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朝元氏家族與外戚婚姻考

2024-04-23 11:29陸路
江漢論壇 2024年4期
關鍵詞:外戚家族婚姻

摘要:元氏作為北魏、東魏、西魏的皇族,其婚姻對當時社會政治影響甚大,婚姻是元氏籠絡胡族各部族及漢族士族以加強統治的工具,外戚是元氏統治的重要力量,成為外戚的家族往往通過親上做親的婚姻,讓元氏與家族成員繼續通婚,以延續家族地位?,F可知元氏與外戚家族婚姻約63樁,占現可知北朝元氏家族424樁婚姻的15%,雖然婚姻總數不如元氏與胡族和漢族士族間的婚姻,但因外戚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與外戚間的通婚自然也是元氏家族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氏強大時期,外戚通過婚姻依附于元氏、并以此擴大自己家族的影響力,當元氏統治衰落時,權臣控制朝政,再通過婚姻成為外戚,進一步掌控元氏家族。元氏與外戚權臣間婚姻的考索可為元氏外戚家族、元氏與外戚間關系、北朝政治等研究提供相關學術視角和研究資料。

關鍵詞:北朝;元氏;家族;外戚;婚姻

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北朝元氏文學家族研究”(2018BWY02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漢魏六朝詩地理考”(19FZWB056)

中圖分類號:K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24)04-0108-06

元氏與外戚通過婚姻建立了盤根錯節的關聯,元氏強大時期,外戚通過婚姻依附于元氏、并以此擴大自己家族的影響力;當元氏統治衰落時,權臣實際控制了元氏家族,但元氏畢竟還是名義上的皇室,權臣需要通過婚姻彰顯家族與皇室的關系,并以此進一步掌控元氏家族。北齊、北周、隋代時期元氏雖不是皇族,但作為舊皇族,新朝亦愿意與之通婚。和外戚的婚姻,與元魏朝政、民族關系等直接關聯,所以對外戚與元氏婚姻的考索,實際是元氏家族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為北朝政治等研究提供相關的資料。

一、北朝元氏與外戚權臣間的婚姻

1. 遼西常氏(1):文成帝以乳母常氏有保護功,尊為皇太后,常氏弟喜封燕郡公?,F可知與常氏婚姻4樁:(1)文成帝子齊郡王元簡納燕郡公常喜女(《魏書》卷20《文成五王傳·齊郡王簡》)(2)。(2)齊郡王簡子元祐納遼西獻公澄曾孫、遼西公常囧之季女常季繁。常太后兄英封遼西公,祖澄封遼西獻王,常冏未見史籍記載,約為常英世子襲爵遼西公(《常季繁墓志》)?!段簳贰侗笔贰方晕囱猿L蠹易鍨檫|西人,據《常季繁墓志》,本河內溫縣人,永嘉之末,乃祖避地,遂居遼西郡之肥如縣焉(3)??譃槌J献鹳F后偽托。因文成帝追尊常氏,故其子、孫皆有與常氏通婚者。(3)宣武帝時殿中將軍常季賢兄朝請常某娶道武帝玄孫、河南王曜曾孫武昌王元鑒妹。(4)殿中將軍常季賢娶洛州刺史元拔女(《魏書》卷93《恩幸傳》)(4),常某郡望未詳。疑常季賢與常季繁為兄妹行,元氏,洛州刺史元拔女,明元帝孫、樂平王丕子名拔,《魏書》卷17《明元六王傳·樂平王丕》言拔“襲爵。后坐事賜死,國除”,大約常季賢妻之父即此元拔。元拔還曾為統軍(《魏書》卷19《景穆十二王傳·南安王楨》)(5)、彭城鎮將(《魏書》卷27《穆崇傳》)(6)等。

