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實相生、空間重構: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

2024-04-15 20:11劉濤王荔挺
關鍵詞:空間文化

劉濤 王荔挺

[摘要]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文章借助空間理論,采用文獻分析、質性研究的方法梳理了中國鄉村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失序的現況,從數字化重構鄉村現實空間與精神空間的角度提出重構鄉村空間的現實可能性,進而梳理出策略方法。鄉村振興需要進行鄉村空間重組。鄉村空間的碎片化和不合理利用是制約鄉村發展的重要問題。結合互聯網3.0的特點,建設數字化鄉村,實現現實與虛擬互現的真切體驗,重建鄉村社會的文化認同。推動鄉村新型化業態,實現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互聯網3.0;數字化;空間重構

[中圖分類號]G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0292(2024)01-0050-06

[收稿日期]2023-11-15

[基金項目]安徽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建設特色藝術小鎮,助力鄉村振興”(S202114682001);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重點項目“地方政府輿情回應效能評價研究”(KJ2020A0778);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藝術賦能縣中托管幫扶研究”(2023AH052136);2021年度安徽省級質量工程項目“新聞學專業改造提升”(2021zygzts030)

[作者簡介]劉濤,安徽藝術學院傳媒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媒介傳播理論、輿論傳播研究、新聞學教育;王荔挺 ,安徽藝術學院傳媒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影視文化研究。

作為新世代互聯網,Web3.0是一個具有高沉浸式交互體驗,虛實融合的三維空間。它以高度的智能化與虛實融合發展的特征,將極大地增加人與信息交互體驗感,提高經濟活動效率[1]( P3-4)?;ヂ摼W3.0涵蓋了元宇宙、人工智能、web3的內涵,作為新的互聯網形態,將帶來新的社會形態的構建。正如麥克盧漢所言,電子技術正在重塑社會相互依存的模式,重構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評估曾經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想法、一切行動和一切制度。一切都在改變——你、你的家人、你的鄰居、你的教育、你的工作、你的政府、你與“其他人”的關系[2](P6)。中國鄉村在歷史與現代的時空交匯點上,面對農村空間的失序現實環境,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現代化之路,需要借重新的媒介力量重構鄉村空間。借助互聯網3.0技術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提升,打造鄉村新型業態,實現鄉村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的重構,重建鄉村文化認同,再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愿景[3]。

一、中國鄉村: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空間場域

鄉村歷來是與城市相對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活動,人口較分散的聚落。它是自然、社會與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它兼具生產、生活、生態與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同構建了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4](P52-55),主要從事農業,人口分布較城鎮分散的地方。

而所謂空間一般認為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保?](P744)這里所指的空間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概念,是人類主體可以感知的具體存在的本體。海德格爾[6]談及“空間如何存在”時指出,空間與人的世界相關的,可以看作人的活動的場所,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顯。列斐伏爾[7]指出,空間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還是形式的存在。從政治經濟角度看,空間是社會的產物,“空間就是(社會)產品”,是充斥著各種意識形態的產物。其在歷史發展中產生,隨歷史演變而重新結構轉化??傊?,從社會學意義看,空間是具體的物質形式,也是精神的建構,處于歷史性的變化之中。

鄉村是中華鄉村文化演進的一維空間與現實物理二維空間所構成的三維空間集合。鄉村社會是鄉村生活空間布局、社會公共秩序運行、鄉村文明歷史傳承的有機體。二、空間失序:工業化時代鄉村文明的沒落(一)空間失序的概念

隨著農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虹吸現象導致鄉村不斷衰落的現實,出現鄉村空間的失序。所謂空間失序,簡稱為失序,通常指能被人感知到、識別到的混亂的、沒有秩序的空間現象[8](P44-50),一般可分為物質環境與社會環境。

