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經濟發展現狀與能級提升研究

2024-04-18 03:53王茂濤
城市觀察 2024年2期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道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與歷史經驗研究”(20&ZD052)階段性成果。

摘要:夜間經濟常被認為只是夜間消費而未獲得更全面的重視。本研究在歷史回顧和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將夜間經濟定義為在夜間進行的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等多種經濟活動的總稱,認為夜間經濟活動的目的是在新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因素之間取得平衡和可持續性。研究強調,在中國經濟致力于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時期,拓展包含夜間生產在內的夜間經濟對城市和區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地區在夜間經濟實踐上曾先行一步;時至今日,粵港澳大灣區仍是中國夜間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本研究歸納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生產的催生動力、夜間消費的空間布局和業態供給現狀,進而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經濟發展能級提升的方向與路徑。

關鍵詞:夜間經濟;夜間生產;夜間消費;粵港澳大灣區;廣式生活

【中圖分類號】 F723.1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4.02.003

引言

夜間經濟(night-time economy,縮寫NTE)概念作為“舶來品”,一般認為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主要指為解決市中心夜間“空巢”現象而進行的經濟活動。美國社會學家默里·梅爾賓(Murray Melbin)于1987年出版的《作為前線的夜間:天黑后拓殖世界》(Night as Frontier: Colonizing the World After Dark)是最早研究夜間經濟的專著之一,他將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與時間資源的稀缺性進行了類比,認為夜間作為城市新的生產時間,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新前線”。時間成為城市發展提質增效的重要資源[1]。幾年后,“24小時城市”(the 24-hour city)一詞幾乎同時出現在世界不同地區的城市。20世紀90年代初期,工業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發展趨勢并行,歐美的后工業化城市面臨著一系列轉型挑戰。為振興經濟和重塑城市形象,城市規劃者開始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夜間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并迅速成為城市規劃領域的熱門話題。2024年1月在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第54屆年會上,世界經濟論壇城市轉型中心(World Economic Forum's Centre for Urban Transformation)邀請專家以“重新思考24小時城市:應對城市挑戰并保持繁榮發展的夜間戰略”(Rethinking 24-hour cities: night-time strategies to address urban challenges and thrive)為主題,在世界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對夜間經濟作為當前城市復興和未來增長的主要路徑做了討論[2]。

在中國,夜間經濟的發展脈絡涵蓋了從古至今的多種勞作生產、風俗文化和商業實踐的演化。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固然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先秦民謠《擊壤歌》)為特點,但隨著人造光源的改進推廣和工商業城市的出現,夜間經濟在中國也逐步發展壯大。從史書記載上看,中國的夜間經濟可追溯至周代的夜市和夜作,其根基深植于中國古代社會的生產、生活和文化中。夜市是夜間經濟的重要載體,宋代《太平御覽·資產部七·市》有兩則與夜市相關的重要轉載:第3條轉載自周朝的《周禮·地官下·司市》“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笫?,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第38條轉載自東漢初年桓譚的《新論》,“扶風漆縣之邠亭部言,本大王所據。其民會日,相與為夜市;如不為,則有羞”。根據這兩條記載可知,在春秋戰國以前(甚至早至殷周時期),中國已經有作為夜市雛形的夕市;到了東漢初,民眾自發組織的夜市在陜西鄉間已經出現[3]。但相關文獻也表明,直至漢代,我國的夜市還未大規模普及,夜市也并非出現在都城的大型商業經貿活動[4]。然而,從夜間生產的角度看,從先秦到漢,從官府到民間,都有夜間生產勞作的記載。例如,《六韜·文韜》記載:“(殷君)喜治宮室,修臺池,日夜無已”,讓老百姓沒日沒夜地修建宮殿臺池;《漢書·食貨志上》所記冬天女子“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從休閑娛樂的角度看,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闭f明“秉燭夜游”在漢代已出現。據考證,“上元燃燈”的風俗也極可能興于漢代,其源頭與佛教、道教等信仰習俗有關。后來,夜間張燈結彩慶祝與節慶民俗逐步緊密結合。經先秦之濫觴、漢代之鋪陳、魏晉南北朝之發展,我國的夜間經濟到唐代達到第一次高峰。唐代城市工商業和市民文化崛起,盛唐以后,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的廢弛更是極大促進了夜間經濟的發展。詩人王建的“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白居易的“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等詩句,記錄下唐代繁華的夜間經濟;戲曲、雜技、說書等各種表演藝術在唐宋夜市中找到了施展的舞臺。至明清,都市經濟進一步發展,茶館、戲院、酒樓等休閑娛樂場所紛紛出現,推動了夜間經濟的發展和市民的社會交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從國營夜市到個體戶夜市,再到大型商圈,及至當下的夜間經濟聚集區,夜間經濟發展模式的每一次演變都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創新精神的鮮活映射。更重要的是,它為研究夜間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案例。

