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絡暴力治理對策

2024-04-14 03:31王夢卓
職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1期
關鍵詞:暴力行為受害者言論

王夢卓

網絡暴力以其匿名性、傳播迅速和影響廣泛的特點,給個人、社會和網絡環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廣泛應用,網絡暴力問題越發凸顯。因此,探究治理網絡暴力的對策,尋求有效的解決路徑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網絡暴力概念及特點

(一)網絡暴力的概念

網絡暴力是一種在網上發表誹謗、污蔑、侵犯名譽和煽動性的言論,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網絡上針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人身攻擊、辱罵、誹謗、惡意揭露個人隱私、散布謠言、惡意評論等。這些行為往往伴隨著惡意,旨在羞辱、迫害、威脅或剝奪受害者的尊嚴、自由和安全感。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是個人、群體、機構或社會的特定群體,如婦女、少數族裔等。

(二)網絡暴力的特點

一是不確定性。網絡暴力的施行者通常處于匿名狀態或使用虛假身份,這對追蹤和確認施暴者的真實身份造成困難,也為預防和制止網絡暴力行為帶來不便,同時也使受害者感受到威脅。

二是自發性。網絡暴力行為通常自發產生。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廣泛性,個體可以隨時隨地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從而增加網絡暴力行為發生的風險。

三是盲從性。網絡暴力行為常受群體效應的影響,人們可能出于跟風、迎合或追逐關注度的動機,加入使用網絡暴力的行列中。這種盲從性導致網絡暴力容易快速傳播和擴散,并形成惡性循環,加劇了網絡暴力的嚴重性。二、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暴力形成的原因

(一)社交媒體的普及和便利性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社交媒體用戶數量超過40億人,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中國微博的月活躍用戶在5億以上,微信的月活躍用戶超過11億。這些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獲取信息和表達觀點的重要渠道。然而,這種普及性和便利性也為網絡暴力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暴力言論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對受害者造成更大的傷害。

(二)匿名性和虛擬身份

社交媒體的便利性使得匿名性和虛擬身份成為可能。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用戶可以使用假名或虛假身份進行發言,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這種匿名性和虛擬身份的存在讓一些人更容易放下顧慮,自認為不用承擔后果和責任。匿名性也增加了網絡暴力行為的不確定性,給受害者帶來更多的恐懼和困擾。

一項針對美國互聯網用戶的調查顯示,約有45%的互聯網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使用過假名或匿名身份。某項調查發現,超過30%的社交媒體用戶承認曾使用虛假身份進行發言或參與討論。這些數據表明,在社交媒體上使用匿名身份的用戶比例較高。

匿名性這一特性為某些人肆無忌憚地發布惡意言論、進行人身攻擊和辱罵他人提供了逃避追責的機會。虛擬身份的使用,便于個體在互聯網上塑造不同的形象,展示自身某些特質或隱藏真實的身份信息。在這一背景下,由于失去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約束以及避免損害個人形象,施暴者更容易放下顧慮,肆意攻擊他人。

(三)群體效應和跟風心理

研究發現,社交媒體上的群體效應和跟風心理對網絡暴力擴散具有重要作用。一項關于Twitter上的網絡暴力研究發現,當某種惡意言論或攻擊性言論受到廣泛關注和回應時,其擴散速度會呈指數式增長。這意味著其他用戶可能會跟風發表類似的攻擊性言論,形成一個攻擊群體。社交媒體的普及和強互動性使群體效應更加突出,而跟風心理則為網絡暴力行為的擴散和激化推波助瀾。

群體效應在網絡暴力中承擔了重要角色。當某種言論或行為引發爭議時,一些人往往會跟隨群體的意見,表達自己的立場或攻擊他人。在群體效應的加持下,網絡暴力行為在社交媒體上快速擴散,形成所謂的“網絡暴力風暴”,給受害者帶來更大的壓力和傷害。

跟風心理在互聯網時代下更加突出,推動了網絡暴力行為的發展。在跟風心理的影響下,某些人會為了追求關注度而發表攻擊性言論或參與惡意行為,無視其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和后果,從而促進網絡暴力行為的惡化和擴散。三、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暴力的治理對策

(一)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

針對網絡暴力行為,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其界限和處罰標準。法律法規可以為執法機構提供明確的依據,更有力地打擊網絡暴力行為。例如,2019年某社交媒體平臺上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網絡暴力事件,一名年輕女性因發表個人觀點而遭到大規模網暴和人身攻擊,遭受嚴重的精神傷害和社交排斥。對此,當地政府迅速明確了網絡暴力行為的定義和處罰標準,加大了對網絡暴力行為的執法力度,有效打擊了網絡暴力行為,為受害者提供了法律保護,也引起了公眾對網絡暴力問題的關注和重視。

