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創新與實踐

2024-04-18 04:19楊鈞月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24年9期
關鍵詞:競賽課程設計

楊鈞月

[摘? ? ? ? ? ?要]? 在新型城鎮化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下,傳統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難以適應新時代需求,在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地方服務精神方面也顯得乏力。教學創新提出MOC(Mode+Objectives+Content)教學創新思路,對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教學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破時空壁壘,以OECD學習羅盤為指引設計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植入地域發展訴求,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全過程。教學從六個方面開展教學創新實踐,分別為:借助“學習通”線上平臺引入互聯網和數據思維技術,運用智慧教室營造多樣教學場景,植入課外競賽與實踐,打造“地域性城市設計”線上課程包,培育跨年級、跨專業的學習生態,強調學生成長過程的教學評價。教學創新實踐獲得了豐碩成果。

[關? ? 鍵? ?詞]? 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地域性;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4)09-0053-04

一、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亟須創新改革

(一)傳統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新型城鎮化對地方高校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同時,隨著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持續開展,大量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的新技術涌入城市設計行業,如大數據、虛擬現實、區塊鏈等[1]。這些新技術打開了城市設計的新篇章,讓城市設計行業進入了數據與空間結合、虛擬與現實并存的時代。然而,傳統的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難以培養出能快速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因此,高校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亟須改革創新。

(二)傳統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難以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合能力培養無疑是高校教學的核心目標[2]。著眼社會發展的現狀,激烈的競爭難以避免,學生的綜合能力直接影響其進入社會后的適應能力。而傳統的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局限于課本知識,對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抗壓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十分有限[3]。城市設計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工作,設計者需要響應多方訴求,需要具備極強的溝通協調能力、抗挫能力、領導能力、創新能力等[4-5],這要求高校的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突破課本知識的局限,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作為核心培養目標。但是,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缺少理論指引和方法體系,讓課程改革創新陷入困局[6]。

(三)傳統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下學生出現知識恐慌

在大量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技術涌入城市設計行業后,城市空間量化分析、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分析等新型分析技術成為城市空間調查與設計的常用手段,這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操作技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面對城市設計課程學科交叉特征和表達方式多樣化特征的逐漸凸顯,學生往往出現無所適從的現象,學困面明顯增大,有的學生甚至出現知識恐慌和缺乏專業自信的情況??梢?,傳統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亟須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植入。

(四)傳統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難以培養學生的地方服務精神

城市設計是地域文化的具體呈現,好的城市設計能讓人體驗極致的地域人文和地域精神,這需要設計者能夠扎根地方,具備極強的服務地方的精神和責任感[7]。然而,傳統的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在地方服務精神方面尚有缺失。貴州作為一個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省份,急需具備地方服務精神的城市設計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在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中植入地域文化的相關內容,增強學生的地方服務精神。

二、MOC教學創新的思路

研究提出MOC(Mode+Objectives+Content)教學創新思路,從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三個方面對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教學進行創新改革。

(一)教學模式創新:“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打破學生學習的時空壁壘

新時代下的城市設計需要運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模擬等新興技術,但這些新技術的教學難以在傳統課堂上呈現。因此,教學創新采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將大量數據分析技術和情景模擬技術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引入課堂,打破學習的時空壁壘,學生通過課下線上學習的方式,及時獲取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新興城市空間數據分析和場景模擬技能[8]。

課程共計32個學時,采用“線上+線下+實踐”的混合教學設計,其中14個線上學時,10個線下學時,8個實踐學時。

混合式教學設計如下:

1.線上理論知識講授與線下實踐互動的混合設計,保障學習成效

利用MOOC平臺國家級精品課程線上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的講解,構建課程知識體系框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超星網絡教學平臺發布課前預習內容,課中發布測驗、討論、問卷等互動內容,課后發布線下實踐練習作業,將線上學習成效轉化為線下實踐成果。線下翻轉課堂多樣化師生、生生互動環節(討論、小組辯論、小組互評、情景模擬、學生串講、案例探究等)。

2.現代數字城市信息技術教學環節線上線下混合設計,適應時代需求

(1)設置數字城市信息技術線上教學環節和線下實踐任務,邊學邊練。(2)結合翻轉課堂優秀案例分析和技術模仿,邊練邊學。(3)組織實踐作業小組互評,邊做邊評。

3.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融入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滿足地方需求

(1)團隊打造地域性城市設計線上課程包,為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在西南地域的應用提供指導,并輻射其他相關專業。(2)在翻轉課堂中設置地域特色城市設計案例研討。(3)在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后實踐任務發放時側重對地方文化融入的要求。

4.線上線下課堂與課外非正式課堂的混合設計,提升創新能力

課程以成果產出為導向,將教學過程與各類國家級城市設計競賽、課外學術競賽和創新創業類競賽有機結合,在實地調研、研討中開展非正式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創新:OECD學習羅盤指導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