鄉村物質環境的失序往往體現在生活空間布局的混亂、生態環境的破壞、自然資源的浪費等。而社會環境的失序在鄉村社會體現為鄉村傳統權力的衰弱、文化歷史傳承的衰微。對于鄉村空間的失序,無論是物理環境的失序,還是社會環境的失調,往往會對社會現實產生一系列影響。

(二)鄉村空間失序的現象

1.原子化的鄉村現實

在當今中國城市化的背景下,由相對封閉的環境所塑造的農村社會秩序變得難以維持,特別是農民在其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基本秩序變得難以自主支撐。這里所談的秩序問題被吉登斯看作是關于時間—空間伸延問題,即在什么條件下時間與空間被組織起來,并連接在場和缺場的[9](P12)。吉登斯認為,時空關系是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特征,時空結構同權力緊密相連,特定的時空允許特定的資源配置,從而形成特定的資源聚集。社會通過時空的延伸和擴展,從而獲取更多的權力資源[10](P118-123)。

近代以來,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導致農村人財物的流出,尤其是改革開放更是激發了大量農村人口的流出,不可逆轉的出現了新的經濟社會版圖,農村空心化,形成了新的社會結構。改革開放更是激活了天量的城鄉人口流動,第一次真正打破了以往相對封閉的村莊邊界,沖擊了具有千年穩定性的鄉村秩序,改變了農民的價值取向的。費孝通在《鄉土中國》[11](P1)一書中指出,上世紀四十年代前,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富于地方性的鄉土社會,人們活動范圍限制在一定地域內,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彼此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11](P6-7)。在當前中國城市化背景下,生于斯、死于斯的相對封閉的農村秩序很難維系,特別是農民的生產生活基本秩序也很難內生提供。

傳統的鄉村社會通常以親戚關系、鄰里關系和共同體意識為基礎,人們相互依存、互相幫助,形成緊密的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然而,隨著人財物流失的發生,原本緊密的社會聯系逐漸松散,鄉村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和社區觀念變得薄弱,從而導致了原子化的現實。從村莊結構性力量來說,傳統鄉土社會留存下來的超家庭血緣組織,如皖南的宗族組織與管理機構影響力殆盡,傳統宗族文化影響力式微,宗族體系的顯性部分已告瓦解[12](P71-99)。村社集體逐漸缺少村莊關系的調節能力,農村普遍出現原子化趨向,權力彌散化,每個個體都爭取個體利益的最大化,造成集體行動的困難,公共事務的不易。安徽的皖北地區在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同時,傳統“一村之長”的“聲望”與“權威”正在消解,鄉村治理中存在“唯上不唯下”的行政化傾向[13]。

總之,現實的鄉村社會一方面面臨著人口的大量流出導致的鄉村治理乏力的現實,另一方面臨著傳統社會認同感減弱所導致的鄉村社會的集體性和社會凝聚力減弱。

2. 失序的生活空間現狀

鄉村生活空間的失序主要體現在資源錯配、自然資源的非理性使用。主要表現在土地利用的無序、規劃混亂;非法占地,違章建筑;垃圾亂堆亂放,環境堪憂。

首先,資源錯配和利益不均衡。地方政府和部門在資源分配中存在非理性因素,導致一些地區資源浪費,其他地區面臨資源匱乏,農民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產生利益不均衡問題。2020年《國家監察》第三集《聚焦脫貧》通報了淮河行蓄洪區的郜臺鄉脫貧攻堅亂象,當地人居環境較為惡劣,存在著住房擁擠,道路狹窄,路燈、公廁、污水與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缺失的現象,地方政府未針對性整治的情況下,通過為6700多戶村民“刷白墻”快出效果,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其次,土地亂象和空間規劃的不足。鄉村公共空間規劃不足,導致產業、交通、居住等方面不平衡,無法滿足農民需求。2022年安徽通報了8起新增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 包括合肥市廬江縣許某、亳州市利辛縣張某與夏某、阜陽市潁泉區張某違法占用耕地建設住宅。事件受到查處,土地至通報時已經復耕,村鎮干部受到相應處罰[14]。非法占地、違章建設等現象在鄉村治理中時有發生,顯性層面反映了鄉村規劃的不科學、空間布局的不合理,深層次反映出鄉村治理上中村鎮干部管理中的無力,土地資源缺少宏觀的規劃與微觀的監督管理。而由此導致鄉村土地利用的無序,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等問題。

