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夢瑤與《傷寒論近言》淺析

2024-04-14 02:07王曉琳李耀輝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24年1期
關鍵詞:版本學術思想

王曉琳 李耀輝

【摘 要】 何夢瑤為清代嶺南名醫,其撰寫的《傷寒論近言》,對《傷寒論》全本進行注解并對原有的編排次序進行調整,在論述中博采眾長,注重六經闡述;并對溫病、瘟疫與傷寒的區別進行探討。作為嶺南醫籍里目前可見的最早全面注解《傷寒論》的代表作,對《傷寒論近言》的研究,值得進一步展開。

【關鍵詞】 《傷寒論近言》;何夢瑤;版本;學術思想

【中圖分類號】R2-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4)02-0005-03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2.zgmzmjyyzz202402002

A Brief Analysis of He Mengyao and Treatise on February-Cold

WANG Xiaolin LI Yaohui*

Shaanxi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 710013,China

Abstract:He Mengyao was a famous doctor in Lingnan in Qing Dynasty.In his book Recent Comments on Februarytis,he annotated the whole text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and adjusted the original arrangement order,drawing on various points and focusing o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six classics.The differences among fever,plague and typhoid fever were also discussed.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earliest comprehensive annota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in Lingnan medical books,the study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is worthy of further development.

Keywords:Recent Comments on Febrile Diseases;He Mengyao;Version;Academic Thought

《傷寒論近言》,清代何夢瑤著。何夢瑤是嶺南地區享有盛名的清代醫家,現代對其學術思想的研究,多從其著作《醫碥》入手,對于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傷寒論近言》,則提及較少?!秱摻浴肥呛问涎芯總畬V?,但因成書后未公開發表,傳世量少而鮮為人知[1],全書七卷,共計九萬余字,附仲景原方一百一十三首,是研究何夢瑤傷寒思想的重要著作。

1 關于作者

《傷寒論近言》作者為何夢瑤,字贊調、報之,號西池,晚年自號研農[2],廣東南海人,清代嶺南著名醫家。據《南??h志》載,何氏生于清康熙31年(1692年),卒于乾隆29年(1764年),享年72歲。自幼習儒,天資聰穎,早年曾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3],出任過義寧、陽朔等地的知縣,后又遷奉天任遼陽知州。為官期間,為人治病,“思恩疫病流行,西池廣施方藥,飲者輒起,制府策公,下其方于郡邑,存活甚眾”。清乾隆十五年(1750),何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同時期,他在家鄉懸壺濟世,收徒教習,培養了一批后來頗有名望的醫生。何氏一生著述頗豐,其撰寫的《醫碥》《傷寒論近言》《幼科良方》《婦科良方》《醫方全書》等著作,均屬依據嶺南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下人體病變的特征,運用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揭示相關臨床治療規律的專著。何夢瑤在他的著作中,詳論內科雜病,力陳濫用溫補之弊端,他認同凡病多火的觀點,總結歸納了火證數十余種,作為嶺南醫家,他提出嶺南的地理氣候決定了在嶺南診治溫熱類疾病時辨證思路和用藥都應與北方地區有所不同,應偏用清溫化濕藥而戒用溫補之劑,同時,他對虛損之證的治療,喜用溫和純良質地偏重之人參而反對辛溫燥熱之桂附。此外,何夢瑤的著作內容還涉及到詩文、數學、音樂等方面,如《莊子敬》《紫棉樓樂府》《三角輯要》等。何氏對中醫五臟生克學說及陰陽、水火、虛實、氣血等基本理論均有匠心獨運的見解,創嶺南溫病理論,并被社會所認可。

2 《傷寒論近言》版本及館藏

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記載,《傷寒論近言》現存版本有二:一為清乾隆60年乙卯(1795)樂只堂刻本,藏于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一為《樂只堂醫書匯函》本,藏于河南省圖書館[4]。據本次版本考證,《樂只堂醫書匯函》本實已不存,而清乾隆60年乙卯(1795)樂只堂刻本應為清乾隆24年己卯(1759)樂只堂刻本,因該書牌記有“乾隆己卯年鐫”及“樂只堂藏版”11字。

3 《傷寒論近言》的編排特點

在內容編排上,何夢瑤既沒有固守舊派醫家要保持宋本《傷寒論》體例完全不變的觀點,也沒有完全遵照明清時期錯簡重訂派之說,而是取兩派觀點之長,各有保留。

全書分為七卷,凡例及目錄列于卷首,卷一包括提綱、《內經》熱病論、王叔和序例及《傷寒論》序,卷二為太陽篇,卷三為陽明篇,卷四為少陽篇及陽經合病并病篇,卷五為太陰篇、少陰篇、厥陰篇,卷六包括汗吐下可不可篇、差后勞復、陰陽易病、痙濕暍篇、霍亂、溫病、辨脈法及平脈法,卷七收錄仲景原方。