計劃經濟時代由政府倡導的“國營夜市”被視為夜間經濟的早期表現形式。根據王政淇統計,1956年6月至1979年11月間,“《人民日報》刊登的有‘夜市關鍵詞的報道共11篇,這些報道的核心主旨都是鼓勵各地供銷單位開辦‘夜市以滿足農民、工人在一天的勞作之后的消費需求”[5]。20世紀80年代初,大批“上山下鄉”青年返城,中共中央提出“鼓勵和扶持個體經濟適當發展”,待業青年們紛紛在街邊路口擺起小攤。短短幾年間,路邊攤販的數量呈爆發式增長,為疏導亂擺賣、規范管理,燈光夜市應運而生。1984年5月,中國改革開放后首個燈光夜市——西湖路工業品燈光夜市在“千年商都”廣州出現,開啟了中國夜間經濟的新篇章。西湖路燈光夜市坐落在廣州市中心北京路繁華商業區內,在僅800米長的街市上,鼎盛時期設有1000多個攤檔,薈萃了時髦的服裝箱包、走俏的塑料制品、新奇的日用百貨等。每天18∶30至22∶30,西湖路上燈火通明,攤檔播放著當時的港臺流行音樂,招徠來自全國各地的顧客,批發、零售客戶紛至沓來,人潮川流不息。個體戶攤主叫賣著款式新潮、價格實惠的“廣貨”“港貨”,有時一晚上能掙一兩百元,相當于當時機關干部一兩個月的工資。后來,廣州又在區莊、市橋、芳村等地建設近20個燈光夜市,將以“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為代表的“廣貨”推向全國。廣州燈光夜市的成功,不僅使夜市模式迅速在全國各大城市落地生根,也產生了溢出效應,“帶旺”了廣州的宵夜大排檔、卡拉OK廳等夜間休閑消費產業。20世紀八九十年代,無論是在廣州的珠江兩岸還是大街小巷,大排檔的折疊桌椅從餐廳一直延伸到人行道上,食客的談笑聲、碗碟的碰撞聲、馬路的川流聲,從傍晚一直持續到凌晨,豐富的廣式夜生活圖景成為廣州一張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燈光夜市除了規范市場管理,還在廣州樹立了良好的社會責任形象。1990年,西湖路燈光夜市的個體工商戶率先在廣州建立見義勇為基金;1994年8月,夜市2000多個個體工商戶發起“我為地鐵獻心獻力”捐款活動,熱心捐助廣州第一條地鐵的建設。由于興建廣州地鐵一號線工程的需要,西湖路燈光夜市生意日漸冷清,在大型綜合百貨商場的沖擊下,逐漸淡出人們視野。進入21世紀,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廣州北京路、深圳華強北、杭州武林等各大城市的百貨商圈人氣火爆,成為夜間經濟的新亮點[6]。燈光夜市屬于夜間“地攤經濟”,其經營涉及食品安全、交通秩序、環境衛生、消防安全等一系列城市管理問題[7]。在“還路于民”的文明城市治理思路指導下,全國各地存在占道經營情況的燈光夜市逐漸關閉或自然消失。進入后疫情時代,在多方政策助力下,“地攤經濟”熱度有所回升,與線上零售一道成為夜間經濟“新風口”。自2021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陸續認定了三批共345家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它們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展現城市文化底蘊的新平臺。如今,作為新一輪全球競爭的重要賽道,夜間經濟已成為適應現代人生活方式變革,滿足現代社會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激發新一輪消費升級的“新場域”。

從實踐上看,我國夜間經濟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而不斷發展和完善。2002年9月16日,《新華日報》一則題為“讓南京的夜晚沸騰起來”的報道,記錄下當年南京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設計和思路,明確夜間經濟不止是夜間消費活動,“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是南京推動富民強市、提高市民素質、改善投資環境、創造城市品牌的一條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8]。2004年,青島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市區夜間經濟的實施意見》,隨后杭州、鄭州、邢臺等城市也出臺了促進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從國家的層面指出要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建設一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其后,《北京市關于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關于上海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廣州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方案》《關于推進夜游西安的實施方案》《福州市夜色經濟體驗示范街區建設提升專項行動方案》《寧波市加快發展夜間經濟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推動濟南夜間經濟提質升級打造“夜泉城”2.0版的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數十份鼓勵夜間經濟發展的地方文件紛紛出臺。從理論研究上看,截至當下,大部分研究者仍傾向于將夜間經濟定義為夜間的消費活動,強調夜間經濟的消費屬性[9]。這種界定方式有其合理性,但研究者忽略了夜間經濟另一個重要屬性——生產屬性。值得注意的是,李玖靈(2022)等學者還分別從自然條件和消費者行為兩個角度出發,證實我國夜間經濟的發展水平存在南強北弱的特點,夜間消費集聚區呈現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并以氣候為主要影響因素對南北夜間經濟發展失衡的現象進行解釋[10]。除了氣候因素外,生產范式的變革與創新是否也是導致南北夜間經濟發展差距的客觀原因?這同樣也是本文試圖追尋的答案。本研究認為,改革開放之初,粵港澳大灣區在夜間經濟實踐上曾先行一步,直至今日仍是中國夜間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這為研究和理解中國的夜間經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一、不止夜間消費:夜間經濟概念的再審視

在國內研究和公共政策實踐中,“夜間經濟”這一概念往往被籠統地視為夜間消費活動,即每天傍晚6時至次日早上6時之間在城市中進行的以文化旅游、餐飲休閑、購物健身等為主的消費活動。也有學者界定,夜間經濟指當日18時至次日凌晨2時的服務業類經濟活動[11]。李經龍(2008)認為夜間消費具有顯著的社交屬性[12],于萍(2010)指出夜間經濟具有時間性、休閑性、差異性三重特性[13]。2022年我國夜間經濟市場發展規模約為42.4萬億元,并將2023年確立為“消費提振年”。

在中國經濟致力于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時期,從更為完整地理解夜間經濟概念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需要從更廣泛的理論視角來重新審視夜間經濟的多維度功能及其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

