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勞動力在總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交融環境中的突圍策略

2024-04-18 05:32何林鄧燕
經濟師 2024年1期

何林 鄧燕

摘 要:文章探討了在總量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相互交織的背景下,青年勞動力所面臨的就業挑戰以及應對策略。面對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青年勞動力需要培養多元化的知識背景。提升人際關系技能的重要性,以在職場拓展更多機會。創新思維和創意能力是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培養跨文化意識成為不可或缺的競爭優勢。積極參與實習和培訓計劃,可以幫助青年勞動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創新創業也是一條充滿潛力的出路,鼓勵青年積極探索創業機會。

關鍵詞:青年勞動力 總量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 就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1-007-05

總量性失業是指整體經濟活動不足以提供足夠數量的就業機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空閑勞動力的狀態。當前的經濟不確定性和衰退導致了總量性失業問題的加劇,使得青年勞動力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困難。這種失業通常與經濟衰退、低需求、蕭條周期等宏觀經濟因素相關。減少的工作機會和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使得青年勞動力更難找到穩定和滿意的工作??偭啃允I的解決需要通過增加經濟增長、刺激需求、促進投資等措施來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結構性失業: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和全球化等因素導致了結構性失業的增加。青年勞動力可能會面臨行業的衰退或轉型,技能不匹配的情況,從而導致就業機會的減少。

一、在總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交融的環境下,青年勞動力面臨著一系列就業挑戰

(一)青年勞動力面對激烈的競爭

總量性失業所引發的就業崗位減少,導致青年勞動力在當前就業市場面臨更為復雜和嚴峻的挑戰。此情形導致求職者競爭有限的工作機會,加劇了求職過程的困難。

首先,總量性失業所導致的就業機會減少,直接導致了勞動市場的緊張局勢。就業機會相對匱乏,而求職人數持續增加,進而使得每一個可用職位都受到極高的關注。因此,即便是看似普通的職位也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競爭,產生激烈的競爭氛圍。

其次,求職人數的急劇增加,使競爭日益激烈。青年勞動力不僅需要與同齡人展開競爭,還需與經驗豐富的求職者競爭,使得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更為困難。因此,成功進入就業市場所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要求逐漸提升。

這種劇烈的競爭進一步加大了青年勞動力的求職困難。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提升自身的能力、知識和經驗,以迎接競爭的挑戰。同時,出色的求職技巧和表達能力也至關重要,有助于在眾多求職者中引起雇主的興趣。由總量性失業所引發的就業崗位減少,導致青年勞動力面臨更為嚴峻的就業挑戰。這種情況下,勞動市場呈現出求職者與工作機會之間嚴重不平衡的態勢,使得競爭變得異常劇烈。面對這一困境,青年勞動力需要加強自身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同時也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更多支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幫助他們順利應對這一挑戰。

(二)青年勞動力存在薪資和福利壓力

總量性失業可能導致雇主對成本的更加敏感,進而影響工資水平。青年勞動力可能會承受薪資和福利方面的壓力,低工資水平可能對他們的生活質量和職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首先,由于總量性失業所帶來的就業崗位減少,雇主可能更加注重控制企業運營成本。在這種情況下,雇主傾向于削減工資開支,以應對經濟不確定性。這將直接導致青年勞動力面臨較低的薪資和相對較少的福利。

其次,面對薪資和福利的壓力,青年勞動力可能被迫接受不理想的工資待遇。低薪水不僅可能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還可能限制了他們個人和職業的發展。此外,較低的薪資水平可能會導致青年勞動力的就業滿意度下降,影響其對職業的長期投入。

這種工資水平的下降也可能對整個社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青年勞動力可能會減少消費支出,限制經濟增長。同時,低工資水平可能減少其對教育和培訓的投資,影響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和人力資本積累??偭啃允I可能導致雇主在工資水平方面更加謹慎,進而影響到青年勞動力的薪資和福利。這將使得青年勞動力面臨薪資和福利方面的壓力,低工資水平可能對他們的生活質量和職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采取相應措施,確保青年勞動力能夠獲得公平的薪酬待遇,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青年勞動力技能不匹配

