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材小用”還是“大有可為”: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問題”探析

2024-04-14 18:06侯滟斯姜子凡陳霜葉
重慶高教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大材小用名校精英

侯滟斯,姜子凡,陳霜葉

(華東師范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上海 200062)

近年來,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基礎教育招聘中出現了不少國內外名校博士主動選擇中小學教師崗位的現象[1]。2021年3月,《半月談》刊發的《名校生+高學歷=好老師?》引起廣泛熱議,如“大材小用”“人才浪費”“大有可為”“能教好嗎”等話題層出不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具有博士學歷的普通高中階段教師共2 544名,約占該階段教師數量的1‰,其中85%任教于城區。得益于教師地位和薪酬待遇普遍提高,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學歷水平較以往提升明顯。如果不能把握好高學歷群體進入基礎教育行業的良好態勢,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將會受到影響。為此,本研究以話語分析和內容分析為方法,試圖厘清“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背后的核心爭議,為高學歷教師的發展提供決策建議。

一、理論視角

“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的首要關注點是應聘者持有的博士文憑所代表的“才”。目前,對于“文憑”的理解可以總結為3個主要理論:人力資本理論、職位競爭理論以及文憑主義理論[2]。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基于文憑的選擇和分配有助于確保組織的生產力與效率。教育為個體提供了能夠提升其生產力的知識與能力,文憑則保證了雇主正在尋求的知識與能力[3]。20世紀70年代,經濟學家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修正,淡化了教育、人力資本與雇主需求之間的直接聯系,提出了以信號理論和篩選理論為核心的職位競爭理論[4]。該理論認為文憑不能直接衡量個體是否具有雇主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文憑只是一種能夠識別個體潛在生產力的“教育信號”,以便于雇主篩選潛在雇員[5]。

此后,伴隨文憑通貨膨脹的出現,教育的經濟回報逐步下降[6]。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指出,學校教育對提高專業技能幾乎沒有作用,文憑和生產力之間充其量只是一種微弱的聯系。受到傳統人力資本理論的影響,持有大學文憑的畢業生被認為比其他競爭者更具有勝任力。相應地,他們獲得了更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資本,使其在各職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當前,即使既有的人力資本信號已趨于弱化,文憑所附帶的象征性資本依然存在。這種象征性資本賦予持有者在勞動力市場以支配地位,并證明其所獲得的特定資源、福利與獎勵等優勢是正當合理的。文憑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制度,進一步鞏固了職業工作與勞動力市場價值之間的關系[7]。

在很大程度上,象征性資本的獲取進一步確立社會分類系統[8]。也就是說,個體所獲得的象征性資本大多取決于頒發文憑的大學排名及其準入難度等,而擁有更多象征性資本的個體亦被認為處于優勢階層。托倫(Tholen)引用布迪厄所提出的“象征性暴力”,指出文憑制度之所以被認為是合理的,在于其既能使受益者相信自己的內在價值,也能讓受益最少的群體認為自己的權力和資源等沒有被剝奪。不同行為主體都在無意識地致力于維持文憑制度的有序運轉,使其不斷被大眾所接受。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到來,以往稀缺的職位迎來越來越多的潛在競爭者,原來較低的準入標準也相應提高。這主要體現在縱向的學位制度以及橫向的學校排名上:對于前者而言,由于大學畢業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有地位的群體,學位制度所代表的象征性分類功能變得更加突出,即博士擁有比本科更多的象征性資本;對于后者而言,大學的排名也影響文憑所附帶的象征性資本。相較于普通大學畢業生而言,名校畢業生能夠獲得更多的象征性資本,進而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中勝出?;诖?文憑所擁有的象征性資本可表示為:象征性資本=所獲得的學位×畢業院校的排名。

