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開學第一課》: 數字化時代的課堂意指實踐

2024-04-15 04:18姜媛媛
電影評介 2024年1期
關鍵詞:開學第一課第一課媒介

從狩獵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工業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一次次巨變,爆發式的技術增長帶來了科技革命,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生物工程的應用和開發催動人類文明進入新征程。其中,計算機技術為現代人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的轉變帶來契機,二進制的原理能夠將世間萬物化繁為簡,以一種更直觀便捷的形式呈現給人們。數字化將現實社會里很多復雜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字,用1和0表示,建立起數字模型,然后由專門的技術人員對數字模型進行統一處理,轉變為人們更喜聞樂見的呈現模式。例如,一棟現實里的房屋結構的基礎數據和樣式、顏色等信息被轉化為二進制代碼,然后計算機生成一棟虛擬的3D立體房屋,能夠做到與原型房屋的樣式、結構一模一樣。簡單來說,數字化是一個將現實世界打碎,以數據為中介,重組為更加絢麗的世界的過程。在萬物皆可二進制的數字化時代,多媒體技術的核心便是依托數字化原理打造更加豐富多樣的媒介來傳播信息。

一、數字化時代的課堂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在討論都市現象與現代性審美體驗時指出,“在過近地為事物所迷惑和過遠地疏遠它們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過遠的距離,在一種對接觸的恐懼心態下,將我們置于真空中?!盵1]過近地面對事物,容易被迷惑或是對其進行貶低,例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或是人們往往對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景點不甚熟悉,因此課堂與受教者應該保持一定距離,這種距離不是指物理層面的距離,而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生疏感,數字化課堂能夠很好實現這一需求。高科技的展覽形式讓課堂和媒介對學生產生一種吸引力,從而對包羅萬象的知識和邏輯產生深邃美好的審美體驗。顧名思義,《開學第一課》是開啟新學年的一堂具有啟發意義和教育意義的課程,但同時它也是一檔大型綜藝節目,媒介工具使這場課堂面向的不只是一個封閉教室里的有限學生,而是全國青少年,他們將在這場課程之后開始新的學習征程。2023年央視的《開學第一課》充分考慮到了觀眾的特殊性,為了讓全國青少年都有參與感,節目組采用數字化技術讓傳統課堂插上飛翔的翅膀,屏幕前小觀眾的思維跟隨眼睛和耳朵走出有限空間,看到升騰而起的字體、感受浩瀚宇宙。另外,數字化不僅滿足了節目組的制作需求,同時也是課堂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方向。因此,在傳統課堂之外,同學們去到全國各省各市,乃至田間地頭、藍天叢林,在實景環境里感受數字化技術帶給國家的變革。

(一)數字化形式的傳統課堂

在空間布置層面,節目組依舊沿用傳統課堂模式——講臺空間與學生入座區域可以在全景鏡頭里一覽無余。當然,此時的講臺對應舞臺,學生入座區域對應觀眾席,舞臺較高,與舞臺之下的觀眾隔開一定距離,這正是為了貼合講臺特征而設置,表演者和觀眾的關系自然切換為教授者和學習者的關系。舞臺空間被設計為傳統課堂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節目主題,即“第一課”。媒介使得時間和空間觀念發生變化,使地方不會再因物質距離而顯得遙遠和陌生……對于媒介中的空間而言,最重要的是信息流動的模式。[2]在今天,我們不論身處何處,都可以聯系到千里之外的人,信息早已能夠打破物理空間,進入到一個形而上的概念之中,但節目組卻選擇返璞歸真,讓傳統課堂空間在媒介中得以保留,這或許便是節目組為青少年學生特意打造的“儀式感”,在特殊多樣的儀式中也體現出現代性議題的重要性。準確來說,現代性是一種持續進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發展的時間觀念,它代表了人們對于線性時間、未來和科技的認可,是人們從蒙昧的古代時間里閃現的光束,而這種現代性理念正是生活在新時代下的中國青少年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F代性的本質其實是心理主義,是根據人們對內在生活的習慣性反應來體驗和解釋世界,是客觀生活中固定內容在易變的心靈成分中的破碎和消解,一切實質性的東西都被心靈過濾掉,而心靈形式只不過是變動的形式而已。變動的形式可以是媒介、數字化手段或者傳統課堂空間,但其中被消解、接受的則是時代前進的理念。