結構性失業現象源于不同行業或職業需求的不平衡,部分領域需求減少,而其他領域則出現增長。這產生了一個問題,即青年勞動力面臨技能不匹配的挑戰。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沒有適應新需求的技能,這使得他們在尋找適合的工作時遇到了阻礙。

首先,青年勞動力中存在著來自學生階段的技術缺失。當前,教育體系往往滯后于技術發展的步伐,無法及時將最新的技術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傳授給學生。這可能導致畢業生在面對就業市場時,缺乏與新興行業需求相匹配的技術能力。例如,在信息技術領域,學生可能學習了一些基本的編程語言,但卻未獲得實際項目開發經驗,導致技能不足以勝任相關職位。

其次,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之間的不匹配也是一個問題。學校教育常常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但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能力和實踐經驗同樣重要。青年勞動力可能在校期間未能獲得足夠的實際工作經驗,使他們難以迅速適應職場的實際情況。這種不匹配可能導致他們在求職過程中感到自信心不足,無法滿足雇主的要求。

因此,解決青年勞動力技能不匹配的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教育體系應與行業密切合作,及時調整課程內容,使其更貼近實際職場需求。其次,學校應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例如,實習和項目合作,以幫助學生獲得實際工作經驗。此外,政府和企業可以設立培訓計劃,為青年勞動力提供適應新需求的技能培訓,促進他們更好地融入職場。

結構性失業引發的技能不匹配問題使得青年勞動力難以適應新興行業的需求。學生的技術缺失、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的不匹配以及技術發展的快速性,都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通過教育改革、實踐經驗的提供以及培訓計劃的設立,我們可以幫助青年勞動力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實現個人職業發展。

(四)青年勞動力缺乏工作經驗

青年勞動力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常常面臨著缺乏工作經驗的困境,這成為了一項不容忽視的不利因素。許多工作機會對候選人的工作經驗提出要求,這無疑給剛剛進入職場的青年勞動力找到就業機會帶來了額外的困難。這一問題的核心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育體系的局限性是導致青年勞動力缺乏工作經驗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的教育體系普遍偏向于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在實際工作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操作經驗相對較少。這使得許多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卻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實際工作能力,從而難以滿足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

其次,實習和實踐機會的匱乏也是導致缺乏工作經驗的原因之一。雖然一些學校在課程中安排了實習環節,但實際上這些機會常常不足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此外,一些學生可能因為經濟原因無法參與實習,從而錯過了積累工作經驗的寶貴機會。這使得他們在求職時無法提供足夠的實際案例和經驗,影響了雇主對其的看重程度。

青年勞動力缺乏工作經驗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教育體系的局限性、實習機會的不足以及就業的進入門檻都是導致這一問題的核心原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育機構可以加強實踐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實際操作機會;雇主可以考慮為剛入職場的青年提供培訓和輔導,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政府和社會各界也可以鼓勵實習機會的拓展,為青年勞動力提供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以應對這一問題帶來的挑戰。

(五)青年勞動力面對求職市場外界環境不確定性和自身心理壓力

在21世紀,社會的物質極大豐富,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與青年勞動力面對失業和就業困難的心理問題密切相關。盡管在這個時代,技術和機會似乎無處不在,但失業和就業困難仍然可能對青年勞動力的心理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21世紀的物質極大豐富可能會加劇失業帶來的心理壓力。當社會財富不斷增加,卻有一部分青年勞動力無法分享其中的好處時,他們可能感受到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困境,還有對未來可能被邊緣化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感到社會和個人的不公平,從而導致心理上的挫敗感和失落感。

其次,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的發展也可能加劇青年勞動力就業困難帶來的心理問題。盡管科技創新為新的職業領域提供了機會,但與此同時,也可能導致傳統職業的消失。青年勞動力可能發現自己原有的技能和知識在現實工作環境中變得過時,這可能導致他們感到不安和迷茫。同時,新興職業可能需要更高的技能和知識水平,這可能使一些青年勞動力感到自身無法達到要求,從而產生自信心的缺失。