教學中引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的《OECD學習羅盤2030》聚焦課程實施原則與方法,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提供指導框架。在OECD學習羅盤中,能力被視為磁針,是教育教學的核心,能力是四個維度的綜合運用: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而預期—行動—反思是能力提升的過程與周期,同伴、教師、父母、團體是學習與發展的外部支持體系,變革能力是創造新價值、應對壓力與困境、承擔責任的能力。OECD學習羅盤目前被廣泛用于測評學生能力與指導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教學采用OECD學習羅盤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的指導框架,將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教學目標分解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三個方面,其中,知識目標又分為基礎知識目標和高階知識目標兩個等級,技能目標也分為基礎技能目標和高階技能目標兩個等級,而素質目標則包括態度培養目標和價值觀培養目標兩個方面。

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目標

掌握:城市城市設計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城市設計的原理和途徑,地域性城市設計基本內容和邏輯。

熟悉:城市設計的前沿理論和前沿知識,城市設計理論的發展和演化過程,城市設計的編制程序。

2.技能目標

掌握:認知和分析城市的方法,城市設計的一般方法,地域性城市設計的基本方法、城市定量分析的方法邏輯和基本技巧。

熟悉: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的城市分析新技術,基于城市熱點問題的多類型城市評價體系。

3.素質目標

態度目標:勇于承擔責任、地域文化自信、維護公共利益、關注和助力弱勢群體。

價值觀目標:創造新價值、應對壓力和困境、守護社會公平和公正、服務地方的精神。

(三)教學內容創新:地域文化植入增強學生服務地方的責任感

教學創新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植入貴州地域文化相關知識,強化學生服務地方的責任感。地域文化的植入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滲透在知識點講解過程中,穿插于教學過程中,另一種是設置專門的教學環節。其中,專門的地域文化教學環節包含多種教學方式,如在線上平臺設置地域性城市設計專題課程包,在線下組織地域文化專題學生論壇和地域性城市設計專題師生沙龍。

課程還注重建設地域特色下城市設計教學資源,包含教材建設、線上教學視頻資源建設和實踐基地建設。

(1)教學團隊主編兩部教材,《大學生城市設計競賽實踐教程》和《貴州地域文化概論》,均以貴州地區城市設計需求與實踐為導向。(2)教學團隊錄制了10個地域性城市設計線上教學視頻,上傳至超星平臺,累計播放1400余次。(3)課程重點還建設貴陽甲秀樓片區、煤礦村片區、青巖古鎮等多處凸顯地域特色的實踐基地,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空間數據資料。

(四)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全過程

課程從五個方面植入思政元素: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工匠精神、標準意識和團結合作。在社會責任方面,課程討論、辯論議題以及發起的城市設計實踐項目,均引導學生關注城鄉社會問題、民生問題和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熱情;在創新精神方面,課程發起的城市設計實踐項目均為開放式選題,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課程設計進階式的空間設計思維訓練,啟發學生以科學精神克服實踐困境,勇于挑戰自我;在工匠精神方面,引導學生立足居民需求和城市發展訴求進行城市設計實踐,體驗服務人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標準意識方面,從城鄉規劃專業出發,多角度解析相關設計規范和行業標準,根植工程實踐中的標準意識;在團結合作方面,將團隊合作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合作包容、團結協作。

三、課程教學內容及組織實施情況

(一)混合式課程組織

以MOOC國家精品課程“城市設計原理”為線上教學資源,以超星平臺作為線上教學平臺,以智慧教室作為線下教學空間,依托實踐教學開展課外非正式教學,實現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創新。線上線下教學組織被設計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

1.課前要求學生在線上完成MOOC學習,并在超星平臺完成線上測驗,對知識點建立感知體驗。同時,要求學生在線下完成資料搜集和問題思考。

2.課中在線下課堂通過知識點回顧和問題引導完成課程導入,通過案例研討開展問題探究,對知識點進行重點剖析,通過翻轉課堂開展專題研討,同時挖掘知識點背后的思政元素。

3.課后組織學生線上發散性討論,引導學生完成案例反思,組織上傳學生小組作業進行展示交流,完成疑難解答,發布實踐任務,進行課程總結和課程創新拓展。

課程目前進行了三輪教學,選課人數共計149人,學生線上學習完成度高,線上課程學生共參與線上討論741人/次,學生線上綜合成績分布集中在75分左右,線下小組作業和實踐任務完成質量良好。

(二)運用智慧教室營造多樣翻轉課堂

教學運用智慧教室,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主要包括九類線下教學活動翻轉課堂和六類線下實踐活動學以致用。教學活動包括:課堂開放式討論、小組討論、小組辯論、公眾意見征求大會情景模擬、多主題開放式專題論壇、城市設計前沿理論學生串講、地域性城市設計沙龍、小組方案互評、調研計劃匯報等。實踐活動包括:參加城市設計相關競賽、城市實地調研、城市數據分析、圖紙繪制、報告撰寫、論文撰寫等。通過多樣教學場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感,實現教師身份從講授者向引導者轉變,學生身份從接收者向輸出者轉變。