(一)夜間經濟是城市空間在特定時間段內的特殊生產和再生產

空間生產理論提供了看待和解讀夜間經濟復雜性的全新角度。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在《空間的生產》中提出了空間三元辯證法,即空間是由空間的實踐(spatial practices)、空間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空間的表現(spaces of representation)三個層面構成的[14]??臻g的實踐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空間的使用和感知,包括居住、工作、交通等活動??臻g的表征是指規劃者、建筑師、政治家等專業人士和技術精英對空間的設計和規劃??臻g的表現則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對空間的想象和象征。借助空間生產理論,夜間經濟將不再僅僅被視作日間經濟活動的延伸,而是城市空間在特定時間段內的一種特殊生產和再生產。這種生產不僅僅涉及商品和服務的交易,還包括物質形態的商業設施和娛樂場所的重啟,非物質形態的文化氛圍和社會交往,以及對城市環境、社會互動和文化表達的重新塑造等。這意味著,夜間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僅是經濟活動在時間上的延伸,城市空間功能和社會關系也必須進行重構。從這個角度出發,夜間經濟無疑成為城市規劃、社區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城市的面貌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空間生產理論強調空間的社會性和生產性,它不僅僅關注空間的物質形態,更重視空間如何被社會力量所塑造和重新定義?;浉郯拇鬄硡^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擁有豐富的經濟資源和活躍的市場環境。從空間的生產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夜間經濟不僅改變了城市的空間布局和使用方式,還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和節慶事件,增強了地方的文化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例如,廣州的珠江夜游、深圳的歡樂海岸、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夜景等,都是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經濟的亮點和文化功能展示的典范。這些地方通過打造獨特的夜間景觀和提供多樣化的娛樂服務,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居民和游客,成為城市夜生活的標志性場所。夜間經濟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休閑生活,也為城市的文化傳播和形象塑造做出了貢獻。

(二)夜間經濟是資本、信息和人員流動的集合體

流動性理論通常針對資金、商品、服務和信息等在不同市場和經濟體之間的流動,主要強調資源流動的效率和速度對經濟活動的影響[15]。

在流動性理論的語境中,重新審視夜間經濟概念意味著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資金流動性。夜間的生活場景和商務場景越來越豐富,即時消費、即時滿足的新消費模式改變了消費者傳統的計劃性消費習慣。另外,跨國金融活動、商貿活動也需要確保充足的資金流動性,這都涉及銀行線上服務時間延長、移動支付平臺的普及等。(2)人員流動性。提升城市交通系統在夜間的服務效率,包括公共交通的運營時間調整、出租車和網約車的供應以及步行和自行車路徑的安全性。(3)信息流動性。加強夜間經濟活動的宣傳和信息傳播,利用新媒體、社交平臺等渠道提高夜間商業活動的曝光度和吸引力。(4)文化和創意流動性。促進文化和創意產業與夜間經濟的結合,舉辦夜市、音樂節、藝術展覽等活動,豐富夜間的文化生活。

上述流動性要素呈現出獨特的時空特征。例如,資本在夜間經濟的投入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基礎設施和商業活動,還包括文化娛樂、旅游休閑等領域的多元化投資。信息和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夜間經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個性化的服務體驗。人才的流動則體現在夜間經濟活動對專業技能和服務人才的需求上,促進了就業市場的多樣化發展。

流動性理論為我們理解和分析夜間經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框架。在流動性理論指導下,夜間經濟可視為資本流動、信息流動和人流的集合體。這些流動要素在夜間這一特定時空背景下,形成了獨特的經濟和社會現象。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資本、信息和人員的流動在該區域的夜間經濟中表現活躍。首先,資本流動在夜間經濟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方面,商家和企業通過延長營業時間,相當于增加了對夜間經營的投入,在日間經營的基礎上吸引更多消費者;另一方面,夜間經營中的資本流動不僅促進了經濟增長,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和體驗。其次,信息流動在夜間經濟中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夜間活動信息得以迅速傳播,吸引了大量年輕市民和游客的關注。這種信息流動不僅增加了夜間經濟活動所在城市的曝光度,也為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流和商機。最后,人員流動是夜間經濟的核心要素?;浉郯拇鬄硡^的夜間經濟場所,如夜市、酒吧街、美食廣場等,是人們社交、休閑和娛樂的重要去處。人們的夜間出行和消費行為,不僅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也為城市夜生活的繁榮貢獻了力量。

(三)夜間經濟是城市文化生活的有機組成

城市文化理論研究城市中文化現象、文化活動以及文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該理論不僅關注城市的物理結構、經濟發展和社會組織,還深入探討城市中多元文化的交融、傳承與創新,以及這些文化元素如何塑造城市的獨特身份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城市文化理論的指導下,夜間經濟的概念應當被賦予更深層次的文化和社會意義,它不僅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更是城市文化多樣性和社會活力的體現。城市文化理論強調城市空間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功能,認為城市不僅僅是經濟活動的場所,更是文化交流和社會互動的平臺。在此理論框架之下,夜間經濟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商業活動的延伸,而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映射出城市的活力、多樣性和創造力。

夜間經濟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城市的夜景、夜間活動和節慶事件等以文化為基底的夜間經濟場景營造,不僅展示了城市的獨特風貌,還能促進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不少城市通過舉辦夜市、夜游、夜間音樂節和藝術展覽等活動吸引大量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前來消費的同時,也增強了城市的文化影響力。

夜間經濟的繁榮不僅釋放了夜間生產和消費的活力,也反映了居民生活方式的多樣性。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人客觀上需要通過夜間娛樂休閑來放松身心。夜間經濟的興起滿足了人們的休閑社交需求,也催生了新的社會交往模式。

夜間經濟時間段應如何界定?普遍的觀點認為,從每天傍晚6時左右到第二天早上6時之間屬于夜間經濟時間段。也有學者認為,夜間經濟時間段的標準取決于當地的日落和日出時間,不同地區有所不同[16]。

