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的時代性闡釋
——由小說《人生》到電視劇《人生之路》

2024-04-14 12:04
東方論壇 2024年1期
關鍵詞:巧珍加林雙星

李 偉

青島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近年來,隨著諸多的經典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涌現出一系列廣受好評的熱播劇作,如2015年毛衛寧執導的《平凡世界》、2017 年劉進執導的《白鹿原》、2020 年李少飛執導的《裝臺》、2022 年李路執導的《人世間》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學作品改編電視劇的熱潮,使得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2023 年熱播的電視劇《人生之路》,根據路遙小說《人生》的部分內容改編,在尊重和再現經典文學原著精神的同時,也融入了電視劇改編的現代化元素,呈現出文學原著改編的時代性特征,彰顯出從文學創作到影視改編的積極發展勢態,引領了經典文學作品視覺媒介傳播的新趨向。

一、融合社會改革大潮的時代性背景

電視劇《人生之路》在遵循小說《人生》主題內容的基礎上,融合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時代性背景,續寫和展望主要人物的人生命運,對人物生活的社會環境也進行了延續與拓展。該劇前20 集基本再現和還原小說《人生》的主要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后17 集把主要人物的生活背景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續寫小說主人公高加林期待和未實現的人生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小說敘事的時空局限,拉近與當前社會的距離感,讓經典文學中的人物形象走近人們的當下生活,拓寬了時代變遷背景下不同觀眾群體的多元審美視野,凸顯電視劇改編文學經典作品的創新性原則。

其一,電視劇《人生之路》對小說原著改編最為特別之處,是在社會發展演進的時代性背景下呈現一種展望式的敘事時空與人生追求狀態。有研究者指出:“比較而言,小說敘事多以時間為線索結構全篇,空間的營造受制于時間因素,其歷時性相當明顯;而影視敘事作為固定單位時間內展示直觀形象的藝術,其敘事往往是以空間形象的關系為鏈條,在空間的轉換中實現時間的流動,具有共時性的特點?!雹偎渭伊幔骸队耙晹⑹聦W》,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年,第34 頁。小說《人生》中敘事時間基本是定格于1980 年代,而電視劇擴大了敘事時空,從改革開放初期延續到經濟化時代的新世紀,通過高加林、劉巧珍、高雙星等主要人物追求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的變化,展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青年群體的奮斗狀態,突顯影視敘事的共時性。電視劇創作者改編文學作品,需在充分尊重原著的主題內涵和人文精神追求的同時,融合社會發展變遷時代背景下的審美意識,適當進行符合時代精神的開創和突破,“才能在迭代的過程中以多元化的創新表達打造出優秀作品”②蔡騏、趙雪:《文學作品電視劇改編的迭代創新》,《中國電視》2023 年第2 期。。

電視劇《人生之路》基本再現了小說《人生》中農村青年追求人生理想和信念,努力改變當前生存狀態的主題精神。劇情前半部分大致忠實于原著內容,塑造了高加林、高雙星、馬栓等一群試圖通過高考來改變人生命運的農家青年形象,表達了1980 年代農村青年向往城市、走出農村的堅定決心和美好愿望。小說《人生》中開篇講述高加林因民辦教師職位被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回到家中失落郁悶的情緒,加上暴雨來臨之來的煩躁與陰沉背景的烘托,帶給讀者一種壓抑和沉重之感。相對于此,電視劇《人生之路》開頭卻是一幅充滿活力的生活場景:鄉村青年高加林和高雙星騎著自行車奔騰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兩人相約而行的賽車如同駿馬飛馳、翻山越嶺,另有劉巧珍駕駛拖拉機緊追不舍,整體給觀眾帶來了陜北后生朝氣蓬勃的青春活力。劇中展現了1980年代特有的“現代化”交通工具——二八杠自行車和四輪拖拉機以及陜北高原農村的生活場景,整體營造了歡快的敘事基調。由此可見,編劇和導演有意識地融合了特定年代的現代化元素,凸顯其時代性特征,拉近了接受群體回憶性的審美視角??梢哉f,“電視劇使傳統文學重新回到觀眾和讀者的關注視野中,為文學發展提供了新的轉機和生長點”③劉彬彬:《中國電視劇改編的歷史嬗變與文化審視》,長沙:岳麓書社,2010 年,第215 頁。。

