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平原北部D1孔第四紀以來的古氣候演化

2024-04-23 04:54張金龍李慶喆潘志龍張歡
西部資源 2024年1期
關鍵詞:古氣候

張金龍 李慶喆 潘志龍 張歡

[摘要]通過恢復、重建河北平原北部第四紀以來的古氣候演化過程,可以科學預測未來氣候演化方向,更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本文在結合D1孔巖石地層和年代地層劃分成果基礎上,通過研究鉆孔沉積物中的孢粉分布規律,進一步將其劃分為3個孢粉組合。研究表明:該區孢粉組合總體以嵩、藜等灌木和草本花粉為主,喬木及蕨類少量,整體表現為稀樹草原植被環境。早更新世時期,區內古氣候具有寒冷干旱向溫和偏干轉變的特點;中更新世時期具有溫涼潮濕的氣候特征;進入晚更新世,區內整體表現為溫涼濕潤的氣候特征。本區的孢粉組合反映的第四紀以來古氣候演化規律與河北平原其余地區古氣候變化規律具有較好的可比性。

[關鍵詞]河北平原;第四紀;孢粉組合;古氣候

隨著近年來各種極端天氣的出現,人們越來越重視氣候問題。第四紀作為與人類活動關系最緊密的時期,對其古氣候演化的探討對于未來的氣候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而孢粉分析作為一種成熟的第四紀古氣候重建和古環境分析方法,因其高靈敏度和準確性等優勢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次研究區所處的河北平原北部區域,受燕山山脈的影響,其氣候變化敏感,環境效應顯著,并且復雜的第四紀沉積物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地質演化信息。雖然前人在河北平原東南部進行了眾多孢粉研究,但是平原北部的研究甚少。而趙勇、石光耀等人雖然通過對大興凸起構造單元上的PGZ05、D1鉆孔進行了年代地層學研究,建立了該單元的第四紀地層格架,但是缺乏孢粉方面的研究。因此通過對鉆孔沉積物中孢粉組合的分析,對于恢復和重建河北平原北部第四紀以來的植被類型和古氣候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

1 區域地質概況

工作區位于河北平原北部,北側緊鄰燕山山脈,地處冀中坳陷東北部的大興凸起、大廠凹陷和寶坻凸起三個構造單元交匯處,本次施工的D1鉆孔則位于大興凸起的北部,夏墊斷裂下盤(圖1)。鉆孔揭示該構造單元自第四紀以來主要以河流相沉積環境為主,地表則主要是由潮白河與?河共同作用形成的沖積、洪積平原,地形相對較平坦,最大高差26m,總體呈北西高、南東低的地勢特點。

D1鉆孔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小石各莊村南(圖1),鉆孔孔口高程19.07m,鉆孔進尺203m,野外共分為176層。鉆機采用旋轉機械鉆,巖芯管直徑110mm,全孔的取芯率大于90%,巖心直徑110mm,取芯率和巖心狀況均滿足地質編錄以及地層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2 鉆孔巖心特征

D1鉆孔位于潮白河附近,鉆孔中的第四紀沉積物的形成與潮白河及其他河流的多期次沖洪積作用的疊加密切相關。該孔的沉積物巖性主要以粘土、粉砂、細砂、中- 粗砂和含礫砂等為主,地層序列自下至上分別為:上新世明化鎮組、早更新世饒陽組、中更新世肅寧組和晚更新世西甘河組(圖2)。其中,明化鎮組為一套棕紅色、棕黃色雜淺灰色曲流河相泥砂質沉積,局部見辮狀河相厚層、巨厚層砂礫沉積。饒陽組下部為黃棕色、灰棕色細砂、中砂夾薄層狀粘土;中部為棕、深棕色粘土、粉砂質粘土夾粉細砂、中砂,常含鈣質結核;上部為淺灰色、綠灰色粉砂、細砂。整體分選及磨圓中等,常發于水平層理、平行層理(圖3)。肅寧組為灰色、棕灰色、棕黃色中細砂、粉砂、粉砂質粘土及淤泥質粘土組合,頂部常含大量鐵錳質結核(圖4)。西甘河組為棕灰色、棕黃色為主的含礫粗砂、中砂、細砂、粉砂以及粉砂質粘土等,粉砂質粘土中常發育大量銹染及鈣質結核,局部潴育化作用強烈。

根據鉆孔中沉積物的顏色、沉積構造以及沉積旋回等特征,并結合鉆孔測井曲線,本文將鉆孔巖心自下至上劃分成了兩套沉積物組合,并進一步劃分為四部分:

沉積物組合Ⅰ(深度153.9~203m):該套沉積物組合主要為洪積扇沉積成因,根據沉積物巖性組合以及測井曲線特征,進一步將該段沉積物劃分為兩部分。下部(深度186.6~203m)為一套棕黃-橘黃色的粉砂和粘土質粉砂巖性組合,視電阻率曲線呈低幅的鋸齒狀。該部分弱固結,具有“硬、脆”的特征,尤其底部的粉砂及粘土質粉砂中發育2套薄層狀的鈣質層,厚度為5~8cm。該段沉積物的顏色及巖性組合整體反映當時為一種干旱暴露的氧化環境,可與洪積扇的扇緣沉積環境進行對比。上部(深度186.6~153.9m)的沉積物以砂為主,粘土夾層較少,主要為一套棕黃-棕灰色的中-細砂、粉砂夾粘土質粉砂的巖性組合,其視電阻率曲線表明該段沉積物具有兩個清晰的沉積旋回,并且單個旋回的視電阻率曲線下部呈箱型、鐘形,而上部呈低幅的鋸齒狀,并且下部沉積物厚度明顯大于上部,與巖心揭示的巖性特征一致。推測該段形成于洪積扇的扇上河道沉積環境。

沉積物組合Ⅱ(深度0~153.9m):該套沉積物組合普遍呈灰色、棕灰色、棕黃色色調,巖性以粗-中砂、細粉砂為主,可見灰色、棕灰色的粘土質粉砂或粘土的夾層,普遍發育侵蝕構造、粒序層理、平行層理和水平層理等沉積構造,“二元結構”特征明顯,為典型曲流河沉積環境的產物。根據沉積物巖性組合以及測井曲線特征,進一步將該段沉積物劃分為兩部分。下部(深度91.4~153.9m)主要為一套灰-淺灰色的中細砂夾淺灰色、棕黃色粉砂、粘土質粉砂和粉砂質粘土的巖性組合,其中粉砂和粘土中常發育細小的鈣質結核。結合該段沉積物巖性和測井曲線特征可進一步劃分為3 個大的沉積旋回,單個旋回的下部巖性以河床沉積的中、細砂為主,上部則以泛濫平原沉積粉砂、粘土質粉砂和粉砂質粘土為主,而視電阻率曲線下部多呈鐘形,上部為低幅鋸齒狀,并且上部厚度遠大于下部,與巖心揭示的巖性特征一致,具有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為較穩定氣候環境下形成的曲流河沉積環境的產物。上部(深度0~91.4m)為一套灰色、棕黃色中、細砂夾淺灰色、棕黃色粉砂、粘土質粉砂和粘土的巖性組合。該段沉積物可進一步劃分為9個沉積旋回,旋回的下部以邊灘沉積的砂為主,上部以漫灘沉積的粉砂、粘土為主,且粉砂質粘土及粘土層中常發育炭質斑點及繡染等現象,部分粘土層具有明顯的潴育化特征。該段視電阻率曲線下部多呈箱形或鐘形,上部呈低幅鋸齒狀,與巖心揭示的巖性特征一致,具有清晰的“二元結構”特征,整體形成于水量充沛、頻繁改道的曲流河沉積環境。

3 測試方法與結果

3.1 測試方法

本次工作從D1孔第四紀沉積物中,共采集了73件孢粉樣品,采集范圍為0~187m,孢粉樣品的巖性主要為灰黃色黏土、粉砂質黏土以及黏土質粉砂。

本次所有的樣品分類整理、孢粉鑒定以及統計等工作,均是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完成的。實驗方法采用目前國際最常用的酸泡- 篩濾法,首先選取適量無污染的樣品放入烘箱內烘干,然后放入瑪瑙研缽中進行研磨、粉碎,粉碎后稱取粉砂- 砂類樣品30~50g,粘土類樣品10~30g。之后在裝有樣品的燒杯中加入一粒石松孢子,再將400ml質量濃度為30%的鹽酸溶液注入孢粉樣品中浸泡三至四天,除去樣品中的碳酸鹽成分,隨后用蒸餾水反復清洗數次至中性后,轉移至塑料燒杯中;用300~400ml質量濃度90%以上的氫氟酸溶液浸泡四至五天,除去樣品中的硅質成分,用蒸餾水清洗數次至中性;用超聲波震蕩過孔徑8μm 篩,篩除小于孢粉體積的顆粒殘渣;離心后置于冰箱內冷藏保存;最后制作固定片和活動片,并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完成鑒定以及數目統計工作。

3.2 測試結果

本次在D1鉆孔中采集的73件孢粉樣品中,僅在40件樣品中獲得150~350 粒不等的孢子花粉粒,平均211粒/樣品,其他33個樣品基本未見到孢粉顆粒,或少量樣品中僅發現零星孢子花粉顆粒,但由于孢粉數量極少,不具有數據統計意義,未計入孢粉譜分析。本次研究總共分析鑒定出51個孢子花粉類型,全部孢子和花粉總數被用來計算每個類型的百分含量。