2.梁國李氏:梁國李氏因李方叔、李峻封頓丘王,李氏入魏初居頓丘,頓丘衛國縣原有李氏家族等原因而改郡王為頓丘衛國(7)?,F可知與元氏婚姻5樁,主要有二支:劉宋濟陰太守李方叔一支:(1)文成帝以李方叔女為后,即元皇后,李氏兄弟峻、誕、嶷、雅、白、永皆歸北魏(《魏書》卷13《皇后傳》)(8)。(2)獻文帝孫(北海王詳子)元顥納李峻孫、頓丘公李奇女元姜(《元顥妻李元姜墓志》)(9)。(3)常山王遵玄孫元逸納文成李皇后弟嶷子彭城文烈公李平女,生元悛(《元悛墓志》)(10)。(4)陽平王熙玄孫元爽納彭城文烈公頓丘李平女(《元爽墓志》)(11)。曾仕于南朝的李超一支:(5)景穆帝子陽平王拓跋新成納宋龍驤將軍、哲縣侯李超女(《拓跋新成妃李氏墓志》)(12)。李超與李方叔約為同宗。

3.中山李氏:現可知與中山李氏婚姻有2樁:(1)太武帝妹武威長公主先為沮渠牧犍妻,后又歸南郡公中山李蓋(《魏書》卷83《外戚傳》)(13)。(2)獻文帝以南郡王李惠(李蓋子)女為后(《魏書》卷13《皇后傳》)(14)。中山李氏是趙郡李氏的分支。