電視劇《人生之路》后半部分的故事情節,呈現出對小說原著中高加林人生結局的一個展望性續寫。對此,總制片人魏巍以為,“我們真正看重的是原著提出的人生選擇及個人精神,我們是帶著時代回望的視角去創作劇版的,實際上是給《人生》做一個全傳的續寫”④李夏至:《〈人生之路〉引熱議,總制片人魏巍談改編——以時代回望視角為原著續寫全傳》,《北京日報》2023 年4月4 日,第8 版。。路遙在小說《人生》中最后一章(并非結局)點明,這種開放式的結尾方式,也為電視劇改編提供了相應的創作空間。雖然高加林再次丟掉工作回到鄉村,但他不甘于留在農村生活的性格和信念,加之改革開放以后農村人進城謀生和發展的機會增多,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高加林是極有可能再次進駐城市重新謀求新的發展之路。電視劇《人生之路》讓高加林的人生發生改變,從陜北來到上海,作家路遙也是通過讀書和創作,脫離農村走向城市,因此這其中也帶有著作家自身勵志經歷的原型啟發。高加林上大學名額被頂替后,先因校外事故導致民辦教師職務被解聘,又因被舉報痛失縣委通訊干事職務,他被迫返回農村、面對昔日戀人巧珍已嫁他人的現實。經歷三起三落的人生波折后,在老師景若虹的啟發和引導下,高加林悟出自己人生數次起落的原因;不甘心做一個平凡的農民的他,立志在文學創作方面尋找一條走出農村奔向更大世界的人生之路。

電視劇《人生之路》以現代化大都市上海為聚焦點,以高加林的人生命運轉變為敘事主線,把劇中主要人物都匯集于上海。高加林因文學創作獲獎而前往上海領獎,憑借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留在了上海;黃亞萍跟著父親調動工作返回上海,高雙星因上大學而定居上海,巧珍和丈夫馬栓為給孩子看病來到上海。編作和導演設計各種巧合,把生活在陜北高原的一群青年人,轉移到大城市上海,繼續演繹和追求他們的人生之路。由此引出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背景下人們都有著追求和改變人生命運的觀念,體現出當前電視劇創作彰顯的新時代主題精神。新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有追求夢想成真的機會,都會有人生出彩的高光時刻。電視劇《人生之路》立足于小說原著中1980 年代的社會背景,并延續和拓展到21 世紀的新時代,增強了從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為電視劇創作的現代意識與時代特征。

其二,電視劇《人生之路》的改編,呈現和凸顯社會演變的時代背景下人們追求和向往的生活方式和價值意識的變化。劇作再現了1980 年代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域景觀與農村生活的人情面貌以及改革開放初期人們追尋的生活形態。在那個整體都不富裕的年代,農民一邊在土地里辛勤勞作,一邊期盼自己的下一代能夠脫離和改變這種貧窮落后的生活現狀。因此劇中的父輩農民高明樓、高玉德等,不辭勞苦全力支持子輩尋求更好的出路。尤其是高明樓,為讓兒子高雙星脫離農村走向城市,他通過走關系讓高雙星頂替高加林奔赴上海讀大學,留在城市工作,娶妻生子,真正地變成城里人。這是高明樓作為父親最驕傲和自豪的事情。當然,這種望子成龍的行為背后卻映照出人情的可悲和冷漠:父母花費一輩子心血培養兒子,卻因農民與城市人的門第差距,連參加兒子婚禮的資格都沒有,母親到死都未見過上海的兒媳婦和孫子。這也反映了1980 年代城鄉差距懸殊的時代背景下農民追求和向往城市所付出的沉重代價。與此不同,巧珍和馬栓是通過繼承家庭傳統手工生意尋找發家致富之路。巧珍的父親劉立本善于經營小本生意,以做白粉絲送往縣城小吃店養家;而馬栓在高考失敗后,回家繼承父業以燒陶為生。由此,劇作反映出1980 年代的社會現實:陜北農民在遵循傳統土地為本生存原則的同時,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深受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下商品經濟的波及和影響。

