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化設計理念下歷史風貌區景觀優化研究

2024-04-14 02:11鄭芝琳林榕葉應迪陳順和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情感化設計

鄭芝琳 林榕 葉應迪 陳順和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旅游業態呈逐漸多元化趨勢,人們在旅游時不僅僅追求單純的娛樂,更注重知識的學習和情感的體會。歷史風貌區作為一個地區的歷史遺跡,不僅能給予游客感官體驗,還能讓游客得到情感上、思維上的收獲。煙臺山歷史風貌區被稱為“萬國建筑博物館”,是福州近代文化發展的見證者。如今,人們的需求逐漸發生變化,情感化設計成為歷史風貌區景觀優化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從情感化設計的角度,根據三層次結構分析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提出建立感官體驗、營造行為交互、構建情感反思的優化策略,探索歷史文化風貌區景觀情感化的方法,為實現歷史風貌區的活態化提供新思路,從而促進人、文化和歷史三者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福州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情感化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州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美學經濟建設與福州古厝文化景觀策略研究”(2021FZC31)、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數據環境下浙閩地區山水人居環境地域景觀保護與發展研究”(20YJC760079)研究成果。

一、情感化設計和煙臺山歷史風貌區

在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急于求成的建設導致大量歷史文化建筑被毀,“仿古建筑”層出不窮,保護和活化歷史風貌區成了現代城市更新改造的重點。情感化設計是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考慮不同的游客對事物的認知和心理反應,減少不利于游客心理的事物,多引導游客產生積極心理的設計[1]。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將情感化設計分為“本能—行為—反思”三個層次[2]。歷史風貌區作為一個地區的歷史遺跡,不僅能給予游客豐富的感官體驗,還能讓游客獲得情感上、思維上的新收獲。在情感化設計理論下開展福州煙臺山風貌區景觀空間的情感化設計,有助于提高游客對于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的體驗感,同時對游客學習煙臺山的歷史文化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位于閩江南,具有“蒼山煙霞、高丘低江”的美景。在鴉片戰爭之后,煙臺山以其便利且獨特的水上交通和迷人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國外勢力的關注,并逐漸演變成福州的領事區、外貿基地和航運中心[3]。清道光年間,英國在煙臺山首設領事館,后共有17個國家的在此地建設領事館(或代辦處)。此外,西方基督教會、天主教會的傳教士也來到煙臺山興建教堂、開辦學校和開設醫院。如此一來,福州煙臺山地區涌現了一系列風格多樣、造型美觀的近代西式建筑,這些建筑為煙臺山地區的建筑風貌和環境特色奠定了堅實基礎[4]。后來,煙臺山地區的歷史遺產遭到了嚴重破壞。直至煙臺山被劃為福州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確定了具體的保護范圍,并提出了保護要求,煙臺山的歷史遺產保護才開始受到保護重視[5]。

情感化設計的研究主要針對主體需求及空間各部分間的內在關系。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作為歷史文化旅游地,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恰恰為情感化設計提供了設計內容,可以用不同的空間設計方式帶領參與者感受當地的歷史知識、藝術與景觀,提升旅游價值,讓體驗超越功能上的需求,達到文化資源保護的目標。

二、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中的情感化設計

作為一個旅游景區,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的情感化設計實際上是從游客的需求出發,利用有形的物質文化景觀、旅游活動行為和精神文化,使景區具有豐富的可游性,更好地傳承煙臺山的文化價值,并與游客建立情感聯系,從而讓游客產生認同感,如圖1所示。

(一)本能層次

本能層次與各個物理環境密切相關,其作為大腦處理情感的起點,對游客心理起到重要作用,并且本能層次的反映也是游客與旅游所在地的直觀性互動[6]。這是游客對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的物質環境的需求。本能層次基于對人類先天感知的把握和識別,注重五感的體驗。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作為文化旅游地,物質景觀豐富多彩,是福州近代重要的國際化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被稱為“萬國建筑博物館”,承載了福州近現代的商業歷史,見證了福州城市的發展變革[7]。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風格多樣,如英國“外廊式”建筑、英國早期公寓式建筑、古典式建筑、中西合璧式建筑等,并且煙臺山一帶還分布著各種洋行、商鋪等歷史遺存,歷史痕跡厚重,如圖2所示。除此之外,煙臺山歷史風貌區還留存一系列不可移動的文物,如清代塔亭順懿祖廟遺址、明清江南橋重修碑等,同時還有明代至近代各個時期的古井和古樹名木等。