一方面,何夢瑤主張將《傷寒論》重新進行編排,首先,他認為《傷寒論》體例存在“隨證立法,分隸各篇,細目雖張,大綱未舉,讀者苦無要領”[5]3的缺點,因而在卷首即撰“提綱”,卷二至卷六各篇目之前亦有何氏所加之注說明其編排思路,使讀者能夠從整體把握《傷寒論》的結構和內容,有助于理解《傷寒論》原意,這體現了其不固守原貌的態度。例如在卷二太陽篇中,何夢瑤指出王叔和在對《傷寒論》進行編排時,太陽病入太陽篇,陽明病入陽明篇,各經皆此效仿,但對傷寒病無可所屬者則采取了凡是陽證皆混入太陽篇的方式,因此太陽篇的篇目就“多至百余條”,但何夢瑤認為這百余條里還是應分別觀之,因此他對此篇目條文做了分類總結,如前五條揭示太陽脈癥而分別傷風、傷寒;六到十四這九條論麻黃、桂枝為太陽解表之主治也;十五至二十四條所論證候皆為不可用汗法之證;二十五至三十六條則詳論汗法過用或誤治不當之情況;三十七至三十九條詳論里虛時當先顧其里而不可用汗劑發表;四十三至四十五條言熱及于里時用大青龍輩雙解表里之法;四十八至六十九條詳論水濕之證治……以此類推,條分縷析,層次分明。其次,何氏指出,喻嘉言在《六經篇》中,是將溫病、合病、并病及壞病各項另立篇目,這雖然和仲景舊文不同,但于理可通,只是還需要加以辨別,若其所述條文有經可歸,就隸屬于本經篇內,如果實在無經可歸者,何氏則將其從喻嘉言所排內容中摘出,并將合病、并病合為一篇附于三陽經后,《溫病》一篇,附于《痙濕暍》和《霍亂》證之后。再次,何氏認為《吐汗下可不可篇》為治法之準繩,《差后勞復》及《陰陽易篇》為病后之治法,宜排于六經篇之后,至于《痙濕暍》《霍亂篇》,主論雜病,而《辨脈》《平脈》二篇,亦泛論脈法,非專言傷寒,故一并編于最后。

另一方面,他對篇目雖有調整,但《傷寒論》原文基本都予以保留,并未刪除,體現了其對舊派觀點的部分肯定。

4 《傷寒論近言》的學術思想

4.1 全注傷寒,博采眾長 全書以敘述夾注的形式展開,注解內容引用了程郊倩、喻嘉言、王肯堂、成無己、王叔和等人的觀點,但不僅限于泛泛引用,而是對前人觀點有所取舍的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舉例如下。

認為冬傷于寒后,根據體質不同,可分為“直中寒證”與“傳經熱證”:“直中者,因其人平日虛寒,陽氣衰微,不能捍衛乎外,寒邪得以直入,深中臟腑,此是陰寒之證。傳經者,其人平素壯實,或雖虛而有火,寒邪雖厲,內之陽氣足以拒之,深入不能,止傷其外。皮膚受寒,則陰凝之氣,足以閉固腠理,而本身之陽氣,不能發泄于外,是以郁而為熱?!保?]11

否認喻嘉言“風為陽邪,故傷衛陽,寒為陰邪,故傷營陰”之說,而是認為風寒皆能傷衛,皆能傷營:“冬月風厲寒嚴,總皆陰氣,特有風始寒,不若無風亦寒之冽,因以傷之在營而深者為寒,在衛而淺者為風耳。要之寒甚之時,無風且寒,況加之以風乎?風寒皆能傷衛,皆能傷營,必強為分別,謂風傷衛而未及于營尚通,謂寒傷營而無與于衛,則衛居營外,未有不由外而能及內者也?!保?]19-20在用藥上,否認“桂枝止汗”之說。何夢瑤認為太陽傷寒與太陽中風均為體表受邪,治療上都應發汗祛邪,并非麻黃發汗而桂枝止汗:“然有汗、無汗雖殊,而表之受邪,均不可不為之解散,特以閉而不固者,無事用麻黃之猛,故去麻黃加芍藥,為桂枝之緩解耳。桂枝何嘗為止汗之劑乎?即曰止汗,亦在芍藥,不在桂枝,桂枝仍為發散之品也?!保?]20-21

否認王叔和“冬傷于寒,至夏變為暑病”之說,認為《內經》只言“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但未嘗言夏必病暑也。暑自是夏月正病,怎會有冬時伏寒,至春不發,至夏始發之理?而是贊成程郊倩提出的“寒”指腎,腎于時為冬,于氣則為寒,冬傷于寒,意指冬不藏精,縱欲傷陰而損腎,至夏則發為溫熱之病。

4.2 表里有序,闡發六經 認為足經長遠,可包含手經,因此傷寒六經,只言足經不言手經[6],并且手足經脈相通,故常常手足經同?。骸笆肿愀髁?,獨言足六經,何也?以足經長遠,徹上徹下,遍絡周身,凡手經所到之處,足經無不到焉,舉足經自可該得手經,非病無涉于手經也。蓋經絡相通,流行無間斷,無不入手經之理?!比绺杏诤昂?,必先傷于皮毛,皮毛與肺相合,故出現鼻鳴、鼻涕、喘逆等證,同時亦有腹滿嗌干之脾經見證,手足太陰之證皆有之。