電視劇《人生之路》整體延續時代發展的腳步,讓高加林等農村青年隨著改革發展的大潮進入城市,展現出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大都市上海的人文精神面貌、城市的繁華和新潮、尋找和實現人生追求機會的多元化等。一方面,劇作圍繞高雙星來到上海讀大學的故事線索,展現城鄉文化差異以及城市人和農村人的隔閡感。高雙星娶了上海本地媳婦,卻受到岳母曲金娣的百般嫌棄和鄙視。她因女兒找了農村女婿而感到沒面子,不僅抱怨高雙星在出租房中結婚讓自己女兒受委屈,甚至直接要求他不讓自己父母來參加婚禮。但是高雙星通過努力,取得事業成功,謀得更高職位,買了屬于自己的房子,且善待妻子和岳父母,最終得到曲金娣的認可,使她對這位農村女婿的態度從鄙視轉變為真誠善待。當然,這體現了電視劇改編者有意對城鄉關系的溫情化處理。另一方面,通過高加林、劉巧珍進入城市的敘事線索,劇作展示了在社會發展前行中城市對于有志青年的接納以及為有志青年提供的更好發展機會和更大發展空間。農村青年高加林憑借自己的才華和與時俱進的視野,最終立足上海并成為《大眾晚報》的主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實現了人生理想。鄉村女性劉巧珍因給女兒治病來到大城市上海,歷經生活的艱難和幾次創業失敗的困境,最終以勤勞和堅韌開創屬于自己的餐飲品牌,事業有成。

由此可見,電視劇《人生之路》努力尋找和開拓創作空間,抓住和結合了社會演變的時代性元素,推進敘事時空的共時性,符合接受群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期待,從而形成文學作品、電視劇與觀眾審美之間的良性互動??梢?,“電視劇改編對文學的發展也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改編者們既依靠文學的審美經驗選擇和理解影視劇,更廣泛地傳播文學名著、有效地擴大文學思潮和運動的影響;而觀眾也并不會因此遠離文學,而是通過電視劇改編發現新的文學世界,或重溫曾經閱讀的作品以驗證自己的審美想象,提升自己的審美經驗,感悟著文學和電視共同帶來的精神給養和美的享受”①劉彬彬:《中國電視劇改編的歷史嬗變與文化審視》,長沙:岳麓書社,2010 年,第110 頁。。

二、追尋人生奮進勵志的現代精神

電視劇《人生之路》彰顯社會發展演進的時代背景下青年群體人生成長的勵志故事,頌揚現代青年追逐人生理想的堅定毅力,他們通過個體的不懈奮斗、自強不息與勇于攀登的精神,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實現了人生目標。有研究者認為,影視作品的敘事問題包含微敘事、共敘事、大敘事三個層面,大敘事“和影視作品中的社會相關,即作品影射的社會背景到底是工人階級、中產階級還是富有階級,作品中的人物是否來自各個社會階層,作品所展示的是什么社會價值觀念,倡導的是哪一種道德規范”②郝樸寧:《影視劇作教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 年,第92 頁。。電視劇《人生之路》正是建構于電視劇創作的“大敘事”層面,試圖以個體追尋的人生歷程來反映出整個時代的發展特征,即通過劇中高加林、劉巧珍、高雙星等農村青年的人生追求,來展現出社會發展演進的時代背景下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審美意識、道德追求的發展形態。

電視劇《人生之路》融合了時代發展的現代元素,塑造了一批追求更高人生目標和遠大理想的現代青年人物形象,展現了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奮進拼搏、實現人生價值的故事。小說《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向往更大的外部世界,不甘固守農村生活,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尋找更廣闊的生活天地,他不惜放棄一心愛他的巧珍和在黃土地上勞作半生的父母,并認為這是他為脫離鄉村必須付出的代價。小說中高加林與黃亞萍的愛情關系,更多夾雜著關乎改變個人前途的功利性目的,而并非單純的情感追求。正如作者所說:“現在,當黃亞萍向他表示了愛情,并準備讓他跟她去南京工作的時候,他才把愛情和他的前途聯系在一起看了?!磸涂紤],覺得他不能為了巧珍的愛情,而貽誤了自己生活道路上這個重要的轉折——這也許是決定自己整個一生命運的轉折!……他權衡了一切以后,已決定要和巧珍斷絕關系,跟亞萍遠走高飛了!”①路遙:《人生》,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年,第135—136 頁。小說中的高加林選擇了看似更有利于其個人發展的現實因素,但殊不知尋求依附于他人的捷徑終歸是走不長遠的。在遭遇張克南母親的報復后,他從“公家人”變回了農民,不僅失去了事業,也失去了巧珍的愛情,生活又回到了原點。高加林與黃亞萍之間的“愛情”,也因現實身份的改變而立即結束,等待他的又是不甘于面對現實人生的痛苦境地??梢娦≌f中高加林的人生選擇和性格中帶有青年人的自負和浮躁,缺乏對現實的認知和生活的沉淀,沉湎于追求人生理想的實現,難免會陷入脫離實際和抱怨命運不公的糾結中。

