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心到邊緣:鄉村塾師地位的變遷

2024-04-16 03:31黃行福
教師博覽·中旬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塾師科舉考試私塾

黃行福

鄉村塾師,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在他們身上凝聚著一個時代底層知識分子的命運特征。今天,我們探討他們職業的存在狀況,對今天認識鄉村教師這一群體,有著特殊的意義。

古代和近代的鄉村塾師是鄉村教師的先驅,在那個時代,他們是鄉村名副其實的文化人,是少年兒童的啟蒙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大責任。

明清時期是我國私塾的興盛時期,不論鄉村還是城鎮,少年兒童,尤其是貧寒家庭的子弟,他們讀書、識字,基本都是在私塾完成的。在農村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山高皇帝遠,教育基本上成了民間之事。政府所辦的學校,在縣城有縣學,但那是貴族的子弟學校。貧寒的鄉村少年,只能就讀于私人辦的學?!桔?,他們在那里接受最為基礎的讀書、識字教育。郝錦花在《新舊學制更易與鄉村社會變遷》一書中說,私塾作為基層社會的主要教育組織,已然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中心。

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比較完備,為出身貧寒的子弟開啟了改變命運的大門,大大刺激了他們的讀書熱情。于是那時候,私塾遍及各個鄉村。以福建省為例,據《福建省志·教育志》記載,明清時期私塾遍設于全省各地的窮鄉僻壤。例如南平寶珠山有300多戶村民,村內共有私塾5所,且都是蒙館,有一館還兼教學醫術,一館兼教學武術。村中兒童不論男女,全部入學。閩清縣“家相率而學”,羅源縣“細民亦知向學”。鄉村私塾教育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鄉村教育的中心群體

數量龐大的私塾,必定需要一支數量龐大的教師隊伍。這支數量龐大的隊伍中,并非鐵板一塊,大家“齊步走”,而是所授生徒存在著差異,目標的差異就更為明顯??傮w而言,整個塾師隊伍,根據他們的學歷背景和專業水準,主要分為兩類。

一是蒙館之師。這是比較低級的層次。走進這支隊伍里的塾師,基本上都出身貧寒。他們雖然拼命讀書,卻沒有獲取功名,是科舉考試中的失敗者。他們生活無著落,還需要養家糊口,只好發揮自己的那么一點特長,或自己開蒙館,或在他人所開的私塾里謀職。自己開蒙館的塾師,學生家長給的束脩就是基本的收入,可以作為養家糊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在他人所開的私塾謀職的,東家所給,就是主要收入。

《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三回中有:“夜晚尋思千條路,惟有開墾幾畝硯田,以筆為犁,以舌作耒,自耕自鑿的過度。雨少不怕旱干,雨多不怕水溢,不特飽了八口之家,自己且還要心廣體胖、手舞足蹈的快活。且更度脫多少凡人成仙作佛,次者亦見性明心。使那有利沒害的錢,據那由己不由人的勢,處那有榮無辱的尊。那官府衙役、大叔管家,除非他尋上我的門來算計作踐,這是說不得的,卻不是我尋上他的門去求他凌辱。所以千回萬轉,總然只是一個教書,這便是秀才治生之本?!?/p>

細讀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發現,在那個時代,那么一批人的出路,再也沒有比當塾師更合適的了。你看,他們自由自在、旱澇保收、安適自如,所以心廣體胖、手舞足蹈,是何等快活、逍遙自在!可以想象,這樣的日子,是當時多少讀書人的向往。好一個“秀才治生之本”!

這種對讀書人而言最合適的職業,從業者自然多。雖然還存在著其他的選擇,如當幕僚、醫生、商人、訟師、山人或名士,但畢竟塾師這種與孩子打交道的職業,更受大多數讀書人歡迎。再不然,他們就只有與農民一樣,通過體力勞動解決生計問題。但這對他們而言,一是太丟身份,二是難以勝任。讀書本來就是為了脫離體力勞動,讀書之后,仍然以賣體力為主,連祖宗的臉面都丟光了。再者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難以勝任體力勞動。他們長期埋頭苦讀,“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從事體力勞動的本領。所以,憑借知識謀生,最為合宜。當然,從事塾師這一行業,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邊教授生徒,邊準備科考,可以做到兩不誤。對大多數底層讀書人而言,當塾師最為合算。