科技進步正在重新塑造世界,引導人類進入模糊晝與夜、國與國邊界的“互聯網時間”和“地球村空間”。簡言之,人們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幾乎無時差地進行交流和交易,許多經濟活動已不受傳統意義上的“白天”或“夜晚”的限制。由于國家和地區地理自然條件不同,日落日出時刻不同,其夜間經濟的活躍時段也有所不同。這意味著,以傳統的傍晚6時到第二天早上6時作為劃分夜間經濟的時間標準并不“標準”。本研究主張,夜間經濟的邊界仍待繼續明晰,傳統的時間界線有必要弱化,以助于促進全球范圍內的合作和交流。日間經濟和夜間經濟的東西方耦合以及互融的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夜間經濟定義為:在夜間進行的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等多種經濟活動的總稱。夜間經濟并非日間經濟的簡單延續,日間經濟和夜間經濟無論在業態模式、運營邏輯還是功能上都有巨大差異,兩者之間存在清晰的分界線。夜間經濟的內涵不僅僅是簡單的商業活動或消費行為,而是一種更為廣泛和復雜的綜合性經濟現象;它的外延則涵蓋了與夜間經濟活動相關的各種產業和服務領域,包括夜間經濟的地理分布、參與主體、影響因素及其對城市發展、社會結構和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夜間經濟活動的目的是在新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因素之間取得平衡和可持續性。因此,在中國經濟致力于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時期,拓展包含夜間生產在內的夜間經濟對城市和區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分配和交換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生產和消費作為社會再生產的起點和終點在經濟活動過程中顯示度更高,因此下文將重點從夜間生產和夜間消費兩大經濟活動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夜間經濟發展。

二、生產范式變革: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生產的動力分析

生產范式探討不同歷史時期生產活動的基本原則和模式。生產范式是指一個地區或國家在經濟活動中所采用的技術、管理方式、組織結構、企業文化等生產要素的綜合體現。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結構的變遷,生產方式會經歷根本性的轉變,從而形成不同的生產范式。生產范式的變革,如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使得生產過程不再受限于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這種變化為夜間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可能性[17]。

在生產范式變革的大背景下,夜間經濟被理解為一種創新的經濟模式。它突破了傳統標準工作時間的限制,將經濟活動延伸到了夜晚時段。這種模式不僅僅是商業活動營業時間的機械延長,而是涉及一系列與夜間相關的制造業、物流和運輸、醫療保健、安全和維護、文化和娛樂、旅游和酒店業、食品服務等領域的發展,形成了新經濟生態系統?;浉郯拇鬄硡^的夜間經濟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還通過不斷優化夜間經濟發展模式,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和國際合作,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璀璨的光芒。

(一)新質生產力激活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生產

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下一個新質生產力策源地。新質生產力是指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萍嫉淖兏锛せ盍巳祟惲硪话霑r空的生產,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國家的資源配置能力。信息的高速交流推進了物流人流的周轉,使世界進一步扁平化為“地球村”。在新的時空條件中,夜間時段已成為全球大國大城的新競技場,消費、全球金融交易、國際貿易、數據處理、通信服務、大規模生產、運輸等,正在發生巨大變革。

在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正在激活夜間生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了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使得粵港澳大灣區的夜間生產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而是涵蓋了更多的產業領域。例如,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業、體育產業等在夜間得到了快速發展,為夜間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2)高科技產業的推動?;浉郯拇鬄硡^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許多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在夜間進行研發工作。例如,總部設在深圳的華為、騰訊等科技巨頭以及位于廣州的中山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和研究機構,會在夜間開展科研實驗、技術研發等工作。這些科技創新活動不僅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為夜間生產提供了強大的支持。(3)新業態的出現。伴隨規則機制“軟聯通”的縱深推進,涌現“反向代購”“北上消費”“港車北上”熱潮。夜間健身、夜間旅游、夜間演出等新型消費項目滿足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廣州長隆、深圳歡樂谷等景區推出了夜游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4)新模式的應用。在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下,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也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夜間經濟中得到應用。例如,通過移動支付、在線預訂等方式,消費者可以在夜間方便地享受到各種服務。通過大數據分析,企業可以更精準地掌握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需求,從而提供更精準的服務。(5)新組織的形成。如粵港澳大灣區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推動區域內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在夜間進行科研活動和技術創新,從而形成全天候的研發模式。廣州等地正在推動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穗港澳國際健康產業城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提供夜間醫療服務、健康咨詢等。

(二)“24小時城市”催生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生產

在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24小時在線運營已經成為新經濟領域的重要特征之一?;浉郯拇鬄硡^正致力于打造“24小時城市”的概念,確保城市的各項功能和服務能夠實現24小時不間斷高效運轉,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經濟活動全球化。

南沙港四期工程是“24小時城市”概念的一個典型實踐案例。該項目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物流和供應鏈體系,采用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實現貨物裝卸、存儲和轉運等環節24小時連續作業。這不僅大幅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和運營效率,也為周邊地區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4小時在線運營是夜間生產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在粵港澳大灣區,24小時全球化分工從業群體、知識化分工從業群體充分利用網絡直播平臺,默默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的城市新優勢。廣州的跨境服務貿易、跨境技術貿易等新經濟領域在24小時在線運營中蓬勃發展:大源淘寶村實現了24小時物流運轉,滿足了消費者隨時在線下單的需求;“海外版拼多多”(TEMU)、希音(Shein)等跨境電商平臺,虎牙等直播電競平臺,還有無人零售店等均以24小時在線服務為城市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

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了一套24小時物資調配運輸系統,確保供港供澳的物資能夠及時、高效地到達目的地。廣州地鐵18號線開國內高速地鐵貨運物流先河,白天載客,夜間則轉變為貨物運輸的重要通道,充分體現了廣州在城市交通管理上的前瞻性和靈活性,是利用城市軌道交通夜間和閑時運力資源開展貨物運輸試點、發展灣區綠色物流的重要舉措[18]。供港供澳的物資24小時調配運輸,船舶邊檢查驗“零待時”,粵港澳三地推出了24小時自動簽注和通關服務,大大縮短了旅客和貨物的通關時間。

在線教育平臺的興起也是24小時在線運營模式的體現。在粵港澳大灣區,例如不少香港和廣州的在線普通話和粵語教學網站,面向西半球用戶提供全天候線上教學服務,不少在線教育機構提供從少兒英語到成人職業技能培訓的全方位教育服務,世界各地的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互聯網接入這些平臺,接受專業的在線教學和指導。

2023年2月,全球首個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報告《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2》由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和德勤中國聯合發布[19]。這個榜單評價體系包含吸引力、影響力、連通力等三個維度,更加關注一個城市在全球要素集聚、政治經濟交往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參與程度與潛力以及擁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上榜的中國5個“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其中有3個在粵港澳大灣區。