然而,不得不承認,傳統課堂能夠容納的學生有限,所以節目組以數字化技術賦能課堂空間,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和CG動畫讓舞臺設計充滿動感,書本里的字體整齊地浮現在舞臺上,三維影像通過渲染合成服務器的專業化處理之后,疊加投放到電視大屏,所以課程不僅能夠讓舞臺內的學生看見,更能讓舞臺空間之外全國范圍內的小觀眾們看見。人們認為媒介能對人的態度、行為、信息、觀點和文化品位等造成影響。[3]多樣豐富的媒介形式可以更大程度地開發觀眾的想象空間和思考領域。在介紹中國天文學發展歷程和太空成就時,整個舞臺上方呈現為繁星滿天的夜空景象,憑借數字化技術實現的虛擬現實舞臺空間再次讓傳統課堂介于想象和真實之間,這種別出心裁的舞美設計能夠讓青少年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且對無邊宇宙生成一顆熱烈的“好奇心”,正如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桂海潮所說,好奇心是給青少年的禮物,是關于宇宙的禮物、自然的禮物、科技的禮物。

(二)實景課堂的數字化內容

現代性是現代社會中一種特殊的人生體驗方式,不僅被歸納為我們對于它的內在反應,而且被歸納為我們內在生活對它的接納,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幾乎很難辨識,那么如何讓懵懂的觀眾捕捉到那些已經約化為個人內心體驗的飛逝的、破碎的現代性存在呢?在數字化時代,實景課堂是一個接地氣的解決方案,它引導觀眾更直觀便捷地關注那些能捕捉內心體驗之易逝性的人類表達形式,在形式中體驗內容真實可觸。如果說傳統課堂以XR(擴展現實)和三維立體影像的人機交互舞美形式來展示數字化時代的魅力,那么實景課堂便是扎扎實實地將數字化技術給人類文明和日常生活帶來的內容性變革呈現出來。實際上,《開學第一課》節目組并不是第一次使用實景課堂模式展開敘述,早在2009年,該欄目便采用外景拍攝,在巍峨連綿的八達嶺長城搭建教育空間,實現課程外移。然而此前的外景連線只是作為封閉課堂空間的一種補充,并不占據主導地位,2023年的實景課堂已然與傳統課堂并重,并且突出數字化內容,將科技與想象帶出殿堂,走向廣闊的外部空間??萍汲揭磺械闹黝}與空間形式轉換的交匯,為這一具有教育性、知識性的節目增添了趣味與內涵。

在《實景課堂:走進江蘇鎮江》一節中,一對農學研究生夫婦帶著知識、技術、理念和設備回到家鄉,在美麗的田野間講述數字化農業的發展歷程。小朋友們跟隨主持人和80后“新農人”魏巧走入鄉間田埂,高腳式自走式植保機、無人植保機、田間氣象監測站、田間蟲情監測系統、土壤復合傳感器、智能灌溉系統等數字化農業機器在陽光下發揮它們的力量,節目組將鏡頭對準一個個專心聽講的同學,然后從他們的視角出發去拍攝數字化技術給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帶來的高效便捷。兒童的好奇和科技的神秘成為一組敘述與被敘述的互動關系,這讓實景課堂里的數字化內容更加突出。在《講述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一節中,中國國家版本館實景課堂里的“寬帶紋刻符缽”上的符文從缽體上脫落,形成一道帶有光暈的三維圖像飛向遠處,數字化的處理似乎令古老的器物擁有了生命,鏡頭跟隨孩子對“飛走的符文”的追趕切入下一個場景,何尊上的“宅茲中國”四字同樣運用數字化處理為三維圖像,更有浙江大學研究員金曉明領導的工作組將一些繪畫珍品以數字化大手聚攏,形成“中國歷代繪畫大系”,讓更多人能夠更直觀、立體地欣賞《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等中國藝術史上優秀的作品,數字化技術助力繪畫作品高精度出版,讓中國繪畫藝術再次煥發生機?,F代性體驗與古代優秀文化在數字手段和實景空間中結合,那些已經幻化為個人心理體驗的社會現實和歷史軌跡在這種特殊表達形式中重現,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成為生命的總體性,時代美景與個人體驗交織為華麗的星圖。