電視劇《人生之路》中的高加林形象,在立足于原著的基礎上,更多彰顯農村青年立志改變自我命運的決心和勇氣、信念和毅力。有學者認為,從小說到電視劇的改編,“應忠實于改編者對原著的題旨和靈魂的正確理解,忠實于原著主要人物的精神氣質和意蘊指向”②仲呈祥:《應當“忠實于”什么——略論從長篇小說到電視連續劇的改編》,《中外電視》1990 年10 期。。電視劇塑造的高加林在不安于現狀的同時,又有著一股不屈服于現實的韌勁。遭遇數次波折回到鄉村后,他也曾感慨命運的不公,但是當老師景若虹帶他親眼目睹自己的戰友趙飛在失去雙臂后仍然立志植樹造林、發揮自我價值的感人事跡后,高加林備受鼓舞,決心通過文學創作來改變人生。如果說初入社會的高加林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迫切想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和生活現狀的,那么在經歷人生挫折和生活沉淀后的高加林,變得更加沉穩和勇于面對現狀。在從鄉村走向城市后,他腳踏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作為記者的他,熱情地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在城市空間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當然,高加林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至于若干年后當黃亞萍讓他一起出國尋求新的發展之路時,他能夠冷靜思考,覺得上海比國外更有利于事業的發展,從而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電視劇《人生之路》結合了時代發展的現代化元素,讓小說中的高加林從改革開放初期走到新時代發展的當下生活,讓他通過個體努力走向更大的人生世界、實現了人生追求,從而給年輕的觀眾群體提供了積極的正能量引導。正如總制片人魏巍所說:“今天的年輕人身處一個蓬勃的、充滿機會和挑戰的年代。如果高加林在那種巨大痛苦中,仍能重新找回自己人生的道路,重新走出自己人生的輝煌,那么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就更沒有理由放棄自己?!雹凵蚪苋海骸秾TL〈人生之路〉總制片人魏巍 時代“續寫”高加林》,《中國青年報》2023 年4 月10 日,第4 版。

電視劇《人生之路》中,馬栓、巧珍等勤勞奮進的農民青年形象同樣彰顯出新時代背景社會青年拼搏奮斗的時代元素。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雹芰暯剑骸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44—45 頁。這表明,奮斗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電視劇《人生之路》緊跟時代精神,有意豐富和深化了馬栓這個農村青年形象。在經歷幾次復讀高考失敗后,馬栓回鄉繼承家業,成為當地有名的燒窯能手,走上發家致富的創業道路。馬栓善良老實,勤勞能干,對巧珍的感情是真誠和平等的,在得知巧珍有自己的心上人時,非常尊重她的選擇;但當得知巧珍被心上人高加林拋棄后,他又主動向巧珍表白,并在婚后始終與巧珍相親相愛、相互扶持,生活幸福??梢?,電視劇《人生之路》的改編者準確把握和感知時代脈搏,頌揚了追尋人生理想、奮進勵志的時代精神,真正做到“既要面對原作所負載的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觀念、價值取向和審美習慣,又要立足于自己所處的當代立場,站在當今時代的新的認識高度、認識水平和審美趣味上進行重新審視和闡釋”①劉彬彬:《中國電視劇改編的歷史嬗變與文化審視》,長沙:岳麓書社,2010 年,第177 頁。。