二是經館之師。經館之師一般都由獲取相應功名的人擔任。蔣純焦在《一個階層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師研究》一書中說:“那些取得科舉功名(如秀才、舉人)而未能入仕的讀書人,或已做官被革黜,或自行退出官場、賦閑在家者,他們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居于塾師隊伍的上層?!睂τ谶@一部分讀書人而言,他們本來就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一般而言,不愁吃穿、衣食無憂。他們的教學直接瞄準科舉考試,而不是讀書識字。

蒙館之師與經館之師,兩相比較,“前一種人多在鄉村設館,收入微薄,有的還要耕種幾畝薄田,且耕且教才能維持生計,或兼營他業,如占卜、行醫、看風水、代寫公私文書等等。后一種人無論自行設館,還是被聘為西席,大多收入較高,衣食無憂”。

塾師是那個時代鄉村的文化人。在一個以文盲占主體地位的鄉村社會,那些塾師先生,手握著鄉村社會文化的大權,可以馳騁于鄉村這一文化的粗鄙地域。

不可否認的是,塾師們的主責肯定是教人讀書識字,乃至作文。蒙館以教讀書識字為主,教的是比較初步的東西。

蔡元培在《我所受舊教育的回憶》中說:“我六歲入家塾,讀《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等。本來初上學的學生,有讀《三字經》的,也有讀《千家詩》或先讀《詩經》的,然而我沒有讀這些。我讀了三部‘小書以后,就讀‘四書?!臅x畢,讀‘五經。讀‘小書‘四書的時候,先生是不講的。等到讀‘五經了,先生才講一點。然而背誦是必要的;無論讀的書懂不懂,讀的遍數多了,居然背得出來……讀書之外,還有識字、習字、對句的三法,是我了解文義的開始。識字是用方塊字教的,每一個字,不但要念出讀法,也要說出意義?!焙茱@然,這是最為基礎的教育。人從懵懂時候開始識字、習字,循序漸進。對句,從簡單到復雜,到作文。對蒙館而言,一般到了對句就結束了。若要再進一步,那就是學習作文了。當然,那時的作文教學主要就是為科舉考試做準備,是瞄準科舉這一目標而進行的。

一般的塾師,也就是蒙館之師,作文水平并不高,要是比較高,應該就在科舉考試中榜上有名了。經館之師畢竟經過了科舉考試這一關,考試前,也一定經過了一定的應對性的考試作文訓練,對他們而言,作文就相對熟練。一些考中的秀才尤其是考中了舉人的塾師,他們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向著科舉考試而進行的。他們對考場上的那一套模式,更為了解,更為熟練?!八臅褰洝笔撬麄兊恼n本,也是科舉考試的主要依據。如果說蒙館只是一個最為基礎的教育階段,那么經館的教育則是一個提升階段。

但在那個時代,對大多數鄉村兒童而言,能夠認識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就達到了目的,他們不可能再進行科舉之前的文章寫作訓練了。大多數塾師的職責,主要就在這里。而且那些長期活躍在鄉間的蒙館塾師,他們還有教學之外的大量繁雜事務。

一是應付官府。要對付這些人,需要交際手段,需要能言善辯?!皩Ω端麄儼l下來的分賬、指令、告示、批駁、訓令之類,又應懂得一些等因奉此,在文字上會敷衍,經過一些上下行文的步驟?!保ê洛\花《新舊學制更易與鄉村社會變遷》)在當時的鄉村,這個重擔自然就落在了塾師們肩上。而實際上,塾師們也希望這樣的事情由他們處理。他們可以通過此類事件的處理,得到一筆收入,提高自己的威望。此外,像呈請、水利、防災等事務的辦理,農民們甚至認為這就是塾師們的本職工作。因此,就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塾師們仿佛“把持”了此類事務,不請他們辦理仿佛還不行。

二是商議村中大事。早先的鄉村基本上是一村一姓或兩姓,且大多都是一個姓。村內有祠堂,村內大事、族內大事,一般都在祠堂商討、決策。這個時候,出謀劃策就成了塾師的責任。即使是不同姓,塾師們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謀。相對而言,塾師們見多識廣,懂得怎樣處置事件更合宜。若要立個字據,則更需要塾師們的幫助。在地方上,有以塾師、塾址為中心而形成一個近乎參議院雛形的說法,并不是言過其實。一個私塾或許不是直接干預地方行政,但其間接活動的力量確實也是值得驚異的。這一說法,可以反映出當時塾師們的巨大作用。