失業和就業困難還可能對青年勞動力的職業自信心造成負面影響。面對不斷增加的競爭,他們可能感到自己的能力無法勝任工作,從而陷入自我懷疑和不安。這種心理狀態可能阻礙他們積極尋找工作機會和發展自己的職業道路。未來的不確定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全球經濟、技術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青年勞動力可能感到未來的職業道路充滿了未知數。這可能導致他們感到迷茫,不確定自己應該朝著何方發展,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職業決策。

為了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社會應提供支持和資源,幫助青年勞動力應對失業和就業困難帶來的壓力。教育體系可以強調培養適應性、創新性和情緒管理的能力,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變化和挫折。政府和企業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為青年勞動力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服務。此外,社會還可以鼓勵建立社交網絡,提供職業導師制度,幫助青年勞動力獲得職業建議和支持。

21世紀的物質極大豐富,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發展,與青年勞動力面對失業和就業困難的心理問題密切相關。失業帶來的壓力、技術變革帶來的不適應、職業自信心的下降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都可能對青年勞動力產生負面影響。通過提供支持、資源和心理健康服務,社會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實現職業成功和個人成長。

(六)青年勞動力就業市場受地理因素限制

地理局限對青年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產生了顯著影響。在總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背景下,某些地區可能更受影響,從而導致青年勞動力在特定地區面臨就業機會的限制。這種局限性可能迫使他們考慮搬遷或在其他地區尋找就業機會。

首先,受限的地區經濟活動可能直接影響青年勞動力的就業前景。一些地區的經濟基礎較為單一,依賴于特定行業或產業,如果這些行業受到沖擊,就業機會將受到限制。青年勞動力可能難以在這些地區找到適合的工作,因為他們所具備的技能和興趣可能與當地的產業結構不匹配。

其次,地理局限還可能導致信息不對稱,使得青年勞動力難以獲取到全面的就業信息。在某些地區,就業信息的流通可能受到限制,從而使得青年勞動力不了解其他地區的就業機會。這種信息不對稱可能使他們錯失了更廣闊的就業選擇,限制了他們的職業發展。

地理局限在青年勞動力面對就業問題時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定地區受到總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影響,限制了就業機會。信息不對稱、生活成本和薪資水平也是影響他們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青年勞動力可能需要考慮搬遷或在其他地區尋找更多就業機會,以實現個人職業目標。

二、總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交融的環境下青年勞動力應對策略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總量性失業進行了一些論述。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的總量性失業是由于資本積累和勞動力供給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隨著資本家對生產過程的技術改進和勞動力的剝奪,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從而導致了失業的增加。在馬克思的一些著作中包含了與結構性失業相關的思想,尤其是關于技術變革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容。馬克思的就業理論提供了一些有助于理解和應對結構性失業的可能的對策。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這導致了失業的增加和結構性的調整。在危機期間,某些行業可能會萎縮或破產,從而導致結構性失業。因此,對策之一是通過政策措施來穩定和調節經濟,減少經濟危機對就業的影響。

在生產力的發展與勞動力置換理論中,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通過不斷發展生產力,追求效率和利潤最大化。這可能導致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被置換,造成結構性失業。對策之一是關注勞動力再培訓和轉型的需求,以使勞動力能夠適應生產力的變化和就業市場的需求。

馬克思主導推崇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才能實現全面就業,通過社會生產的合理組織和資源分配來消除失業。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生產的目的是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不是追求私人利潤。因此,對策之一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實現更公平和穩定的就業。

馬克思對社會總量性失業有著這樣的觀點: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矛盾會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馬克思主張通過政府干預來調控經濟,以減輕經濟危機對就業的影響。比如采取財政和貨幣政策,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公共項目和社會福利,以刺激經濟增長和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馬克思明確主張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實現全面就業。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生產目的是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不是追求私人利潤。因此,通過公有制更好地組織生產和分配資源,減少失業問題。職工參與和勞動力組織:馬克思認為勞動者的自我組織和參與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工人階級的團結和組織能夠爭取更好的工資、勞動條件和權益保障。通過工會組織和集體談判,勞動者可以增加對資本家的議價能力,改善就業環境和福利待遇。

