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德育的精細化開展策略

2024-04-22 16:47王振娜張欽
家長·下 2024年3期
關鍵詞:德育班級家長

王振娜?張欽

德育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及勞育相輔相成。教師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理解和認同國家政治制度,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革命文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和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從而培育出積極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質。

一、課程育人,提升道德素養

課程育人旨在通過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優化,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發揮課堂教學的核心作用,確保德育內容在各學科課程中的全面滲透,同時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以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在語文、歷史、地理等文科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選取與道德、法治原則相契合的教學資源,如經典文學作品、歷史典故和地理現象,有效地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入學科知識的傳授中,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道德情操和法治觀念。

例如,在語文課堂上解讀詩歌中的品德情操和歷史故事中的忠誠、勇敢等美德,引導學生體驗這些情感,將其內化為個人的道德準則;在歷史課堂上講述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揭示其中的道德沖突和法治進步,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和個人行為對社會進步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視角審視當下和未來,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在地理課程教學中,借助自然現象和人文地理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從而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促進學生全球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對于數學、科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等課程,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及邏輯思維能力,教師應設計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鼓勵學生勇于創新、追求真理,幫助學生形成求實的思想品質;音樂、體育、美術和藝術等課程則更強調對學生審美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學生參與這些文化活動,既能夠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還能在集體活動中形成團隊合作、尊重他人和自我表達等社會交往能力。

課程育人的實施還需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利用時政媒體資源、結合學生實際來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元素的融入,將各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文化育人,優化校園環境

(一)利用校園空間,塑造精神風貌

首先,教師可對校園空間進行設計與利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小學生守則》以及國旗標識等元素融入校園的各個角落,在教室、圖書館、體育館,以及食堂和宿舍等場所顯著位置展示這些元素,創造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環境,使學生在不同的場合下都能接觸到這些重要的道德和法治原則。當學生每天走進教室,首先看到的是懸掛在前方的國旗和印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語,這種重復的視覺刺激會逐漸轉化為內心的自覺遵循,不斷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提醒學生要成為遵紀守法、有道德的公民。

其次,學??梢岳冒鍒?、櫥窗、走廊、墻壁和地面等進行文化建設,傳遞和弘揚正面的價值觀和理念。地面上的標語和圖案,如“誠信為本”“尊重他人”等核心價值觀的呈現,無聲地傳達了社會期待學生遵循的行為準則,這種全方位、立體化的文化建設策略,能夠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接受正面價值觀的熏陶。

最后,教師利用校園板報、櫥窗以及其他可視化媒介作為傳遞信息和價值觀的載體,將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相結合,能夠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在制作板報和櫥窗展示時,融入對當前時事的反映、傳統節日的介紹以及學?;顒拥恼故?。這種教育方式超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實際,使學生在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感受到這些原則的存在和重要性。通過這種全方位的浸潤,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法治意識得以增強,其道德行為準則也逐漸內化為自我約束和行動的指南,為成長為社會所需的優秀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建設班級文化,增強集體意識

在初中德育工作的精細化開展中,建設班級文化旨在創造具有獨特精神風貌的班級環境,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促進其道德和情感的全面發展。

班級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班級標識的設計制作,如自主設計班名、班訓、班歌、班徽以及班級口號等,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增強班級歸屬感。班訓可以是對學生行為的期望,班歌則可以表達班級的理想和追求,確立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標識,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班級凝聚力得以增強。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和活動的規劃,讓學生在班級事務中擔任一定的角色和職責。通過班會、團隊建設活動、班級比賽等形式,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掌握合作、溝通、解決問題的技能,在參與中成長、在實踐中學習。

其次,推進書香班級、書香校園的建設是另一種增強班級文化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具有啟發性和教育意義的書目,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靈活調整推薦的書目和活動形式,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閱讀中找到樂趣,從而更好地參與到班級文化的建設中。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立固定的閱讀時間,如每天課外閱讀至少半小時到一小時,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定期組織書籍分享會,讓學生介紹自己讀過的書籍和心得,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營造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班級氛圍,為實施德育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三、活動育人,增強實踐意識