電視劇對農村女性巧珍的改編,更是凝聚傳統和現代雙重因素,凸顯了人生奮進的現代精神。巧珍形象在保留鄉村女性質樸的傳統美德的同時,更多融合了新時代背景下鄉村女性的現代特征??傊破宋何≌劦剑骸拔覀冋J為中國女性不應該只有傳統的隱忍包容的一面,她應該是有生命力的、有活力的,這也符合時代發展中的中國女性的特征?!雹诶钕闹粒骸丁慈松贰狄裏嶙h,總制片人魏巍談改編——以時代回望視角為原著續寫全傳》,《北京日報》2023 年4月4 日,第8 版。小說《人生》中的巧珍善良純樸,對愛情無私奉獻,總是以仰視的姿態崇拜和愛戀著高加林,有著不求回應的卑微和謙讓,但是這些并不能彌補她與高加林之間的差距。當高加林進城接觸到現代女性黃亞萍后,很快便投入到新的戀情中,忘卻了這位留在鄉村照顧他父母的戀人;而巧珍只能無奈接受高加林的背叛,在心灰意冷中嫁給前來求婚的馬栓。雖然小說把巧珍描述為一位凝聚真善美于一身、金子一樣的好姑娘,但是仍然無法回避她作為鄉村女性的卑微。她之所以被高加林拋棄,主要原因還是兩人社會身份、人生追求的不對等,不管巧珍如何真誠、善良和美麗,都無法改變被拋棄的結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電視劇《人生之路》中的鄉村女性巧珍,是一個融合了諸多現代觀念的新時代女性形象,彰顯出敢愛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大氣灑脫個性。對此,總制片人魏巍說:“我們給劉巧珍賦予了陜北高原孕育出來的旺盛生命力、生命的韌性和活力,也賦予了她在社會大潮沖擊下靠著自我奮斗在新時代立足、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雹凵蚪苋海骸秾TL〈人生之路〉總制片人魏巍 時代“續寫”高加林》,《中國青年報》2023 年4 月10 日,第4 版。劇作開篇就是巧珍開著四輪拖拉機奔馳在陜北鄉間小道上,她一直關注和愛慕著同村青年高加林,大膽示愛時表現得大方自信,意識到高加林喜歡看《大眾電影》雜志上明星時髦的著裝和發型后便主動去縣城燙了頭發,不懼成為全村矚目的焦點。雖然備受父輩和村人的爭議和批評,巧珍卻為自己的大膽行為而感到驕傲。電視劇中,巧珍對于愛情有著明確的自我認知意識,喜歡高加林是因為他符合自己心中理想型對象的標準。她全心全意地支持男友所做的一切,但當高加林表明分手態度后,她雖痛苦,卻也深刻領悟出:她與高加林根本就不是同道人,與馬栓才是真正的門當戶對。因而巧珍真心實意地選擇嫁給馬栓,并在婚后一直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和家庭,過上了富裕又幸福的生活。即便后來為了給孩子治病來到上海務工,巧珍仍然給予丈夫溫暖的情感慰藉,讓馬栓深知他是個好男人和好丈夫并因一家三口能夠相聚而感到滿足。當馬栓因車禍意外去世后,巧珍堅強地完成丈夫生前的心愿,不僅治好女兒的病、獨立把女兒培養成人,還經過不懈堅持和努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立足于上海??梢?,電視劇《人生之路》中的巧珍形象,已經跨越了1980 年代的時空限制,與新時代背景下現代鄉村女性的人生追求不謀而合,并深刻融合當代社會發展的現代因素。

對現代城市女性黃亞萍形象,電視劇《人生之路》給予溫和化處理,使她突破了小說中的高干子女形象,彰顯了其追求人生理想的積極態度。劇中的黃亞萍成長于經濟條件良好的單親家庭,父女倆相依為命,但父親長年身體不好,父親的突然生病讓她錯過了高考,她卻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隨調動工作的父親返回上海后,她選擇自己熱愛的舞蹈事業,并全力以赴地獻身于藝術。對于與高加林的愛情關系,編劇融合了諸多外在因素,凸顯兩人的真心相愛,但因陜北縣城工作期間的諸多現實因素而在不得己中結束戀情;在上海相遇后,兩人再續前緣。雖然黃亞萍最終選擇出國深造和與母親團聚,高加林選擇留在上海發展自己的事業,兩人沒有走到一起,但是兩人的愛情故事反映了現代青年為事業和理想堅持自我原則、追求認同的人生道路的精神,集中體現了弘揚奮發進取精神的現代元素。

三、新時代演進中的社會民生形態

電視劇《人生之路》在遵循小說《人生》主要故事情節的同時,也有意地結合時代發展變遷背景,以人物敘事為主線,呈現出諸多不同社會時期引發關注的民生形態,體現出從經典文學作品到電視劇改編,注重當下生活的時代性特征。劇作融合和反映出時代演進過程中高考改變命運、鄉村教育、農民工進城、高考頂替事件、城鄉互動與差異等社會民生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文本的敘事視野,深化了電視劇改編的現實意義,“給人物的成長提供了扎實的心理邏輯,也正好對應年輕人的現實焦慮,更易引發觀眾深層情感共鳴”①李蕾、牛夢笛:《唱響新時代的主旋律——五年來重大主題影視劇創作述評》,《光明日報》2021 年12 月5 日,第1 版。。劇作呈現的歷史年代感和社會演變的現代化,既喚起中老年觀眾對過往時代的歷史記憶,又激起青年觀眾對當下社會民生問題的熱切關注。

