授給談龍建?,F今演奏并傳承《弦索備考》的主體則為談龍建、林玲、薛克、張強等專業音樂學院的弦索樂器教育家、演奏家及其學生,他們以樂種的研究、實踐和傳承為目的, 長期接受音樂學院的系統訓練擅長演奏多種風格的樂曲,演奏技藝嫻熟精湛。2023 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五位青年學者組建了“弦索十三套演奏小組”, 使弦索音樂有了新的傳播途徑。這些以身心相授方式所傳遞的“信息”是任何樂譜都無法體現的,《弦索備考》作為中國傳統音樂其演奏藝術對音律與音韻的表達、對風格性技法的細節把握,是這一弦索樂種以活態形式流傳下去的必然需求。

《弦索備考》在當代的主要傳承群體為高校師生,在教學系統內如何將傳統的傳承方式融入現代專業教學中以保護樂曲風格的原生性,并逐漸建立對弦索樂種的傳承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談龍建等人多年的堅持和努力下,北京、天津、西安、哈爾濱等地的專業音樂學院逐漸在三弦、琵琶、古箏和二胡專業教學中納入《弦索備考》的樂曲。在課程設置上, 2018 年天津音樂學院開設了“弦索十三套”合奏專業選修課,指導教師:高藝真,該課程獲得了2022 年天津市創新創業教育特色示范課程;中央音樂學院在2023 年起開設了“弦索十三套藝術論”課程作為民族器樂表演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主講:談龍建。

(二)拾遺與豐容———《弦索備考》的文本在當代之傳承

1.樂譜文本

對《弦索備考》古譜的挖掘與整理一直是傳承工作的重心。這些花費數十年整理出的樂譜成果不僅是對當代傳承的記錄與印證,更是可供未來傳承者“備考”的珍貴文獻資料。20 世紀50年代起至今,《弦索備考》樂譜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包括:

(1)曹安和、簡其華譯譜,楊蔭瀏校訂的《弦索十三套》五線譜版(音樂出版社1955 年版)原譜箏曲為13 套,胡琴、三弦、琵琶缺少《合歡令》《將軍令》僅11 套。

(2)20 世紀80—90 年代,愛新覺羅·毓峘先生和談龍建搶救性地繼承和整理了全套《弦索備考》活態傳承的三弦譜,此外毓峘先生與王憲臣先生所傳樂譜填補了《弦索備考》中缺失的三弦和胡琴《將軍令》《合歡令》兩首樂曲,使《弦索備考》從樂譜到風格,都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3)談龍建整理并出版兩部三弦曲全套樂曲活態傳承版本的五線譜以及部分樂曲的簡譜的樂譜專著①,還有7 部三弦曲集、教材部分收錄了弦索十三套中三弦樂譜。由談龍建與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三弦專業委員會主編的《華樂大典·三弦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1 年版)收錄了由毓峘先生傳譜、談龍建記譜整理的13 首三弦套曲。

(4)由王憲臣傳譜、聶靖宇記譜整理的《合歡令》和《將軍令》二曲收錄于談龍建編訂的《三弦套曲———弦索十三套三弦譜》(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年版)和薛克編訂的《二胡風格練習曲集(六十首)》(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年版)。

(5)林玲打譜編訂《弦索十三套箏譜重訂》(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 年版)全套箏曲的五線譜和簡譜。

由談龍建和林玲編撰出版的弦索三弦和箏的樂譜集,不僅是對《弦索備考》樂譜的當代呈現,還囊括大量個人多年研究的論文,是當前該樂種傳承和研究的重要資料。

2.音像文本

音像資料記錄了“弦索十三套”再傳承和演奏藝術的成果。

(1)20 世紀50 年代,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搶救性錄制了少量珍貴的錄音:愛新覺羅·毓峘《合歡令》三弦錄音;王憲臣《合歡令》《將軍令》的三弦、四胡錄音。這些歷史的聲音為弦索樂種的當代傳承提供了寶貴且有力的參考和佐證。

(2)愛新覺羅·毓峘、談龍建《清故恭王府音樂———愛新覺羅·毓峘三弦傳譜》磁帶(中國錄音錄像公司1988 年版)。

(3)談龍建等《中國音樂文化遺產典藏———弦索十三套》,CD(中國唱片社上海公司2008 年版)。

(4)2009 年,由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與北京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錄制并出版的《清代古譜〈弦索備考〉全本》音樂會錄音,演奏者:談龍建、林玲、張強、薛克,這是第一張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對“弦索十三套”四件樂器當代演奏藝術傳承成果的完整記錄。

(5)林玲等《〈弦索備考〉箏曲十三套》全套箏曲錄音,CD(人民音樂電子音像出版社2018 年版)。

(6)蔡雅藝、陳思來、高藝真、田暢《金錢經》,CD(福建省文藝音像出版社2018 年版),收錄有“南音與弦索”《八面金錢經與松青夜游》、弦索三弦獨奏《松青夜游》、弦索古箏獨奏《松青夜游》等。