二、對時間的表征:一場貫穿歲月的課堂實踐

斯圖爾特認為表征是通過語言生產意義[4],是一種意指實踐。媒介展示的各種“事物”會形成概念圖,而這些概念圖在約定俗成的共享信碼體系中則有對應的符號,通過符號間關系,具象的“事物”最終指向意義,這就是語言(文字、話語、影像、聲音、動作等)對各種“事物”的意義的生產。在《開學第一課》的隱藏脈絡里,一切事物都在對“時間”這一概念進行表征,這是一堂時長約一小時的節目,同時也是一場貫穿過去、今天、未來的歲月旅程。

(一)歲月沉淀的歷史課堂

節目的第一節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起,這是一場對過去的告白。何以中國?在于過去。過去塑造了現在的我們,過去未去,仍將在未來保持鮮活。[5]過去未去,過去也不可能消失,作為世界上唯一延綿著的古國文明,我們國家的青少年應該對祖輩的文化和過去的歷史始終葆有無限的熱忱和自豪,而《開學第一課》的目的正在于將這種正向情感充分激發。當過去只是以碎片的形式面對我們,那我們在展示過去時,也往往需要通過碎片化的展覽模式來講述故事,這即是一種“偶然性碎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或許飛逝的、偶然的碎片才是生活和歷史的真實。

國家版本館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庫,它是一個圖書館,也是一個檔案館,更是一個博物館,上下五千年歷史在其中熠熠生輝。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彩陶文化到殷商甲骨文文化,再到西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術,一代代曾經輝煌的歷史在一件件文物中重生,教師通過現場指導和對實物的講解來與學生們展開互動,在有趣的互動課堂上,意指實踐隨之發生。當課堂通過媒介呈現給觀眾,對過去的時間的表征開始運作,敘述回到人類文明的記憶中。節目中有一個別具匠心的段落,導演將鏡頭延伸到版本館之外,通過場外連線讓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化身“講課人”,于是處于北京的文物和全國各省各地的文物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交流,這種交流在小小“講課人”的介紹中得到升華——四川廣漢三星堆、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四川眉山三蘇祠、湖南長沙岳麓書院、山東曲阜孔廟……從看似偶然發生的“碎片”出發去理解生活和歷史的總體性,這顯然更接近于思想未成體系的青少年學生,他們會能夠以充足的想象力將這些“碎片”糅合為可以理解的歷史。當一段段神秘的文明史緩慢揭開面紗,最后所有“講課人”的特寫鏡頭拼合在一塊電視大屏上,不同的聲音匯集成相同的情感。過去未去,過去在媒介中獲得敘述,在大眾文化里被表征,在青少年觀眾心里激蕩。當然,歷史也在一張張糧票里呈現出質樸、探索的模樣,在《永樂大典》與《儒藏》中倒映出盛世傳承的倩影,在湖北鄖縣人的頭骨和臼齒里顯現百萬年前祖輩的印記……時間永遠在流逝,但是人類可以用媒介技術完成一場場意指實踐,讓過去始終閃亮。

(二)國際視域的當下課堂

當今社會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共存的社會,人工智能高速發展,日本不顧各國反對排放核廢水、各國為應對氣候變化紛紛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對紛繁復雜的全球局勢,我們必須以全面深遠的目光聚焦自然與社會?!堕_學第一課》注重對“當下”時間點的表征,注重對青少年國際視角的培養,因此節目組以一種當下永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國際熱點問題展現在“課堂”中。