在總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交融的環境中,青年勞動力面臨著巨大的就業挑戰。為了突圍并實現職業成功,筆者通過翻閱文獻,搜索世界各國已實施且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供青年勞動力參考應對。

(一)提升青年勞動力自身核心競爭力

青年勞動力面對激烈的競爭是當今就業市場中的一大挑戰。如何幫助他們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取得職業成功,各國都在不斷探索切實有效的對策。以下是已經實施的成功應對激烈競爭的對策。

1.培養綜合素質。針對激烈競爭,青年勞動力不僅僅需要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綜合素質。瑞典在教育體系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和問題解決能力,使青年具備全面的能力,更好地應對競爭。

2.鼓勵創業精神。青年創業為自己創造機會,減輕了競爭壓力。以色列創業生態系統,提供資金、導師、孵化器等支持,幫助創業者實現創意,創造就業機會,同時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1]。

3.提供實踐機會。青年勞動力通過實習、見習等方式,獲得實際工作經驗,增加競爭力。德國的“雙軌制”教育模式鼓勵學生在學校和企業間交替培訓,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更好地迎接職場挑戰[2]。

4.創新教育模式。面對激烈競爭,一些國家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培養創新能力。芬蘭強調個性化教育,鼓勵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課程,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3]。

5.跨學科知識??鐚W科知識能力有助于青年在多個領域擁有競爭優勢。加拿大的多元化課程設計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培養靈活性,更好地適應不同領域的職業需求[4]。

6.國際化視野。青年具備國際化視野,可以更好地在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出。新加坡積極推動國際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升他們在國際職場中的競爭力。

面對激烈的競爭,各國已經嘗試了多種切實有效的對策。培養全面素質、鼓勵創業、提供實踐機會、創新教育模式、跨學科知識和國際化視野等方面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青年勞動力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通過學習不同國家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為青年勞動力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議,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激烈的競爭,實現職業突破。

(二)積極應對薪資和福利壓力

青年勞動力在就業市場中面臨薪資和福利壓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確保他們獲得公平的薪酬和合理的福利待遇,各國都在探索切實有效的對策。以下是一些世界上已經實施的成功應對薪資和福利壓力的對策。

1.政府最低工資政策。許多國家通過制定最低工資政策,確保勞動者至少能夠獲得一定的薪酬水平。舉例來說,澳大利亞和法國等國都設定了法定最低工資,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薪酬權益[5]。

2.提高工資透明度。提高工資透明度有助于消除薪資不平等問題,保障青年勞動力的權益。冰島在工資透明度方面取得了成功,要求企業公開工資信息,確保同樣崗位的不同性別薪酬平等。

3.提供附加福利。一些國家鼓勵企業提供額外的福利,如健康保險、養老金等,提高青年勞動力的福利待遇。瑞士要求雇主為員工提供養老金計劃,以保障他們的退休生活[6]。

4.靈活的工時安排。提供彈性工時安排,使青年勞動力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荷蘭實施的“四天工作制”允許員工每周工作四天,有助于減輕工作壓力,提升生活質量[7]。

5.提供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提供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有助于提升青年勞動力的技能和市場競爭力,從而獲得更好的薪資待遇。德國的“雙軌制”教育模式為青年提供了培訓機會,使他們具備更高的職業發展潛力。

6.社會保障制度兜底。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為青年勞動力提供更穩定的經濟保障,減輕薪資和福利壓力。瑞典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失業者提供失業救濟金,幫助他們渡過就業困難時期[8]。

