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密類型與披露對象對兒童秘密披露行為的影響

2024-04-17 09:44詹夢菲陳水平黃晨珊
學前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關鍵詞:友誼

詹夢菲 陳水平 黃晨珊

[摘 要] 秘密作為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本研究以357名4~6歲幼兒為研究對象,探究秘密類型和披露對象對幼兒秘密披露行為的影響及其發展特點。研究一的結果發現:4歲幼兒對披露事實信息與披露秘密信息沒有顯著差異;無論披露對象是新同學還是老同學,與披露秘密相比,5~6歲幼兒更傾向于披露事實信息。研究二的結果發現:5~6歲幼兒會出于維護社會規則的目的,更多地向教師披露消極秘密;出于建立社交關系的目的,會向新同學披露積極秘密。這些結果表明,5~6歲的幼兒已經開始理解秘密的社會意義,并且會根據不同的意圖和披露對象對秘密披露做出靈活的判斷。由于不同年齡幼兒對秘密的理解有個體差異,幼兒教師應注重幼兒園內區域環境的創設,為幼兒創設秘密空間;幼兒園應重視幼兒對秘密認識的個體差異,設計與實施相關的教育活動。

[關鍵詞] 秘密披露;秘密類型;披露對象;友誼

一、問題提出

作為構成兒童個體發展三大主題之一的社會性發展,是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方面。[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2]秘密作為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對兒童社會性的發展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3]研究表明,秘密分享是兒童友誼發展的一個重要特殊途徑,對兒童人際關系的建構和社會性的發展都有著促進作用。[4][5]與其他類型的信息相比,披露或隱瞞秘密信息的形式能為幼兒提供更多親密關系的線索,即幼兒在交往的過程中,可依據不同的交往需求,對秘密披露或保守進行靈活處理。例如,當幼兒選擇向特定的伙伴披露秘密,而選擇對另外一些伙伴保守秘密時,秘密所蘊藏的不同層次的情感和意義就得以顯現,意味著這個披露對象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幼兒的信任,這種信任能加深幼兒與披露伙伴之間的聯系,建立親密的友誼。

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秘密。不過某些情況下,人們持有的秘密并非自己個人的秘密,而是與他人相關的秘密,出于對關系的考慮,人們可能會選擇替他人保守秘密。然而,就像保守個人秘密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后果一樣,替別人保守秘密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6]已有研究結果表明,替他人保守秘密會給保密者帶來更多身心上的困擾,比如抑郁、焦慮、疲勞、糟糕的關系以及其他不良的健康狀況等。[7]相反,秘密披露(disclosing secrets)能提升披露者的社交關系,[8]增進披露者的身心健康,[9]并緩解因保守秘密帶來的消極情緒和壓力。[10]由此可見,秘密披露不但能宣泄情緒,釋放壓力,而且還有助于增加人際關系中的親密度。

保守和披露秘密的現象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11][12]相比之下,對幼兒秘密披露行為的研究還寥寥無幾。第一,現有研究雖然對幼兒秘密披露行為有所關注,但主要強調了秘密分享行為對幼兒社會關系模式的推斷,較少考慮秘密所承載的其他社會價值。有研究指出,秘密具有多重社會功能,包括改變或維持個人聲譽(reputation)、傳遞社會效用(social utility)、影響社會關系(social relationships)等。[13]第二,現有研究雖然考察了幼兒將如何處理秘密信息,但并未明確披露對象與披露者之間的關系。與幼兒秘密分享有關的研究表明,幼兒會有選擇地向朋友和父母分享秘密,而不是向熟人和陌生人分享秘密。[14]而幼兒物質分享的相關研究卻表明兒童會將與陌生同齡人的分享行為,作為建立友誼關系的第一個步驟。[15]并且社會網絡理論中(social network theory)也提到,雖然與家人、朋友的強關系可以培養彼此之間的信任與合作,但較少接觸的弱關系卻有益于人們拓展人際關系。[16]第三,秘密披露的意圖有待探究。有關成人秘密披露的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秘密內容與違反道德有關時,秘密傾聽者(confidee)會基于維持社會規則的意圖,披露秘密持有者(secret?鄄keeper)的秘密。[17]盡管兒童秘密披露的研究也證明了7~8歲的兒童贊成披露他人違反社會規則的秘密信息,但目前還不清楚學齡前兒童是否會出于同樣的意圖披露他人的秘密。[18]第四,現有研究多數在于探討西方背景下的幼兒,跨文化的本土研究還比較少。有研究指出,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背景下的幼兒在保密行為及秘密披露行為方面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19]國內雖已有學者開始關注幼兒秘密,但是也只是將物質資源分享與秘密分享進行比較,以此推斷秘密分享與幼兒友誼之間的關系。第五,以往研究多采用第一方(first?鄄party)的方法測量幼兒對秘密的理解(例如:實驗人員告訴幼兒,另一個小朋友告訴你一個秘密),[20]無法揭示幼兒是否將秘密作為辨別友誼模式的線索。而本研究采用第三方(third?鄄party)人物插圖與故事講述結合的形式,使幼兒以局外人的視角推斷秘密的社會意義。與第一方的方法比,運用第三方探究幼兒的秘密披露行為有以下兩個優點:一方面,可以更客觀地證明幼兒的秘密披露行為及其對秘密社會意義的理解不是基于任何幼兒自身的實際經驗;另一方面,幼兒在研究中不必披露個人秘密,可以避免幼兒在研究中將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帶入情境。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國文化背景下,以第三方視角探究秘密類型與披露對象對兒童秘密披露行為的影響,以及試圖探究幼兒披露秘密時是否會考慮不同披露對象、意圖及秘密類型等因素。