近年來,《弦索備考》樂曲已逐步納入音樂院校碩士、博士學位音樂會曲庫,這些學位音樂會錄像是對當代弦索樂種活態傳承的真實記錄。目前還有少量出版的三弦演奏DVD譺訛和部分未出版的音樂學院三弦、箏、胡琴、琵琶音樂會演奏“弦索十三套”樂曲的錄像資料,供學習和研究。

盡管當代的《弦索備考》傳承者們已經極盡可能地維護其原本的音樂形態和演奏風貌,但由于它所處的時代背景、音樂功能、樂人、樂器、演奏技藝等客觀因素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音樂形態也必然發生一定程度的演化。例如,從樂器形制上看,中國傳統弦索樂器在當代的制作工藝、琴弦材質等均發生了變化。用現代樂器以及琴弦演奏出的音響與兩百年前弦索樂器發出的音響無疑是不同的。再如,現今人們欣賞到的“弦索十三套”主要是以記錄和展示為目的,場所多是在排練廳、錄音棚、音樂廳等,而非古時在自家庭院的自彈自賞。在公開展示時,就要考量到這些動輒幾十分鐘的大套曲在音樂會中的演出效果和整體時長,樂曲演奏往往更加緊湊,像毓峘先生描述的將“弦索十三套”樂曲“玩到盡興”為止的演奏形式已很難在現代音樂舞臺上出現了。

二、《弦索備考》重登歷史舞臺的40 年回首

1983 年, 以曹安和先生為顧問的中央音樂學院“弦索十三套研究小組”在該院成立,并于1986年1 月10 日舉辦了“弦索十三套專題音樂會”使這一古樂首次登上現代音樂舞臺。隨著對弦索三弦活態傳承的進一步挖掘,1988 年7 月13 日, 由談龍建三弦獨奏的“愛新覺羅·毓峘三弦傳譜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首次向世人呈現弦索三弦的傳世風貌,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主持,李煥之、呂驥及溥杰、溥任等出席了音樂會。此后,由談龍建等為代表的演奏家們已在國內外舉辦了15 場《弦索備考》專題音樂會,其中有6 場在美國、法國、芬蘭、日本等國家的高等院校、音樂節舉辦。此外,談龍建還舉辦了以“弦索十三套藝術論”為主題的講座8 場,并多次在學術會議上對弦索三弦的研究成果展開學術發言。隨著《弦索備考》重新登上現代音樂舞臺,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并以此為主題舉辦四次專題研討會。

其一,1986 年1 月11 日, 由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和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共同主辦“弦索十三套專題研討會”,會議上專家對“弦索十三套”專題音樂會(1月10 日)所呈現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同時對明清時期文人音樂的風格論證提出進一步探討的建議,這也是第一次展開以《弦索備考》為專題的學術研討會。

其二,2009 年11 月14 日,中央音樂學院與中國音樂學院共同主辦,談龍建、林玲、張強、薛克演奏,喬建中先生主持的“清代古譜《弦索備考》全本音樂會”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舉辦。這也是《弦索備考》演奏藝術經歷十幾年對活態傳承的挖掘、打磨后的首次完整亮相。次日,于中國音樂學院召開《弦索備考》專題學術研討會,陳澤民、汪毓和、趙塔里木、周海宏、簡其華、王范地、薛藝兵、唐樸林等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會議對本次長達三個半小時的音樂會展開深入探討,音樂會所呈現的挖掘成果振奮人心,更是為培養下一代演奏者和研究者奠定了基礎。

其三,2013 年是曹安和先生指導《弦索備考》研究和演奏的30 周年, 愛新覺羅·毓峘逝世10 周年。6 月23 日,由談龍建策劃并主持、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三弦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愛新覺羅·毓峘三弦傳譜學術研討會”,議題有:(1)“弦索遺韻———毓峘三弦傳譜音樂會”, 演奏者:高藝真;(2)神彩永存———毓峘先生的演奏以及訪談等影像資料重溫;(3)薪火相傳———毓峘三弦傳譜的承傳資料;(4)文化精神———毓峘三弦傳譜的研究專題與學術發言。

其四,2023 年9 月26 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與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三弦專業委員會聯合舉辦“《弦索備考》研究暨愛新覺羅·毓峘傳譜學術研討會”,以緬懷以榮齋、楊蔭瀏、曹安和、愛新覺羅·毓峘為代表的前輩學者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約一百五十名來自全國各地藝術院校、文藝團體的專家學者、媒體記者出席了研討會,總結了幾代學人為《弦索備考》研究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果。

三、《弦索備考》理論研究40 年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 從20 世紀80 年代至今的40年間,研究者們發表了至少55 篇以《弦索備考》為主題的研究論文,此外還有碩士學位論文28 篇。這些論文的研究視角大致可分為四個方向:歷史和文獻研究、音樂形態研究、樂曲譜系淵源的比較和延伸性研究、演奏藝術研究。

