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文學作品,培養史料實證

2024-04-14 23:45茂名市第一中學
師道(教研) 2024年1期
關鍵詞:史料文學作品詩詞

文/茂名市第一中學 劉 俊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們經常會找來很多的史料展示給學生去思考,從而提煉信息得出歷史解釋。然而這樣的史料教學真的有效嗎?個人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至少有兩點值得商榷:第一,史料的搜集和使用是老師一手包辦的,學生沒有參與,史料未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過多的史料堆砌未必能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很明顯這是與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和本位的方向相悖的。真正的史料教學應當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史料的搜集辨別和選擇使用的過程,從而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能力。

那么新的問題又來了,史料類型多樣,類別豐富,人類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所有文字記載和物品等都是可以作為認識歷史的資料,可以說史料是浩如煙塵。而高中生的學業負擔又很繁重,課余時間很少,沒有精力去進行史料的搜集整理。實物史料對于全寄宿的高中生而言是很難接觸的,口述史料和圖像史料更是鮮有機會了解,唯有文獻史料是他們能夠多接觸的,而文獻史料的諸多種類中,學生更為便捷掌握的是文學作品,讀了十年書,到了高中,相當多的學生是有著不錯的文學儲備,即便是沒有課外閱讀的學生,語文課堂中要求掌握的名家名篇也是不少的。所以,在調動學生參與史料研習的多次嘗試中,我發現,學生對于在歷史課堂中運用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來加深對歷史的認知是非常感興趣的。

通常我提出對于某個歷史概念的理解或者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他們就能很快速地從所熟知的文學作品中找到對應的內容,從而興致勃勃地參與課堂,自發進行探討。比如:在講到東漢末年政局動蕩黃巾起義時,學生特別激動,紛紛談起了《三國演義》中相關經典篇章,對于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赤壁大戰等侃侃而談。而我只需要在適當時候提問引導他們思考總結,從而輕松突破對于豪強勢力,州牧割據等重難點的理解;當講到宋代的保甲制,本來是比較枯燥的內容,但有學生表示讀過《水滸傳》,知道晁蓋曾經就是東溪村的保正,這個就是保甲制的典型體現,是封建社會一種重要的戶籍制度。其他學生一聽就來了興趣,發現原來看似乏味的知識居然在他們讀過的經典名著中早已出現,就感覺很驕傲,也不覺得難以理解了。

不僅是小說,詩詞中也是蘊含著大量的歷史知識,即:史詩互證。比如:在講到盛唐氣象時,學生引用大量的唐詩來印證,完全不需要老師多講,只是點撥他們要學會分類和概括,于是就有了學生的精彩發言。有的學生說,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從民族交往的角度描繪了當時各國使節到大明宮朝拜皇帝的盛況,同時也體現了唐朝開放包容的政治氣象和海外貿易的繁榮;有的說,杜甫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形象地展現了開元盛世的經濟富庶和社會繁榮;也有的說,白居易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是從建筑的角度描述了長安城的規劃有序街道整齊,坊市制的推行,可見當時長安城既是各民族交往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經濟大都市。

有時我也會提前布置任務讓他們利用課外時間搜集一些資料,他們都能比較好的完成。比如:在講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我建議學生可以提前自主搜集一些毛主席在革命歷程中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來加深對革命歷程艱難險阻的認識和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理解,等學完這部分內容后分享各自的收獲。學生們不僅分享了自己找到的毛主席詩詞,還談了對于詩詞背后歷史的認識。當然文學作品能否直接作為史料呢,對此,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如何看待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學生一般都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然后我會通過高考真題訓練來強化認識加深理解。比如,我選擇了2022 年高考廣東卷第17 題第1 問,“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價值”,其中一則材料就是小說,這道題網上給的參考答案個人認為是不夠全面的,所以我會建議學生回答時要辯證,既要答出小說情節對當時普遍使用白銀的社會場景的描述,是可以作為重要史料用于研究明代白銀使用的廣泛性及其社會影響;但也要答出小說是文學作品,在作為史料使用時,要注意甄別。從而學生就能夠印象深刻地得出自己的結論:文學作品是可以作為重要史料進行研讀的,但是,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文學作品絕不是信史,作品中的史實,往往以間接的、局部的、夸張的等諸多形式來表達,不能夠直接拿來作為一手史料,因此在運用小說等文學作品作為史料時要注意甄別,并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避免孤證不立。

猜你喜歡
史料文學作品詩詞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關注詩詞
史料二則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例談數據史料的辨偽與解讀
史料教學,史從何來
詩詞之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