(三)生產生活范式的變革衍生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生產

隨著全球化和技術的發展,生產生活范式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這些變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體現得尤為明顯。

(1)靈活工時制衍生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生產。隨著精益生產系統和全球產業鏈的發展,企業越來越傾向于采用更靈活的工時制度來保證生產流程的連續性。例如,制造業工廠可能采用輪班制度,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生產,從而提高效率并減少設備空閑時間。這種制度鼓勵員工在非傳統工作時間進行工作。另外,靈活用工使得企業可以根據生產需求靈活調整用工人數,通過招聘兼職或臨時工來應對訂單波動,幫助企業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例如,夜間生產也需要額外的勞動力補充來滿足加班或應急任務的需要。廣州中大紡織商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和理解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生產機制的窗口。廣州中大紡織商圈的城中村是服裝制造同鄉同業的集聚地,服裝生產供需濃度最高,廠家24小時都可能接到生產訂單,即便在凌晨4時,廠家隨時都能找到制衣的熟手工人。這些依賴希音等跨國電商平臺生存發展的小型服裝生產工廠和作坊基本集聚在中大紡織商圈的城中村里,因為“小單快返”[20]的跨國電商經營模式要求生產和銷售都必須打速度戰。依托中大紡織商圈的海珠區康鷺片區城中村成為小型服裝生產工廠想搬離卻又離不開的產業聚集地。

(2)靈活就業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生產。2023年5月,廣東省人社廳、省婦聯發布《關于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促進婦女就業的實施意見》,提出在全省廣泛開發“媽媽崗”,鼓勵用人單位拿出部分專業技術和管理崗位用于“媽媽崗”設置,為有家庭責任的女性提供靈活上班和彈性工作的方式,讓媽媽們可以選擇在孩子上學或睡覺的時間段工作,實現“帶娃養家兩不誤”。這種相對靈活的模式增加了夜間勞動力的供給。

(3)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衍生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生產。隨著企業對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追求,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實行兼顧勞資雙方利益、靈活安全的綜合工時制度,如倒班制、彈性上下班時間等。這使得生產和服務可以在夜間進行,以滿足高峰時段的市場需求或為全球客戶不間斷地提供服務。技術進步使遠程辦公得以實現,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等領域,員工完全可以在夜間進行編程、數據分析等。此外,新冠疫情加速了遠程工作的趨勢。后疫情時代,不少跨國企業甚至取消了外地的分公司,讓員工在家彈性工作,在餐廳或其他公共場所進行商務會見。遠程工作和彈性工作制度成為新常態進一步模糊了工作與私人生活的界限,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勞動者的時間自主權。

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經濟生產范式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探討中國南北方夜間經濟發展差異的主要因素時,氣候條件并非決定性的影響因素,生產范式的差異才是導致這種區域性差異的根本原因。在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經濟的生產范式表現出高度的現代化和創新性,這得益于該地區強大的產業基礎、先進的科技應用、靈活的市場機制以及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動了大灣區夜間經濟的繁榮發展,打開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時空通道。

三、空間布局與業態供給:粵港澳大灣區夜間消費現狀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和文化多樣性,其夜間經濟在實踐中更是展現出獨特的風貌和魅力。香港素有“不夜城”之稱。廣州是夜間經濟最早的推動者,是我國首批培育建設的5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之一,其服務業產值有55%來自夜間經濟[21]。深圳每萬人擁有夜間消費網點44個[22]。

(一)發展定位

廣東省為促進消費提質擴容,從發展定位上明確全省“1+1+6”八大消費中心城市,廣州和深圳作為兩個國際性的消費中心城市,引領華南地區的消費市場。而佛山、東莞、珠海、湛江、汕頭和韶關等六個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實力,成為各自區域內的消費核心[23]。近年來,大灣區內地9城以“夜生活·粵精彩”為主題,走好差異化“夜經濟”發展定位。香港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購物天堂”美譽,定位為“多功能國際中心城市”。澳門打造“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廣州定位為“全球綜合性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商業活力綻放的千年商都、引領中國現代消費潮流的標桿城市、匯聚區域資源的大灣區消費樞紐”。深圳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東莞重點探索“具有東莞特色的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夜經濟新模式”,提出到2025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000億元。佛山、珠海立足“區域消費中心城市”發展定位,打造高品質夜間經濟集聚區。江門則提出分“三步走”打造“夜僑都”品牌,力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西翼中心消費城市”。

(二)空間布局

1. 香港功能分區

香港夜間經濟空間布局主要集中于銅鑼灣、蘭桂坊、蘇豪區等核心區域,各核心區功能區分相對較為明顯。從高端精品購物到親民快餐小吃,從獨特夜景風貌到深夜食堂、文藝書店,從眾多藝術畫廊、表演場地到由工業商廈轉型而來的文創藝術區,均為夜間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2.澳門中心主導

澳門在“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建設愿景下,其夜間經濟主要集中在熱門旅游地點和中心城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的是,澳門的各大娛樂城在夜間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提供豪華的設施和專業的服務,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吃住購娛選擇。

3.廣深全域分布

廣州出臺38條措施促進消費提檔升級,打造“一帶兩區一軸”世界級消費功能核心承載區,構建“5+2+4”國際知名商圈體系和“一區一特色”特色商圈體系。深圳形成“一城多核”夜間經濟格局,重點打造數個地標性夜間經濟示范街及一批夜間消費“網紅”打卡地。

4.佛莞多點布局

“產業重鎮”衍生多點夜間消費中心是佛山、東莞兩城夜間經濟的共同特征。佛山已建成8個高品質夜間經濟集聚區、80處夜間經濟示范點。

5.“珠惠中江肇”五城中心驅動

大灣區的珠海、惠州、中山、江門、肇慶五城各版塊功能相對集中,夜間消費基本圍繞各城市的生活中心和歷史文化資源展開,輻射范圍約2~3公里。

廣東省共有11家單位入選前兩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數量居全國前列,其中有10個分布在大灣區的廣州、深圳、佛山、惠州、中山等城市。首批7個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則有5個分布在深圳、珠海和江門(表1)。

