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看見”他人的能力

2024-04-15 01:49Meiya
心理與健康 2024年4期
關鍵詞:看見前夫海浪

Meiya

青春期,孩子有很強的隱私意識,和父母說了一遍又一遍,“進我房門要敲門,不要翻我抽屜里的東西”??筛改妇拖裢耆珱]有聽見一樣,依舊隨便進出孩子的房間,亂翻東西。

妻子工作不順,想和丈夫傾訴一下,丈夫根本沒耐心聽,直接說:“你要不辭職算了?!?/p>

三個好友聚會,說好12點見面,距離最遠的你準時到了,連午飯也沒有吃,其他兩位卻姍姍來遲,并且都吃過午飯。你說自己沒有吃午飯,他們也沒太在意,只說了一句“一會兒你點些吃的”……

以上這些場景,你熟悉嗎?

如果你是那個孩子、那位妻子或者那位準時赴約的人,你會有什么感受?

你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視,或者感覺自己不被愛。這些負面體驗帶給你一種“不被看見”的感覺。

雖然看起來這些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一件件小事經常讓你感覺自己不被看見,你一定感到非常痛苦、孤獨。

一個人被別人看見,是什么意思?

心理學常說的“被看見”,可以怎么理解呢?

一個人在滿足了生理和安全需求后,自然會有更高一級的需求,即“渴望被看見”,其實就是渴望有人愛自己。

一個人被看見,就是他的需要、情緒、感受、想法、心聲、做事的內在邏輯,包括外在的行為被人正確地感知、理解和接納。

進一步說,當你只關注一個人的行為時,你沒有看見他。當你關注一個人行為背后的意圖時,說明你開始看見他。當你關心一個人意圖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時,你才真正看見他了。

可能有人會問,我們為什么要看見他人?

原因很簡單:看見即是愛。

愛一個人,就要做到心理意義上的看見對方,看他的行為,看他行為的意圖,看他意圖背后的需要,不然,愛就難以傳遞。讓自己成為一個看得見別人、發現得了別人、懂別人需要的人,能夠讓我們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

擁有看見他人的能力,也能讓我們更好地看見自己??匆娮约旱那榫w,也看見自己內心的需要,學習更好地自我滿足。

當有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看見別人的能力,我們自己也會更多地被別人看見。

如何做到看見他人?

1去標簽化

貼標簽是很多人優選的思維方式,因為它足夠簡單,容易幫助人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快速形成自己的判斷,進行標簽化分類之后,人們會感覺自己對問題更有掌控感。

但是,標簽化他人,本質上是一種幻想和惰性思維,我們希望找到描述一個人的標準答案,從此就可以一勞永逸,未來不管發生什么,用這個標簽一套,然后說:“看吧,這個人就是這樣的!”

但真相是,真實的個體比標簽更豐富更復雜,沒有任何一個標簽可以涵蓋一個人。

標簽化他人,會阻礙我們看見對方真實的樣子,也不利于我們真正地解決問題。唯有放下標簽,才能看到他人內心真實的心理狀態,進而看見問題的本質,有效解決。

2不否定他人的感受

有句話說:“有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還有一句話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都在提醒我們否定他人感受是錯誤的。

想做到真正地看見他人,記得不要去否定他人的感受,因為我們每個人面對同一件事的感受很有可能是不同的。也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和認知衡量他人、評判他人。評判他人往往會傳遞出這樣的意思: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評判者仿佛站在高位,被評判者好像站在低位??墒菦]有人喜歡被人高高在上地說自己錯了。

如果我們想看見別人,就需要放下自己的感受和評判,這個放下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評判,或者說它們都是錯的,而是我們不能只有自己的感受和評判。

3傾聽他人的心聲

當對方傾訴的時候,你能不先入為主地傾聽,而是帶著耐心、專心、用心地聽,對方就會感覺到自己被你看見了。如果你還能聽到他人語言背后的感受、想法,那就是一種更高級的聽見和看見。

比如你的女性朋友和你說,媽媽打電話來不停地催婚,說她的年齡越來越大,再不找對象就沒有人要了。

你可以回應:“你媽這樣說,你會不會生氣和難過???你覺得她不理解你,對吧?”

對方很可能瞬間就感覺自己真正被你聽見和看見了。

4看見他人的需要

有位一直和我做線上咨詢的來訪者,大年初七開車近2個小時來工作室進行面詢。領著她進工作室后,我問她:“要不要上洗手間?”

咨詢過程中,她特意講到我問她這個問題時,她感覺自己的需求被我看見了,因為她當時確實很需要上洗手間,不像她和前夫在一起的感受。

過年期間,前夫請她和孩子吃飯,當時她和女兒逛街逛得又餓又累,前夫卻執意要帶她們去很遠的一個地方吃飯。

她當時很難受,也想起這是她當初選擇離婚的重要原因:她的需要、感受不被丈夫看見和尊重。

看到他人的需要,包括生理上的需要,也包括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當我們能做到時,身邊的關系就會多一份理解、溫暖和看見。

5共情他人的內心感受

舉一個例子,疫情管控放開之后,很多父母帶孩子去海邊旅行,兩三歲的孩子第一次看大海時,其實一開始不會覺得好玩,而是有點害怕,尤其浪花一下一下拍打在他的小腳上時,他會感到恐懼。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回避、躲閃的神情和動作,不顧孩子的恐懼心理,強拉住孩子,讓海浪繼續拍打孩子的雙腳,并說:“太膽小了,有什么可怕的!”

當然,這可能也是一種有效的暴露療法,最終孩子發現真的沒事,就放松下來。

但父母更為恰當的做法是一邊指著大海,一邊問孩子:“這是大海,這是海浪,寶寶看到它們,就往后退,是不是感覺害怕???”然后再傾聽和關注孩子的反應,可以繼續說:“剛開始有點害怕很正常,爸爸媽媽陪著你,保護你,很快就不怕了?!?/p>

然后抱著孩子在浪里跑一跑,泡一泡,孩子用小腳觸碰海浪之后,馬上帶他退回岸邊,讓孩子感受安全,給孩子一些適應的時間,孩子就會克服對海浪的恐懼。

當我們可以蹲下來,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視角去看事物,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孩子了。

當我們可以共情他人的感受,看到他人情緒以及行為背后的原因,并用語言表達出來時,對方就會感受到被我們深深地看見。

猜你喜歡
看見前夫海浪
讓時間醫治我心頭的傷痛
人格侵權禁止令:不準前夫網絡暴力
丫丫和小海浪
海浪
樊應舉
和前夫離婚20年再見面仍是朋友
破粹的心再也無法縫合
“看見”的力量
顯微攝影師:帶你“看見”驚艷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見”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