(三)非正式課堂植入課外競賽與實踐

教學將多項課外競賽與實踐活動融入教學實踐環節中,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含的相關競賽與實踐有三種類型:設計競賽類,如大學生“挑戰杯”科技學術競賽、WUPEN icity大學生城市設計競賽、“西部之光”大學生暑期規劃設計競賽等;創新創業競賽類,如“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等;社會實踐類,如WUPEN icity社會調研競賽、各類志愿者活動、鄉村振興相關實踐活動等。

(四)打造“地域性城市設計”線上課程包

教學以教師團隊為依托,設置立足貴州地域文化的線上教學課程包,涵蓋貴州苗族、侗寨、土家族聚落空間特點與設計,以及體現地形地貌特征的山地城市主題和體現歷史人文的紅色文化主題?!暗赜蛐猿鞘性O計”線上課程包補充和完善MOOC線上課程資源,強調常見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在貴州地域的應用與延伸。學生線上學習完成度高,近兩輪線上課程學生共參與線上討論518人/次,學生線上綜合成績分布集中在75分左右。

(五)培育跨年級、跨專業的學習生態

教學結合OECD學習羅盤,教學創新旨在培育三大教學生態系統,一是以同伴、教師、團體作為學習與發展外部支持體系的學習生態系統。二是跨專業、跨年級、跨時空的學生團體幫、傳、帶學習生態系統。三是校內多教師主體與校外多導師支撐的教學生態系統。

教學以不同年級的建筑學班級和城鄉規劃學專業作為兩大學習團體,通過學習通平臺分享不同年級和班級的學習資料,共同討論和評價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同時,定期邀請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專業研究生團體分享專業學習經驗、專業前沿理論和專業實踐經驗。

(六)強調學生成長過程的教學評價

教學依據學生能力提升過程設計教學評價,以學生是否感受到自身在眼界、設計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與領導能力、地方服務精神五個方面得到提升作為教學評價的依據,并將學生的評價反饋作為教學設計優化的依據,讓學生成為教學設計的主導者之一。

四、教學創新的成果

(一)搭建了一套適合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綜合能力培養框架

教學以OECD學習羅盤為指導,搭建了一套適合本課程的綜合能力培養教學框架??蚣軓闹R、技能、價值、態度四個維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以理論與技術的獲取為出發點,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培養學生價值觀念為落腳點,通過各類教學創新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對困境和壓力的能力以及承擔責任的能力。其中,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和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分析模擬技術在知識維度上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多元化的教學表達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在技能維度夯實學生的技術素養;地域性城市設計教學單元和競賽實踐的植入在價值維度上塑造學生的思想素質;全方面的教學考核和多主體學習生態系統構建在態度維度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1.利用數字技術強化以學生為中心

課程用數字技術監測學生線上學習成效,并通過實踐任務鍛煉數字城市分析技術能力。

2.案例研討式教學促進學生學思踐悟

課程將思政溶鹽于水,讓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和事件,提升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任務驅動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課程將學習成效變得可視化和易于討論,形式多樣的任務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而任務驅動式教學提倡的“評價先行”讓學生在反思、修正和激勵中獲得進步。

(三)在相關競賽和實踐中獲得了豐碩成果

在教學創新實踐過程中,學生團體和教師團體均獲得了豐碩的成果。首先,課程教師團隊指導學生在各類競賽和實踐中獲獎29次,其中國際競賽獲獎3次,國家級競賽獲獎14次,省級競賽獲獎12次。另外,教師團隊的教學研究也蓬勃發展,團隊主持或參與的教改項目共7項,其中參與國家級教改項目1項,主持省級教改項目2項。

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并非一門歷史悠久的課程,其尚處發展階段,課程的教學創新研究也僅是剛剛起步。在新時代的發展需求下,多學科交叉、多技術綜合已然成為城市設計的發展方向,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教學面臨巨大挑戰,本次教學創新研究僅僅是踏出了一小步,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教學改革仍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張春英,孫昌盛.新時期城市設計課程群構建與教學融合性思考[J].高教論壇,2019(5):26-30.

[2]趙勇強,馬明,徐錫寧.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城市設計課程體系建構:內蒙古科技大學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探索[J].建筑與文化,2019(1):35-36.

[3]劉津銘,笪步源.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就業能力提高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9):82.

[4]趙亮,吳越,劉晨陽,等.學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設計培養體系架構研究[J].城市規劃,2019,43(5):113-120.

[5]楊春俠,耿慧志.城市設計教育體系的分析和建議:以美國高校的城市設計教育體系和核心課程為借鑒[J].城市規劃學刊,2017(1):103-110.

[6]霍海鷹,李佳,李祚暄.基于“SPOC+項目+競賽”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應用研究:以城市設計課程教學為例[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1):106-110.

[7]徐煥昌.城市設計地域性思考的研究進展[J].建筑與文化,2020(5):81-82.

[8]戴锏,鄒志翀.“線上教學”背景下城市設計課程改革途徑探討[J].建筑與文化,2021(4):226-227.

編輯 張 慧

猜你喜歡
競賽課程設計
2020絲綢之路數學競賽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我看競賽
設計秀
創新思維競賽(3)
有種設計叫而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