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河灣舊石器考古新進展”專輯介紹

2024-04-16 20:11高星裴樹文李鋒
人類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古人類河灣考古學

高星 裴樹文 李鋒

1924年,巴爾博、桑志華等考察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層”作為專有學術名詞進入科學界,這被視為泥河灣盆地科學考察與研究的肇始。地質學、地層學、古哺乳動物學、古環境學研究在盆地內陸續展開,泥河灣動物群成為早更新世的經典動物群,而泥河灣湖相層亦成為早更新世陸相沉積的代表。清澈明凈的湖水、郁郁蔥蔥的植物、成群逐隊的動物,造就了蘊含著無限生機的泥河灣盆地。1965年,隨著虎頭梁遺址群的發現,泥河灣盆地開啟了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新天地。新中國的三四代考古學者耕耘其中,許家窯-侯家窯、小長梁、東谷坨、馬圈溝等遺址陸續被發現和研究。一萬年、十萬年、百萬年、近二百萬年,這些數字既是東亞人類古老性的有力昭示,同時也見證東亞古人類生存演化的宏大歷程。百年來,“泥河灣”作為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古哺乳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的科學“圣地”,持續為我們輸出科研成果和科學認知。

新世紀以來,隨著科技部科技基礎工作專項、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等多個國家重大項目的實施,泥河灣盆地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發現和研究成果豐碩,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同時泥河灣盆地還是國際上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彰顯著我國這一學科的國際影響力。2020年,“以泥河灣盆地為重點的華北早期人類演化與適應研究”項目立項(2020YFC1521500),立足于泥河灣盆地,同時囊括華北其他地區,以區域內豐富的古人類、舊石器時代考古材料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舊石器時代考古發掘規范的建立和泥河灣盆地年代序列、第四紀哺乳動物演化序列、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演化序列重建等推進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長足發展。我們在本刊組織的“泥河灣舊石器考古新進展”這一專輯,便是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的泥河灣盆地古人類、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現。

泥河灣盆地蘊含有豐富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存,據不完全統計,包含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和懷來盆地等在內的“大泥河灣”區域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400余處。近年來,盆地內開展了系統的調查和發掘工作,新遺址的數量仍在增加,對老遺址的新發掘也帶來新的認識。本專輯收錄發掘報告、簡報4篇,既有老遺址的再發掘,也有新遺址的初報道。東谷坨遺址是泥河灣盆地百萬年遺址的關鍵一員,其可能展示出的石器技術創新等更是近年來學者們討論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早期人類行為演變的錨點。高星等詳細報道了遺址2016-2019年的發掘收獲,本次發掘采取規范化的發掘和記錄方法,是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發掘規范的草本,在此精細發掘的基礎上,發掘團隊將原來的6A-6E五個文化層進一步劃為八個文化層,為探討遺址形成過程和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古人類適應行為的歷時性變化提供了基礎;對出土的6800余件石制品的初步分析顯示遺址總體上呈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相對簡單的剝片與加工模式,為我們理解早更新世古人類的石器技術演變提供了不同視角。趙海龍主持了石溝遺址多年度的考古發掘,發現了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器;他們詳細報道了遺址C區的發現,增添了泥河灣盆地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行為、石器技術研究的珍貴資料。裴樹文、牛東偉常年在蔚縣盆地開展舊石器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新發現數量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本專輯報道的東溝遺址便是其中之一。該遺址提供了蔚縣盆地距今4萬年前后古人類生存活動的證據。蔚縣盆地的下馬碑遺址顯現出包括赭石利用在內的多項行為創新,為研究東亞現代人的行為特點提供了關鍵素材,初步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引起很大關注。本專輯收錄了王法崗等撰寫的該遺址2013年發掘簡報,詳細介紹了遺址的地層、年代和主要發掘收獲與研究結果。