此外,創新不足和保護失當共存。一方面是一些鄉村定位不清晰,特色化創新打造不足,鄉村發展不充分,潛能無法釋放。正如東湖評論指出的,“昔日,走了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今日,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千村一面,立足本地,突出特色還需提升。另一方面部分鄉村因過度開發,造成農村傳統自然生態遭到破壞,傳統村落保護措施乏力,正面臨著衰敗沒落,傳統文化也遭遇快速地流失消亡。孫星、白瑰偉以宏村、西遞的傳統古村落保護發展進行調查指出,宏村、西遞古村落保護開展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徽派建筑格局原有的特色,但是古村落的開發發展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濃重商業氣息摧毀了當地居民原生態的生活,致使游客無法真切感受農家生活的淳樸[15](P100-102)。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者于2014年對“江河流域”傳統村落跟蹤式田野考察,從這一區域中原已納入調研視野的5709個傳統村落中抽取1033個回訪調研發現,在2010年尚為活態存在的1033個傳統村落,4年時間又有461個消亡,消失比例為44.6%,平均每年遞減111%[16]。

3.鄉村文化認同的缺失

空間理論的文化路向是把空間理解為一種文化內涵,文化語言往往是被空間范疇所主導,而時間又從屬于空間,最重要的是對空間范疇的維護。農村人財物大量外流的現實已經造成村莊傳統結構性力量的解體,原有基層組織功能的弱化,農村社會文化認同感減弱。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的鄉村是維系社會秩序和文化傳承的紐帶,然而,面臨著傳統文化的失落和市場化影響的挑戰,導致文化失調。

傳統文化的失落。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許多年輕人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尋求工作機會和新的生活方式,傳統村落不斷陷于蕭條衰敗的困境。傳統村落是鄉村歷史文化的“博物館”“活化石”,古建筑、老房子是傳統村落的“形”,它們普遍面臨物質性老化、功能性衰退等問題。真正留住原住民,保持原真性、原鄉性、原味道, 讓塵封的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是最急迫的任務[17]。另一方面,作為傳統村落的靈魂的民間藝術、傳統習俗的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面臨窘境。已有1700多年歷史的官莊桑皮紙被稱為“紙類活化石”,曾經面臨著產量少、經濟效益較低,技藝瀕臨失傳的絕境[18]。已有1800多年歷史的黃屯龍燈入選合肥市級非遺名錄,對其加大了保護力度。

市場化浪潮的沖擊。鄉村經濟轉型的市場化浪潮,也對鄉村的精神空間造成了沖擊,導致鄉村精神世界的荒蕪,村落的倫理價值散落一地[19](P799)。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主張經濟效益和物質利益的最大化,這與傳統的道德倫理和精神追求存在沖突。一些鄉村地區受到商業開發的侵蝕,傳統的廟宇、祭祀場所被商業化取代,一些傳統的祭祀活動也演變成了商業化的表演,導致人們對于傳統信仰和宗教儀式的尊崇程度降低。這種傳統文化的失落使鄉村社區的精神生活受到沖擊,人們的精神訴求和價值觀念難以找到新的表達方式。

文化認同的缺失對鄉村社會和文化帶來重要影響。傳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失落導致鄉村居民在認同感上出現缺失。人們對于鄉村社群的認同感減弱,社會凝聚力和互助合作意識下降,社區的活力和發展遲滯。鄉村社會的價值觀念在現代化進程中受到沖擊,曾經傳承的尊重長輩、敬重傳統、和諧共處等價值觀念逐漸被商業利益和時尚潮流所取代。這種價值觀念的混亂導致人們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模糊不清,社會道德風險增加,精神困惑和心理問題增加。鄉村居民面臨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由于精神空間失調,他們可能面臨著精神困惑、人生意義的迷失以及心理問題的增加。這些問題進一步影響了鄉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三、社會重構:互聯網30重構鄉村空間,重建文化認同(一)互聯網3.0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條件

