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小學美育模式與特點

2024-04-23 13:33史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美育北京市藝術

編者按

近期,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這是《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延續、深化和推進。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進一步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是當前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工程。在此背景下,如何著力破解當前學校美育改革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值得思考和探索。本期,本刊聚焦“中小學美育改革的新樣態”,邀請首都師范大學的史紅教授分享北京市中小學在美育方面的創新模式與亮眼特點,并呈現以海淀區為代表的區域層面的探索和三所北京市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的實踐。

美育是凈化靈魂、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想象、提升境界、健全人格的教育。美育使人性更為完整、心理更為和諧、生存更為幸福。北京市從民族偉大復興、強國人才培養、美麗北京建設的高度去認識美育,以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為目標,以服務首善之區發展為主導,推動學校美育內涵式發展,逐漸形成了創新模式與亮眼特點。

1.三個建立:建立基礎性、長遠性、發展性的美育體系

建立戰略。北京把學校美育納入首都城市發展整體戰略中去考慮,進行頂層設計、統一規劃與有效實施。具體表現為,以“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為主導思想,推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和藝術展演“四位一體”深度融合;以“新時代、新課程、新發展”思路進行美育改革,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建立機制。為了落實主體責任,北京市70%的中小學設有美育副校長,落實了美育行政管理的領導責任。在管理機制上,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規范,市級與區級的管理體系完備。在評價機制上,北京市在美育評價內容、標準、方式、程序等方面進行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學藝術素養評價標準》,東城區革新里小學、171中學、景山學校等13所中小學首批試點開展了對學生藝術素養的評價工作。在反饋機制上,北京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年開展中小學校美育調研,開發了“北京學校美育工作調研系統”,獲得了近百萬份的美育數據,完成《北京市學校美育年度報告》,使北京市成為全國唯一進行全覆蓋、常態化美育調研的城市。在監督機制上,北京市出臺了中小學校美育工作督導評估方案,構建起以“素質教育督導評估方案+德智體美勞全要素督導評估標準”為內容的“1+N”學校督導制度標準體系,在昌平、大興、密云等區試點。

建立平臺。北京市強化學生的美育實踐,將藝術活動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逐漸打造了學生藝術活動品牌?,F有126個中小學生“金帆藝術團”,包含舞蹈、器樂、戲劇、聲樂等門類;89個“金帆書畫院”,包括美術、書法兩類。這兩類高水平藝術社團不僅代表了首都美育的最高水平,也為推動全市中小學美育實踐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成為北京美育的窗口和名片。北京多年堅持舉辦北京學生藝術節、國際青少年藝術周、“國戲杯”戲曲大賽等藝術盛會,它們已成為全市學生藝術活動的展演平臺?!懊褡逅囆g進校園”“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覆蓋了所有大中小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還設有“藝術經典觀賞計劃”“農村觀賞計劃”,并為該項活動每年投入3000萬元,持續10多年,演出場次近萬場,近800萬人次觀看。

2.三個浸潤:全面浸潤學校受教者、施教者與美育環境

浸潤學生。美育以“寓教于樂”教學方式進行系統性知識浸潤,以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進行體驗性浸潤。從美育普及、美育啟蒙、藝術潤養、素養提升、藝術展現到全面發展,是浸潤學生的進階梯度?;A儲備、核心素養、特色培育、自主發展形成浸潤學生的不同維度。對學生的浸潤,具體有美與道德結合的潤德;美與內在心理、個性靈美結合的潤心;美與習慣素養、人生發展結合的潤生。北京市讓美育陽光沐浴全體學生,建立了“看、進、演、賽”相結合的美育實踐環節,以及班級、年級、校級、區級、市級群體性展示交流鏈條。例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1﹢X課程體系,橫向打通學科,縱向貫通學段,形成橫縱聯合的主題課程群,實現了美育貫穿的“五育”融合教育實踐。

浸潤教師。教師質量是美育質量的保障,北京市通過多種渠道提升藝術教師素養。北京市現有中小學藝術教師12800余人,音樂、美術教師均占總數的40%左右,本科學歷教師占比77%。在職稱制度改革上,北京市將舞蹈、書法等藝術教師職稱按照單獨序列進行評定,改變了藝術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共同評定職稱的現狀,極大地調動了藝術教師的積極性,評定出了音樂、舞蹈特級教師。北京市注重開展藝術學科骨干教師培訓,舉辦中小學藝術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與技能展示活動,構建“專家-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專業教師”五級師資梯隊,搭建藝術教師的“學、教、研、訓”一體化平臺,打造“校-區-市”三級藝術教師研學共同體。面向師范類專業學生,北京高校開設了美育課程,如首都師范大學針對師范生開設了“美育輔修專業”,并發展至招收美育碩士、博士。同時,北京鼓勵教師本人建立儀表美、語言美、教態美、人格美的審美形象,成為美的使者和美育的執行者,高度審美化的育人隊伍逐漸形成。

浸潤校園。北京市全面建設美育育人環境,把美育融入校園生活全方位,形成美育生態。北京有370所“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它們以優質美育為品牌開展工作,在師資力量、物質條件、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方面成績顯著,學校美育普及程度較高,重視美育實踐活動。有的學校以晨間音樂、升旗音樂、戶外音樂、靜校音樂貫穿校園活動,潤澤學生生命與心靈;有的學校通過校園廣播的形式,把關于美的故事、美的生活、美的藝術娓娓道來,讓學生感悟美的真諦;有的學校采用雕塑、壁畫等形式,在校園、圖書館、教室等,突出學校文化特色。同時對學校標識、辦公用品、校服等進行統一設計,處處體現對美的追求。