可見,文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持有者的知識與能力,二是文憑所擁有的象征性資本。對于“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爭議來說,討論核心在于博士文憑所象征的“才”是否與中小學教師崗位要求相匹配。目前,學界對于“高學歷教師是否等同于高質量教師”仍有爭議。有研究認為接受研究生教育有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9],也有研究利用PISA 2018數據揭示了教師學歷層次對學生成績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0]。還有研究顯示,教師擁有研究生學歷不一定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11-12]。本研究試圖從“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爭議出發,深入探析高學歷教師“才崗匹配”問題。

二、研究方法

我國教育事業具有明顯的公共性,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主要目標。在此背景下,輿情文本則是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徑[13]。為了深入探究“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背后的復雜關系[14],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在輿情信息來源的選擇上,為了全面捕捉不同主體對于同一事件的觀點,除了官方主流媒體以外,本研究還選擇了自媒體以及學校媒體。

以“博士進中小學”為關鍵詞,通過線上搜索獲取了21份官方渠道新聞(包括《人民日報》、央視網、《中國青年報》等)以及24份學校公眾號新聞(如北京一零一中學、深圳中學、天府第七中學、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等),同時,在百家號上搜索到195份相關新聞(不含官媒),在知乎上獲取了“如何看待博士生選擇當初高中老師?”提問下的1 093條回答。所收集到的數據時間跨度從2012年到2021年,合計超過50萬字。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當前諸多自媒體信息在不同平臺上的相似度較高,因此本研究選擇了相對便于獲取的百家號和知乎作為一般民眾意見的來源。這兩個平臺受眾層次略有不同,有利于最大限度豐富所能獲取的信息。此外,本研究清除了百家號中以官媒名義發布的新聞,僅保留自媒體創作者的內容。

數據分析主要采用話語分析和內容分析的方法。首先,對195份百家號相關新聞的標題進行詞頻分析和整理,得出受到重點關注的編碼。在多次熟讀文稿的基礎上,對相關稿件進行分析和編碼,然后通過反復迭代對比,進一步調整和細化并形成最終編碼。

三、研究發現

“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爭議對“才崗匹配”問題主要有兩種看法:“大材小用”與“大有可為”?!按蟛男∮谩敝饕獜纳鐣幕瘜用鎻娬{博士所擁有的象征性資本以及所處的社會分類系統位置?!按笥锌蔀椤眲t著重從教師專業化層面討論博士所具備的知識能力與中小學教師崗位要求的匹配關系。雖然兩者在具體內容上相差較大,但都有一個相同的前提,即將博士視為社會精英。在很大程度上,精英被認為是位于大眾的對立面,并擁有社會中大部分的權力、財富以及文化資源。這意味著精英是一個由少數人構成的群體,位于特定領域(如學術、政治、宗教等)的頂端[15]。在教育領域,精英大學是精英再生產的重要場所[16]。在我國,雖然高等教育擴招進一步稀釋了一流大學的精英化色彩,但在強調大學排名的背景下,雙一流高校依然被認為是提供精英教育的主體。從縱向來看,博士學位是我國學位制度中的最高學位,雙一流高校博士被認為是博士群體內部的精英。這也是為什么提及類似“博士進入中小學”的話題,諸如“學霸”“頂級”“一流”“名?!薄吧裣伞钡仍~匯會反復出現。對于這些精英博士來說,他們不僅能夠獲得良好的社會地位,也在知識與能力方面占據優勢。

(一)大材小用:精英的向下流動

在大材小用的討論中,公眾主要表現出兩種情緒:一種較為強烈,具體表現為驚訝、難以理解和抗拒,認為這是一種人才浪費;另一種相對緩和,具體呈現“可以理解”的狀態,并進一步解讀為“難怪如此”。

