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視角下蘆墟古鎮的文化空間特征與重構

2024-04-21 08:29吳晨江牧
中國民族博覽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化空間非遺

吳晨 江牧

【摘 要】古鎮是物質和精神空間的復合體,文化空間作為古鎮中最富活力的因素之一,在古鎮的保護與復興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記憶的延續和空間的生產是古鎮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文化空間代表了時間維度上的文化積淀與演變,也是物質空間通過記憶媒介對精神層面的客觀反映,塑造了地方認同和情感依戀。當下文化空間的構建與古鎮的保護和復興息息相關,也為古鎮注入了新的地域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蘆墟山歌;文化空間;非遺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1—074—03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一定時空的維度和向度中以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優秀傳統文化等諸多具體文化事項構成。非遺是活態的遺產,其活態性離不開具體的身體[1],即身體處于空間之中且本身具有“處境的空間性”。換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空間相輔相成、互相襯托,“人的活動”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非遺的存在就是依存身體于空間中的實踐所營造的“文化空間”。作為承載節慶廟會、山歌演唱等民俗活動,且蘊含著豐富文化信息的古鎮既是重要的物理空間,也是極為關鍵的文化空間。它以物質形態承載著所在地域的歷史、人文以及社會關系網的演變,并將其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內涵相交織凝結為古鎮中的“記憶場所”[2]。

城市史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曾說“如果我們僅只研究集結在城墻范圍以內的那些永久性建筑物,那么我們就還根本沒有涉及到城市的本質問題”[3]。故本文旨在非遺傳承和古鎮保護的雙線進程中,揭示蘆墟古鎮的文化空間保護與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并將挖掘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的“文化空間”納入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文化體系之中,藉以彌補當下古鎮發展體系中文化價值的不足,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和古鎮的復興提供一定啟發與思考。

一、非遺視角下蘆墟古鎮文化空間特征與現狀問題

(一)蘆墟古鎮文化空間特征

1.場域性

特定場域下的目標是通過再現文化,將特定文化的需求和認同傳達給參與者,這個特定的場域“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4]。 布迪厄通過建立互動機制去表述場域概念,他認為各社會場域處在一種實時交互的過程中。換言之,一定場域內的要素之間總是互相影響的。[5]地域為個體的記憶、想象和認同提供了具體的場所,而這些記憶、想象和認同又反過來影響和塑造了地域。因此,地域成為了人類記憶和認同建構的場域。這里的地域不僅僅是一個自然屬性的物理空間,而且受到人類社會實踐賦予的社會意義,使人類的個體記憶、集體記憶與地點相連結。蘆墟山歌是一種在特定場景中形成的地域特色的歌唱敘事文化,是在蘆墟古鎮的優越的自然環境與濃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而出。如舊時由于生產工具落后,民眾需要長時間在田間、碼頭等場地忙碌、勞作,田間、碼頭等場地成為了山歌演唱極具場域特征的場所空間,并以其高亢、嘹亮、委婉、曲折的水鄉韻味以及獨歌、對歌此起彼伏在其中形成獨特的場域特征。

2.具身性

在海德格爾對于作為身體的“手”的表述中介入了世內存在者與此在之間的存在論關系。非遺是無形的文化遺產,但無論是傳統口頭文學、傳統美術、傳統舞蹈等等,任何一種非遺都是以某種有形的、具體的形態呈現出來。這意味著非遺必須依存于具體的生命之中才得以呈現。在舞蹈、儀式和傳唱中,文化的無形元素只有通過每個個體的實際參與、口頭傳承和努力工作,才能轉化為具體的可見作品,才成為可以被轉變為共享的遺產得以保留。也就是說,身體其實是非遺的最為直接的存在方式,其“活態”意味著它是情境性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通過身體的具體實踐,也就是親身體驗,非遺才得以顯現出自身的存在和意義。

3.活態性

非遺之所以強調非物質性正是為了強調其活態傳承性,以這種無形的文化連接過去與當代。當前非遺保護出現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忽略了非遺與生活整體性的聯系。[6]活態的文化空間凝結著特定空間中特定群體的價值觀和創造力,是非遺傳承的根本,同時在傳承行為敘事上具有了生命力[7]。它涵蓋了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統一,歷史與當下的兼具,是一種統合的“活”的狀態,當下蘆墟山歌的原生態環境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順應歷史潮流,蘆墟山歌逐步從田間場頭搬到了社區、搬上了舞臺、搬進了學生的課堂。其內隱著一種生生不息,經久不衰的生命力與感染力通過古鎮居民實踐方式呈現與再現,繼而被居民再次認同參與,并再次被營造出新的具有生命的作品。