1.新興媒介探索:重構鄉村媒介空間的理論研究

國家通過政策嵌入,不斷出臺鄉村振興領域的政策細則,消除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分割,完善支農體系推動鄉村振興。地方借助空間重構,尊重差異性,推進鄉村分類振興,強調地方性,適度集中推動鄉村空間有序整治?;ヂ摼W技術支持,構建“數字鄉村”體系,完善數字鄉村基礎建設,挖掘數字鄉村應用場景,厘清數字鄉村運行機構[20](P9-22)。當前的鄉村媒介空間正在朝向地方化、去邊界化轉型,傳播關系正在多重力量作用下重構。媒介功能要突破以城市為中心的傳統城鄉二元結構下傳播框架,凝聚鄉村建設力量[21](P67-69)。在空間媒介化與媒介空間化的傳播景觀之下,鄉村社會各要求重新聚合形成了全新的空間關系,建構起鄉村建設的新范式,進而助推鄉村社會的傳播能力建設,形成鄉村振興的品牌路徑,再造新鄉村共同體[22](P43-49+94)。

2.互聯網3.0:重構鄉村空間的技術基礎

一般來說,媒介能夠直接塑造和組織文化。媒介把世界聯系在一起,它不知不覺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行為中,決定人們的感知,影響著人們的經驗結構[23](P367-368)。人類社會經歷了由口語傳播到文字傳播,再到電子傳播的時代變化,媒介形態的改變往往伴隨著傳播形態的巨大飛躍,人類社會不斷突破原有時空界限,帶來社會進步發展。以元宇宙、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web3.0由概念的提出,元宇宙游戲的實踐,必然促動高沉浸感官體驗的各種社區或應用的興起,推動虛實貫通的經濟活動體驗,引發人類社會和經濟形態的新變化。

所謂的互聯網30是一個具有高沉浸式交互體驗的虛實融合的三維空間,將極大地提高人與信息的交互體驗和經濟活動效率,高度的智能化和虛實融合發展將是其主要特征[1](P3-4)。包括了虛實融合的高沉浸感官體驗和虛實貫通的經濟活動體驗,概念涵蓋了元宇宙與 Web3 的涵義,體現人類社會與經濟形態正經歷由實向虛、以虛賦實、虛實融合的趨勢。未來,互聯網 30將充分吸納信息革命、互聯網革命、人工智能革命,以及 VR/AR 等技術革命成果,孕育新應用、新業態,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的集大成者 [1](P4),推動人類實現更高級別的數字化、智能化經濟社會形態。

農村作為與城市對應的生產生活空間和一種綜合性文化范式,它的發展和現狀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實成因。其中,媒介的參與和形塑是鄉村社會發展與變遷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媒介化社會的到來和鄉村傳播結構的變遷,新媒體在鄉村振興中擔負著農業信息傳播者的責任,借助科普和知識傳播為農民賦能,借助社會動員和政治參與為鄉村社會賦權,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和綜合環境提升,助力農村社會快速現代化[24](P33-36)。

要應對鄉村原子化現實,推動鄉村空間的再造,重構鄉村文化的認同,需要綜合治理和綜合施策。包括強化黨對鄉村建設的組織領導,制定和實施科學合理的鄉村規劃,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推動鄉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加強社區建設、培育和發展鄉村社會組織,加強社區治理和居民參與,提升社會資本和社會凝聚力,重建社區聯系和鄉土文化,以促進鄉村社會的復興和發展。