在《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一節中,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方舟帶領同學們探索武夷山森林的奧秘,一個個青少年化身“調查員”在林間觀察甲蟲、陽彩臂金龜、南方紅豆杉、武夷林蛙等動植物,生物的多樣性和良好生存狀態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應有之義。武夷山的生態茶園示范區采用“茶豆油菜套作”的種植模式,這種創新模式解決了武夷山水土流失和土壤富營養化的問題,不僅提高了茶葉品質,而且讓青山綠水常在,保護了生態環境。節目組以問答形式展開敘述,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拋出問題,同學進行回答,廖紅進一步啟發同學進行自我思考,最后作出闡釋,這一過程實際是對傳統教授過程的模擬。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是現下全球都在關注的熱點問題,節目組以這種形式將生態問題帶入“課堂”,是對“現在”的表征,同時也是對國際社會這一廣闊空間的表征。

(三)走向未來的科技課堂

過去未去,當下尚在,未來已來。世界由完整的時間脈絡構成,《開學第一課》的目標人群雖是年紀較小的觀眾,但仍舊試圖以形式和內容上的連貫來表征時間的流動,從而突出這檔兒童公益性綜藝的深邃內涵。印象主義的生活方式適用于都市,也適用于賽博朋克式的未來世界,一個存在于科技和幻想中的時間段,充斥著大段的快節奏迷離和心理體驗的交叉剪輯。這種印象主義的藝術恰好是人類處于青少年階段常有的一種心靈狀態,節目組將這些本該迷離頹廢的碎片以輕快的形式呈現,又調和以嚴肅的教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未來時間段的預設性展覽。

未來屬于包羅萬象的科學技術、屬于擁有“上進心、好奇心、初心”的青少年、屬于浩瀚的天空……所以在“課堂”的最后三個重點的核心在于對“未來”的表征。從敘述形式上來說,節目講述文明起源以表征“過去”,講述“農業”和“環境”表征現在,所以在尾聲,必然要以一些能夠表征“未來”的“事物”為落腳點——四川稻田的拉索、以殲-20戰斗機為代表的中國航空科技和神舟十六號的太空旅行都是中國科技指向未來的航標。

三、《開學第一課》的價值觀教育

語言的意指實踐對于大眾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節目表征時間脈絡,將巍巍大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媒介形式進行展覽。麥奎爾曾經預測傳播模式的未來,他說,傳播模式必將走向多元化,因為人們選擇和使用媒介的根據將越來越受約于更為廣泛的文化、社會經驗的興趣和需求,而原始信息來源、大眾傳播者和受眾統一和協調于同一活動或相連的序列將十分罕見。[6]當今,傳播模式和傳播內容實際上處于雙向影響的過程,節目以多媒體形式傳播價值觀,對接收者產生心靈教育,同時,大眾文化和市場需求本身也在制約媒介形式的運用。

價值觀是個體基于思維感官和現實基礎產生的認知和理解,因為個體的自由性,所以價值觀本身是復雜多樣的。然而,一個社會往往會具有較為統一的集體價值體系,因為國家機器的運作使人們的社會意識、風俗習慣趨于一致。例如,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需要集體主義,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被連年戰爭打擊得盡顯疲態的國家機器需要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以重生涅槃,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當時從官方到民間,四處交雜著“團結”“奉獻”等聲音,而新世紀新時代的中國則需要“愛國”和“追求真理”等正向價值體系的指導。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開學第一課》的意指實踐和主題輸出實質上就是一種價值觀教育。