實驗結果顯示,鉆孔沉積物中的孢粉組合總體以灌木和草本花粉為主,含量為48.85%~95.33%,平均為78.31%。灌木和草本花粉以嵩(Artemisia)、藜(Chenopodi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為主,其他類型還有莎草科(Cyperaceae)、蓼科(Polygonaceae)、菊科(Compositae)、百合科(Liliaceae)、麻黃(Ephedra)等。喬木花粉整體上含量低,僅僅在部分層段的樣品中含量較高,含量變化較大。落葉闊葉樹花粉介于1.08%~30.7%,平均9.48%,以櫟屬(Quercus),榆(Ulmus),胡桃(Juglans),山核桃(Carya),眼子菜科(Podocarpus)等常見。針葉樹花粉介于0%~31.6%,平均9.63%。針葉樹花粉以松屬含量較高為特征,其他針葉樹花粉類型還有鐵杉(Tsuga)、羅漢松(Podocarpus)、落葉松(Larix)、柏科(Cupressaceae)、杉科(Taxodiaceae)等。其他見有少量的濕生蕨類植物孢子以及水生藻類分子,含量0%~10.83%,平均2.57%,蕨類植物孢子主要為水龍骨孢(Polypodiaceae)、鳳尾蕨科(Pterisisporites)和里白科(Gleicheniaceae);水生藻類分子有盤星藻(Pediastrum)、環紋藻(Concentricystis)和雙星藻(Zygnema)。

3.3 孢粉組合劃分

基于孢粉主要組分含量變化,以鉆孔深度為縱坐標,將所有樣品的孢粉屬種含量作為橫坐標,繪制了孢粉譜圖(圖5)。根據孢粉主要種屬沿深度的變化,我們將該孔自下而上劃分3 個孢粉組合,并將孢粉組合Ⅱ進一步劃分為Ⅱ-1和Ⅱ-2兩個亞組合。其特征分述如下:

孢粉組合Ⅰ(深度128.8~186.7m):該組合總體特征以灌木和草本花粉含量較高為特征,平均占67.33%,針葉類花粉含量居次,平均占20.8%。落葉闊葉類花粉含量較少,平均占9.16%。灌木和草本花粉以蒿(Artemisia)(平均17.53%)、藜(Chenopodiaceae)(平均21.11%)為主。禾本科(Gramineae)較低,平均僅8.83%。其他類型還有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百合科(Liliaceae)、麻黃(Ephedra)、香蒲(Typha)等。針葉樹花粉以松屬含量占絕對優勢,平均15.66%。同時見少量鐵杉(Tsuga)、落葉松(Larix)、柏科(Cupressaceae)和杉科(Taxodiaceae)。落葉闊葉樹花粉以榆(Ulmus)(平均4.75%)最多,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花粉(平均1.7%)居次,此外見極少量的櫟屬(Quercus)、山核桃(Carya)、胡桃(Juglans)等。蕨類孢子平均僅見2.72%.主要為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平均1.1%)和里白科(Gleicheniaceae)(平均1.14%),未見藻類分子。

孢粉組合Ⅱ(深度43.75~128.8m):與上一組合相比,本組合以灌木和草本花粉含量明顯增加(平均86.48%)而針葉類花粉含量顯著降低(平均6.06%)為特征。落葉闊葉類花粉含量略微降低.平均占5.76%。灌木和草本花粉仍然以蒿(Arte-misia)(平均23.68%)、藜(Chenopodiaceae)(平均22.9%)為主,且均較上一組合略增加。禾本科(Gramineae)(平均16.75%)和菊科(Compositae)(平均12.53%)均較上一組合明顯增加。出現極少量狐尾藻(Myriophyllum)和唇形科(Labiatae)花粉。針葉樹花粉仍以松屬含量占絕對優勢(平均5.58%),但較上一組合明顯降低。其他針葉樹花粉類型如鐵杉(Tsuga)、羅漢松(Podocarpus)、落葉松(Larix)和柏科(Cupressaceae)均上一組合略微降低,落葉闊葉樹花粉仍以櫟屬(Quercus)(平均1.37%)、榆屬(Ulmus)(平均2.83%)為主,且榆屬花粉含量較上一組合合降低,此外還見少量的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山核桃(Carya)、胡桃(Juglans)、椴屬(Tilia)、榛屬(Corylus)等。蕨類孢子較上一組合略低,平均僅見1.71%,且未見藻類分子。其中喜濕潤的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明顯降低,平均0.52%。本文根據該孢粉組合中孢粉的整體變化趨勢,進一步劃分為孢粉亞組合Ⅱ-1(深度91.4-128.8m)和孢粉亞組合Ⅱ-2(深度43.75-91.4m)。