有研究發現,兒童對秘密的理解與心理理論有關,而心理理論的出現是比較早的,大約在5歲就已顯現。[21]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兒童對自己心理狀態和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能力。[22]已有研究表明,盡管3歲兒童對人們的行動和目的已有一定的區分,但是他們不能將行動和目的聯系起來考量,大多數兒童直到4、5歲左右才能將目的和行動聯系起來,即開始掌握目的的因果性質,懂得區分自己的心理狀態和他人的心理狀態。[23]其他研究發現,5歲以下的兒童還不能夠區分秘密信息、非秘密信息和驚喜。[24]此外,與兒童友誼相關的研究表明,5歲以下的兒童對友誼的理解相當淺顯,他們認為任何社會互動都能表示兩個人之間有著友誼關系。[25]相似地,3~5歲的兒童尚不能理解秘密分享與人際關系之間的特殊意義,他們會認為分享秘密與分享事實都能代表兩人的友誼關系。[26]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第1個假設:4歲的幼兒還不能區分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對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均傾向于披露。有研究指出,5歲左右的幼兒能對秘密信息與其他非秘密信息做出區分,[27]并且6歲的幼兒明白,作為朋友就有替對方保守秘密的義務,如果朋友未能履行保守秘密的承諾,這會損害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28]這些研究都證明,5歲開始幼兒就已經對秘密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懂得了秘密與社會關系之間的特殊意義。所以本研究提出第2個假設:無論披露對象是新同學還是老同學,與披露秘密相比,5歲和6歲幼兒可能更傾向于披露事實信息。

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整理和總結,兒童會將違反規則(如拿了別人的東西)、考試失利、尷尬經歷(如尿褲子)、能力(如不會系鞋帶)等信息視為秘密。[29]分享不同類型的秘密信息會影響幼兒對友誼關系的推斷,5歲的兒童認為人們應該與他人分享較多積極的信息并且隱瞞消極的信息。[30]一些研究還表明,不同年齡的幼兒在對兩種不同效價的秘密信息做出公開判斷時,均表現出一致同意公開積極的秘密。[31]秘密披露模型(models of disclosing secrets)中指出,一個人會有意地通過披露秘密的形式以此實現他們的目的。[32]這表明,人們在進行秘密披露時,往往帶有某些特定的意圖。有關成人秘密披露的研究也表明,當秘密持有者的秘密內容與社會規則相違背(即違反社會道德)時,即便秘密持有者曾告知秘密傾聽者需要保守秘密,秘密傾聽者仍然會基于懲罰秘密持有者的動機披露秘密。[33]有關幼兒告狀的研究也表明,當幼兒認為他人的行為是違反道德規則時,幼兒一致認為向權威人物披露信息是合適的。[34]這是因為,打小報告這一行為在兒童期非常普遍,通常不會給兒童帶來負面影響。[35]此外,與幼兒物質分享的研究結果表明,當分享行為不需要幼兒付出延遲等待(即不要求幼兒需要等待才能獲得獎勵),[36]且無論分享行為是否會被同伴觀察,[37]幼兒對陌生同齡人和對朋友均表現出同樣的慷慨。秘密相關的研究也提到,秘密可以成為人們與第三方建立人際關系的工具,即通過披露朋友的秘密,與他人建立友誼關系。[38]因此,本研究提出第3個假設:出于維護社會規則的意圖,5歲和6歲幼兒可能會更多地向教師披露消極秘密;出于拓展人際關系的意圖,5歲和6歲幼兒會更多地向新同學披露積極秘密。