(三)業態供給

調研發現,餐飲、購物、酒吧、文化藝術、聚會、體育休閑等是粵港澳大灣區11城夜間經濟主要業態。

在2023年9~11月的“香港夜繽紛”活動期間,香港科學館、香港藝術館及香港太空館延長開館時間,“博物館奇妙夜”成夜游“新姿勢”,M+博物館推出“M+夜不同”活動,涵蓋音樂表演、創意工作坊等系列活動。

澳門夜間消費場景相對單一。以博彩業為主的娛樂綜合體營業幾近全天候狀態,以高端消費產品為主,吸引高端消費客群。而一些平民化、煙火味的吃、喝、住、游、購、娛、體、美等夜間經濟形態仍比較稀缺。近年來,繼成功舉辦澳門美食節后,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推出“旅游+演出”“旅游+美食”“旅游+體育”等主題的“旅游+”跨界融合以及“幻彩耀濠江”等夜經濟主題活動,并面向內地與海外發放機票及酒店優惠券。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 2023年1~10月澳門入境旅客日均約7.5萬人次,累計2269萬人次,消費總額提升28.9%,酒店入住率達80.6%[24]。

廣州市商務局等部門發布的《廣州夜間消費報告》顯示,對夜間消費貢獻最大的三大行業分別為零售、餐飲住宿和文娛,占夜間總消費額的89.6%[25]。根據美團的數據顯示,自2023年7月以來,廣州的夜間堂食訂單量相較于上個月呈現了16%的環比增長。其中,飲品店的夜間堂食訂單量增速最快,環比增長35%,晚上9時至次日凌晨3時的深夜餐飲訂單量中,廣州和深圳分別包攬全國第一和第二[26]。

東莞夜間經濟則以酒吧、KTV、夜市等為主,政府開展“東莞非遺美食”“本土特色飲食”“東莞手信禮”“東莞創新創意美食”“東莞人氣茶飲”五大美食主題及東莞特色茶飲、咖啡車、網紅小吃等主題活動,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和旅游者。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城連續三屆舉辦的“廣東夜經濟暨暑期消費促進活動”業態供給主要集中于夜食、夜購、夜游、夜娛、夜演、夜讀、夜展等,重點實體商業企業推出夜間銷售,以“顏值消費”、寵物消費、密室消費和付費自習室等為代表的新型夜消費成為夜間城市消費的“新藍?!?。從消費端角度看,夜間文旅消費支出中,“夜宴”和“夜娛”兩個項目的占比最高,分別為28.46%和18.94%[27],位列消費支出排名的前兩位。這表明在夜間文旅消費中,餐飲和娛樂是消費者最主要的消費項目,也是夜間文旅市場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贏R技術開發的AR互動涂鴉、沉浸式3D劇本秀、餐廳桌面互動投影等消費新場景以及不打烊書店、夜間博物館、深夜電影院等文化類夜間消費場所涌現,燈光節、音樂節、露營節等夜游活動層出不窮。

就夜間經濟消費趨勢的調查研究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夜間核心消費群體年齡介于20~39歲之間。年輕人希望從夜間旅游和消費中尋求獨特體驗,期望從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暫時解脫出來,放松身心,拋卻日常的瑣碎和壓力。這種對自由和新鮮感的追求,不僅體現在活動的選擇上,也體現在他們尋找自我表達和個性展示的過程中。夜間經濟正趨向多元,夜賞、夜游、夜玩等新業態逐漸崛起。以深圳為例,2023年3月1~15日,美團平臺上深圳夜間(18時至次日6時)休閑娛樂訂單量同比增長211%,其中團建拓展、洗浴、“轟趴”(英文home party的漢語諧音,意為室內派對)、桌游、密室等夜間經濟典型休閑娛樂類目的訂單同比分別增長707%、454%、267%、260%、248%[28]。

(四)全域共創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近4年來先后出臺多部政策文件,編制綱領性規劃來發揮統籌聯動的協調作用,優化夜間經濟空間布局,激活“夜經濟”消費引擎,以行政協同提升夜間經濟能級(表2)。在政策的高位推動下,各地積極打造各類夜間文娛休閑旅游消費集聚區,通過更為高效的宣傳和協作產業鏈、更為快捷便利的交通系統,以建成量效齊升的夜間消費市場點亮大灣區“夜間模式”。目前,大灣區已涌現“香港夜繽紛”“幻彩耀濠江”“Young城Yeah市”“夜佛山越夜越精彩”“夜色惠精彩”等一批兼具本地特色和全國影響力的品牌項目。

香港特區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如何壯大夜市經濟的小組,出臺政策措施推動研究和建立評估體系。香港旅游發展局發起組織的“香港夜繽紛”活動,涵蓋娛樂、藝術、文化、消費等25個項目。澳門公布首個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推動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圍繞消費者與從業人員的需求,出臺夜間經濟支持保障措施。

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經濟發展能級的方向與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經濟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優化的地方。如基于各自差異化優勢的夜間經濟協同效應尚未形成,需要進一步強化夜間經濟“灣區一盤棋”整體系統設計和夜間經濟發展產業規劃引導;城市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深度挖掘,夜間經濟發展的文化內生力量有待進一步釋放;統一的運維監管體系與配套設施及服務尚需進一步完善等。本文提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夜間經濟發展能級的方向與路徑。