(二)鄉村空間重構的技術思考

鄉村振興的實質是鄉村經濟的發展、民眾生活富裕、社會和諧安定、生態環境易居。核心是城鄉二元結構的融合,傳統文化得以繁榮發展。鄉村振興就是對自然、社會、經濟的地域綜合體的鄉村進行空間再造,而這里的空間再造不僅是自然環境提升,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也包括社會文化的空間再造。鄉村振興倚重互聯網3.0基礎工程,加強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從生活空間的重構、公共秩序的重建、歷史文化的傳承三個方面推進數字化鄉村建設,達到虛實相生,由虛向實,重構鄉村生活的現實空間,再結構化鄉村社會的秩序,建設數字孿生歷史文化。

1.數字化鄉村:重構鄉村物理與社會空間秩序

基于互聯網3.0技術建設的數字孿生鄉村是運用元宇宙技術對現實鄉村社會的等比復刻。它是現實空間的孿生化,虛擬鄉村與現實鄉村的融合。通過農村原有文化傳統、耕作場景的復現,重現鄉村文化歷史面貌,為鄉村生活提供有聲有色的現場感。通過對農村場景的復現,打造特色鄉鎮文化,重現鄉土文化的厚重與淳樸。借助元宇宙等虛擬數字技術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的環境、肌理、結構,對文化遺跡數字化挖掘重現傳統文化空間,推動非遺的挖掘性保護。

數字網絡空間對現實鄉村復制集群體共同智慧、共同創意,打造數字鄉村景觀,有利于破解現代鄉村,勞動力流失、人才短缺的現狀,也可以減少千村一面的現實鄉村建設的現狀。不斷完善數字鄉村景觀建設,豐富網絡數字生活體驗,把成熟的網絡數字創意在現實世界中進行建設,現實鄉村的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交互影響,推動現實鄉村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的有序性。

2沉浸式體驗:重建鄉土社會認同

在數字孿生鄉村體驗體驗與社交,互動交往中重新建立鄉土文化價值認同。元宇宙空間的鄉村生活沉浸式體驗,讓參與者真切感覺到“此處是吾鄉”的鄉土認同,提升實際體驗的親切感,有利于重建鄉村文化認同。數字虛擬鄉村與現實鄉村生活交互作用,形成人際間交流互動,推進現實鄉村的文化認同。

數字化鄉村既不同于文字里的鄉村,也不同于影像里的鄉村。文字里的鄉村需要想象力填補文字留下的空白,腦海中構建影像再現鄉村世界。影像里的鄉村用視聽符號,以強烈的畫面感展現鄉村社會。鄉村的孿生空間,對于久居城市、向往田園牧歌式生活的人,也具有吸引力[25](P356)。鄉村數字孿生空間賦予參與者身心多維度體驗與滿足,意味著身體到達甚至征服的滿足,這相較于紙上談兵式想象,也或者基于影像傳播的過眼癮,體驗感更為豐滿。數字孿生鄉村完全打破了現實世界的城鄉區隔,突破了人與人、地域與地域的身份差異。數字鄉村中,或體驗江南雨巷的美麗邂逅,或感受大漠落日的恢宏壯闊,或體會桃花源里的歡愉自適,也或是采菊東籬的悠然自得。通過別樣鄉愁體驗,推介宣傳鄉村,促進更廣泛的社會交往,帶來更多的文化交流,進而提高社會對鄉村振興的關注度,吸引更多群體加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3.新型化業態:保護與發展同步

2023年8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6月份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605%,互聯網助力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動新農村建設,直播帶貨模式成為農產品上行的重要抓手,借助數字化管理和運營方式賦能農產品產業鏈,“電商+旅游+采摘”模式實現農戶增收致富新突破。隨著互聯網30時代的到來,數字化鄉村將推動鄉村新型業態。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推動鄉村電子商務、智慧農業、農村電子服務等領域的發展,提高鄉村信息化水平。鄉村數字空間的高沉浸感更有利于“鄉愁”文化的傳播,推動城市與鄉村的互動融合。數字化鄉村賦能鄉村發展新的產業模式和經營方式,推動鄉村電商、休閑農業、農業科技創新等,促進鄉村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結論