孢粉組合Ⅲ(深度0~43.75m):該組合灌木和草本花粉含量再次減少(平均70.44%),而落葉闊葉類花粉含量迅速增加,平均16.2%。針葉類花粉含量較少,平均占9.36%。灌木和草本花粉以蒿(Artemisia)(平均18.5%)、藜(Chenopodiaceae)(平均19.06%)、禾本科(Gramineae)(平均15.59%)占優勢,且均較上一組合略微降低。菊科(Compositae)(平均3.9%)和麻黃(Ephedra)(平均1.94%)較上一組合減少,此外還含有少量莎草科(Cyperaceae)、百合科(Liliaceae)、香蒲(Typha)等,較上一組合略微增加。落葉闊葉樹花粉以榆(Ulmus)(平均9.42%)最多,較上一組合明顯增加。櫟屬(Quercus)、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山核桃(Carya)、胡桃(Juglans)等均見少量。針葉樹花粉以松屬含量較高為特征,平均7.73%,較上一組合略微增加。同時見少量鐵杉(Tsuga)、落葉松(Larix)、柏科(Cupressaceae)和杉科(Tax-odiaceae)。蕨類孢子和藻類分子較少,平均僅占4.01%,但較上一組合明顯增加,以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平均1.24%)和雙星藻(Zygnema)(平均1.17%)為代表,其他還見有極少量鳳尾蕨科(Pterisisporites)、里白科(Gleicheniaceae)、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蚌殼蕨科(Dicksoniace-ae)、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以及環紋藻(Con-centricvstis)。

4 討論

植被的生長和發育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通過對孢粉組合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恢復和重建古環境。本文通過對D1鉆孔孢粉組合的研究,初步重建了河北平原北部第四紀以來的植被類型以及古氣候演化規律。

上新世末期-早更新世初期,孢粉組合Ⅰ中含量較高的灌木和草本花粉驟然降低,反映出當時向寒冷干旱氣候轉變的特征。在進入早更新世后,孢粉亞組合Ⅱ-1中的蒿、藜等灌木-草本花粉含量明顯增加,而針葉類花粉含量顯著降低,如松、鐵杉、羅漢松等,其次可見少量以櫟屬、榆屬等為主的落葉闊葉樹花粉和蕨類及喜濕的水龍骨科等。上述孢粉組合反映早更新世時期區內氣候經歷了由寒冷干旱到溫和偏干轉變的特點。

中更新世時期,孢粉亞組合Ⅱ-2 中蒿、藜等灌木-草本花粉,松、鐵杉等針葉類花粉,蕨類以及喜濕的水生藻類等,含量均比亞組合Ⅱ-1 略高,由此推斷該時期區內氣候整體具有相對溫涼潮濕的特征。

晚更新世,孢粉組合Ⅲ中以蒿、藜、喬本等為主的灌木-草本花粉和以松屬為主的針葉類花粉含量減少,以榆屬為主的落葉闊葉類花粉含量迅速增加,同時喜濕潤的蕨類和水生藻類植物也有所增加,總體反映了當時一種溫涼濕潤的氣候特征,與呂可欣等人的認識具有可比性。

綜上所述,D1鉆孔中孢粉的組合特征指示,區內整體為疏林草原植被類型,以灌木和草本植物含量占優勢,其次為水生濕生植物、木本植物,此外見少量喜濕潤的蕨類植物及水生藻類植物。自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氣候波動較大:區內氣候具有寒冷干旱到溫和偏干→ 溫涼潮濕→ 溫涼濕潤的變化趨勢。這與前人關于河北平原第四紀以來的植被組合與古氣候演化較一致。

5 結論

(1)據大興凸起構造單元之上的D1 鉆孔揭示,鉆孔中的孢粉可劃分為3 個孢粉組合,總體反映該區為疏林草原植被類型。

(2)早更新世時期,研究區為寒冷干旱向溫和偏干轉變的氣候環境;進入中更新世,整體具有溫涼潮濕的氣候特點;晚更新世以來氣候逐漸向溫涼濕潤轉變。

猜你喜歡
古氣候
準噶爾盆地阜康凹陷侏羅系石樹溝群古氣候分析
中國北方煤層自燃產物
湖泊沉積物有機碳同位素的古氣候指示意義
綜述黃土中陸生蝸牛殼體化石的種屬組合對古氣候研究的應用
碳酸鹽巖碳氧同位素與古氣候古環境
全有機穩定碳同位素在我國湖泊沉積物研究中的應用
日本南海海槽IODP C0004C巖芯樣品熱釋光信號特征及其對古氣候變化的響應
南日群島東部海域巖芯沉積物有機碳含量和δ13CTOC值的變化特征及古氣候環境意義
中全新世以來杭州灣古氣候、環境變遷及對良渚文化的可能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