二、研究一:信息類型和披露對象對幼兒披露行為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江西省九江市選取某私立幼兒園180名4~6歲兒童作為研究被試,具體年齡和人數分布見表1。其中2名兒童因無法順利完成測試,因此最終有效被試為178人。樣本量大小參考前人的研究,[39]使用G*Power 3.1對樣本量進行事前估計,f=0.25,α=0.05,達到0.8的統計檢驗力需要的最小樣本量為114。所有被試都來自中等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其語言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發展正常,之前無類似的實驗經歷。本研究均取得所有兒童父母的同意,被試父母在調查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結束后,向兒童贈送貼紙作為感謝。

2. 研究設計。

本研究設計為“3(年齡:4歲、5歲、6歲)×2(披露對象:老同學、新同學)×2(信息類型:秘密、事實)”的混合實驗設計。年齡和披露對象為被試間變量,信息類型為被試內變量。因變量是幼兒對信息類型的披露,包括幼兒對事實信息的披露和對秘密信息的披露,此變量為二分類的變量,如幼兒對秘密披露記為0,不披露記為1。

3. 研究材料。

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包括2張A4大小的圖片,每張卡片上都印有三個人物,他們的位置分別構成一個三角形,秘密(或事實)持有者在左邊,秘密(或事實)披露者在中間,秘密(或事實)披露對象在右邊。為避免被試有性別偏好,圖中人物的性別都與被試的性別相匹配;為了避免信息類型呈現順序的影響,實驗對信息類型的呈現做了順序平衡;為避免陌生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實驗地點選擇在幼兒園的睡房、繪本室等幼兒熟悉的場所進行。

4. 研究過程。

實驗采取個別施測,主試與幼兒并排坐在桌前,嚴格按照標準指導語(實驗指導語參考前人的研究[40][41])以講故事的形式實施。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主試結合人物卡片向幼兒介紹三個角色:一個秘密持有者(左邊)、一個秘密披露者(中間)和一個秘密披露對象(右邊)。

(2)隨后主試以講述和圖片相結合的形式為幼兒呈現故事片段。故事內容為:“這里有三個女孩。左邊的女孩和中間的女孩是朋友,左邊的女孩告訴中間的女孩一個秘密(或事實)。你覺得中間的女孩會把秘密(或事實)告訴右邊這個老同學(新同學)嗎?為什么?”(主試講故事時需要用手指指向人物)

(3)故事講完后,主試詢問幼兒。幼兒通過口頭回答或手指指示的方式進行選擇,主試記錄幼兒的回答及反應。

5. 數據處理。

對收集到的數據,本研究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根據Ruggiero等人(2020)的數據處理方法,[42]采用廣義估計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對結果進行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 幼兒披露行為的模型分析。

以被試編號為主體變量,以信息類型為主體內變量,以年齡、披露對象和信息類型為預測變量(自變量),以幼兒的披露行為(0=披露,1=不披露)作為響應變量(因變量),構建廣義估計方程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年齡主效應顯著,Wald χ2=6.994,p=0.030<0.05;信息類型主效應顯著,Wald χ2=21.196,p=0.000<0.001;披露對象主效應不顯著,Wald χ2=0.008,p=0.927>0.05;年齡和披露對象交互作用不顯著,Wald χ2=0.595,p=0.743>0.05;披露對象和信息類型交互作用不顯著,Wald χ2=2.595,p=0.107>0.05;年齡、披露對象、信息類型三方交互作用不顯著,Wald χ2=0.449,p=0.799>0.05;年齡和信息類型交互作用顯著,Wald χ2=7.747,p=0.021<0.05。

2. 信息類型和年齡的交互作用。

為了進一步理解信息類型和年齡交互如何影響幼兒的披露行為,對其進行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秘密信息條件下,4歲組與5歲組被試間差異顯著[p=0.006<0.01,β=1.047,Exp(B)=2.850,95% CI:1.349~6.023],4歲組被試披露秘密的比例比5歲組被試顯著要高;4歲組與6歲組被試間差異顯著[p=0.000<0.001,β=1.411,Exp(B)=4.100,95% CI:1.903~8.833],4歲組被試披露秘密的比例比6歲組被試顯著要高;而5歲組與6歲組被試間差異不顯著(p=0.342>0.05)。在事實信息條件下,4歲組、5歲組和6歲組被試對事實信息披露的選擇兩兩比較均不存在顯著差異(4歲與5歲:p=0.509>0.05。4歲與6歲:p=0.559>0.05。5歲和6歲:p=0.234>0.05),說明4歲、5歲和6歲幼兒對事實信息的披露行為沒有顯著差異。