(一)聚力協同性、一體化,加強規劃引導,優化夜間經濟空間布局

(1)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專門機構。建立“掌燈人”制度,統籌協調,凝聚合力;設立夜間首席執行官(CEO),進行規劃指導,打造品牌;成立夜間經濟協會,發起和組織規?;顒?。(2)科學編制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大灣區人文旅游等要素資源和稟賦優勢,科學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夜間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規劃建設和改造提升方案。(3)一體協同發展。致力于港澳都市圈、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岸都市圈夜市經濟同頻共振,推進惠州、珠海、中山、江門、肇慶成熟商圈提升層次。(4)發揮政策組合疊加效應。將夜間經濟基礎設施列為新基建的重點方向,在土地、城鄉、資源利用等政府宏觀規劃中統籌考慮夜間經濟發展需要的設施和服務。(5)先行先試示范引領。2024年3月,廣州市推行都會級羊城夜市先行區,對先行區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政策,提供高效集中的服務保障,并由廣州市商務局推動組建廣州市夜間經濟發展聯合會?;浉郯拇鬄硡^各城市可積極借鑒廣州先行區的做法,以“先行區+市場資源”的方式,形成政府和企業合力,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二)鼓勵創新性、靈活化,配套支持政策,激活夜間新質生產力

(1)優化產業布局。鼓勵和支持企業在大灣區內展開優化調整,在推動“制造業當家”過程中,將適宜夜間生產的高科技產業、現代物流、綠色低碳企業及高端服務業引進大灣區。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區域互聯互通,盡快解決產業鏈供應鏈協作配套能力不足問題。(2)出臺激勵政策。為參與夜間生產的企業提供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和低息貸款等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延長生產時間,研發適合夜間生產的產品和服務。(3)鼓勵企業采用綜合工時制度。建立兼顧勞資雙方利益、靈活安全性的制度安排,形成既有利于社會生產與福利增長,又有利于保障勞動者休息權和時間自主權的靈活工時制度,為24小時全球化分工從業群體提供必要的職業培訓和職業保障,幫助勞動者適應夜間工作。(4)提供技術和方法支持。鼓勵企業利用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實現24小時不間斷生產。幫助創業者提升夜間經濟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5)強化國際合作。建立全球夜間生產合作機制,拓展夜間生產的國際市場空間。

(三)著眼多元性、特色化,打造多領域消費新熱點,豐富夜間經濟供給

(1)擴大市場主體。進一步放寬消費領域市場主體準入資格,進一步升級餐飲、文旅、賽事等夜間消費形態,對大灣區各城市啤酒節、美食節、龍舟節、手信節等消費主題活動進一步擴容。(2)招引“首店”入駐。以“首店”不斷向街區注入新元素、新活力,引領時尚消費、新潮消費、新品消費,開拓夜間消費新增長點。(3)建設消費載體。培育打造大灣區11城新的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和廣東省第二批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打造國際化消費載體。著力建設香港尖沙咀、澳門葡京人、深圳歡樂港灣、珠海情侶路、佛山祖廟博物館等一批夜游潮玩新地標。(4)推進文商旅融合。鼓勵各地豐富夜間文旅消費形式、內容和業態,重點打造“文旅+演藝”模式,推出具有鮮明粵港澳大灣區標識度、馳名海內外的夜間文旅知名品牌。(5)從旅游型向生活型功能延伸,從熱點景區向密集生活區下沉。按照“一街一特色”原則,鼓勵街道、鄉鎮根據自身特點,打造居民夜間生活特色街區,使特色街區成為輻射周邊居民的夜間消費新名片。(6)加快要素聚集和業態創新,促進消費市場下沉,讓夜間經濟成為城鄉功能轉換的新興時空場域。鼓勵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夜間經濟的發展,推動要素的快速流動和聚集,創新業態模式引入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興產業。

(四)定位同脈性、差異化,深挖大灣區城市特色文化內涵,賦能夜間經濟消費場景

(1)內蘊嶺南文化?;浉郯拇鬄硡^有著共同的嶺南文化基因,文化同脈、人緣相親、語言相通、民俗相近。大灣區11城夜間經濟集聚地要內蘊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傳承變革求新的改革開放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體現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和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理念。(2)建設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商圈。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老牌熱門文旅集聚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培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休閑生態、歷史文化博物館、名人館、藝術展覽等新業態,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商業文化生態。利用海湖河等城市自然資源開發夜游項目,把地方文化特色植入燈光秀等表演形式中,開發豐富養生、健身、演藝、體育賽事等功能的夜間消費新產品,形成夜間文化集群。(3)構建具有大灣區文化特色的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大灣區擁有華為、騰訊、華僑城、廣州數字科技集團等標桿企業,數字文化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集聚化發展,在動漫產業、數字音樂、游戲產業等處于領先地位。要立足大灣區創新文化資源優勢,推進數字技術與高端制造業、高端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豐富數字文化夜間經濟消費場景。

(五)發力智能性、新型化,打造“智慧夜市”,提高夜間經濟數字化水平

(1)打造沉浸式體驗的消費新場景。順應年輕消費者對體驗式消費、文化場景消費、社交性消費等即時性新消費模式的突出需求,細分目標消費人群,完善休閑購物、餐飲娛樂、創業孵化、文創文旅、旅游觀光等服務功能,打造受大灣區青年群體歡迎的“購物+餐飲+體驗+社交”沉浸式消費場所。(2)推動智慧賦能。加大科技賦能,推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底層技術在夜間經濟領域的融合應用,加快傳統夜間經濟的數字化改造和能級提升,實現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AI)、物聯網等平臺“數字技術+夜間經濟”的深度融合應用。采用顧客分層畫像、雙目立體視覺等人群密度統計技術,促進商圈業態優化布局。如香港、澳門、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等產業集聚區青年人才基數大,可利用“共享餐廳”“AI無人餐廳”“數字貨架”等新技術新業態賦能夜間營業的傳統門店。(3)推進數字化管理和服務。搭建夜間經濟運營管理平臺,集合人流監測、消費者畫像、消費者行為大數據分析等功能,與運營商密切合作精準激發夜間消費動能。將夜間經濟分別納入各城市“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智慧平臺,做到“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4)打造夜間經濟智能平臺。推廣深圳“智慧停車”經驗,解決“停車難”問題。