在傳經日數上,認為不可拘泥于《素問·熱論》的“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之說,而是贊成陶節庵所說的“或有始終,只在一經者,或有止傳二、三經者,總可不泥?!保?]15

在傳經次序上,主張六經表里次序觀點,認為六經次第,原從其行于軀殼之淺深分,由淺入深,太陽行至淺,為第一層,以次至第六層,厥陰為最深。太陽第一層發熱,非獨背也,前后左右周身皆熱,陽明居第二層,少陽居第三層,故先陽明而后少陽經病臟病。同時應當仔細甄別經證與腑證:“夫外為經絡,內為臟腑,表里界分,當如陽明分別經腑之法,分出孰為太陽經病,孰為太陽腑病,孰為少陽經病,孰為少陽腑病,孰為太陰經病,孰為太陰臟病,少陰厥陰,經病臟病,逐一致詳?!保?]16

提出“諸經之邪,均可入胃”的觀點,認為胃在五行屬土,為萬物所歸之處,又在體內居于中州,可輻奏四方。同時,胃上可通咽喉,下可達而腸,形態為空,虛則能受。

4.3 傷寒中兼論溫病與瘟疫 在《傷寒論近言》中,何夢瑤延續了其在《醫碥》中對溫病與瘟疫的認識,并明確指出溫病、瘟疫與傷寒的區別。一是指出病因與染病途徑的區別,認為“傷寒從皮毛入”,并且感于寒邪后,中而即病者,就是傷寒,而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之中,到春天則變為溫病。另傷寒、溫病所染“猶是天地正氣”,瘟疫則“從口鼻入”且瘟疫所感者,為“天地之邪氣也”,邪氣入里擾亂正氣,郁結煩擾,則運行失常出現熱證,熱從里而出,則出現表證。當感染“至厲”之氣時,病氣的毒性也隨之增加,如果出現死亡,尸氣則更是穢惡異常,也就更易傳染。

二是提出溫病、傷寒與瘟疫的治法不同,對溫病的治療,提出“風溫者,表里俱熱,宜用辛涼雙解”[5]46?!笆顪卣?,亦用辛涼,但涼多辛少,汗多加斂汗之藥為宜?!保?]48而對傷寒及瘟疫的治法,則贊同喻嘉言之說:“傷寒邪中外廓,一表即散;瘟疫邪行中道,表之不散。傷寒邪入胃府,一下可愈;瘟疫邪遍三焦,散漫不收,下之不除?!保?]48-49治療瘟疫用藥上主張首選達原飲為主方加減。三是用較小的篇幅對溫暑、溫瘧、溫毒和溫疫也做了區分,認為溫暑的發病是感于風邪或氣邪,在治療上,感于風邪者,宜用辛涼雙解之藥,感于氣邪者,亦用辛涼之品,但應注意涼多辛少,汗多者,酌情加入斂汗藥為宜。而溫疫則是多發于春季地氣升騰之時,穢濁之氣向上熏蒸,滿悶不行而得之。

5 結語

《傷寒論近言》是何夢瑤對《傷寒論》全本進行注釋的一本著作,集中體現了何氏在傷寒方面的學術思想,同時,也蘊含了他對溫病論治的部分學術主張。在何夢瑤之前,嶺南地區對于《傷寒論》的研究非常有限,能見到的資料,僅有嶺南醫家郭元峰所著《傷寒論》一書,但該書中涉及到仲景原文少之又少,多為郭氏對于溫病時邪的個人見解,其刊本也僅見道光七年(1827)郭麐標刊刻本[7]。因此,可以說,《傷寒論近言》是嶺南醫籍里目前可見的最早全面注解《傷寒論》的代表作,值得進一步展開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子天,劉小斌.何夢瑤《傷寒論近言》對《傷寒論》的傳承與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0(6):925-927.

[2]潘桂娟.中國歷代名家學說研究叢書——何夢瑤[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14.

[3]何夢瑤.醫硫[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

[4]薛清錄.中國中醫古籍總目[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90.

[5]何夢瑤.傷寒論近言.(影印本)[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2:3,11,15-16,19-21,46,48-49.

[6]王崇存.嶺南醫家何夢瑤《傷寒論近言》輯佚本整理及相關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

[7]郭元峰.傷寒論(影印本)[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化,2009:5.

(收稿日期:2023-05-05 編輯:劉斌)

猜你喜歡
版本學術思想
《張道一學術思想研究》簡介
淺談《紅樓夢》的版本
《全宋文》所收陳師道《答張文潛書》??笔斑z
古籍版本鑒定
《李賀歌詩編》密韻樓叢書本提要
《百宋一廛賦注》提要
毛鳳枝《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論
陳陽春研究員學術思想略論
孫思邈學術思想點滴
方慎盦及其學術思想考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