4.長樂馮氏:現可知與長樂馮氏婚姻約24樁:(1)太武帝拓跋燾以北燕王馮弘(字文通)女為昭儀,馮文通即馮跋弟。(2)文成帝拓跋浚以馮弘子遼西郡公馮朗之女為后,即文明太后,馮太后為馮昭儀侄女(《魏書》卷13《皇后傳》)(15)。(3)馮太后兄扶風武懿公熙尚景穆帝女博陵長公主。(4)馮熙長子誕,與孝文帝同歲,尚孝文帝妹樂安長公主(《魏書》卷83《外戚傳》)(16)。(5)馮熙女適孝文帝,即幽皇后大馮,初為昭儀。(6)大馮妹小馮先為孝文帝皇后,后孝文帝廢之,以昭儀大馮為皇后(《魏書》卷13《皇后傳》)(17)。據《元悅妻馮氏季華墓志銘》,馮氏為燕昭文王道鑒(弘)玄孫,宣王朗孫,扶風(此為馮季華墓志所記,《魏書·外戚傳》馮熙為京兆郡公)武公熙第八女,兄司徒、長樂元懿公誕(字思政),長姊為南平王妃,第二、三姊為孝文帝后,第四、五姊為孝文帝昭儀,第六姊為安豐王妃,第七姊為任城王妃。(18)(7)《馮季華墓志》但言馮熙長女適南平王。此南平王為誰?南平王元霄與景穆帝同輩,元霄子元纂、元倪與馮熙和景穆帝女博陵長公主夫婦同輩,元纂子伯和襲爵南平王,伯和謚曰哀王,可見早卒,且無子,以元纂弟倪子(字仲囧)襲爵南平王,《元倪墓志》未言其子情況,且倪卒時僅八歲,故更不可能列元妻,《元墓志》亦未言其妻情況,元正與馮熙女同輩,結合《馮令華墓志》其長姊為南平王妃,可知馮熙長女大約適南平王。(8)馮熙一女為孝文帝昭儀。(9)馮熙另一女亦為孝文帝昭儀。(1 0)《馮季華墓志》但言馮熙七女為任城王妃,據《元延明妻馮氏墓志》,可知此馮氏適文成帝孫、安豐王猛子元延明(19)。(1 1)馮熙一女適景穆帝孫、任城王云子元澄,元澄妃名令華(《元澄妃馮令華墓志》)(20),元澄納馮熙女,則與馮誕同輩。(1 2)景穆帝曾孫、南安王楨孫元融弟竫妻馮氏,昌黎王熙女、南平王誕妹(《元舉墓志》稱馮氏為熙第三女(21),則難以憑信,魯才全以為元竫妻之年歲,比馮熙第五女馮令華還小,當并非其第三女(22)。(1 3)明元帝玄孫、樂安王范曾孫元悅娶馮熙女,季華為馮熙第八女(《元悅妃馮季華墓志》)(23),據其名可知為馮熙最小女。(1 4)馮熙不止八女,景穆曾孫、南安王楨子元誘納馮太后兄武懿公熙女(《元誘妻馮氏墓志》)(24)。(1 5)景穆帝曾孫、城陽王長壽孫元顯魏納武懿公馮熙女(《元顯魏墓志》)(25)。(1 6)獻文帝孫、高陽王雍子元端納燕州使君第二女長樂馮氏(26)。燕州使君約為馮熙兄弟輩。(1 7)彭獻文帝孫、彭城王勰女光城縣主元楚華適馮誕子馮顥(《元勰妻李媛華墓志》)(27)。(1 8)元澄子元彝亦娶馮氏(《元彝墓志》)(28),元彝妻馮氏當與馮誕子馮穆、馮顥等同輩。此馮氏為元澄妻馮令華侄女,元彝、馮氏為表兄妹。魯才全以為即《北史》卷14《后妃傳》之馮娘,初為任城王妃,后適爾朱隆,之后為高歡所納(29),今從魯說。(1 9)元顯魏與馮熙女所生長女元孟容適馮熙孫女馮孝纂(馮誕弟馮聿之子,《元顯魏墓志》),馮孝纂與元孟容為表兄妹。(2 0)景穆帝曾孫、京兆王子推孫元液妻長樂馮氏,馮熙子給事中次興女(《元液墓志》)(30)。(2 1)獻文帝孫、趙郡王干世子元謐納馮會,祖馮熙,父尚書、東平公馮修,修為誕弟(《元謐妻馮會墓志》)(31)。(2 2)元延明第三女元智光適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馮昕,馮昕祖父昌黎王熙,父平北將軍、相州刺史興(《馮昕妻元智光墓志》)(32)。(2 3)昭成帝曾孫、常山康王長孫文獻公元暉之女元氏適直閣將軍、輔國將軍長樂馮邕(《馮邕妻元氏墓志》)(33),馮邕當亦為馮太后家族成員,事跡未詳。(2 4)昭成帝子清河王紇根之后晉昌王元翌孫女適周臨高縣開國公第三子隋開府儀同三司平寇縣開國公馮?。ā洞筇乒孰S開府儀同三司平寇縣開國公馮君(?。┠怪尽罚?4)。元氏與馮氏婚姻,始于太武帝時,極盛是在獻文、孝武帝時期。孝文帝賜死馮幽后(大馮)之后,馮氏的勢力逐漸衰弱,元氏與馮氏婚姻大致亦衰于此,從年齡上看,只有6樁婚姻(18—24)是在宣武帝及其后。

