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明文寫作教學的路徑

2024-04-15 20:13瞿聰聰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2期
關鍵詞:說明文麻雀框架

瞿聰聰

說明文是一種特殊文體,對具體事物進行科學解說,對抽象概念進行客觀闡釋,使讀者對事物的形態、性質或事件的成因、規律有更加具體而準確的認識。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有兩大方面與說明文教學密切相關,即語言運用與思維能力。統編版的最新小學語文教材中,寫作模塊與課文模塊是兩個相互獨立又密不可分的教學系統,教師在進行說明文寫作教學時,要圍繞語言與思維兩大方向,選擇科學的培育路徑,引導學生進行說明文寫作訓練。

一、參考范本,模仿寫作

對于小學生來說,說明文寫作始終是寫作學習的一大難點。在寫作說明文的起步階段,如果學生有合適的范本可以參照和模仿,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常常有專門的說明文教學單元,所選文本都是結構清晰且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經典作品,教師在說明文寫作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讓學生學習標準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從而把握寫作的正確方向。

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介紹一種事物”為例,該單元開篇引用了陶行知的名言:“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边@就為說明文寫作指明了大方向。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之前,可以該單元的課文為參照。該單元的寫作課排在這些課文后面,因此學生在寫作之前已對課文比較熟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索。

首先是對說明文整體語言風格的初步感知。教師先讓學生將該單元課文通讀一遍,再詢問學生讀完課文后的感受。學生表示《太陽》一文中的語言較為平實質樸,但《松鼠》的用語非?;顫娪腥?。由此可見,說明文語言風格具有多樣性。但這些課文的語言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概念的闡述準確、清楚且有條理。學生在寫作時可以模仿這種語言風格,使自己的文章更具科學性。

接著,教師提一個問題:“說明文該如何開頭呢?”學生可以翻閱這兩篇課文并進行比較?!短枴返淖髡哂脗髡f故事開頭,從而引出全文;而《松鼠》的作者直接對松鼠外貌進行描述,讓讀者對松鼠有了初步印象。兩篇課文以全然不同的方式開篇,其實無論是哪一種方式,貼合說明對象的才是最合理的。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兩篇課文寫作對象的不同。對于《太陽》一文的寫作對象,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見到,但它遙不可及,我們并不能直接把握它的具體形象;而松鼠卻是可以直接接觸到的一種動物。因此,《太陽》的作者為了便于讀者理解,以后羿射日的故事開篇,引出后文對太陽的介紹;在《松鼠》一文中,作者只需直接對松鼠的外觀進行描寫,就能讓讀者感受到它的具體形象。

除了語言風格與行文方式之外,運用的說明方法也值得借鑒。教師可以讓學生劃出文中使用了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的語句,并分析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學生找出這些語句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分享交流,進一步加深對這些說明方法的了解。

教材是無聲的老師,“童子雕琢,必先雅致”。教學不是演講,而是示范。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先得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好文章,好的文章是怎么生成的,好文章的語言和結構是什么樣的,然后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考空間,才有可能引導他們寫出一篇優秀的說明文。

二、情境習作,激發靈感

對于小學生而言,說明文不同于以往常寫的情感豐富的記敘文,說明文的寫作方式較為嚴謹,情緒上的起伏也較小,很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為學生構建一個生動的寫作情境便顯得非常必要。情境構建可以是多樣的,既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出發,也可以從學生自身出發,甚至可以是多重情境的合并。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恰當的情境進行說明文寫作教學。

鑒于學生有一定的記敘文寫作基礎,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將敘事型情境自然合理地引入說明文寫作教學。

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敘事型情境:周末,學校組織去公園游玩,大家在游玩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名來中國旅游的外國游客,他對中國的美食非常感興趣,大家可以給他介紹一下中國的美食嗎?

在這個情景中,學生可選擇的主題有很多種。說起美食,大家都不陌生,介紹起來會更為輕松,并且可以選自己最感興趣的食物進行介紹,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此創設情境,賦予學生一定的寫作任務,會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也更樂于參與其中。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設小組合作化的教學情境。學生處于小學階段,無論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都受一定限制。但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例如,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一種水果,小組內部可以自主分工合作搜集資料。有學生負責水果外觀的介紹,有學生負責水果內部及口感的介紹,還有學生可以負責水果生長條件的介紹。小組成員將各自搜集的信息整合到一起,便能呈現較為完整的資料。

在創設的多種情境中,學生的創作靈感能得到激發,他們能認識到說明文的實用價值,了解說明文是為讀者解答問題、豐富讀者知識儲備的文章。通過情境化教學,學生了解到說明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進行說明文寫作時,也能較為輕松地聯想到生活中的素材,也會更加明確寫作的方向。

三、搭建框架,明確思路

說明文的特點是目標的明確性和結構的清晰性,學生在正式寫作之前應該具備一定的目標意識,擁有整體意義上的、較為清晰的規劃。寫說明文就如同在寫一種通告,可以解釋一種概念,也可以是描述一段過程或是介紹一種事物。但不論寫作哪種說明文,都有對應的寫作目標和說明結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出說明文的大致寫作框架,初步探索說明文的整體寫作邏輯。