1.“人才浪費論”:精英博士的社會地位和資源投入與中小學教師職業不匹配

在布迪厄看來,學歷水平與社會地位之間存在對應關系。這意味著處在學業制度頂端的博士往往被認為應該從事精英職業。為此,公眾認為作為學術領域的精英博士所匹配的職業應該是大學教職——位于學術界的最前沿并致力于生成新的知識,從而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當他們選擇進入中小學,這實際上構成了一種精英的向下流動。具體來說,自20世紀以來,雖然教育工作者們一直致力于強調教學是一種高度復雜的工作,需要專門化的知識與技能,他們應該享有與傳統專業化職業相同的地位,但學校教師的工作卻依然被認為屬于“半專業化”的類別[17]。對此,有研究者將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描述為“特殊又黯淡”,即受人尊敬且工作穩定,但又難以獲得較高的薪酬待遇和專業地位[18]。相較之下,位于精英層次的一流大學教職是明顯優于中小學教師職位的。這不僅體現在縱向的學業制度排序中,也體現在個體可能獲得的專業地位和薪酬待遇等方面。為此,當名校博士進入中小學時,他們的精英身份難以與中小學教師職業相匹配,進而激發了輿情中最突出的一個觀點——“大材小用”以及“人才浪費”:

“我絕不懷疑中學教師的重要性,我的數學興趣也是被幾位中學教師培養起來的。但是我堅持認為博士當中學教師是一種浪費,特別是像蕭楊這樣有天賦的理工科博士。他在博士階段的積累幾乎用不到中學教學中去,國家的投入、導師的心血、個人的努力幾乎白費。難道讓他去跟中學生講微分流形、鞅不等式等知識?讓博士們,特別是像蕭楊這樣優秀的人才去教中學,是教育制度的失敗,社會人才分配的失衡?!?2012-新京報-TLKY)

與此同時,相較于西方視角下將精英大學視為精英再生產的重要平臺,由于教育事業在我國具有明顯的公共性,社會主流意見普遍認為教育應作為公共福祉存在,而這樣的公共福祉作為培養人才的方式和結果也都應是普惠式的。也就是說,博士的培養需要花費大量的國家教育資源,因此他們應該從事對國家和社會發展更為有利的工作。博士入職中小學所構成的向下流動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教育資源投入的浪費:

“高學歷博士還是應該盡各自的力量,國家投入那么多資源,是培養科研人才,博士應該努力研究各種技術難題,這是合乎國家和社會期待的,不應該只追求小而穩定?!?百家號-15-SJDML)

2.“難怪如此論”:精英分類系統的變化與博士教師的再分類

面對“人才浪費”的熱烈討論,部分公眾在進一步探究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這一現象背后原因的同時,也表達出更為理解的情緒。不過,鑒于公眾所處的社會地位、階層不同,他們的理解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綜合來看,公眾對于這種精英向下流動的理解可以歸為3個方面。

其一,當前高等教育的持續擴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改變了已有的社會分類系統。也就是說,博士數量的增加強化了博士群體內部的系統性分類,更強調以科研能力、就讀學校的排名、就讀的專業等為主要指標。對于科研能力而言,部分公眾認為,選擇進入中小學的博士沒有與社會分類系統進行有效匹配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滿足相應的條件。對于大學教職而言,科研能力是首要標準。當科研能力難以滿足大學教職的要求時,那些科研水平不高的博士將被淘汰。對此,有百家號提到,“現在的博士生不是真的喜歡或者善于學術”(百家號-3-ZLSSJY)。對于就讀學校的排名而言,博士群體內部精英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與博士在本碩博各個階段就讀學校的排名密切相關。例如,對于本碩博皆為名校畢業的博士進入中小學之現象,公眾中持“人才浪費”觀點的人最多,不理解的情緒也最強烈。而對于那些在博士階段才進入名?;虿┦侩A段在非名校就讀的博士而言,他們并不屬于博士群體內部的精英,因此獲得大學教職的機會將隨之減少。對此有人這樣描述道:“外人看起來都是博士,其實博士和博士之間被人為分出了鄙視鏈。鄙視鏈的頂端是本科985,然后赴美讀博的海歸?!?知乎-LS)對于就讀的專業而言,不同專業所匹配的工作社會地位是不同的,就職的難易程度也有差別。因此,專業本身也是決定博士分類的一個關鍵指標?,F有數據顯示,如“生化環材”一類被視為“天坑”專業的畢業生本身就面臨就業難的困境,該類專業的博士也因此難以歸屬到博士群體內部的精英范疇。為此,有人認為這類專業的博士可能選擇“低就”來彌補就業劣勢:

“‘生化環材’是天坑。大家看看,這個新聞里出現的兩個學科,一個是生物,一個是化學,這兩個專業不好找工作,中學教師絕對是屬于好工作,當然競爭非常激烈?!?百家號-11-ZLSSJY)

其二,大學教職的要求及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盡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博士所匹配的職業為大學教職,但大學教職的要求及社會地位的變化導致博士在職業選擇上的變化。例如,有公眾提到現在應聘大學教職意味著要面臨“‘非升即走’以及嚴苛的論文考核等壓力,要求高、待遇低、不穩定”(百家號-6-DBGFP)。伴隨著提高基礎教育教師待遇、營造尊師重教氛圍的國家一攬子政策,選擇在中小學任教的博士越來越多。

其三,雖然精英博士入職中小學被部分公眾視為一種人才浪費,但他們入職后將處于優勢地位。也就是說,博士在進入中小學后常常會獲得優厚的薪水、良好的福利以及快速的晉升等。這種對于高學歷人才的特殊優待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博士教師在新任教師群體內部具有的優勢地位。具體來說,不少人關注到專門針對中小學博士教師的高薪資以及各種可能的隱性福利:“一方面待遇福利豐厚,另一方面住房和子女教育也能得到保障,何樂而不為?!?百家號-17-NLNQJ)也有人提出,精英博士到中學工作能夠在職稱晉升方面占優:“在絕大多數中學,博士畢竟是少數,博士學歷教師職稱晉升比在科研院所晉升也更有優勢?!?百家號-30-DSCZY)在此基礎上,還有公眾號指出教師群體內部的分類情況:

“現在收入和工作狀態在同一職業內差異非常大。同樣是老師,工作狀態和收入差異相差十萬八千里。很多人對于清北的博士當中學老師感覺惋惜,那是因為他們把清北博士當老師的狀態和自己見過的老師做類比。在幾十年前,這種惋惜是有道理的,但現在則是笑話?!?公眾號-1-CYBHJ)

綜上可以看出,有關“大材小用”的討論主要關注精英博士向下流動的機理。當從學業結構和教育資源投入等視角切入時,精英博士難以與中小學教師職業相匹配,認為博士的“低就”是社會人才的浪費。而從高等教育分類系統以及大學教職的變化、博士成為中小學校教師后的再分類等視角來看,部分博士以及大學教職的精英化程度降低使得這些博士入職中小學的職業選擇更容易被理解。博士進入中小學后因自己的高學歷在新任教師群體內部將獲得優勢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也維護了博士的精英地位,從而讓公眾產生“難怪如此”的態度。

(二)大有可為:對名校博士在基礎教育發揮積極作用的期待

“大有可為”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對于精英博士任教中小學的一種期待。過去,由于學歷水平普遍較低,中小學教師一般靠職后學習來實現專業能力的提升。當前,精英博士教師能否推動中小學教師隊伍朝更為專業化方向發展備受關注。以此為前提,公眾圍繞博士的知識能力與中小學教師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展開了討論,涉及基礎教育專業的必備能力、博士所擁有的突出能力以及爭議能力3個方面。

1.必備能力:學科知識、教學能力與理想信念

無論是在輿情討論、既往研究還是在政策文件中,學科知識、教學能力以及理想信念都被認為是個體在成為教師的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關鍵項目[19]。學科知識指向教師所教授的具體學科領域的概念、知識以及內容等要素。教學能力主要涉及教師如何教的能力,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學習評價等要素。理想信念涵蓋個體對于教師職業的正確理解和熱愛、對立德樹人和敬業愛生的不斷堅持等要素。