3. 幼兒對秘密和事實的理解。

為了探究幼兒對事實信息和秘密信息的理解情況,對各年齡段幼兒的披露選擇進行分析。由于前述分析中披露對象的主效應不顯著,因此,將不同披露對象的數據進行整合,分別分析各年齡組的幼兒對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的理解情況。結果如表4所示:4歲組幼兒對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披露的選擇差異不顯著(p=0.564>0.05),即4歲組幼兒還不能區分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而5歲組和6歲組幼兒對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的披露選擇存在顯著差異[5歲:p=0.004<0.01,β=-1.025,Exp(B)=0.359,95% CI:0.178~0.725。6歲:p=0.000<0.001,β=-1.868,Exp(B)=0.154,95% CI:0.067~0.357],表現為與披露事實信息相比,幼兒會更少披露秘密信息。

三、研究二:秘密類型和披露對象對幼兒秘密披露行為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鑒于研究一的結果,發現4歲幼兒尚不能區分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因此,研究二從江西省九江市選取某私立幼兒園180名5歲和6歲兒童作為被試。被試的基本情況見表5。其中1名幼兒因無法順利完成測試,因此最終有效被試為179人。被試量的計算以及被試的家庭背景信息同研究一。所有被試語言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發展正常,之前無類似的實驗經歷。本研究均取得所有兒童父母的同意,被試父母在調查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結束后,向兒童贈送貼紙作為感謝。

2. 研究設計。

本研究設計為“3(披露對象:老同學、新同學、教師)×2(年齡:5歲、6歲)×2(秘密類型:積極秘密、消極秘密)”的混合實驗設計。披露對象和年齡為被試間變量,秘密類型為被試內變量。因變量是幼兒對秘密類型的披露,包括幼兒對消極秘密的披露和對積極秘密的披露,此變量為二分類的變量,如幼兒對消極秘密披露記為0,不披露記為1。

3. 研究材料。

與研究一相同。

4. 研究過程。

與研究一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之處是主試講述的故事情境中的秘密類型(披露消極秘密或披露積極秘密)。故事的具體內容如下:

“這里有三個女孩。左邊的女孩和中間的女孩是朋友,左邊的女孩告訴中間的女孩一個秘密——她偷偷拿了別的小朋友的東西(或積極秘密故事內容)。你覺得中間的女孩會把秘密告訴右邊的老同學(或新同學、老師)嗎?為什么?”(主試講故事時需要用手指指向人物)

5. 數據處理。

與研究一基本相同。另外,為了了解幼兒秘密披露的意圖,對幼兒的解釋回答進行編碼與描述分析。

(二)研究結果

1. 幼兒秘密披露行為的模型分析。

以被試編號為主體變量,以秘密類型為主體內變量,以年齡、披露對象和秘密類型為預測變量(自變量),以幼兒的披露行為,即包括對消極秘密的披露和積極秘密的披露(0=披露,1=不披露)作為響應變量(因變量),構建廣義估計方程進行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年齡主效應顯著,Wald χ2=9.496,p=0.002<0.01;秘密類型主效應不顯著,Wald χ2=0.080,p=0.777>0.05;披露對象主效應顯著,Wald χ2=26.727,p=0.000<0.001;與此同時,年齡和披露對象交互作用不顯著,Wald χ2=1.316,p=0.518>0.05;年齡和秘密類型交互作用不顯著,Wald χ2=0.002,p=0.963>0.05;年齡、披露對象、秘密類型三方交互作用不顯著,Wald χ2=1.365,p=0.505>0.05;披露對象和秘密類型交互效應顯著,Wald χ2=45.555,p=0.000<0.001,說明披露對象和秘密類型的交互作用對幼兒的秘密披露行為有顯著影響。

2. 秘密類型和披露對象的交互作用。

為了進一步理解秘密類型和披露對象交互如何影響幼兒的披露行為,對其進行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在消極秘密信息條件下,教師組與新同學組被試間差異顯著[p=0.000<0.001,β=-3.039,Exp(B)=0.048,95% CI:0.018~0.124],幼兒向新同學披露消極秘密的比例顯著低于向教師披露的比例;教師組與老同學組被試間差異顯著[p=0.000<0.001,β=-2.883,Exp(B)=0.056,95% CI:0.022~0.143],幼兒向老同學披露消極秘密的比例顯著低于向教師披露的比例;而新同學組與老同學組被試間差異不顯著(p=0.712>0.05)。在積極秘密披露的條件下,教師組與新同學組被試間差異顯著[p=0.003<0.01,β=1.150,Exp(B)=3.158,95% CI:1.489~6.696],幼兒向教師披露積極秘密的比例比向新同學披露的比例顯著要低;新同學組與老同學組被試間差異顯著[p=0.000<0.001,β=1.363,Exp(B)=3.910,95% CI:1.826~8.371],幼兒向老同學披露積極秘密的比例比向新同學披露的比例顯著要低;而老同學組與教師組被試間差異不顯著(p=0.572>0.05)。