(二)建立健全舉報機制和支持體系

一是完善舉報機制。建立便捷、安全、匿名的舉報渠道,包括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和網站設置專門的舉報按鈕或頁面,以及提供舉報熱線或郵箱。同時,工作人員及時處理舉報信息并給予反饋,切實保障群眾權益。如,某案例中,一名中學生在某社交媒體平臺上遭到同學們惡意言論的羞辱。該受害者向該社交媒體平臺提交了欺凌情況的詳細描述和證據。平臺采取了調查及相應措施,通過郵件向受害者反饋處理結果,提醒他繼續舉報不當行為。

二是提供支持和援助。建立支持系統,為網絡暴力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法律援助。通過構建專門的熱線或在線咨詢服務體系,幫助網絡暴力受害者向專業人士咨詢和尋求支持;加強與相關機構和組織的合作,提供法律援助,幫助受害者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受到網絡騷擾、惡意言論和個人信息泄露的威脅時,可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和法律援助組織的支持與指導,獲得心理支持和實用的應對策略。

三是加強合作與監管。政府、社交媒體平臺和互聯網企業之間需要加強合作與監管,共同打擊網絡暴力行為。政府應當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督促工作人員提高內容審核和管理水平,及時處理和刪除違規內容。社交媒體平臺和互聯網企業應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完善用戶身份驗證系統,限制匿名賬號的使用,削弱網絡暴力行為的生存空間。當社交媒體平臺面對無法及時處理的網絡欺凌時,應及時上報,聯合其他部門共同應對,為網民提供更安全的網絡環境。

(三)提高網絡素養和教育意識

一是加強網絡素養教育。通過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提高公眾對網絡信息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培養正確的網絡言論觀念。網絡素養教育應當涵蓋互聯網基本知識、信息辨析能力、隱私保護意識等方面,幫助人們更好地解決網絡暴力問題。例如,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一名網友發布了一條虛假信息,引發大量網友關注并轉發。部分網民網絡素養和辨識能力不足,未對該信息進行辨析與核實,導致虛假信息迅速傳播,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對此,有關部門須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提高網民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降低謠言的出現率,減少網絡暴力的發生。

二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幫助群體形成批判性思維,提高辨別虛假信息和有害言論的能力。通過教育和培訓,引導人們審慎對待網絡信息,不跟風傳播或參與網絡暴力行為。例如,某公司對員工進行批判性思維培訓,學習評估信息可信度和避免網絡暴力、謠言傳播等內容。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演練,員工態度明顯改變,對待網絡信息更加理性、審慎。

三是強調網絡道德和公民責任。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規范網絡言行,明確網民責任。教育應當強調尊重他人、友善交流、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等基本原則,引導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積極傳播正能量,抵制網絡暴力行為,具體措施可參考以下案例。某學校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活動,規范學生網絡言行,明確網民責任。該學校的教育形式包括課堂講解、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網絡空間中同樣需尊重他人,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組織學生簽訂網絡道德承諾書,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積極傳播正能量,抵制網絡暴力行為。

為應對網絡暴力問題,我國開展了廣泛的網絡素養教育活動,其中包括針對學生和公眾的網絡安全和網絡道德培訓。某中學的一名學生通過網絡素養教育學會了如何辨別虛假信息以及正確對待網絡言論。該同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條涉及網絡暴力的言論時,立即通過批判性思維辨別出了其不實性,并積極向平臺舉報了該言論。這個案例表明,通過加強網絡素養教育,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應對網絡暴力行為,形成正確的網絡行為觀念,明確公民責任意識。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暴力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對個體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為有效治理網絡暴力,有關部門需要采取一系列綜合對策。首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治理網絡暴力的執法力度。其次,建立健全舉報機制和支持體系,為遭受網絡暴力的人群提供解決途徑和法律援助。最后,提高網絡素養和教育意識,培養公眾的辨識能力和正確的網絡行為觀念,減少網絡暴力的發生和傳播。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更加安全、健康和友善的網絡環境,為網民提供良好的網絡體驗和交流平臺。

猜你喜歡
暴力行為受害者言論
重要言論
重要言論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顯未成年人保護精細化
他們的言論
媒介分析:動畫暴力對兒童的影響
受害者敏感性與報復、寬恕的關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第一次遭遇家暴該怎么處理?
兒童霧霾的長期受害者
所暴力行為
暴力行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