2023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為“強國復興有我”,節目從中華文明介紹到航空知識,從典籍編撰介紹到農業發展,從生態環境介紹到孤釣寒江……節目通過展現強大的硬實力和歷久彌新的文化軟實力激發青少年觀眾的認同感,從而引導觀眾增強愛國意識,“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抗美援朝老兵陶偉傾情講述120米近距離擊落敵機的卓越戰績,19歲的他展現出為國家拼搏廝殺的姿態,從建國之初到軍事實力愈加雄厚的今天,愛國始終是中國人身上最核心的標簽。節目中的榜樣展示出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純粹的集體化主義特征,他們甚至缺少一種現實層面的、對個人情感的關注,這或許是節目時長有限,難以全方位地對其進行敘述,因此這種陳述形式難免顯得幼稚化、片面化,但卻很好地適應了《開學第一課》面對的低齡觀眾群體,實質上,這有利于促使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極為推崇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會內化為青少年的自我品質。社會意識價值觀的教育往往會因為刻板嚴肅而適得其反,《開學第一課》作為一檔面向兒童的綜藝節目,將知識、理念與多樣化的傳播形式相結合,力求做到寓教于樂,在教育青少年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節目本身的可看性和娛樂性。

如果說節目的主題強調愛國的核心價值觀,那么課堂邀約到的老師們則為同學們展示了一種發揮個性、追求真理的職業價值觀。青少年的自我和個性應該得到自由全面發展的機會,自我化的人格和寬松的時代氛圍相輔相成,這也能夠促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并且引導他們以追求真理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不論是實景課堂還是傳統課堂,每一位講課人都是自己領域的佼佼者,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將興趣轉化為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并且把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國家利益相結合,完美詮釋了中國儒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念和胸懷。湯一介先生皓首窮經,為匯聚《儒藏》奉獻一生,他用生命完成了人在現象世界中的歷險與經驗;金曉明談起中國繪畫滔滔不絕,視古畫如親子,他將束之高閣的古畫的所有潛在可能都變為現實的強力意志;高星在考古學領域深耕,追尋人類百萬年前的足跡,現象世界和生命的遺跡是具有活力的存在;首席科學家曹臻對復合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的癡迷令人感慨……講臺上的一位位“講課人”在風華正茂之時選擇了自己為之熱愛一生、奮斗一生的事業,他們在鏡頭中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積極職業價值觀的呈現。一個完美的集體主義式英雄需要一些個人主義色彩,節目組以此來中和二者的單一性,讓節目中學者們的個人魅力得到更全面的釋放。

結語

站在數字化高度發展的時代進程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公益傳播的現狀與發展路徑,錨定公益節目知識與娛樂雙重疊加的發展方向?!堕_學第一課》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強教育的實效性,今年,該欄目將敘述焦點放置于“數字化”和強國復興,此二主題既具有國際視域,也可以使公益節目在遵循創辦初衷的同時,以積極的姿態融入主流輿論導向。電視欄目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具有特定的經濟屬性與社會屬性,利用媒介優勢資源的整合和創新創造核心競爭力,實現公信力和效益性的并重、知識教育和娛樂鑒賞的共存是我國電視公益節目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英]戴維·弗里斯比.齊美爾、克拉考爾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現代性理論[M].盧暉臨,周怡,李林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90.

[2]邵培仁,楊麗萍.媒介地理學 媒介作為文化圖景的研究[M].2010:68.

[3]張皓,鄭謳.經典大眾傳播理論仍有巨大的潛在影響[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0-23(A04).

[4][英]斯圖爾特·霍爾.表征 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徐亮,陸興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6.

[5]孫慶玲.《開學第一課》:讀懂“何以中國”[N].中國青年報,2023-09-04(004).

[6]梁鋒.丹尼斯·麥奎爾[ J ].新聞前哨,2014(09):100.

【作者簡介】? 姜媛媛,女,山東青島人,伊犁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伊犁大學中國(新疆)與周邊國家合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系伊犁大學中國(新疆)與周邊國家合作發展研究中心“‘一帶一路背景下伊犁河谷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生態化研究”(編號:2017ZBGJYB009)成果。

猜你喜歡
開學第一課第一課媒介
觀《開學第一課》有感
早上第一課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家教第一課:有話好好說
書,最優雅的媒介
科學第一課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開學第一課”之我見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今年《開學第一課》,容祖兒等講“家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