3. 幼兒披露秘密的意圖。

為了了解幼兒秘密披露的意圖,在每種披露情境中均詢問幼兒理由,主試根據幼兒的言語解釋,記錄幼兒的回答。由于14個幼兒沒有給出解釋,因此最終解釋為165份。隨后參照Liberman和Shaw(2017)的研究方法,[43]將幼兒的解釋性回答進行初步整理,可分為五種類型:秘密類(如“這是秘密”“秘密不能說”)、關系類(如“說了朋友會生氣”“做不成朋友”)、道德類(“這是不對的事”)、分享類(“好消息可以說”“別人也能知道”)和其他類(如“不敢說”“說出來不好”)。隨后將幼兒的解釋性回答進行描述統計分析。

結果如表8所示,消極秘密披露情境中5~6歲幼兒的解釋性回答主要有以下特點:(1)當披露對象為教師時,使用道德類理由解釋的幼兒占大多數;(2)當披露對象為新同學和老同學時,使用關系類和秘密類理由解釋的幼兒較多。積極秘密情境中,5~6歲幼兒的解釋性回答主要有以下特點:(1)當披露對象為新同學時,使用關系類和分享類理由解釋的幼兒占大多數;(2)當披露對象為教師、老同學時,使用秘密類和關系類理由解釋的幼兒較多。

四、討論

(一)信息類型對4~6歲幼兒秘密披露行為的影響

研究一發現,4歲幼兒對披露事實信息與披露秘密信息的選擇沒有顯著差異,5~6歲幼兒對事實信息的披露顯著高于對秘密信息的披露;無論披露對象是新同學還是老同學,與披露秘密比,5歲幼兒和6歲幼兒都更傾向于披露事實信息。

4歲幼兒還不能區分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對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都傾向于披露。有以下兩種解釋。第一,4歲幼兒還不能理解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的不同社會意義。已有研究指出,5歲以上的幼兒才能夠明白秘密與人際關系之間的聯系,理解秘密信息比事實信息更能代表友誼,而4歲的幼兒還不能明白秘密的社會意義,他們認為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都可以是友誼關系的線索。[44]原因在于:4歲的幼兒對友誼的認識比較膚淺,他們對友誼最早的看法源自共同的社會活動,傾向于認為兩個人之間的任何互動都能成為友誼的標志。[45]因此,4歲幼兒認為披露秘密信息和披露事實信息同屬社會互動范疇,都表示兩個人之間的親近感。第二,4歲幼兒還無法理解復雜的概念。從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來看,4歲幼兒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概念的理解主要依賴具體形象,比較容易掌握西紅柿、小狗等常見的具體概念,而比較難掌握秘密、事實等抽象的復雜概念。而學前兒童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5歲左右才開始萌芽,才能理解相對復雜的概念。[46]由于幼兒的思維能力還未發展完善,不能識別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之間的差別。因此,4歲幼兒對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均傾向于披露。

無論披露對象是新同學還是老同學,5歲和6歲幼兒更傾向于披露事實信息而不是披露秘密信息。有以下三種解釋:第一,幼兒心理理論的成熟。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幼兒能夠抑制自己不向其他人披露秘密,這意味幼兒心理理論的成熟,說明幼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已經具備了區分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的能力,既能意識到哪些信息需要隱藏,又能意識到哪些信息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進行披露。[47]第二,幼兒對秘密信息的披露會受到不同秘密內容的影響?;蛟S是因為在此次的實驗中,幼兒將自己所想的秘密內容代入了情境。陳水平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分享不同類型的秘密信息會影響幼兒對友誼關系的推斷。[48]據此,我們推斷或許是因為在此次實驗中給幼兒呈現的“秘密”只是一個抽象的詞,幼兒可能將自己所認為的秘密代入了披露情境。第三,幼兒保密能力的發展。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5歲左右的幼兒已經能開始區分自己的心理狀態與他人的心理狀態之間的差別,開始理解秘密與友誼的特殊意義,并意識到保守秘密是一個人值得信任的重要標志。[49]這說明5歲幼兒和6歲的幼兒已經懂得替朋友保守秘密與人際關系之間的社會意義,因此,在披露情境中,無論披露對象是新同學還是老同學,都只會更多地選擇披露事實信息,而不是秘密信息。