(二)蘆墟古鎮文化空間現狀問題

歷史風貌體現著古鎮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去與現在。蘆墟古鎮與我國其他傳統村落一樣,也遭遇過“建設性”破壞的問題,一些傳統民居街巷肌理被拆除、改變,歷史積淀的文化逐漸被消散?,F代媒體的涌入使村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轉變,集體活動逐漸減少,蘆墟古鎮難現往昔的生活場景,文化空間逐漸走向衰微。過去蘆墟古鎮是一種內向型傳統血緣型聚落的原型,隨著古鎮生產關系的轉變,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不能滿足人們對于當下的需求,古鎮中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流,致使古鎮成為老年人居住的場所,古鎮中出現了“空心化”的現象(如圖1)。同時,根據筆者實地調研,當地確實建立了“蘆墟山歌保護中心”,但經過探訪發現其中并無任何關于蘆墟山歌的檔案記錄,只有一些與普通書店別無二致的圖書。

二、非遺與蘆墟古鎮文化空間的構建關系

(一)蘆墟古鎮文化空間的構成

非遺具有民間屬性,因為其使用者及觀賞者都是周圍的居民,以及十里八鄉的親朋好友。場地也選在生于斯長于斯的本鄉本土,有時候一個傳統作坊,或隨便搭一個草臺,甚至村口一棵大樹底下,或者村里的廟宇等,都在自然與人文長期疊合交融中呈現一種濃郁的民間氛圍。它是“土生土長”的民間群眾用“土頭土腦”的民間智慧呈現出符合民間心理的“土里土氣”的景觀。蘆墟山歌是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其方言和俚語的語言風格以及特殊的歌詞表達方式在語音和發聲習慣方面具有獨特性。這些語言元素與歌曲中的語言意義、表達方式以及創造的語境相互交織,真實地反映了蘆墟鄉民在古鎮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實踐。蘆墟山歌根植于古鎮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需求,是由場地、表演者、參與者、唱腔曲調等元素共同構建的特殊關系領域,蘊含著獨特的地方特色。

(二)非遺對蘆墟古鎮文化空間的重構作用

非遺作為人類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生成、積累、傳播的文化形式,擁有獨特的時間和空間系統。非物質文化傳統中蘊含的各種生態風情特點賦予了它明顯而獨特的文化特色,非遺能夠對于文化空間完整地、綜合地、真實地、生態地、生活地呈現提供方法與路徑[8]。非遺傳承所呈現的歷史文化回憶是深入了解古鎮的生產生活和空間演變過程的重要途徑。非遺傳承對歷史文化脈絡的傳承與延續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塑造了古鎮的物質空間和文化空間的結構。

在蘆墟山歌中詠唱的民眾是其創造、傳承發展的內在力量。如果沒有歌唱著的民眾,那么它便不可能具有鮮活的生命,而正是經過無數的古鎮居民的傳唱這種方式,蘆墟山歌才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由于這種獨特的“具身性”,使得它在傳達思想和情感方面具有強烈的直接性。直接性的含義是,在蘆墟山歌的表演過程中,表演者與觀眾之間始終保持著緊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沒有經過任何媒介的干擾或轉換。蘆墟山歌在當地的自然生活場景中,邊干農活邊歌唱的形式不僅增加了唱山歌的情趣,也是山歌之所以為山歌而不淪為符號的必要條件。它可以最為真實、完整地保留文化創作主體所要傳授的思想情感,最為有效的在主體與客體之間促進文化傳承,而這些對于當下正在日益走向抽象符號化的社會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三)蘆墟古鎮文化空間的重構策略

1.空間認同—建構原真性場所

文化空間的重建需要尋求場所的真實性,這不僅包括物質實體空間,還包括空間環境和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在蘆墟古鎮,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并響應本地自然場所。突出以田間、碼頭等具有文化空間記憶的場所空間的營造。在保留聚落形態、公共空間和傳統民居的原始風貌和格局的同時,將本地獨特的材料和建造技術融入文化空間營造中。通過基本的物質要素,如門窗、墻體、鋪地等,以及形式、色彩、肌理對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心理感受和行為活動起著最為直接的影響。