應對青年勞動力面對薪資和福利壓力的問題,各國已經嘗試了多種切實有效的對策。通過最低工資政策、工資透明度、提供附加福利、靈活的工時安排、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以及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措施,可以幫助青年勞動力獲得公平的薪酬和合理的福利待遇,增強他們的就業滿意度和生活質量。通過學習不同國家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為青年勞動力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議,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薪資和福利壓力,實現職業發展。

(三)面對青年勞動力技能不匹配

青年勞動力面對技能不匹配問題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個日益突出的挑戰。隨著科技和產業的快速發展,求職者所需的技能和知識也在不斷變化,這導致許多青年勞動力難以找到與自身技能相匹配的工作。為了應對這一問題,世界各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對策。

1.教育體制改革。為了縮小技能鴻溝,一些國家對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注重培養實際應用技能。例如,新加坡通過實施“職業與工藝教育”計劃,將實際技能與學術知識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9]。

2.職業培訓與持續學習。建立職業培訓和持續學習機制,幫助已經進入職場的青年勞動力不斷更新技能。德國的“雙軌制”教育模式,允許學生同時接受學術教育和職業培訓,以滿足市場需求。

3.行業合作與實踐經驗。與行業合作,提供實際實踐經驗,有助于使青年勞動力更好地適應工作要求。德國的“學徒制”允許學生在企業中獲得實際工作經驗,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10]。

4.數字化技術和在線教育。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在線教育平臺,提供靈活的學習方式,幫助青年勞動力獲取新的技能。芬蘭的“re-imagine education”計劃通過數字化學習工具,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機會來獲取技能[11]。

5.產業導向的培訓計劃。針對特定行業需求,開展產業導向的培訓計劃,提供定制化的培訓,幫助青年勞動力掌握所需技能。加拿大的“技術行業培訓計劃”針對科技行業的需求,提供相關技能培訓。

6.跨學科教育。推動跨學科教育,培養青年勞動力具備多領域的技能和知識,以適應多變的職場需求。荷蘭的一些大學已經將不同學科的課程整合,培養出更具創新能力的畢業生[12]。

世界各國已經采取了多種切實有效的對策來應對青年勞動力面對技能不匹配的問題。通過教育體制改革、職業培訓、行業合作、數字化技術、產業導向的培訓計劃和跨學科教育等手段,可以幫助青年勞動力提升技能,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減少技能鴻溝,還有助于推動經濟發展和創新。

(四)面對青年勞動力自身缺乏工作經驗

由于青年勞動力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會使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更多的實際困難,同時也可能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世界各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對策,值得借鑒:

1.實習和學徒制度。為了幫助青年勞動力獲得實際工作經驗,一些國家推行了實習和學徒制度。德國的學徒制度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通過在企業中進行實際工作,青年勞動力可以獲得豐富的經驗,從而更好地準備進入職場。

2.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合作。合作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為青年提供實踐機會,幫助他們積累工作經驗。比利時的“扶輪公司”項目,通過合作社會企業為青年提供培訓和工作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實際經驗。

3.校企合作項目。學校與企業合作,將課程與實際工作結合,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新加坡的“職業發展學院”通過與企業合作,將學習與實際工作融合,幫助學生獲得更豐富的經驗。

4.虛擬實習和模擬項目。利用虛擬實習和模擬項目,為青年提供模擬的工作體驗。美國的“虛擬實習項目”通過在線平臺提供虛擬實習機會,使青年能夠了解職場環境[13]。

5.志愿者工作和社區參與。參與志愿者工作和社區活動,為青年提供鍛煉和實踐的機會。荷蘭的“社會企業家”項目,鼓勵青年通過社區參與來積累實際經驗。

6.跨國企業培訓計劃??鐕髽I開展培訓計劃,幫助青年勞動力獲取國際化的工作經驗。日本的“國際青年交流計劃”允許青年前往其他國家參與培訓和工作,拓展視野和經驗[14]。

世界各國已經采取了多種切實有效的對策來應對青年勞動力自身缺乏工作經驗的問題。通過實習和學徒制度、社會企業合作、校企合作項目、虛擬實習、志愿者工作和跨國企業培訓計劃等手段,可以幫助青年勞動力積累實際經驗,更好地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提升個人的職業競爭力,還有助于推動社會發展和創新。