(二)5~6歲幼兒秘密披露行為的發展特點

研究二發現,出于維護社會規則的意圖,5歲幼兒和6歲幼兒會更多地向教師披露消極秘密;出于拓展人際關系的意圖,5歲幼兒和6歲幼兒會更多地向新同學披露積極秘密。

出于維護社會規則的意圖,5歲幼兒和6歲幼兒會更多地向教師披露消極秘密。這一研究結果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有關成人秘密披露的研究發現,當秘密傾聽者認為秘密持有者的秘密內容違反社會道德時,秘密傾聽者會出于維持社會道德的意圖披露秘密持有者的秘密。[50]關于兒童秘密披露的研究中也發現,7~8歲的兒童均贊成揭露他人違反規則(如偷拿了別人的東西)的事情,而不贊成披露他人感覺羞恥(如不會系鞋帶)的事情。[51]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年齡較小的兒童在披露信息的過程中也表現出對道德規則違反的敏感性,5歲的幼兒就已經傾向于揭露他人違反規則的行為,并且認為向權威人士告發他人違反規則的行為是合適的。[52]并且,在幼兒園的日常環境中,教師對道德規則的維護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幼兒多認為規則是由權威人士建立和決定的,權威人士對社會規則的維護和公平的保持更有作用。[53]因此幼兒會更多地向教師披露消極秘密。

而出于拓展人際關系的意圖,5歲幼兒和6歲幼兒會更多地向新同學披露積極秘密。有以下兩種解釋:第一,對陌生人的親社會行為有助于幼兒建立新的友誼。秘密披露模型(models of disclosing secrets)中指出,人們披露秘密往往帶有某些意圖,即一個人會有意地通過披露秘密或者保守秘密的形式來實現他們的意圖。[54]一些研究表明,在與同齡人建立友誼關系時,即便是年齡較小的兒童也會表現出對陌生人的親社會互動行為。[55]社交網絡理論中也提到,雖然與家人、好友形成的強關系能培養彼此之間的信任與合作,但是那些具有較少接觸、較低情感強度、有限親密關系和較少互利互惠的弱關系卻有利于人們拓展自己的社交網絡。[56]而新同學對于幼兒的交際圈來說就是這種弱關系。與親密的朋友相比,新認識的同齡人有助于兒童進入不同的社交圈,對陌生人的親社會行為有助于建立新的友誼。第二,積極的情緒應當值得分享。有研究表明,5歲的兒童認為應該與同齡人分享較多積極的信息且隱瞞消極的信息。[57]因為幼兒明白與朋友有關的開心的事情應該得到分享,[58]也更愿意在日?;又信c同齡人分享開心、快樂的情緒。因此,5歲幼兒和6歲幼兒會更多地向新同學披露積極秘密,以此拓展人際關系。

(三)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研究主要用第三方方法考察幼兒的披露選擇,但尚不清楚的是,幼兒在實驗中做出的披露決定是僅局限于幫故事人物做出的決定,還是也會因此影響幼兒自己在實際社交情境中的披露行為?;蛟S當幼兒面對真實的交往情境時,披露行為其可能與研究中有所不同。未來可以研究幼兒在實際交往中的秘密披露行為與他們在實驗中的披露行為是否吻合。

其次,由于每個幼兒擁有的秘密都獨一無二,本研究中所選取的秘密的具體事例或許還有些狹窄,無法做到與幼兒心中所想的秘密內容相契合。未來的研究可以編制相應的訪談提綱,以深入了解幼兒心中的秘密內容。此外,幼兒還會將驚喜(例如準備一個生日驚喜)信息當成秘密。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將驚喜信息納入秘密信息的范圍,以此考察幼兒對秘密披露行為的判斷。

最后,本研究主要考察秘密披露與友誼之間的關系,但是秘密還有更廣泛的社會價值。例如,披露秘密可能會對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有提升或降低作用,幼兒是否會為了維持多重社會關系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地披露他人的秘密,這有待考量。因而未來的研究可以將秘密與其他社會關系共同探究,深入考察幼兒秘密的其他社會價值。

五、教育建議

(一)創設秘密空間,豐富幼兒的秘密體驗

本研究發現,5~6歲幼兒更傾向于披露事實信息,說明5歲以上的幼兒對秘密已有一定的理解。有研究指出,幼兒雖然仍處于發展中的客體,但是他們也保留了自己的秘密,幼兒玩的很多游戲(捉迷藏、躲貓貓、尋寶藏等)都與他們的秘密體驗有關。[59]據此,教育者應該注重幼兒園室內區域環境的創設,利用布簾、置物架或者帳篷為幼兒搭建“秘密小屋”,以滿足5歲以上幼兒對“秘密”活動空間的需要,使幼兒偶爾從群體中得以解放。其次,隨著幼兒年齡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幼兒腦海中也有其想象的或者實際存在的、相對隱秘的場所,即幼兒自己構建的“秘密空間”,從而形成自己的“私人空間”。因此,教育者在進行環境創設時還應滿足5~6歲幼兒心理空間的需要,可通過圖示標志控制幼兒單次進入“秘密小屋”的人數,以滿足幼兒對相對隱蔽的個人空間的需要。