文章是對即將到來的互聯網30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構想。這一構想是基于媒體技術形塑社會新形態、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現實,也是關注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的一種探索?;ヂ摼W30是否必然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鄉村民眾合力推動的結果,互聯網30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的機遇和可能。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擊碎了鄉土社會的籬障,鄉村傳統力量影響力減弱,鄉村原子化、生活空間無序化、鄉村社會認同感弱化,鄉村自身造血功能減弱。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強化黨對鄉村振興建設的領導,加強鄉村基層組織的建設,加大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在內的新基礎設施投入,增強鄉村經濟活力是前提基礎。同時注重新媒體技術在鄉村社會塑造、鄉村傳統文化振興的技術優勢,運用以元宇宙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代表的互聯網30技術建設數字孿生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創造出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產品和體驗,推動鄉村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重建鄉村社會認同。借重數字孿生鄉村建設進而重構鄉村的物理空間,保護性挖掘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包括鄉村旅游、農產品推廣在內的新型業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實現鄉村從無序到有序,虛實共生,虛實共促?;ヂ摼W 30技術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多方合作,探索創新,實現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創造鄉村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互聯網3.0創新發展白皮書(2023年)[R].2023.

[2]馬歇爾·麥克盧漢,昆廷·菲奧里,杰羅姆·阿吉爾. 媒介即按摩:麥克盧漢媒介效應一覽[M]. 何道寬,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習近平.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N].人民日報,2013-12-15(1).

[4]張國云.鄉村振興,吹響“上山下鄉”的集結號[J].中國發展觀察,2021(7).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6]馬丁·海德格爾,陳嘉映存在與時間[M].王慶節,譯.上海:三聯書店,2021.

[7]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M].劉懷玉,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22.03.

[8]陳婧佳,龍瀛. 城市公共空間失序的要素識別、測度、外部性與干預[J].時代建筑,2021(1).

[9]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 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0]崔麗華.傳統空間理論的困境及當代“空間轉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6).

[1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唐宗力,程名.皖南鄉村的宗族文化變遷[J].中國鄉村研究,2014(6).

[13]劉玲.皖北地區村干部的鄉村治理困境及對策研究[N].亳州晚報,2018-11-5(12).

[14]安徽省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清理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8起新增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的通報[EB/OL]. https://zrzyt.ah.gov.cn/public/7021/146426061.html,2022-01-22.

[15]孫星,白瑰偉.淺談對傳統古村落保護發展的現狀與思考——以宏村、西遞為例[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7,38(3).

[16]胡彬彬,吳燦,李紅,等.“江河流域”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現狀與建議[N].光明日報,2015-04-02(7).

[17]張春林,華新紅,葛清政.古村新生[N].合肥晚報,2023-08-04(1,2).

[18]朱文文.安徽潛山: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N].中國旅游報,2022-06-08(3).

[19]胡彬彬.中國村落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0]武小龍.鄉村建設的政策嵌入、空間重構與技術賦能[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1).

[21]賈麗云.鄉村媒介空間轉型背景下新聞媒體如何賦能鄉村振興戰略[J].科技傳播,2023,15(7).

[22]鄒鑫.鄉村振興視域下中國西部鄉村的空間再造與傳播再生——以“關中忙罷藝術節”為例[J].新聞知識,2023(3).

[23]理查德·韋,林恩·H.傳播理論導引(第6版)[M].特納.劉海龍,于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

[24]張淑華,何秋瑤.媒介化社會與鄉村振興中的新媒體賦權[J].新聞愛好者,2020(12).

[25]彭蘭.網絡傳播概論(第5版)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

猜你喜歡
空間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創享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創享空間
誰遠誰近?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