5.高麗高氏:現可知與高麗高肇家族婚姻約8樁:《魏書》卷83《外戚傳》:“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之兄也。自云本勃海蓨人,五世祖顧,晉永嘉中避亂入高麗。父飏,字法修。高祖初,與弟乘信及其鄉人韓內、冀富等入國,拜厲威將軍、河間子,乘信明威將軍,俱待以客禮,賜奴婢牛馬彩帛。遂納飏女,是為文昭皇后,生世宗。飏卒。景明初,世宗追思舅氏,征肇兄弟等。錄尚書事、北海王詳等奏:‘飏宜贈左光祿大夫,賜爵渤海公,謚曰敬。其妻蓋氏宜追封清河郡君。詔可。又詔飏嫡孫猛襲勃海公爵,封肇平原郡公,肇弟顯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始世宗未與舅氏相接,將拜爵,乃賜衣幘引見肇、顯于華林都亭。皆甚惶懼,舉動失儀。數日之間,富貴赫弈。是年,咸陽王禧誅,財物珍寶奴婢田宅多入高氏。未幾,肇為尚書左仆射、領吏部、冀州大中正,尚世宗姑高平公主,遷尚書令。肇出自夷土,時望輕之?!保?5) “自云本勃海蓨人”“肇出自夷土,時望輕之”則時人以其為高麗人而輕之,并不相信他自己說的出自渤海高氏高門士族。(1)孝文帝納高飏女高照容為貴人,生宣武帝,宣武帝即位追尊為文昭皇太后(《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36),高氏又生廣平王懷、長樂公主瑛(《北史》卷13《后妃傳》)(37)。大約因他們自稱是渤海高氏,故宣武帝追賜外祖父高飏渤海公。(2)高飏子肇尚獻文帝女、平陽公主,平陽公主卒(《魏書》卷82《常景傳》)(38)。(3)高肇又尚獻文帝女、宣武帝姑高平公主。因為宣武帝舅舅的關系,高肇成為宣武一朝的權臣。(4)高飏嫡孫、高皇后兄琨子猛襲爵渤海公,稱渤??ら_國公,高猛尚孝文帝女、宣武帝同母妹長樂長公主(《高猛妻元瑛墓志》)(39),猛與長樂為表兄妹。(5)宣武帝納孝文帝高皇后兄高偃女為貴嬪,及于順皇后卒,而立高氏為后(《魏書》卷13《皇后傳》)(40),宣武帝與高氏為表兄妹。(6)齊郡王簡子元琛納宣武帝高皇后妹為妃(《魏書》卷20《文成五王傳河間王若》)(41)。(7)獻文帝孫、趙郡王干子元諶納使持節、鎮東將軍、幽瀛二州刺史、衛尉卿惠公渤海高信女,生元煥(《元煥墓志》)(42),高信史無記載,宣武帝與元諶為從兄弟,據高肇娶孝文姐妹,孝文娶高肇妹,宣武及其妹與舅家子女的婚姻,可推斷高信亦為高肇家屬,大約是高肇兄弟行,其女與元諶為表兄妹。(8)安定王燮納高麗高氏,《魏書》卷21《獻文六王傳·北海王詳》:“詳又蒸于安定王爕妃高氏,高氏即茹皓妻姊?!斨踅?,乃以蒸高事告母。母大怒,詈之苦切,曰:‘汝自有妻妾侍婢,少盛如花,何忽共許高麗婢奸通,令致此罪。我得高麗,當啖其肉?!保?3)《魏書》卷93《恩幸傳·茹皓》:“皓娶仆射高肇從妹,于世宗為從母?!保?4)北海王詳曾與安定王燮妻高氏私通,其為高麗高氏。安定王燮為景穆帝孫、北海王詳為景穆帝曾孫獻文帝子,則高氏為元詳堂嬸。茹皓妻為高肇從妹、宣武帝從母,則元燮妃高氏亦為高肇從姊(妹)。元氏與高麗高氏的婚姻始于孝文帝時期直至孝武帝時期,伴隨北魏后期。

6.安定胡氏:現可知與安定胡國珍家族婚姻約8樁:(1)宣武帝以司徒安定胡國珍女充華為后,生孝明帝(《魏書》卷13《皇后傳》)(45)。(2)江陽王繼子元乂妃胡充華妹玄輝(《元乂妃胡玄輝墓志》)(46)。(3)清河王懌女長安縣公主(據《元邵建墓志》字孟蕤,長安長公主)適胡國珍子平涼郡公祥(《魏書》卷83《外戚傳·胡國珍傳》)(47)。(4)清河王懌子元亶納胡國珍兄真子臨涇孝穆公寧之女,生元寶建(《元寶建墓志》)(48),生孝靜帝元善見(《魏書》卷12《孝靜帝紀》)(49)。(5)元亶弟元邵妻胡國珍兄真之子濮陽縣開國公僧洸女(《元邵墓志》)(50)。(6)孝明帝以胡太后從兄臨涇孝穆公寧弟冀州刺史盛女為后(《魏書》卷13《皇后傳》)(51)。(7)獻文帝子趙郡王干之子元謐娶胡太后從女(《魏書》卷21《獻文六王傳·趙郡王干》)(52)。(8)獻文帝子北海王詳之子元頊娶胡氏女(《元頊墓志》)(53)。元干、元詳為兄弟,元謐、元頊為從兄弟,為了鞏固家族地位胡太后多令元氏宗室娶胡氏女,元謐娶胡太后從女,則元頊之胡妃約亦為胡太后家族女。