對于進入中小學的精英博士來說,公眾首先想到的是他們所具備的學科知識。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應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學科知識方面的優勢可以幫助博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超越課本的束縛。例如,有人描述了自己曾經遇到的博士教師:

“他編寫的學案確實好理解多了,增加了很多有趣的內容,學起來并不枯燥,我之前物理一直是二三十分,后來我竟然可以拿到90+(滿分110),這對于一個數學不是很好的學生已經是極大的進步了?!?知乎-YL)

除了教學以外,博士在學科知識上的強項還使他們具有學科專業方面的優勢。這對教師持續的專業化發展十分重要:

“學科專業性體現了教師在特定學科領域知識積累的豐富程度,主要形成于職前教師培養階段,即大學教育階段。在很大程度上,學歷層次與學科專業性直接相關。整體而言,伴隨著學歷層次的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也隨之提高。所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021-央視網-YBYM)

然而,面對部分公眾對于精英博士學科知識的強調,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良師必學者,學者未必良師?!闭缬醒芯空咧赋?“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學科知識)一定要有, 但達到某種水平即可, 多了對教師的教學并不一定起作用”[20]。這意味著僅僅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對于教師職業來說是不夠的,教師還應具備教學能力,即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將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相融合。在此背景下,不少人提出了類似的疑問——這些博士學得好,但真的就能教得好嗎?

“這些從清華、北大等國內名?;蛘咂渌M饷.厴I的碩士、博士們的學習能力一定很強,至少在他們所學的專業領域內肯定具有一定水平,但作為教師,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學得好,不一定就能教得好!沒有經過師范專業的學習,沒有學習過教育學、發展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的這些碩士、博士們,真的能夠抓住孩子們的心理,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嗎?”(百家號-5-SHGCY)

在此基礎上,成為教師不僅僅需要學科知識、教學能力,還需要對教育事業抱有熱忱、情懷以及信念。這對于高學歷的精英博士同樣適用。

“雖然學歷是衡量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指標,但并不是唯一衡量標準。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除了學養,還需要有教書育人的情懷和理想信念。如果只看重學歷,而忽視對其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等多層面的考查,或者把人請進來,卻不能人盡其才,那么就可能違背育人的初心,結果沒有帶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反而會導致教師就業市場的學歷焦慮?!?2021-央視網-RCLF)

2.突出能力:綜合素養與科研能力

如果說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必備項是成為中小學教師的基礎,那么其加分項則更多在于幫助個體成為優秀中小學教師。對于博士而言,他們在成為優秀中小學教師過程中還可以發揮自己在科研能力和綜合素養方面的優勢。具體來說,博士文憑意味著博士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吨腥A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明確指出,博士應“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當博士入職中小學后,他們被寄希望于能夠發揮其在科研能力上的優勢,以推動學校教學科研的發展。例如,央視網曾提到,博士教師除了給學生上課以外,也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帶領全校700多位教師開展教育最前沿課題或項目研究,促進研究型教師成長”(2019-央視網-轉載-博士扎堆)。同樣,北京一零一中學的公眾號中也提到類似內容:

“這些博士老師,大多不僅僅教課,他們在學校里很多‘尖刀’崗位上,指導科創項目,領軍研學導師團隊,開發校本高端課程,帶頭突破科研項目……研究能力、專業素養,是他們的‘長板’,也是帶領學生、教師發展的支點?!?2019-北京-北京101中-JSJS)

除此以外,學校在聘用博士時亦會關注到他們的視野、格局等綜合性素養。例如,深圳中學校長朱華偉曾提到:“雖然一紙文憑不能說明一切,但更高的學歷必然意味著學術視野和水平的整體提升,真正的‘大材’才能培養出‘大材’?!?2020-深圳-深中-XZCF)對于學校而言,博士教師的綜合素養能夠給予學生更多高端學術引領以及思想熏陶。而在官媒的報道中,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受的科研訓練能夠幫助博士在任教后表現出較好的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有助于學生的學科學習以及全面發展:

“攻讀博士的過程,除需要在本專業領域做出貢獻,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研修和成長的過程,促進博士生養成了全面而綜合的素質……這讓他們具備了較強的學習能力,同時形成了邏輯嚴謹、善于創新的思維。而這些素養對于中小學生的各學科學習與全面發展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起到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心態和狀態轉變的作用?!?2021-央視網-YBYM)

3.爭議能力:應試能力

無疑,教師專業標準必備項與加分項都有助于教師改善自身教學實踐并獲得良好發展。但是,博士教師的隱性能力——應試能力卻備受爭議。一方面,得益于博士學位位于學位等級的頂端,博士是在學校正式學習時間最長的人。這意味著他們對于學校教育體系更為熟悉。為此,有人將博士描述為“教育的角力賽中勝出的佼佼者”“高等做題家”(知乎-FLKY/知乎-WM)。博士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自己“會做題,會教做題”的優勢,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解題:

“我的很多學生都跟我說,老師,你和其他的老師講得不一樣。我開始還很納悶,都是數學還能講出花來?難不成是我講錯了?后來看過其他老師的教學視頻我才發現,我的思路,我的解題方法和他們是有區別的?!?知乎-YBSX)

另一方面更為公眾所關注的是,當這些勝出者、“做題家”充當中小學教師角色時,他們會對基礎教育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主張博士會強化應試教育的人主要關注博士所具備的應試能力以及所缺乏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管理能力。如有人提出:“當前我們的一些博士仍然是應試教育的產物,他們如果到學校當了老師,長遠來看,未必是學生之福?!?百家號-78-JKTJY)而其他人則弱化了對應試能力的關注,轉而強調博士在學科知識、綜合素養等方面的優勢。這進一步分化為兩種觀點:認為博士會受限于當前教育環境的人質疑道,“如果課程過度指向考試,博士不一定有優勢。課程指向孩子的學習,他們才有用武之地”(知乎-XLB)。認為博士會推動當前教育改革的人則提出,博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視野開闊能夠起到更好的引領作用,有利于推動人才培養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百家號-69-KLLXFW)??梢钥闯?與前述必備項和加分項中的知識能力不同,應試能力作為教師的一種隱性能力尚未獲得公眾“正式的認可”。因此,公眾對此類能力的態度更為矛盾、模糊。在他們的表述中,應試能力既與整體的教育生態聯系緊密,也與博士的其他知識和能力相互影響。

綜上,“大有可為”的相關討論雖然表達了公眾對于精英博士的期待,但也暗含著諸多質疑。這種質疑主要是博士的知識能力與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不匹配,特別是在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必備項方面可能存在缺失。在我國,師范教育是培養教師的主要路徑,接受師范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個體具備潛在的教學能力。為此,當這些未受過師范訓練的博士進入中小學時,他們被公眾自然地貼上了“不會教書”的標簽。而相較之下,雖然博士在科研能力和綜合素養方面占據優勢,公眾仍然會質疑他們在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必備項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與此同時,雖然這些加分項可能成為博士推動學校教育變革的關鍵突破點,但公眾仍然擔心其執行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偏移,即博士教師會弱化對教學的關注。以科研能力為例,雖然“教師作為研究者”的理念在當前中小學教育中愈發受到重視[21],但教師工作始終以教學為核心。也就是說,中小學教師的科研能力在本質上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而改進他們的教學實踐。因此,只要有人強調博士教師的科研能力,就必然會有人提醒要避免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

值得思考的是,上述必備能力、突出能力和爭議能力之間是否真的難以調和?換個角度來說,這種不匹配恰恰可能成為推動中小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點:一方面,這些精英博士在學科知識、知識擴展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可以幫助他們在入職后迅速彌補自己在教學能力方面的弱勢[22];另一方面,他們的這些優勢亦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打牢知識基礎,拓寬學科視野,提高綜合素養,而這也正是在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對高素質教師隊伍提出的新要求。

