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貨膨脹的陷阱

2024-04-22 21:10蘇露鋒
廉政瞭望 2024年4期
關鍵詞:物物幣值羅馬帝國

蘇露鋒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

在古代漢語中,貨與幣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貨是貨物,幣是錢。貨幣一詞首次出現在《后漢書》中,當時的人們就已經發現,貨與幣如同天平的兩側,必須保持平衡。用現代的話說,貨幣的發行,必須與經濟發展相匹配。

但古代一些統治者似乎不明此理,把通貨膨脹當作擺脫財政困境、掠奪百姓的慣用手段。歷代政府貶值貨幣花樣百出。在金屬貨幣時代,官府先用減重的方法鑄小錢,再用變相的方法鑄大錢。宋代以后出現了紙幣,由于紙幣的面值可任由官府規定,伸縮無限,其膨脹程度較之金屬鑄幣,有過之而無不及。紙幣的通貨膨脹有兩種形式:一是不停地發鈔,一直膨脹下去,如明代的大明寶鈔;二是一面膨脹,一面改發新鈔,如宋代的會子和元代的寶鈔。

通貨膨脹的結果是民不聊生,引發內亂外患,政權走向崩潰。新朝創立者一般能夠吸取前朝教訓,采取措施促生產、穩物價。然而,隨著王朝機制的僵化,官僚機構臃腫,統治集團腐化,稅費已無法滿足開支需求時,濫發貨幣成為必然選項。這在中國古代的兩漢和元朝表現尤甚。

因秦朝苛政后遺癥影響,西漢初期幣值跌落,物價飛漲。文帝時著手穩定幣值和物價,他從獎勵農耕和收縮通貨兩個方面來進行。到景帝時,幣值已趨向穩定,物價呈下降趨勢。西漢末年,王莽專政,亂改幣制,不斷鑄行大面額貨幣,又一次出現通貨貶值、物價暴漲的局面。東漢光武帝在位30多年間,又是穩定幣值和物價的時期,主要是從緊縮政府財政支出和發展農業生產兩個方面入手。東漢末年,再次出現了嚴重的貨幣減重行為,即董卓的“更鑄小錢”,因而又出現了物價狂漲的局面,東漢重蹈西漢滅亡之覆轍。

元初期,發行中統鈔以統一各地的貨幣。由于政府充實準備金,控制紙幣流通量,注意管制物價,使紙幣價值不變,物價曾一度保持穩定,甚至下降。不過20年時間,由于政府改變紙幣政策,紙幣價值逐步下降,物價逐步升高。到了世祖末葉,物價比以前上漲了許多倍,其根本原因是收支不能平衡。海外戰爭費用的激增,加以諸王賞賜,皇室支用等費用的龐大,財政連年入不敷出。到元末順帝時,更是費用大增,政府無限制地發行沒有準備金的紙幣,導致物價暴漲。紙幣貶值成為廢紙,人民拒絕使用,而致物物交易。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在京師1000貫鈔還買不到1斗粟,較之元初漲了1000倍以上。就這樣,元朝由經濟上的崩潰引發政治上的崩潰。

貨幣貶值導致物物交易的,還有古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的君主沒能成功地增加稅收,就利用銅鐵等摻假造幣,降低銀幣中白銀的分量。這樣,用同樣重量的白銀,制造出了更多的銀幣,滿足皇室的開支。公元150年,羅馬帝國銀幣中的含銀量相當于愷撒時代的千分之二;到了公元350年,這一比例已是六千萬分之一了。摻假的銀幣越來越不值錢,便沒有了公信力,商品交換幾乎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態。羅馬帝國一片蕭條,曾經的繁榮宛如過眼云煙。

通貨膨脹就像罌粟花,一些統治者迷戀于它的美麗,卻忘記了誘惑背后的毒性:或者根本沒人在乎其毒性的大??;或者知道它的毒性,卻自信能夠免疫,不惜飲鴆止渴,從而陷入絕境。

猜你喜歡
物物幣值羅馬帝國
在哪只手中
拉丁語在東羅馬帝國消退緣于實際使用需求的減少
羅馬帝國時期埃及地方審判管轄淺析
時空大轉盤·羅馬帝國
對人民幣幣值扭曲的研究與我國進行幣值追趕的必要性
對人民幣幣值扭曲的研究與我國進行幣值追趕的必要性
物物交換
《新羅馬帝國衰亡史》
用“物物”進行交換的餐館
物物交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