7.鮮卑化的高氏:現可知與高歡家族婚姻約6樁:(1)孝武帝元修以高歡長女為后(《北史》卷13《后妃傳上》)(54)。(2)高歡子高澄納北魏孝武帝元修女、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姊馮翊長公主為妃(《元寶建墓志》)(55),高洋建立北齊,尊高澄為文襄帝、尊元妃為文襄后。(3)高歡弟趙郡王御史中尉高?。ㄗ钟缹殻┮晕盒⑽涞墼廾萌A陽長公主元季艷為妃(《高樹生墓志》(56)、賀鑄《題華陽公主碑》(57))。(4)孝靜帝以高歡第二女為后(《魏書》卷13《皇后傳》)(58)。(5)臨懷王譚(太武帝子)孫元淵第三女沙彌適高歡從兄子陽州公高永樂(《高永樂墓志》(59)、《高永樂妻元沙彌墓志》(60))。(6)昭成帝玄孫常山王陪斤之曾孫元綸納北齊上黨王高寶嚴女為妻(《元綸墓志》)(61)。

8.宇文泰家族:現可知與宇文泰家族婚姻約6樁:(1)孝文帝孫女、廣平王懷女、孝武帝元修妹為宇文泰妻。(2)孝文帝孫、京兆王愉子元寶炬即西魏文帝,寶炬第五女胡摩適元修妹之子宇文覺即北周孝閔帝,“初封平原公主,適開府張歡。歡性貪殘,遇后無禮。帝殺歡,改封后為馮翊公主,以配周文帝。生孝閔帝。魏大統十七年,薨。恭帝三年十二月,合葬成陵。孝閔踐阼,追尊為王后。武成初,又追尊為皇后。孝閔皇后元氏,名胡摩,魏文帝第五女也。初封晉安公主。帝之為略陽公也,尚焉。及踐阼,立為王后?!保ā侗笔贰肪?4《后妃傳下》)(62)元寶炬與宇文泰妻(即元修妹)為從兄妹,寶炬女與宇文覺為從表兄妹。(3)孝文帝子京兆王愉孫西魏廢帝元欽以宇文泰女為后(《北史》卷13《后妃傳上》)(63)。(4)景穆帝子汝陰王天賜之孫元均仕于西魏,元均子矩西魏時封南平縣公,矩妹適宇文泰侄宇文護(《北史》卷17《景穆十二王上·汝陰王天賜》)(64)。(5)北周宣帝宇文赟以元氏宗室開府元晟女為后(《北史》卷14《后妃傳下》)(65)。(6)景穆帝子任城王云曾孫北周濟北郡開國公元迪子法力聘北周晉國公宇文護女(《元迪妻周(宇文)宣華墓志》)(66)。

附:元氏婚姻對象中姓氏之族屬或郡望不清者19樁:

1.李氏(2樁):(1)文成帝納李夫人,生安樂王長樂(《魏書》卷18《太武五王傳》(《魏書》卷18《太武五王傳》)(67)。(2)廣平王懷娶李氏生元修即孝武帝(《北史》卷5《魏孝武帝紀》)(68)。

2.馬氏(1樁):元融長子景哲女元嬤耶適處士馬公瑾(《元嬤耶墓志》)(69)。

3.王氏(2樁):(1)元羽娶王氏,生節閔帝元恭(《魏書》卷11《廢出三帝紀》)(70)。(2)拓跋濟繼妻靈州永豐郡君王氏(《拓跋濟墓志》)(71)。

4.尹氏(1樁):明元帝尹夫人生永昌莊王?。ā段簳肪?7《明元六王傳》)(72),據《元和姓纂》,天水、河間、樂城皆有尹氏(73),未知明元帝尹夫人是何郡望之尹氏。