(一)開展節日文化活動,深化傳統認知

活動育人策略是指組織豐富多樣的節日文化活動,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與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華傳統節日,以及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介紹節日的歷史淵源、傳統習俗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節日主題的研學活動中,如策劃節日主題的展覽、演講和討論會,鼓勵學生深入研究每個節日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和慶祝方式,進行小組討論并最終形成研究報告或展覽板塊。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組織節日特色的手工藝品制作、節目表演或習俗體驗活動。例如,在端午節,學生可以學習制作粽子,了解粽子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文化意義;在中秋節,學生可以參與制作月餅、編排關于嫦娥奔月的戲劇。這種以節日文化為核心的教育活動,能夠有效地將德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在無形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繪畫、攝影、制作短視頻等方式,將自己對節日文化的理解轉化為具體的作品。學生可以進行繪畫和攝影,捕捉節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場景,如春節的鞭炮、燈籠,清明節的踏青,端午節的龍舟比賽,中秋節的賞月等,直觀地展現節日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氛圍。關于短視頻制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結合自己的研究創作關于傳統節日的短片,短片內容可以是對節日習俗的介紹、對節日歷史的探討,或是對節日精神內涵的解讀,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深入了解節日文化,并通過視頻分享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以節日文化活動為載體的德育實踐,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增強其文化認同感。

(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培養社會責任

教師可以組織與重大節慶日和紀念日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愛國愛黨、民族團結、熱愛勞動、尊師重教和愛護環境等核心價值觀。例如,在植樹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植樹活動,講解植樹的意義和環保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到保護環境、綠化家園的責任和樂趣,學會如何保護環境,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在勞動節期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區服務活動,如清理社區環境、為社區老人提供服務等,讓學生了解勞動對于社會的貢獻,實踐“勞動最光榮”的理念,感受通過自己的勞動為社會做貢獻的滿足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美化工程,如種植花草、繪制壁畫等,這既能夠美化校園環境,也讓學生體會到集體勞動的樂趣;在青年節,教師可以借此機會鼓勵學生思考青年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責任,通過討論會、主題報告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引導學生制定個人發展計劃,鼓勵學生設立短期和長期目標,進而以青年節為契機實現自我提升。

紀念日活動是歷史教育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將其融入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塑造中,引導學生深入探索這些日子背后的歷史意義和精神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在學雷鋒紀念日,教師可以講述雷鋒的故事,突出雷鋒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品質,將其作為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學生觀看關于雷鋒生平的紀錄片,讓學生以更直觀的方式了解這位英雄的生活和精神,感受到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將雷鋒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讓學生體會助人為樂的快樂,將這種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教師開展這種有意義的主題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學生心中深植愛國愛民的種子,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四、協同育人,構建德育網絡

(一)家庭教育指導,促進家校共育

為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機制,學校應與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不僅需要在學校開展德育工作,還需要向家長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支持,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

首先,建立和維護家長委員會,對促進家校合作、實現共育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家長委員會是連接家庭與學校的紐帶,能夠有效地整合雙方資源,協同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利用家長委員會定期組織家長會議,面對面地與家長交流學生在校的表現和進展,并就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和情感發展等方面與家長進行深入探討。在會議中,教師可以詳細介紹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計劃及德育活動,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學校的工作,從而獲得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時,家長的反饋和建議也為學校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有助于教師和學校不斷優化教育策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其次,家訪作為一種更為個性化和深入的家校溝通方式,能夠直接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狀況,增進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情感聯系,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共同為學生創造更有利的成長環境。家長開放日和家長接待日能夠為家長提供直接觀察和了解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機會,家長可以參與課堂聽課、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展示活動,感受學校的教育氛圍,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狀態。這有助于家長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和教師、學校攜手,更好地引導和支持孩子的教育。

(二)社會共育機制,整合社會資源

在初中德育的精細化開展過程中構建社會共育機制,要求教師和學校主動聯系和利用本地的宣傳、綜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團、婦聯、關工委、衛健委等部門和組織的力量,共同為學生的德育貢獻力量。學校和教師需要與這些社會機構和組織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簽訂合作協議或建立長期溝通機制,明確各方在德育中的責任和角色,為學校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學??梢詤f同這些社會機構和組織,共同設計和實施一系列德育活動。例如,邀請專家學者、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和老模范進校園,舉辦講座、研討會等活動,分享人生經驗和職業成就,為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法院、政府機關,參與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法律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教師還需注重利用社會資源“凈化”學生的成長環境,例如,與公安、司法等部門合作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與文化、共青團、婦聯等部門合作,開展豐富的文化藝術和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新精神。這種社會共育機制能夠突破學校教育界限,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為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開放性和實踐性強的教育環境,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五、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德育的精細化開展需要教師、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不斷探索和深入實踐,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德育體系,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德育素養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歡
德育班級家長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班級“四小怪”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如何構建和諧班級
我心中的好家長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不稱心的新班級
家長請吃藥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