首先,呈現1980 年代高考對于改變個人命運的重要性,并讓這一話題延續到新時代背景下“高考”的社會意義。電視劇開端就給予觀眾一種緊張和悲壯的高考備戰場景,從縣政府對高考的高度重視到教育局馬股長聲嘶力竭地發表高考動員講話、再到高考前夕考生籠罩于鯉魚躍龍門的緊張情緒,都再現了高考對于社會青年改變人生的現實意義。編劇還從不同農村青年人物的視角,進一步展現出1980 年代中國農村知識青年期待以高考來改變人生命運的社會現實及其重要意義。高加林把所有的希望和出路都寄托于高考,他定下的目標是必須考上大學,否則等待他的是回鄉當農民。連續復讀多年的馬栓在預考中落榜,情緒幾近崩潰,甚至不敢回家面對父母,只能流浪街頭,等待高考完畢后,再給父母交待高考的失利。高雙星也備受父親高明樓望子成龍的急切重壓。當然,高考在當今社會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劇作選擇高考為敘事開始,凝聚著前瞻性的改編視野,更多讓觀眾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性價值。

在電視劇《人生之路》中,“高考”是貫穿整個劇情發展的敘事主線,高加林和高雙星因高考而改變了各自的人生命運。高加林因高考被頂替而回鄉務農,歷經種種波折和困境,感受到身為農民志在遠方的無奈和無助,最終以堅強的毅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高雙星則在父親高明樓的暗中操作下,頂替高加林來到上海讀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在上海安家立業后又考取研究生,調到教育局工作,轉為國家公務員??梢哉f高雙星人生的一切重大轉變都是源于高考,但是他也意識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原本是屬于高加林的。因此在與高加林共同參與的許小萍高考冒名頂替案件的調查過程中,高雙星經歷了情緒和心靈的雙重拷問。許小萍因高考被頂替而生活悲慘、雖然無法改變現狀卻仍然堅持為自己的人生討公道、最終使頂替者受到應有懲罰的事實,讓高雙星深受感觸,他擔心自己偷來的美好人生隨時可能面臨毀滅,從而陷入后悔和崩潰的痛苦煎熬之中??梢哉f,電視劇《人生之路》以社會高度關注的高考話題開起敘事,又以高雙星和父親主動接受處分、重新開始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來結束敘事,以社會熱門話題作為主線串聯全劇,增加了電視劇敘事時空的共時性特征。

其次,以高加林高考“落榜”后做鄉村民辦教師的經歷,再現了1980 年代西部農村教育條件落后和師資薄弱的社會問題。高加林到馬店小學做代課教師,發現小學教室極其簡陋和破舊,幾乎沒有教學設施,桌椅全部由學生們從家中自帶,甚至上課用的黑板都得臨時搭建。師資方面,一位是馬上就要退休、一心期盼轉正的老教師周初心,對于農村教育的落后現狀他早已習以為常;另一位是留守鄉村、背著孩子的代課教師華曉娟,微薄的收入和困苦的生活讓她無法繼續堅守,因而決定進城與務工的丈夫團聚。面對這樣的現狀,高加林竭盡全力努力改善農村教育的資源和環境,帶領孩子們遨游于知識的海洋,最終卻因在帶學生到縣城開闊眼界的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而錯失轉正機會和教師資格。劇中也展現了年輕教師高加林與老教師周初心對轉正名額的爭奪,反映了鄉村民辦教師轉正的艱難,特別是奉獻鄉村教育事業老教師獲取最后轉正機會的不易。電視劇《人生之路》呈現的鄉村教育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民辦教師轉正難等問題,正是1980 年代乃至1990 年代受到社會普遍關注的時代性問題。