5.舒氏(1樁):太武帝納舒椒房生東平王翰(《魏書》卷18《太武五王傳》)(74)。

6.崔氏(2樁):(1)景穆帝孫、濟陰王小新成子元麗(?—552年)妻崔氏,景穆帝孫、陽平王新成子元欽曾奸崔氏,元麗為欽從兄(《魏書》卷19《景穆十二王傳·陽平王新成》)(75),未詳崔氏出自博陵還是清河。(2)隋尚書起部郎元君妻崔氏,大業五年六月十五日終于第,以十一月廿一日殯于涇陽縣奉賢鄉(《隋尚書起部郎元君妻崔氏墓志》)(76),元君名以及崔氏之籍貫未詳。

7.杜氏(1樁):獻文帝云孫、廣宗王季女元壽(字摩耶)適北周宜州刺史、宜君郡守杜府君(《杜府君妻元壽(摩耶)墓志》)(77)。未知杜府君為獨孤渾氏所改姓之杜氏還是京兆杜氏。

8.范氏(1樁):北海王詳納范氏為妾(《魏書》卷21《獻文六王傳·北海王詳》)(78)。

9.真氏(1樁):昭成帝孫常山王遵之玄孫北周吐故縣開國侯拓跋濟妻恒州鶉武郡君真氏(《拓跋濟墓志》)(79)。

10.吳氏(1樁):平文帝之后建陽公元業孫、亳州刺史元連子晉州府主簿元惠(543—573年)娶懷州刺史吳當時女(《元惠墓志》)(80)。

11.封氏(1樁):平文帝子高涼王孤之后元賢真(492—552年)娶封氏(《元賢真墓志》)(81)。未詳封氏為胡姓是賁氏所改,還是漢姓之渤海封氏。

12.張氏(1樁):昭成帝子清河王紇根曾孫元弼(453—499年)娶張氏(《咨議參軍元弼墓志》)(82),張氏族屬、郡望未詳。

13.劉(鄧)氏(1樁):明元帝子樂安王范玄孫女適劉彥(一作鄧彥),樂安王范曾孫北周東陽王元榮為瓜州刺史,元榮卒,瓜州首望表榮子康為刺史,彥殺康而取其位(《北史》卷69《申徽傳》)(83)。

14.徐氏(1樁):景穆帝之后陽平王新成曾孫北周安喜公元諒子隋成都、廣漢二縣令元膺娶徐令王女(《大唐故隨益州城都廣漢二縣令安喜縣開國公元君(膺)墓志》)(84)。元膺終年四十六,徐氏終于貞觀十四年(640年),享年六十四,則元膺娶徐氏當在隋代。

15.曹氏(1樁):道武帝玄孫、武昌王提孫元和后妻曹氏(《魏書》卷16《道武七王傳·河南王曜》)(85)。未詳元和后妻為漢姓曹氏還是匈奴曹氏。

16.雷氏(1樁):景穆帝子陽平王新成妻雷氏?!侗笔贰肪?7上《陽平王傳》:(元衍)轉徐州刺史……后所生母雷氏卒,表請解州。(86)《魏書》卷7《孝文帝紀》:“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徐州刺史元衍出鐘離?!保?7)可知新成側室為雷氏,雷氏約卒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之后。元頤卒于景明元年(500年),據《拓跋新成妃李氏墓志》,李氏(438—517年)熙平二年(517年)十月卒于第,春秋八十。(88)元頤比李氏早卒17年,故李氏非元頤生母,因李氏為新成正室,故李氏墓志中稱其為陽平惠王即元頤母。雷氏為元頤、元衍兄弟生母。元衍為陽平王新成次子。