3.三個注重:注重美育的質量、均衡與特色

注重質量。美育的主渠道是課堂,重要載體是課程。北京市積極支持中小學構建美育課程體系,推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美育教學質量。城鎮及近郊區學校音樂、美術開課率達到100%,農村地區平均達到90%以上。小學生平均每周能接受6.4課時美育,高于國家規定義務教育階段藝術類課程占總課時的9%-11%的課時數。初中藝術課程占義務教育階段總課時的32.9%,也高于國家規定20%的課時數。近半學生參加各類藝術社團。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普及五線譜,約80%中小學生掌握了音樂演唱和演奏技能。北京市構建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和藝術展演“四位一體”深度融合的學校美育體系。北京市實施科研先行、美育智庫領航的計劃,由不同層級的科研機構組織,如市級的“北京學校美育研究中心”,區級的“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美育研究中心”、校級的“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等,形成了高水平跨學科名師組成的多維研究共同體。同時,整合美學、教育學等學科資源,加強美育基礎理論建設,開展“中小學藝術療愈專項研究”等。每年進行學校美育科研論文征集評選,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運用,促進教學經驗交流與成果分享。

注重均衡。北京市注重薄弱郊區、薄弱群體、薄弱學校的美育發展需求,面向所有學生提供優質均衡的美育。順義、昌平、密云、延慶四個區為全國農村地區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區。北京市積極調動21所高校、11個藝術院團與協會等支持小學體育美育發展,這一“高參小”項目共開設600門課程,組織約20000名教師參與到164所小學中,受益學生超過40萬。北京市教委采取措施,開展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在遠郊區實施了“農村教師特崗計劃”,按照每年招收300名教師的額度,對藝術學科教師進行補充,現已公開招聘千名音樂、美術教師補充到郊區專業教師隊伍之中。

注重特色。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體現北京的文化與藝術。北京市組織編寫了首套京劇地方教材《快樂學京劇》,以劇目為載體,以行當為主線,以視聽為手段,多種表現形式介紹京劇,推進“京劇進中小學課堂”。例如,中關村第一小學“小梅花”京劇團,將語文教學與京劇表演相結合,創作了《小馬過河》原創童話京劇。北京鼓勵研發具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特色與紅色資源相關的地方課程教材,以及促進學生認識北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材。例如,海淀區已有幾十所學校開設了與“三山五園”相關的主題課程,并通過生態美育等不同實踐活動,形成地方特色課程。

4.三個賦能:利用關鍵因素,賦予美育更強與更大推動力

技術賦能美育。數字技術作為現代化數字工具,可以創新美育教研與課堂新模式,將藝術經典內容及線上云課程進行整合,使學生在線上學習藝術相關知識、基本技能。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地方平臺,北京開發并持續更新上線優質美育數字教育資源。海淀區利用“智慧教育云中樞”,搭建海淀區學校美育資源庫及治理平臺,實現對美育資源的共享與治理,包括優秀社團、重點項目、重大活動、藝術展演、美育調查,以及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學生學業成長檔案記錄、管理與數據共享,提升海淀美育治理水平。北京市教委與“央博”數字平臺聯合啟動“共建美育資源庫”項目,以“線上+線下”的矩陣模式,聚集博物館資源,通過名師進課堂、美育課程包、跟著課本游覽博物館等線上線下活動,給予學生沉浸式審美體驗。它以博物館為接口,充分挖掘博物館中承載的藝術內容,形成龐大的資源庫,并為學校所用;同時以博物館為出口,充分挖掘學生活動影像資料,利用“央博”平臺進行廣泛傳播。

社會資源賦能美育。北京動員社會力量全面參與美育,支持學校美育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高等學校、國家大劇院等文化機構和中央芭蕾舞團等藝術團體及藝術家工作室在中小學建立教育基地等,形成社會、學校的育人合力。北京市教委與國家大劇院舉辦“美育芳草”青少年藝術節,把“歌、樂、舞、劇、戲”以及“藝術課”“藝術主題展”等形式納入藝術節,近6000名學生登上大劇院舞臺,約38000人次參與演出觀摩。北京將10%的課程內容搬出校園,加強社會藝術場館審美體驗。西城區學校在西便門城垣遺址公園開展“自然筆記”生態美育活動;昌平區中小學舉辦了“燕京八絕”“北京毛猴”等非遺美術夏令營;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運用新技術把優質展覽和館藏轉化成美育教學資源,打造沉浸式博物館美育課程,并發起“博物館中小學美育課程創新獎”。

創新賦能美育。北京在全國率先試水大中小幼美育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海淀區成立了“幼兒園美育建設共同體”。中央芭蕾舞團與育才學校開啟合作辦學模式,成立“中央芭蕾舞團舞蹈學?!?,標志著“以團帶校、團校合一”的創新。北京在美育教學模式上,進行跨學科結合與滲透的創新探索,如數理化中表現的審美因素。有的學校突破“詩樂舞”學科局限,修改線型思考模式,從多維度去進行美育創新,實現跨學科教學。北京還鼓勵學校排演原創音樂劇、舞劇、話劇,以及與語文結合的課本劇、與英語結合的英語戲劇等。

可以說,北京以創新為動力,以活動為載體,以教師隊伍為關鍵,率先進行美育浸潤,打造了首都美育生態,成為全國學校美育聳立的高峰。

猜你喜歡
美育北京市藝術
北京市:發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點》
北京市豐臺區少年宮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紙的藝術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因藝術而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