再次,以高雙星來到上海讀大學的敘事線索,引出農民工進城務工遭遇拖欠工資和生存困境的民生問題。質樸老實的農村青年高雙星來到城市讀大學,很難適應與同學相處的校園生活;特別是原本并不富裕的農村家庭,讓他因囊中羞澀而在一次與同學聚餐時遭遇尷尬。幸虧同級新生陳秀禮借錢相助,并真誠地告誡上海物價高,盡量不去校外餐館吃飯。為了掙生活費和還賬,高雙星來到老鄉高雙奎的工地做小工,通過深切接觸,得知作為包工頭的高雙奎面臨工程老板長期拖欠工資、陷入停工的生存困境。感受到農民工生活的艱難,高雙星想方設法幫助老鄉討回工資,寫了一篇反映農民工現實生存困境的文章,與陳秀禮共同商議投遞給《社會焦點》。臨近年關,因難言之隱無法回家過年的高雙星,與因借錢負債發工資讓農民工返鄉過年、自己卻不得不留在上海繼續討薪的高雙奎相聚于工棚,卻意外得知文章發表并引起社會相關部門的關注,從而幫助高雙奎解決了討薪問題。農民工進城大潮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的一種新型民生形態,其工資和待遇問題也受到社會和政府的關注和重視。由此可見,電視劇《人生之路》的改編更多結合時代演進的社會背景,關注不同時期的社會民生形態,延續經典文學作品精神內涵的同時,也與時俱進地結合時代性元素,增加電視劇改編的創新性和社會現實感。

當然,電視劇《人生之路》還彰顯出新時代背景下城鄉互動的溫情化敘事格調。農村青年高加林來到上海后,面對大城市的熱鬧繁華與陌生,數次得到城市人的熱心幫助和鼓勵。到早點攤吃面結識攤主姚阿姨,她非常理解年輕人初到上海的窘迫,格外地關照高加林的日常生活。當高加林應聘報社工作,因沒有固定的住所而留了姚阿姨小吃店的地址,并希望她幫忙留意接收信件。正當高加林由于太久等沒有等到報社的回復而準備趕回老家時,姚阿姨卻收到錄取通知,一路追著高加林來到火車站,并將信件送到高加林的手中。如果沒有姚阿姨的熱心幫助,高加林很可能就此錯失在報社工作的機會。當然,高加林能夠留在上海工作,得益于曾到陜北調研的大學生陳方明提供的招聘信息,并鼓勵他積極應聘。高加林入職報社后,又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關懷、幫助和提攜,并鼓勵他參加成人大學,提升學歷促進業務水平。這些熱心人的友好行為,讓農村青年高加林感受到城市的人情溫暖。同樣,農村青年劉巧珍為照顧孩子治病而留在上海做保姆,結識了付老太太,在相知和相處中產生如同親人般的情感。付老太太的生活態度和認識眼界啟發和鼓勵巧珍開面館創業,并在馬栓去世后給予巧珍親情的關照和心理的開導,成為巧珍在城市中的堅強依靠。

另外,電視劇《人生之路》對人性的自省意識也采取了溫和化處理。高雙星父子對高加林的懺悔和自省,主動投案自首接受法律懲罰;高加林對當年拋棄巧珍的心理愧疚,兩人上海相聚輕松化解過往等等。當然,電視劇改編為了凸顯時代主題,對于一些情節的處理難免存在理想化色彩,比如高雙星通過發表一篇文章就解決了農民工的討薪問題,高加林在《中國農民報》發表反映農村教育的文章引發巨大反響,但是關乎反響結果的落實并沒有呈現,劇中對于這些問題的處理缺乏充分的說服力。

電視劇《人生之路》延續和開拓了小說原著的敘事空間,突破1980 年代人物生活故事的時間局限,圍繞高加林的陜北農村生活和高雙星讀大學的城市生活雙線敘事并行,最終匯集于上海,演繹著社會發展背景下農村青年各自面對不同的人生波折和困境,勇敢堅定地立志、追逐和奮進,從而拼搏出屬于新時代青年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同時,劇作融合了社會不同發展時期的民生元素,彰顯現代社會青年要勇于樹立人生目標,向往和追求更高更遠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傮w來說,電視劇《人生之路》體現出從經典文學作品到電視劇改編,在尊重路遙小說《人生》思想內涵的同時,展現和闡釋了社會發展演進的時代審美元素和現代人文精神,更好地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審美期待,讓文學經典的審美精神永流傳。

猜你喜歡
巧珍加林雙星
《誰賦丹赭染鵲華》
雙星啟示錄
淺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李雙星 一心為民拔“窮根”
被新型冠狀病毒隔離的人們
放風箏的女人
放風箏的女人
乾坤清辨園中音——讀何加林山水
永遠在路上的高加林們——讀路遙的《人生》
長著大腫包的雙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