二、元氏家族與主要外戚家族婚姻分析

與常氏間4樁婚姻元氏娶3樁、嫁1樁,常氏為遼西人,只因為文成帝乳母而尊為太后,在元氏的婚姻中影響有限,但與常氏婚姻還延續到北朝后期(以太和十八年北魏遷都洛陽為界,分北朝前期與后期),北朝前期宗室與常氏婚姻元氏娶1樁,北朝后期宗室與常氏婚姻3樁,元氏2娶1嫁。與梁郡李氏間婚姻5樁,皆為李氏嫁元氏,其中北朝前期皇室、宗室各娶李氏女1樁,北朝后期宗室娶李氏3樁。據《魏書》卷13《皇后傳》,太武帝南侵,永昌王拓跋仁將在壽春的李氏與其家人送至平城宮,太武帝子即后來的文成帝拓跋濬登白樓望見李氏,遂幸之,生拓跋弘即獻文帝,拜貴人。文成帝即位,拓跋宏立為太子后,常太后依子貴母死之故事,太安二年(456年)將李氏賜死。(89)梁國李氏東晉時南渡,本非漢晉舊族,在北朝亦無根基,只因為文成帝所幸,生太子,成為文成帝妻族、獻文帝舅族而貴,李氏又被賜死,故其家族更需攀附元氏,雖李氏作為前期的外戚,且家族根基本不深,李氏與元氏的婚姻能延續到北朝后期,可顯現梁國李氏在成為外戚后,家族地位有提升。

中山李氏與元氏的婚姻2樁,元氏嫁娶各1樁,皆為北朝前期與皇室間的婚姻。據《魏書》卷83《外戚傳上》,李蓋在太武帝時期就尚公主,卒贈中山王,子李惠襲爵,李惠女適獻文帝,生孝文帝,馮太后忌恨李惠,誣惠將南叛,害死李惠父子及其兄弟,并殺害李后,直至太和十二年孝文帝欲封爵舅氏,詔訪存者,一些李氏后人還心有余悸,部分雖封侯但并未重用,朝野以為孝文帝待馮氏厚,而待李氏薄,宣武帝時期對李氏略有任用。(90)馮太后對李氏的迫害是滅頂的,雖然孝武帝后期、宣武帝時略有封爵任用,但李氏可以作為外戚發揮影響的時代早已過去,故中山李氏在北魏產生影響較小,從中山李氏作為北朝前期的外戚,其家族與元氏婚姻未能延續到北朝后期即可見。

與馮氏間的婚姻24樁,元氏嫁有7樁,元氏娶達17樁,馮氏是北魏最大的外戚,在太武帝時馮弘女已為昭儀,馮昭儀侄女又為文成帝后,獻文帝母李氏被賜死,獻文帝皇后中山李氏生孝文帝被馮太后害死,這樣馮太后成為獻文帝母、孝文帝祖母,掌控了獻文及孝文前期的朝政,馮太后得以安排馮氏與元氏的婚姻以鞏固其家族地位,僅孝文帝兄馮熙女嫁給孝文帝為后為昭儀、嫁諸王為妃者就達11樁,馮熙孫女輩亦嫁元氏,為了親上做親,又讓表兄妹間通婚。雖然孝文帝賜死大馮之后,馮氏地位漸漸衰弱,但馮氏在北魏有一定根基,其與元氏婚姻一直延續到北魏末。長樂馮氏作為北朝前期的外戚,前期與皇室婚姻6樁,元氏4娶2嫁。北朝后期馮氏更多與宗室通婚,與宗室通婚18樁其中元氏娶13樁,元氏嫁5樁。馮氏是與元氏通婚最多的外戚家族。