四、討論與結論

通過對近10年“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爭議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并非一種公眾因反對教師學歷提升的消極情緒表達,而是公眾擔憂名校博士與中小學教師職業要求是否存在“才崗匹配”問題。

(一)何為“才崗匹配”問題

“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爭議背后的“才崗匹配”問題主要有兩個維度,即“大材小用”與“大有可為”。在“大材小用”的討論中,中小學教師崗位難以與精英博士的社會地位和象征性資本相匹配,進而產生“人才浪費”的觀點。當博士的精英化程度降低以及(或是)中小學教師社會地位提升時,其匹配關系也相應調和,進而使得博士的職業選擇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在“大有可為”的討論中,精英博士成為合格教師的首要標準在于是否與教師必備的專業指標相匹配。當在必備項方面有所缺失時,即使在加分項方面存在優勢,亦會引起公眾的質疑。

(二)為何出現“才崗匹配”問題

“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的輿情爭議難以脫離所處的時代背景。公眾對于“才崗匹配”程度的追求和堅持源于他們對博士學位和教師職業的“刻板印象”,也與當前中小學教師職業的客觀現狀相關。例如,當前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仍處于“中產階級”水平,且薪資待遇位于社會平均水平。為此,客觀上中小學教師職業對社會經濟地位相對偏低或成績相對較差的群體有著更強的吸引力[23]。

我國教師教育已經實現了從“計劃導向下的統招統分”向“以自由就業、擇優錄用為主要特點的計劃與市場并行”的轉變[24],教師聘任逐步走向開放,教師來源渠道進一步拓展,從而讓更多對教育有熱情的人有機會進入中小學任教。但在具體實踐中,中小學教師的培養依然是以師范教育為主,而對于個體教學能力的培養是師范教育區別于其他專業教育的重要維度。非師范生進入中小學面臨著“補缺”和“擇優”兩種情況。后者更著重在市場化邏輯下的擇優錄用,旨在篩選出最優秀的人到教師崗位上去。從全國范圍來看,擇優邏輯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大多出現在一線城市,而這些城市聘用博士教師較多。

(三)如何破解“才崗匹配”問題

1.明確我國教育事業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自黨的二十大以來,教育事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不斷強化。在此背景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全面提升教師學歷,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從而讓“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可能實現。為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必然會吸引更多高學歷人才的加入。當初入職中小學的教師學歷水平和學歷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教師的職業準備、專業發展需求、專業分工勢必需要重新思考。

2.積極應對“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

“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輿情反映了公眾對中小學教師職業有限度的公共理解。為了解決上述輿情爭議,強化公眾對于相關政策的信任和支持,需要做好正向的輿情引導工作,幫助公眾切實了解國家在提升中小學教師社會地位和薪資水平方面的決心和信心。提高中小學教師職業的象征性資本能夠有效打消對“名校博士入職中小學是‘大材小用’”的質疑。在日常宣傳中,不僅要突出應聘者的學歷水平,更要讓公眾有機會了解這些精英博士入職中小學后的具體發展情況,以回應輿情中“才崗匹配”的核心爭議。

3.切實重視高學歷教師職后培養與發展

我們不僅要將高學歷人才吸引到中小學教師行列,更要讓他們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進而有效加強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為此,在繼續做好師范教育和在職培訓的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思考如何解決高學歷教師可能出現的“才崗不匹配”問題。對于這一點,本研究認為,與其讓高學歷教師“被動適應”學校,不如讓學校調整現有專業分工,從而“重新匹配”高學歷教師。特別是在教育數字化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形勢下,學校需要重新反思原有分科分班的教師分工制度,以更好地利用好這些高學歷教師。

猜你喜歡
大材小用名校精英
名校介紹
它們都是“精英”
精英2018賽季最佳陣容出爐
大材小用
當英國精英私立學校不再只屬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驅精英型
名校簡介
如雷鼾聲驚醒“名校夢”,15歲少年不堪重負臥軌自殺
趕集挑名校
八成中國人自認大材小用,該誰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