(六)瞄準系統性、精細化,調配各方資源,完善城市夜間服務運維體系

(1)按照市場化運營規則,引入專業化運營商進行統一管理。借鑒國內外運營模式,將夜市交給專業的運營公司進行一體化招商運營。(2)打好政府政策“組合拳”,加大引導扶持力度。加快政策創新,推動發改、財政、市監、住建、文旅、交通、城管等職能部門強化責任落實,研究制定發展夜間經濟的扶持、管理、監督政策,形成監督管理合力。(3)完善基礎設施“硬條件”,保障夜間經濟活動。加大標識體系、休閑設施、環衛設施、公共Wi-Fi 接入等配套設施建設。根據夜間的人流量和商業活動需求,合理調整公交線路和班次。(4)強化行業自治,發揮行業共治機制優勢,完善夜間運營機制和綜合管理體制,提高大灣區夜間經濟綜合指數。借鑒上海經驗,探索建立大灣區各城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理事會制度。

參考文獻:

[1] Murray Melbin, Night as Frontier: Colonizing the World After Dark [M], Free Press, 1987.

[2] Andreina Seijas, Jody Barnett and Saiful Salihudin, “Rethinking 24-hour Cities: Night-time Strategies to Address Urban Challenges and Thrive” [DB/OL], January 9, 2024,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4/01/24-hour-cities-night-time-strategies-urban-challenges/, accessed March 18, 2024.

[3] 李昉、李穆、徐鉉等編:《太平御覽·資產部·市》[DB/OL],https://ctext.org/taiping-yulan/827/zh,訪問日期:2024年3月18日。

[4] 張金華、王茂華:《中國古代夜市研究綜述》[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第106-113頁。

[5] 王政淇、于子青、王瀟瀟:《中國為什么要發展夜間經濟?》[DB/OL],2019年10月10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1010/c429373-31392321.html,訪問日期:2024年2月4日。

[6] 同[5]。

[7] 姚歆:《地攤經濟重回視線 標準助力有序發展》[J],《標準生活》2020年第4期。

[8] 俞巧云:《“讓南京的夜晚沸騰起來”——羅志軍談開拓南京“夜間經濟”》[N],《新華日報》2002年9月16日第C01版。

[9] 唐佳正、劉一?。骸吨袊归g經濟發展研究綜述》[J],《對外經貿》2023年第12期,第16頁。

[10] 李玖靈、謝寶劍:《夜間經濟的南北差異——來自氣溫的解釋》[J],《南方經濟》2022年第10期,第54頁。

[11] 毛中根、龍燕妮、葉胥:《夜間經濟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20年第2期,第103頁。

[12] 李經龍:《夜生活與夜經濟:一個不容忽視的生產力》[J],《生產力研究》2008年第1期,第60-61頁。

[13] 于萍:《夜間旅游與夜經濟:城市發展的新動力》[J],《改革與戰略》2010年第10期,第32-33、128頁。

[14] 李春敏:《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探析》[J],《人文雜志》2011年第1期,第62頁。

[15] 張昱辰:《技術、身體與流動城市:流動性視角下上海地鐵中的日常交往與空間實踐》[J],《人文地理》2023年第6期,第44頁。

[16] Nguyen Ngoc Son, “Determinants of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Night-Time Economy: The Case of Hanoi, Capital of Vietnam” [J], Journal of Risk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2023, 16(8): 351.

[17] 樊志宏、劉婧:《“夜間經濟”:發生、演進與治理》[J],《群眾》2019年第20期,第47頁。

[18] 廣州日報:《廣州地鐵18號線變身貨運專列》[EB/OL],2022年7月23日,https://m.gmw.cn/baijia/2022-07/23/1303057442.html,訪問日期:2024年3月18日。

[19] 李華山:《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聯合德勤中國發布〈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2〉》[EB/OL],2023年2月10日,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7/101379.htm,訪問日期:2024年3月18日。

[20] 李德瑞:《“小單快返”與熟人社會的工業化重構——產業轉移的一個社會學觀察》[J],《城市觀察》2023年第4期,第108-120頁。

[21]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南方智媒科技:《廣州服務業產值過半來自夜經濟,23時仍營業餐廳達3萬家》[EB/OL],2023年10月24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0632966893210892&wfr=spider&for=pc,訪問日期:2024年3月18日。

[22] 王新根:《深圳每萬人擁有夜間消費網點44個》[EB/OL],2022年12月19日,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2-12/19/content_25525262.htm,訪問日期:2024年3月18日。

[23] 昌道勵、歐志葵:《廣東培育建設八大消費中心城市》[N],《南方日報》2022年8月31日。

[24] 任成琦:《澳門:以文旅魅力聚八方來客》[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2月1日第4版。

[25] 同[23]。

[26] 沈釗:《“涼資源”變“熱經濟”:本地游與跨省游齊頭并進,旅游行業“趁熱”復蘇》[DB/OL],2022年7月26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7/27/c6727851.html,訪問日期:2024年3月18日。

[27]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產業發展處:《2023年上半年廣東省夜間文旅消費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年8月18日,https://whly.gd.gov.cn/news_newzwhd/content/post_4240792.html[EB/OL],訪問日期:2024年3月18日。

[28] 李天軍、沈婷婷、鄭明達:《夜“圳”濃!滿城“煙火氣”》[N],《羊城晚報》2023年3月16日第ZA13版。

作者簡介:王茂濤,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珠三角社會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

責任編輯:陳丁力

猜你喜歡
粵港澳大灣區
以自貿區法治創新推進深港深度合作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深化深港合作創新
關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設計圈的建議
以“雙轉型”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從設想走向實踐
論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系統
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幾點思考
灣區經濟:國際步伐與中國格調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