與不可勝數的石制品、動物化石相比,盆地內出土的人類化石鳳毛麟角。許家窯-侯家窯遺址是出土更新世人類化石的唯一一處遺址,發現的20件人類化石(代表16個個體)為我們理解中更新世晚期古人類體質演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吳秀杰系統回顧了相關研究進展,提出許家窯人與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許昌人共同代表東亞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的一種新型古老型人類——巨顱人,豐富了我們對東亞人類演化復雜性和區域多樣性的認識。

人類演化的環境驅動因素向來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從相關到因果的邏輯轉變成為關注這一問題學者們的焦點。李月叢團隊系統回顧了泥河灣盆地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與環境關系研究的進展,概述了泥河灣古湖演變所反映的人地關系變化及植被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裴樹文等選取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這一關鍵時期,系統描述了轉型前后泥河灣盆地人類行為的變化過程,該時期泥河灣地區的古人類發展出了靈活多樣的適應策略。

泥河灣盆地半個多世紀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石制品、動物化石等遺物,對以往發掘材料的整理和再研究是學者們近期工作的重點。本專輯收錄了對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2017—2018年度出土石制品和西白馬營遺址1985—1986年度出土石制品及馬鞍山遺址1997—1998年度發掘出土材料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盆地內不同時期古人類石器技術的特點,揭示出盆地內從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的不斷發展到細石葉技術組合出現的技術演變框架。

泥河灣盆地因哺乳動物化石的發現而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百年來該盆地哺乳動物群的研究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同號文十多年來深耕于此,取得了系統性的第四紀哺乳動物研究成果?!赌嗪訛撑璧氐谒募o哺乳動物群概覽及若干新認識》一文系統回顧了經典泥河灣動物群的研究歷程并指出了研究難點,在此基礎上結合作者近年來的新發現,豐富了泥河灣動物群的內涵,并對動物群所反映的地層劃分和古環境變化等進行了探討。

在經典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學研究之外,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方式和策略更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十余年前,高星團隊開展的許家窯-侯家窯遺址的動物考古研究可視為系統的中國舊石器時代動物考古研究的開端。然而,有關該地區早更新世動物資源利用的系統研究仍然缺乏。王曉敏等開展的馬圈溝遺址第III文化層動物化石的考古學研究是一良好開端,此文通過長骨破碎方式的多指標分析推斷古人類很可能是敲骨吸髓的主體,為討論早更新世古人類與食肉類動物的競爭關系提供了新線索。

近年來,多學科合作和新方法的利用在泥河灣盆地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中不斷深化,前文所述的許家窯人、下馬碑遺址等的研究便是這方面的代表,本專輯收錄的石料熱處理實驗研究也是這方面的體現。泥河灣盆地的細石葉技術遺存典型且富有特色,然而區域內并不優質的原料是否支撐這種復雜技術的應用是常困擾學者們的問題。仝廣等通過系統的石料熱處理及壓制剝片實驗,發現經過600°C的熱處理后,質地不良的火山角礫巖可有效的用于壓制剝片,同時在盆地內的下卜莊遺址發現了熱處理石料的線索。此類研究將為我們揭開更多泥河灣盆地古人類深度并智慧地利用自然資源的面紗。

泥河灣盆地超百萬年的人類生存史是遠古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和科學資源,百年的科考工作揭示出來的可能只是“東方人類故鄉”宏大演化敘事的些許篇章,“泥河灣舊石器考古新進展”這一專輯呈現給大家的更僅是小部分階段性成果,百年來積累起的漫長人類史仍等著我們去不斷發掘和闡述。站在泥河灣科學研究新百年的起點,我們堅信未來百年里泥河灣盆地會出現更多突破我們認知的新發現和新智識。

猜你喜歡
古人類河灣考古學
“何以廣州”的考古學觀察
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探索古人類基因
細胞里的古人類
龍人——新發現的中更新世古人類
認知與傳承:東西方考古學理論差異比較——以新考古學為例
河灣春夕
大地彩畫 古樸村莊 宜良縣河灣村
項鏈
遼代壙墓的考古學初步觀察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叢林——《大河灣》的后殖民生態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