2.空間結構—空間體驗的優化

在過去的蘆墟山歌文化空間所展現的歷史狀態是農耕時代背景下宗法文化和鄉土生活的各類情境,并以鄉土社會中基本單元精神文化核心為載體。在現當代應將蘆墟山歌放在更加全面的背景下理解,形成對文化空間更加整體的認識。蘆墟山歌在過去以田間、碼頭等生產活動為主的空間為核心,通過路徑和秩序展現了生產生活組織模式與古鎮空間格局的結構性關系。當今應將蘆墟山歌文化空間與現代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緊密相連,“河—房—街—房”的結構形式在古鎮中經常出現,由于空間豐富、規模一般較大且保存較好,從而成為蘆城古鎮的最具特色的空間。在其中定期舉辦蘆墟山歌的巡演模式,表演的隊伍經過時,街道臨邊的居民在門口迎接,門戶所共同享有的街巷空間成為表演在公共儀式與私密領域之間的緩沖地帶,文化空間在這種展演過程成為情感凝聚的重要場景,積極帶動小鎮居民和外來游客參與其中。蘆墟山歌文化所體現的非物質文化內涵與空間組成和建筑環境相互融合、和諧共生,建立整體性認識,使建筑與非遺文化的保護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3.空間記憶—意境氛圍的系統性營造

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蘆墟古鎮民眾對于山歌依然保有特殊的情感。老一輩的鎮民談起蘆墟山歌中基于不同生產生活而產生的不同種類的山歌如數家珍的樣子讓人印象深刻。鎮民擅于營造唱歌時的氛圍,人們在亭子中坐成一圈,由一人帶頭吟唱,其余人跟隨附和,營造出極具感染力的意境氛圍。這些零落的古鎮記憶成為了當地居民的身份指引。這種身份的指引通過觸發人們的文化記憶,進而開啟對場所的精神眷戀。通過提取場所之中最根本的文化記憶,附加與空間,便使之成為既具有個性同時具有共性的文化空間。在意境體驗中通過一種特殊的置換—蘆墟山歌賦予空間以情感和聯想,而空間給與體驗者以獨特的氛圍。這種氛圍激發和活躍體驗者的情感。蘆墟古鎮不是作為一系列孤立的視覺圖像加以體驗,而是在其中充分結合了物質的、非物質的、精神的加以體驗。蘆墟山歌的介入提供給其他感官得以感知,同時也整合融入了物質和精神結構,給蘆墟古鎮文化空間的存在以強大的凝聚力和意義。

三、結語

對于古鎮建筑實體空間的保護遵從真實、完整的原則,需要的是“不變”,而以蘆墟山歌、猛將歌會為代表的非遺等文化活動需要得到傳承和更新,求的是“順時而變”。當下蘆墟古鎮所存有的特色非遺活動應適當減少長篇、枯燥和教條內容,以節慶熱鬧場景氛圍營造為主。在豐富的儀式活動場景下非遺的文化內核得以傳承,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受眾,以發展的思路創新藝術表演形式。只有蘆墟山歌為代表的非遺能夠得到傳承與更新,蘆墟古鎮作為物質空間載體才能夠更加具備活力,同時物質空間的更新又能夠為非遺的發展提供支撐。只有在文化與空間二者相互作用,才能最終實現古鎮的保護與復興。

參考文獻:

[1]季中揚.親在性與主體性:非遺的身體美學[J].民族藝術,2022(3).

[2]陸邵明.拯救記憶場所建構文化認同[N].人民日報,2012—04—12.

[3]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M].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布迪厄,等.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5]L D Wacquant.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Sociological Theory,1989(7).

[6]劉鐵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學[J].民俗研究,2011(2).

[7]張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保護[J].青海社會科學,2007(1).

[8]向云駒.論“文化空間”[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3).

★通訊作者:江牧

作者簡介:吳晨(1998—),男,安徽宣城人,碩士,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通訊作者:江牧(1971—),男,江西南昌人,博士,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及理論、工業設計及理論、設計藝術歷史與理論。

猜你喜歡
文化空間非遺
文化空間視角下的湖南區域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民初皖籍知識分子與文化公共領域的建構
致力非遺保護,實現文化傳承
“非遺”圖像——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拍攝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傳統古文化都城中旅游遺產以及文化空間問題分析
獨立書店在數字化背景下的出路
從空間批評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