(二)行為層次

行為層次是指游客在空間體驗的過程中,不自主地被設計所引導,通過對行為的體驗和感受,引申到情感的感受和傳遞。行為層次上的情感是游客主體在與景觀進行交互時所感知和體驗到的,例如:煙臺山歷史風貌區在開展景觀體驗的活動時,并非僅僅注重物理功能上“有用、易用、好用”的使用感受,還重視單個景觀交互模式上的人文體驗,將當地的行為文化融入其中,促成真正意義上人與文化的交流;在愛國路2號進行文化展示的過程中,舉行了“如果沒有煙臺山”攝影聯展和煙臺山主題藝術創作展,利用藝術介入的形式,喚醒游客心中的煙臺山記憶;在山水境國風體驗館結合中國新年的傳統節日意義——和家人熱鬧相聚在一起的活動中,讓當年福州城內名噪一時的月宮照相館,經時光更迭后重現煙臺山,其發起的“打造新年最牛全家?!闭骷顒?,收到了大量的留言,并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三)反思層次

反思層面通常與空間所要傳遞的文化信息、精神內涵息息相關。游客在煙臺山歷史風貌區體驗的不僅是空間的歷史感,還有精神文化內涵,以及后續回憶空間感悟時的深刻體驗和魅力。一方面,是基于所處環境自身所賦予的歷史文化內涵的情感訴求;另一方面,是空間設計所帶來的人文關懷和情感上的體驗,使得其深深地印入觀者的腦海,形成記憶。例如:尊為“婦幼保護神”的陳靖姑具有很高的人文藝術價值,是海峽兩岸甚至東南亞地區共同的民間文化之一;陳文龍是水上交通商業文化的代表,擁有涉外友好交往的重要史跡,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此外,煙臺山歷史風貌區還有傳統音樂舞蹈與競技,如高湖舞龍燈、林浦安南伬、太平鼓和鳴鶴拳等文化遺產。歷史名人是一個地區的杰出代表,與煙臺山有關的歷史名人數量巨多,近代名人如林徽因、孫中山等,他們都是煙臺山地區的精神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城市感召力[8]。

三、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情感化設計策略

(一)建立感官體驗

感官體驗是人對于空間的直觀性感受,如今游客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單純的走馬觀花,更注重的是景觀所帶來的體驗價值。因此,利用感官體驗,充分考慮如何將物質與游客的五感建立聯系,以梳理獨特的歷史風貌區品牌形象。就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景觀設計而言,利用其物質景觀,如歷史建筑、場所肌理等,進行合理性修復和塑造,保持其自身的歷史感,且新建部分不過于追求現代化,考慮總體的協調性。在視覺上,充分考慮當地地形起伏特點,依據地形的天然形式打造景觀,合理界定空間,把握觀景視線,控制建筑高度的視野,并結合原生植物和引進植物的生長習性,配置不同的植物景觀節點。在保護古樹名木、古井方面,利用中國古代造景手法進行設計,形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狀,讓人們真切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觸覺上,根據歷史建筑或構筑物的節點提取主要材料,以肌理和材質突出座椅、道路鋪裝等構筑物的當地文化特征。在味覺上,結合煙臺山的歷史文化和福州茉莉花等元素,利用傳統中式糕點制作手法,給游客帶來獨特的味覺享受。在聽覺上,選擇性地將當地名人故事、歷史事跡等與現代傳播方式和手段進行結合,進而促進當地文化的推廣和傳播。