(一)歷史和文獻研究

此類已發表的研究論文有9 篇,包括對《弦索備考》樂譜和文獻等文本資料的研究,以及對其文化背景和傳承脈絡等角度所做的考察研究。例如,1981 年曹安和先生在《文藝研究》第4 期上發表文章《弦索十三套派生出來的幾種偽樂譜》,對《弦索備考》以及相關的幾種“古譜”進行辨析,舉證“作偽樂譜”, 對此后的研究從源頭上起到了去偽存真的作用。

(二)音樂形態研究

此類研究論文有7 篇,包括對《弦索十三套》的調式調性、曲式結構、旋律形態等音樂本體和曲牌曲目的研究。例如,吳曉萍的《弦索十三套曲式結構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6 年第3 期),將《弦索十三套》曲體結構歸納為“68 板體結構”“三身體結構”“曲牌連綴體結構”“變奏體結構”和“循環體結構”5 種,并指出這些樂曲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器樂曲曲式結構的基本原則,對后來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又如談龍建的《對〈弦索備考〉的重新認知與有關闡釋》(《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一文,作者對13 部套曲的調性、調高和定弦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闡述。作者指出:學界雖然已經進行了多年研究探索,對于《弦索備考》的認知也在不斷地深入,但是很多與音樂風格直接相關的問題仍讓研究者們困惑不解,還等待著人們繼續探尋求證。

(三)樂目譜系的比較和延伸性研究

20 世紀80 年代正值樂種學在中國音樂理論體系中逐步建立,“弦索十三套”也開始作為一個樂種被探討,目前對其樂目譜系的比較和延伸性論文已發表14 篇?!断宜鱾淇肌非词重S富,榮齋序中稱這13 套樂曲為“今之古曲”,那么究竟“古”到何時、源自何處一直是學者們不斷追尋的話題。金建民《〈弦索備考〉曲源考釋》(《音樂藝術》1994 年第4期),通過對《弦索備考》曲目注釋、曲體結構等線索逐一進行考證,初步判斷十三部套曲來源有多種情況,包括:民間流傳的、根據清朝以前的琵琶曲和古琴曲改編而成的、雖注明是唐代樂曲但存疑的等,其中待考樂曲2 首:《合歡令》《松青夜游》。談龍建的《弦索古曲〈松青夜游〉對話南音古譜〈八面金錢經〉———以三弦為切入點》(《中國音樂學》2021 年第4 期), 文章闡述了作者通過演奏與傳承者的視角,如何發現并研究曾經“待考的《松青夜游》”一曲與南音古曲的淵源關系。這些研究深化了《弦索備考》樂目譜系的研究,推動了中國傳統音樂源流體系整體性的梳理和探索。

(四)演奏藝術研究

榮齋在《弦索備考》序中寫道:“弦索十三套”“精之非易,故玩此者甚稀?!敝钡矫褡迤鳂繁硌菁妓嚢l展到達歷史巔峰的今天,精之仍是非易。目前搜集到的關于“弦索十三套”演奏藝術研究的論文共25 篇, 主要包括以演奏者為主體從演奏藝術的視角對該樂種和曲目展開分析以及音樂學家的樂評。例如,談龍建《〈弦索十三套〉的三弦演奏藝術》(《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 年第3 期) 和林玲《由〈弦索備考〉的挖掘、整理、演奏引發的思考》(《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等文章從三弦和箏的定弦法、演奏法等演奏藝術的角度對《弦索備考》展開研究,挖掘失傳的演奏技法、探索文人音樂語言,對其傳承和實踐有指導性意義。

此外還有音樂學院演奏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8篇,涵蓋三弦、胡琴、琵琶、箏四個專業。這些論文多以自身專業為視角, 并著眼于某一套的音樂結構、傳承方式、演奏藝術、音樂風格等進行的分析研究,但隨著課題的不斷積累, 碩士學位論文也匯聚成《弦索備考》演奏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集合。

結語

《弦索備考》樂曲形成于中國封建時代末期,其在音樂形態上吸收了中國古代音樂發展之精華,源流涉及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和文人音樂之交融, 最終形成豐富又統一的器樂曲族群。隨著20 世紀初中國封建社會貴族文人群體的沒落,《弦索備考》的音樂失去了原本的生存土壤,這一樂種也隨著社會形態的變遷, 歷經了繁榮和衰敗,又在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迎來新的生機。從1814 年到1983 年,再到2023 年,在一代又一代前輩們的堅守下, 我們有幸目睹這一傳統樂種的古與今、興與衰、流與變。今之傳承得來不易,這是前人給予后人的珍貴遺產, 也是賦予后人的責任與托付。

高藝真 天津音樂學院民樂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榮 英濤)

猜你喜歡
三弦樂譜音樂會
山之高
搞砸的音樂會
是你一直想著我
爺爺的三弦
云南少數民族三弦分類研究
——基于黃金分割比例
樂譜:放飛夢想
內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師培訓班在呼舉辦
失敗的音樂會
海底音樂會
春天的音樂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