三是鄉村之“禮”。在鄉村,很多與文字有關的事務,必須求助于塾師們。例如給小孩取個顯達、高雅的名字,就需要有文化的塾師們的幫助。給在外地的親人寫一封信,說句平安,報個喜;立一份契約,寫個借據;看個好日子,擬張訃告……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對一般百姓而言,都需要塾師們幫忙。夜晚小孩哭鬧,寫個“天靈靈,地靈靈……”的帖子,或過年寫個“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之類的對聯,更是塾師們的拿手好戲。實際上,久而久之,百姓們就直接將這些歸入了塾師的本職工作中。塾師們,就成了鄉村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大能人。

四是訴訟。訴訟即打官司。一般而言,寫訴狀對塾師們來說并非難事,只要多寫幾次,就比較熟練。如果是一個小地方,有幾位塾師,那就存在著競爭了,熟練的、能耐較大的,往往成為被爭搶的對象。這些人相對而言,在基本的收入之外,就可以掙一點外快。還有能耐更大一點的,就可以直接包打官司。這樣,其影響就更大,其收入又相對更高了。

那個時代,鄉村社會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數農民屬于文盲。很自然,塾師們就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他們基本上執鄉村文化之“牛耳”,處于真正的文化中心地位。

塾師實際上是生活在三個場域之中:一個是教育場域,一個是科舉場域,一個是民間社會生活場域。實際上,塾師們之地位,往往取決于其在教育場域之外處置相關事宜的成敗。尤其是社會場域,例如善于打官司、寫訴狀、代寫信件、在具體事務上出謀劃策等等。

塾師作為活躍在那個時代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在整個社會的鏈條上地位不高,但在農民心中卻有著至高的地位,承載著村民們的巨大期望,雖然他們中的一些人文化水平也并不高。

從邊緣化到消失

一種社會職業的存廢,一個社會階層的變動,與國家的政策密切相關。鄉村塾師的存在,完全依賴于私塾的存在。

中國近代及以前,由于財力有限,政府不可能創辦諸多學校來滿足大多數孩子上學的愿望。官學系統主要滿足官員及富家子弟的讀書需求,數量龐大的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就只能望而卻步。于是,私塾應運而生,滿足了他們的上學需求。

1905年,“諭令??婆e以廣學?!?。隨著科舉制度的驟然結束,以科舉考試為人生目標的士子們,向上攀登之路被堵死了。為了前途,為了解決飯碗問題,他們只好轉向新式教育,投入新式學校,成了新式學校的教師。

“即將各省府廳州縣現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鼻逭囊患執柫?,讓諸多私塾倒閉。那些接受過舊式教育的塾師,對中學還可以應付,而對西學則難以應對。所以,隨著私塾數量的減少,他們便與私塾一起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隨著從通都大邑到縣城、鄉鎮的涵蓋了初小、高小、中學、大學的比較完整的新式教育體系逐步形成,私塾教育逐漸式微。雖說在一些偏遠的鄉村,私塾還有生存的空間,但數量少,且所傳授的文化知識,還是儒家經學那一套,很少涉及近代科學知識。在塾師們的文化知識結構上,經學知識占據著主導地位,西學知識基本上一片空白。

實際上,隨著近代社會向前發展,隨著新觀念、新思想的傳播,農村也不再只是傳統知識一統天下,西學知識已經逐漸滲透。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隨著煤油等大量日用品進入鄉村,與此相關的一些知識也逐漸進入百姓頭腦。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政府在有關小學教師的培養、資格檢定、聘任、待遇等方面出臺了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且在一定程度上落實執行了這些法規,鄉村新式學校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以往那種在教師聘任上的隨意與落后狀況得到抑制。20世紀30年代末,國民政府實行新縣制改革,鄉村教師還承擔了部分基層政治建設的職能。他們在農業生產改良、鄉村文化風俗革新、鄉村衛生環境改善、鄉村自治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一定作用。而這些職能,原先一般都落在鄉村私塾先生身上。

此時,鄉村塾師們的退出,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雖然在一些偏僻鄉村,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私塾仍然存在,但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已經不占重要地位,即便是在鄉村,也已經被日益邊緣化。最后,塾師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個階層就這樣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豐縣傅坊中學)

猜你喜歡
塾師科舉考試私塾
“三甲”是指前三名嗎
科舉考試答案解析
“科舉考試”
改對聯
段祺瑞的寬容
段祺瑞的寬容
斯詩私塾
斯詩私塾
斯詩私塾
科舉考試的投考資格——從2016年高考全國Ⅱ卷文綜第25題說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