(二)營造行為交互

行為交互是基于行為和交互兩個價值維度所形成的體驗形式,二者能讓游客感到出乎意料,促使游客主動進行思考??筛鶕熍_山歷史風貌區的文化內涵,創造敘事主題,讓“故事”成為一種紐帶,構造游戲化敘事情節,以“點—線—面”的方式構建空間層次,強調情節和邏輯性,從而使游客形成交互,吸引游客主動參與體驗交互[9]。在設計旅游路線時,考慮旅游動線的連貫性和整體性,不僅要重視先后順序,還要注重節奏和韻律的表達。煙臺山不僅具有文化景區的游賞功能,還具有生活住宅、學校等多種功能形式,其聲景觀也具有多樣性。合理設置聲景觀形式,將現代交互裝置與藝術相融合,如采用紅外體感交互系統,利用紅外控制光影變化,并融入音樂元素,驅動場地活力,形成新的景觀形式,使游客處于文化與交互的氛圍空間中,營造充滿活力的景區內部活動交流空間。

(三)構建情感反思

情感體驗是指在為游客提供體驗場景時,通過調節游客的情緒,引發游客的想象,讓游客對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產生情感,促使游客主動融入景觀中。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作為福州歷史發展的見證,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要素,能夠喚醒一定人群的歷史記憶和城市歸屬感。其空間設計要做到對歷史和文化的延續,利用情感記憶來滲透游客的內心,形成可持續發展[10]。例如:利用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的文化屬性,結合非遺文化的傳承性,讓游客親身感知非遺文化的魅力,打造豐富的研學實踐活動,形成“文化+產業+教育”模式,可對非遺文化高湖舞龍燈進行深度研學,以此提升游客的民族自豪感;結合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的文化,打造大小不一的山水實景演出、民俗歌舞表演等,形成“網紅打卡地”,讓游客產生一種群體認同感,感受個體與場所之間的緊密聯系;利用社區的關聯性,激發當地居民和其他地區的游客對煙臺山未來發展的憧憬,并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在多處場景復現當地居民原有的生活場景,研究不同年齡層次對記憶片段的挖掘與重構;利用文化情感賦予多元主體形式或活動形式,超越空間界限和時間界限,將其滲透入街區和社區,創造出新的富有情感體驗的人文空間。

四、結語

歷史風貌區作為彰顯城市深厚文化底蘊的形象代表,對于承接文化發展和現代化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國家對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更新和發展的研究仍處在不斷完善的階段。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是福州歷史文化的城市名片,見證了福州近代的閩商文化精神的發展。通過梳理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的有形物質景觀、精神文化和旅游活動形式,深挖其文化內涵和體驗價值,在保持其歷史風貌的基礎上,提出建立感官體驗、營造行為交互、構建情感反思的情感化設計策略,將過去和現在的歷史文化及情感相連接,滿足游客不同層次的需求,推動文化和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殿雯,劉丹.初探城市文化視域下公共景觀的情感化設計[J].現代園藝,2021(18):102-103.

[2]侯佳,謝臻,夏敏燕,等.在地實踐語境下的上海紅色文創產品情感化設計探析[J].包裝工程,2022(4):376-382,422.

[3]陳澤宇,丁錚.“五口通商”背景下福州煙臺山近代建筑建設與發展[J].四川建筑,2020(1):43-45,50.

[4]岳清華.幾度風雨后 倉山別樣美 我為保護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盡綿薄之力[J].政協天地,2021(增刊1):68-69.

[5]陳嘉卉.閩都歷史街區風貌特征研究:以福州煙臺山為例[J].福建建設科技,2021(4):11-15.

[6]徐南.情感化設計在城市園林景觀環境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0(20):122-123.

[7]鐘學群.老街區復興項目中的“新”與“舊”探析:以煙臺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福建建筑,2020(9):20-24.

[8]陳東.試論福州煙臺山的文化保護與開發[J].閩江學院學報,2015(1):80-85.

[9]楊凡.敘事[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7:24-40.

[10]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208-209.

作者簡介:

鄭芝琳,福建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和旅游體驗。

林榕,福建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特征評價。

葉應迪,福建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

陳順和(通訊作者),福建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碩究方向:聚落景觀。

猜你喜歡
情感化設計
基于情感化的親子裝創意研究
淺析兒童服裝情感化設計原則
嶺南建筑窗飾元素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動漫文化在兒童家具創意設計中的情感傳遞
基于用戶體驗的情感化設計研究
關于家居紡織品設計的情感化研究
淺談產品設計中的情感化設計
由救生系統出發看水域救生新思路
淺談人機工程學在家具設計中的作用
全景虛擬校園的情感化設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