(二)重建兒童秘密觀,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兒童哪有什么秘密,即使有秘密也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怎么能和成人的秘密相提并論呢?”這是眾多家長對兒童秘密的觀點和解讀。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家長對兒童秘密存在固有的偏見,認為兒童擁有秘密不僅會影響親子之間的互動,而且還會習慣性地將兒童秘密與不誠實、不應該、不健康、不好等相聯系。[60]因此,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見到一些缺乏教育方式方法的家長打著對兒童安全考慮的名義,監督兒童與伙伴之間玩耍和交往的行為。這種做法不僅大大降低了兒童人際交往中的私密性,也會使幼兒失去秘密披露交往的機會。

本研究發現,5歲以上的幼兒已經具備通過披露秘密信息自主建立人際關系的能力。與同伴交往,是幼兒發展的需要,積極與同伴披露秘密信息的行為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而家庭教育對幼兒的社交行為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家庭教育當中,幼兒家長應該積極主動地支持幼兒的自主交友行為。首先,家長應當尊重幼兒的秘密,認識秘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存在的普遍性與合理性,改變先前對兒童秘密的固有看法。其次,家長應當為幼兒創造秘密交往的空間,尊重兒童與同伴的社交活動,不應過多地參與和支配幼兒的人際交往,將交往的權利留給兒童。最后,家長應當認識到兒童秘密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作用,鼓勵和支持兒童與同伴的交往,為幼兒提供通過秘密與同伴自主交往的機會。

(三)重視幼兒對秘密認識的個體差異,設計與實施教育活動

本研究發現,4歲幼兒還不能區分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對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都傾向于披露;而5歲以上的幼兒才開始明白秘密披露與人際關系之間的特殊聯結。這說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交友方式、交友策略以及對秘密的認知等方面都具有個體差異?!?~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61]因此,幼兒園應針對5歲前和5歲后的幼兒對秘密披露的認識分別加以關注。首先,在5歲之前,幼兒園應當注重引導幼兒對秘密信息和事實信息加以區分,為幼兒進一步通過秘密披露進行交往的行為加以引導;而在5~6歲,幼兒開始能夠通過秘密披露進行交往活動,學校應當針對幼兒的心理活動及交友特點,引導幼兒在交友過程中合理地進行秘密披露。其次,幼兒園還應當結合不同年齡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開展與秘密相關的主題活動。最后,幼兒園還應當為5歲以前和5歲以后的幼兒提供不同的空間和時間,重視秘密對幼兒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睿媛.幼兒社會性發展研究述評[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32(4):135-139.

[2]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3][13][18]BEDROV A, GABLE S,LIBERMAN Z. It takes two(or more): the social nature of secrets[J].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2021,12(6):e1576.

[4]FURMAN W, BIERMAN K L.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friendship: a multimethod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4,20(5):925.

[5][14]WATRON A J, VALTIN R. Secrecy in middle childho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7,21(3):431-452.

[6]NGUYEN C, SLEPIAN M L. Revealing secrets[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2022,47(10):101425.

[7]ZHANG Z T, DAILEY R M. Wanna hear a secret? The burden of secret concealment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from the confidant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Relationships Research,2018(09):e1.

[8]BELLMAN B L. The language of secrecy: symbols & metaphors in poro ritual[M]. America: Ruters University Press,1984.

[9]FRIJIN T, FINKENAUER C, VERMULST A A, et al. Keeping secrets from parent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secrecy in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5(34):137-148.

[10]SLEPIAN M L, GREENAWAY K H. The benefits and burdens of keeping others secret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8(78):220-232.

[11]FRIJNS T, FINKENAUER C.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keeping a secret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9(33):145-154.

[12]VANGELISTI A L. Family secrets: forms, functions and correlate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4(11):113-135.

[15][36]MOORE C. Fairness in childrens resource allocation depends on the recipient[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8):944-948.

[16][56]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17][33][50]SALERNO J M, SLEPIAN M L. Morality, punishment, and revealing other peoples secre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22,122(4):606.

[19][24]ANAGNOSTAKI L, WRGHT? M J, BOURCHIER?鄄SUTTON A J. The semantics of secrecy: young childrens classification of secret content[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10,171(4):279-299.

[20]BIGELOW B J. Childrens friendship expectations: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study[J]. Child Development,1977(48):246-253.

[21]PREMACK D, WOODRUFF G. 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1(4):515-526.

[22]WIMMER H, PERNER J. Beliefs about beliefs: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aining function of wrong beliefs in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ception[J]. Cognition,1983,13(1):103-128.

[23]MITCHELL P, LEWIS C. Critical issues in childrens early understanding of mind[M]. Childrens early understanding of mind: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1994,1-16.