(五)青年勞動力面對求職市場外界環境不確定性和自身心理壓力

為減輕外界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政府可以提供職業規劃和咨詢服務,幫助青年規劃未來職業道路。為了應對這一問題,世界各國已經探索出了多種切實有效的對策,旨在幫助青年勞動力更好地應對求職市場的挑戰。

1.職業指導和輔導服務。許多國家建立了職業指導和輔導服務,為青年提供就業指導、職業規劃以及心理支持。澳大利亞的“青年就業計劃”提供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和輔導,幫助青年勞動力制定明確的職業目標。

2.心理健康支持。政府和組織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幫助青年勞動力應對心理壓力。加拿大的“青年心理健康倡議”旨在提高青年的心理健康意識,并提供相關資源和支持。

3.創業和自主就業支持。鼓勵青年勞動力探索創業和自主就業機會,減少對傳統就業市場的依賴。法國的“青年創業計劃”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鼓勵青年創業,減輕求職市場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

4.培訓和繼續教育。提供培訓和繼續教育機會,幫助青年勞動力提升技能,增加就業機會。新加坡的“技能創新計劃”鼓勵青年繼續學習和培訓,提高自身競爭力[15]。

5.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青年勞動力在不確定時期的經濟負擔。瑞典的“青年就業保障計劃”為年輕人提供失業保險和社會援助,幫助他們在求職市場不確定性中保持穩定[16]。

鼓勵國際交流和經驗積累。鼓勵青年勞動力參與國際交流和實踐,拓展視野,減輕內外壓力。中國的“國際青年志愿者計劃”鼓勵青年參與全球志愿服務,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應對能力[17]。

6.社會支持網絡。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為青年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的平臺。英國的“青年就業中心”為青年提供咨詢、交流和支持,減輕求職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壓力[18]。

世界各國采取了多種切實有效的對策,幫助青年勞動力應對求職市場外界環境不確定性和自身心理壓力的挑戰。通過職業指導、心理健康支持、創業機會、培訓和繼續教育、社會保障體系、國際交流和社會支持等手段,可以幫助青年勞動力更好地應對挑戰,保持積極的心態和穩定的就業前景。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個體的職業發展,也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六)青年勞動力就業受地理因素限制

青年勞動力就業受地理因素限制是一個普遍存在且嚴重影響求職者的現象。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青年勞動力面臨的地理限制問題更加突出。世界各國已經采取了多種切實有效的對策,以幫助他們克服這一問題。

1.遠程工作和數字化就業。隨著科技的發展,遠程工作和數字化就業逐漸成為解決地理限制的有效手段。許多國家推動數字化轉型,為青年勞動力提供在家工作、遠程兼職等機會。

2.創新創業和數字經濟發展。創業和數字經濟的興起為青年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了地理限制的影響。世界各地紛紛設立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器和科技中心,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創業平臺。

3.促進農村和鄉村發展。許多國家采取措施促進農村和鄉村的發展,為青年提供在本地就業的機會,從而減輕城市間的地理限制。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19]和印度的“村莊企業計劃”[20]都是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嘗試。

提供流動性支持。政府可以提供貸款和資金支持,鼓勵青年勞動力遷往其他地區就業。例如,加拿大的“青年就業貸款計劃”為年輕人提供低利貸款,幫助他們在其他地區謀求就業[21]。

4.推動交通和基礎設施發展。發展交通和基礎設施是解決地理限制問題的重要手段。投資交通網絡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縮短不同地區之間的距離,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