仍以寫作課“介紹一種事物”為例,本課要求學生選擇一種了解并感興趣的事物介紹給別人。從要求上來看,學生可以提煉出兩個關鍵信息:一是寫作對象,二是寫作目的。

在搭建框架的第一階段,應明確寫作的目標,教師可以提幾個問題:介紹什么東西?介紹給誰?介紹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在草稿紙上列出一個簡單框架:寫作對象是麻雀,聽眾是同學,目的是介紹麻雀的外形和生活習性。通過這個框架,學生可以明確自己的寫作任務。

接著便進行文章結構的總體設計。依舊以介紹麻雀的說明文為例,教師提問:提到麻雀,大家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個畫面是什么?學生有的回答麻雀長得很小,有的說麻雀有尖尖的嘴巴……將這些想法進行總結,便可得出一個結論:提到一種事物,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它的外在特征。寫文章有一種典型的順序,叫做由表及里,由事物淺層的外表逐步拓展到其深層的特性,這也是一種邏輯性較強的寫作順序。

那么,在第二階段的框架中,學生可以這樣羅列:第一部分介紹麻雀的外形,第二部分介紹麻雀的生活習性。對比第一階段的框架,第二階段更加注重的不是寫作目的,而是內容指向。

第三階段就是對寫作內容的細化。麻雀的外形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麻雀的生活習性又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學生一個人很難進行全面思考,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在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在麻雀的外形方面,可以介紹麻雀的大小、顏色和羽毛等特點;在生活習性方面,可以介紹麻雀最愛吃的食物、撫養幼鳥的方式等內容。

到此為止,文章整體性的框架便構建好了。接下來,學生便要將框架中的內容進行填充,細化落實框架中的要點。學生剛開始構思作文內容時大多毫無頭緒或思維混亂,但羅列好框架以后,作文的骨架便搭建好了,接下來的寫作也會輕松很多。

邏輯嚴密是學生寫作應具備的重要素養之一。寫作前對說明文的框架進行分層羅列,既能保障行文脈絡清晰,使學生能明確自己的寫作目標,合理安排內容的詳略,又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確保寫作邏輯的嚴密性。學生在搭建說明文寫作框架的過程中,也能逐步探索如何去認識一種事物,學會按照一定順序去描述和介紹一種事物。

四、說明方法,模塊訓練

在說明文的寫作過程中,說明方法的運用也是一個關鍵點。學生從理解說明方法的使用效果到學會合理運用,需要經過幾個階段,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說明方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進行模塊化教學,將整個教學過程細化為不同的模塊,并且根據由易到難的順序逐步推進教學進度,將理論講解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使學生在實際演練的過程中內化這些知識,提高運用這些方法的能力。

課本上“介紹一種事物”明確提到:描寫事物要嘗試使用不同的說明方法。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要求學生直接將說明方法運用到寫作中,勢必會增加他們寫作的難度和壓力。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將一個大知識點分成不同的幾個小模塊,針對每個小模塊單獨進行教學,最后再讓學生將所學不同模塊的知識合并在一起,進行綜合化的訓練。

以教學“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為例,為便于學生理解,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通過句子填空的方式,例如公園里有多少棵大樹,教室里有多少名同學,引導學生熟練掌握這種說明方法。學生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自主填空,同時也能輕松掌握“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但語句填空較為機械,雖能讓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但不利于發揮他們的自主性。

在句子填空訓練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段落自主創作。在初步創作階段,教師先安排學生運用一種說明方法,描寫身邊熟悉事物的外形。例如用列數字的方法介紹自己熟悉的事物,學生可以這樣介紹:學校門口的花圃非常美麗,花圃里一共有一百朵花,其中有五十朵紅色的花,五十朵黃色的花,每朵花都有六片花瓣……通過這樣的段落寫作訓練,學生可以逐漸掌握并靈活運用各種說明方法。

接下來,教師可以按照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學生在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設定的說明方法后,就可以進行綜合訓練,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嘗試運用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一種事物,例如兔子有兩只長長的耳朵,它們的眼睛像紅寶石一樣,它們的毛比雪還要白……從句子到段落,從單一說明方法的使用到多種說明方法并用,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學生就能夠更加扎實地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方法。

五、多元評價,完善作品

評價是寫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一篇說明文完成之后,要檢驗它是否科學嚴謹,就需要進行評價。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作文點評和修改都是由教師獨自完成,而新課程標準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多種方式展開點評,從而為作文后期的修改找到恰當的切入點。

首先是自我點評。學生作為創作者,應當能從自己的作品中找出閃光點和不足。教師可以在寫作課組織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文,并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寫作思路、創作內容,將自己認為較好的部分和不足之處單獨摘錄出來進行分析。當然,僅僅進行自我評價是不夠的,他人的建議更有助于客觀審視自身。

接著是學生互評。在學生展示自己作品之后,其余學生可以積極發言,提出自己的建議。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既可以采納別人的建議,又能將別人的作品同自己的作品進行對比,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作品。在評價環節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和完善,以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對說明文作品進行評價與完善,就相當于對作品的二次創作。好的作品需要不斷打磨,追求準確性與科學性的說明文亦是如此。學生通過自評與互評,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說明文的寫作方法,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猜你喜歡
說明文麻雀框架
說明文閱讀專練
框架
廣義框架的不相交性
拯救受傷的小麻雀
1958年的麻雀
麻雀
WTO框架下
如何提高自述型說明文的顏值
緊盯著窗外的麻雀
一種基于OpenStack的云應用開發框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