[25]AFSHORDI N, LIBERMAN Z. Keeping friends in mind: development of friendship concepts in early childhood[J]. Social Development,2021,30(2):331-342.

[26][40][44]LIBERMAN Z, SHAW A. Secret to friendship: children make inferences about friendship based on secret sharing[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8(54):2139-2151.

[27]WILSON J C, POWELL M B, RAJU S, et al. Secrecy and suggestibility: are childrens memories for secrets less suggestible than other memories?[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2004,18(3):251-261.

[28][39][41]LIBERMAN Z. Keep the cat in the bag: children understand that telling a friends secret can harm the friendship[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20,56(7):1290-1304.

[29]LAST U, AHARONI?鄄ETZIONI A. Secrets and reasons for secrecy among school?鄄ag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trends and gender differences[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5,156(2),192-203.

[30][57]ANAGNOSTAKI L, WRIGHT M J, PAPATHANASION A. Secrets and disclosures: how young children handle secrets[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13,174(3):316-334.

[31][47][51]KIM S, HARRIS P L, WARNEKEN F. Is it okay to tell? Childrens judgements about information disclosure[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4,32(3):291-304.

[32][54]MORRISON E W. Employee voice and silence[J]. Annu. Rev. Organ. Psychol. Organ. Behav., 2014,1(1):173-197.

[34]LOKE I, HEYMAN G D, FORGIE J, et al. Childrens moral evaluations of reporting the transgressions of peers: age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s of tattling[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1,47(6):1757.

[35]ROSS H S, DEN BAK?鄄LAMMERS I M. Consistency and change in childrens tattling on their siblings: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the moral rules and procedures of family life[J]. Social Development, 1998,7(3):275-300.

[37][55]LI X, WU X, HOU M, et al. Effects of peer relationship and peer presence on giving and repaying in preschoolers triad interactions[J]. Psych Journal,2021,10(2):254-262.

[38]BEDROV A. Its both what you said and the way you said it: secret?鄄sharing and interpersonal evaluation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2021.

[42]RUGGIERO A, PAROLIN E, MA L. The impact of gossip valence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gossipers[J].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20,29(4):e2180-e2195.

[43]LIBERMAN Z, SHAW A. Children use partial resource sharing as a cue to friendship[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7(159):96-109.

[45]SELMAN R L.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the role of understanding in conduct[J]. Developmental Review,1981,1(4):401-422.

[46]HUITT W, HUMMEL J.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teractive,2003,3(2):1-5.

[48]陳水平,謝君晴,汪琳.基于秘密分享的學前兒童對友誼關系的推斷[J].心理學探新,2020,40(6):531-537.

[49]ROTENBERG K J, MICHALIK N, EISENBERG N, et al. The relations among young childrens peer?鄄reported trustworthiness, inhibitory control, and preschool adjustment[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8(23):288-298.

[52]INGRAM G P D, BERING J M. Childrens tattling: the reporting of everyday norm violations in preschool settings[J]. Child Development,2010,81(3):945-957.

[53]XU F, BAO X, FU G, et al. Lying and truth?鄄telling in children: from concept to action[J]. Child Development,2010,81(2):581-596.

[58]王海英.走近兒童的秘密——兒童秘密引發的教育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5(21):3-5+11.

[59]王路曦,周瑞.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幼兒園空間結構設計[J].學前教育研究,2023(03):83-86.

[60]王云霞. 基于秘密體驗的兒童秘密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1.

[6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The Influence of Secret Types and Disclosure Target on

Childrens Secret Disclosure Behavior

ZHAN Mengfei, CHEN Shuiping, HUANG Chensh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8 China)

Abstract: As an inherently social phenomenon, secret has a very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ety. In this study, 357 children aged 4~6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target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ecret types and disclosure objects on childrens secret disclosure behavior and its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of Study 1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oices of 4?鄄year?鄄old children in disclosing factual information and disclosing secret information; Whether the targets of disclosure was a stranger or a classmate, children aged 5~6 were more inclined to disclose factual information than those who disclosed secrets. The results of study 2 found that children aged 5~6 would disclose more negative secrets to teachers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social rules; positive secrets were disclosed to new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social connection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ldren aged 5~6 have begun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ecrets and will make flexible judgments about secret disclosu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tentions and disclosure targets. Because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hav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ecrets,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reation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in kindergartens and create secret spaces for children; Kindergarte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ecrets, design and implement relevan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Key Words: disclosure secrets; secret type; disclosure targets; friendship

(責任編輯:劉向輝)

猜你喜歡
友誼
“友誼”,還是侵略?(節選)
以城為“媒”話友誼
雨中的友誼之花
美好的友誼
風記得我們的友誼
胖嘟嘟找友誼
友誼之路
友誼如何才能保持長久
友誼中最珍貴的是什么?
友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