5.跨地區合作和人才流動。各國可以推動地區間的合作,促進人才的流動。歐盟的“自由流動”政策允許成員國內的公民自由流動和就業,從而減輕了地理限制帶來的影響。

青年勞動力失業問題是當前社會面臨的一大挑戰,涵蓋了多個方面的困境。在激烈的競爭中,為了提升競爭力,青年勞動力應注重培養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脫穎而出。同時,政府、企業和學校應聯手,提供實習、培訓和導師制度,幫助青年積累實際經驗和專業知識,增強自信。面對薪資和福利壓力,政府應推動建立公平薪資體系,確保勞動者獲得合理報酬。同時,促進企業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提高員工滿意度。青年勞動力也應增強金融管理意識,理智規劃個人財務,緩解經濟壓力。技能不匹配問題,教育體系需要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提供實用技能培訓。學校和企業合作,制定切合實際的課程,確保畢業生具備市場所需的實際技能。同時,鼓勵個人不斷學習,保持與行業發展同步。關于青年勞動力缺乏工作經驗,政府可倡導企業提供實習計劃,為青年創造實際工作機會。此外,創建短期實訓項目,幫助他們迅速適應職場,并逐步積累經驗。應對求職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心理壓力,青年勞動力需要樹立積極心態,認識到挫折是成長的一部分。學??梢约訌娦睦斫】到逃?,幫助他們處理壓力。政府和企業也應提供信息透明,減少信息不對稱,幫助青年做出明智的就業決策。關于地理限制問題,政府應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鼓勵遠程工作和數字化經濟,減輕地理限制。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地理距離。

解決青年勞動力失業問題需要多方合作,涉及教育、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通過培養多元能力、提供實際經驗、改善薪資待遇、強化心理支持等綜合對策,我們可以為青年勞動力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實現其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雙贏。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結構體系研究”,編號:18SKGH177]

參考文獻:

[1] 耿嘉浩.以色列的創業教育體系研究.職業教育,2023(12):404.

[2] 程紅艷,潘小芳.平等與卓越:中國教育分流制度的制度優化.教育科學,2023,39(02):27.

[3] 張興紅,劉濤,孫靜.大學生學習內驅力與教學管理改革與創新研究——以計算機學院為例.創新教育研究,2023(11):1626.

[4] 韓營穎,周靜,霍楷.PBL教學法在藝術設計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06):141.

[5] 杜濤.國際私法國際前沿年度報告(2017—2018)[J].國際法研究,2019(03):89-128.

[6] 張向達,方群.共享、融合與創新:城鎮低收入群體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設計[J].社會保障評論,2019(02)

[7] 張綺.國際化進程中的荷蘭銀行[J].上海投資,1995(11):25-26.

[8] 余紅,何玉長.社會保障制度的三種模式及其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1996(08)

[9] 唐曉霞.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教學改革啟發[J].農技服務,2017,34(05):173-173.

[10] 周紅利,張萬興.人力資本理論視域的德國現代學徒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4(04):48-52.

[11] 陳向東,褚樂陽,王浩,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技術預見:基于AIGC的行動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23(02)

[12] 柳卸林,常馨之,楊培培,等.加強企業基礎研究能力,彌補國家創新體系短板[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06):853-862.

[13] 王焰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反思與模式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15(04):4-7.

[14] 陳崢,李函穎.美國、日本高端人才流動國際化機制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9,35(03):57-73.

[15] 張豐超,宋建元.創新白皮書[J].中國名牌,2000(04):4-8.

[16] 孔田平.中東歐福利國家模式:波蘭案例[J].歐亞經濟,2021(03):1-24.

[17] 陳家姝,蒲詩璐,張宇波,等.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模式對提升我國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啟示[J].高等教育,2023(13):4886.

[18] 劉愛玉,黃俊平.就業不穩定與無保障:基本表現、成因與前景[J].中國青年研究,2012,(04):86-89.

[19] 王衛華,郭玫.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路徑[J].高等教育,2023,13(06):3975-3979.

[20] 郭廣榮.印度荒山開發的鋪路者——青年救助組織[J].林業與社會,1995(02):45-46.

[21] 崔邦焱.加拿大高等學校助學貸款制度的研究與借鑒[J].中國高等教育,2002(13):41-44.

(作者單位:重慶移通學院 重慶 401520)

[作者簡介:何林,重慶移通學院講師,碩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鄧燕,重慶移通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賈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