高麗高氏,因為宣武帝母而地位提高,但影響遠不如馮氏,與元氏間的8樁婚姻是元氏嫁3樁、元氏娶5樁,高氏攀附當然嫁元氏略多,比例大致協調。北朝前期高麗高氏與皇室婚姻3樁,元氏2嫁1娶;北朝后期高麗高氏與元氏婚姻5樁,其中與皇室婚姻2樁,元氏1嫁1娶,與宗室婚姻3樁,皆元氏娶。高麗高氏在北魏本無根基,雖然宣武帝之后亦有與高氏的婚姻,但元氏與高氏的婚姻主要在宣武帝時期。安定胡氏因為孝明帝生母而地位提高,與元氏間的7起婚姻是元氏嫁1樁、元氏娶6樁。安定胡氏與元氏婚姻皆在北朝后來,與皇室婚姻2樁,皆元氏娶;與宗室婚姻6樁,元氏1嫁5娶。胡太后為鞏固家族地位,盡力安排元氏成員娶胡氏女,但胡氏在朝廷本無根基,元氏與胡氏婚姻基本僅在孝明帝期間。

元氏與鮮卑化高氏間的婚姻主要在北魏末東魏時期,6樁婚姻中元氏嫁4樁、元氏娶2樁,其中與皇室婚姻4樁,元氏2嫁2娶,與宗室婚姻2樁,元氏1嫁1娶。東魏時期元氏統治僅限于名義上了,此時作為權臣的鮮卑化高氏,將高氏女嫁于元氏,更多是為了控制元氏,也借元氏提高鮮卑化高氏的地位?,F可知元氏與宇文泰一支的婚姻,大都出現于北魏末、西魏、北周時期,是先后入關的孝武帝和西魏文帝親屬與宇文泰家族之間。6樁婚姻中元氏嫁4樁、元氏娶2樁,其中元氏皇室與元氏宗室嫁宇文泰家族各2樁,元氏皇室與元氏宗室娶宇文泰家族女各1樁??梢娪钗氖弦ㄟ^元氏鞏固地位,所以婚姻中宇文泰家族更主動,西魏時元氏尚為皇族,宇文泰家族雖然是權臣,但需要通過與皇族的婚姻來抬高其地位,同時又控制元氏。北周時,宇文泰家族為皇族,與元氏作為北朝統治時間最長、最大的皇族通婚,有助于抬高宇文泰家族的地位,維系宇文氏的統治。元氏與鮮卑化高氏和宇文泰家族間的婚姻皆元氏娶外戚已低于元氏嫁外戚,亦是元氏地位漸衰的體現。

三、研究結語

現可知與外戚權臣間的63樁婚姻中,占現可知元氏家族424樁婚姻的15% (91),其中元氏女出嫁的有19樁,元氏娶外戚家族的有44樁。元氏為皇族,外戚需要通過婚姻攀附鞏固其家族地位,故外戚嫁元氏者遠多于元氏女出嫁者。共有八個較大的外戚家族與元氏有婚姻,除了中山李氏被馮太后迫害而衰敗,故與元氏婚姻只在北朝前期,安定胡氏、鮮卑化高氏、宇文泰家族本來就是北朝后期的外戚,其他四個家族與元氏的婚姻皆從北朝前期持續到北朝后期,可見北朝前期成為外戚的家族,并未因為遷都洛陽而一下子衰落,一般當朝的外戚以與皇室通婚為主,為擴大家族與元氏家族關系,亦推廣到與宗室通婚,北朝前期成為外戚的家族,大都在北朝后期仍與宗室有婚姻。

當元氏統治穩固時,外戚嫁元氏者多于元氏出嫁者。當元氏地位衰落時,出現控制朝政的權臣,權臣借婚姻成為外戚,進一步掌控元氏,亦提高其家族地位,外戚權臣在婚姻中居主動,此時元氏娶外戚已低于元氏嫁外戚。東魏的鮮卑化高氏和西魏的宇文氏,就是權臣控制元氏,再通過婚姻進一步掌控元氏,最終取元氏而代之。但高氏建立北齊后、宇文氏建立北周后,仍與元氏通婚,也可顯現元氏作為北朝最大的皇族,仍有其家族地位存在。元氏婚姻中現可知還有19樁對象的姓氏郡望或族屬未詳。其中與皇室婚姻3樁,皆元氏娶,皆在北朝前期,與宗室婚姻16樁,元氏娶13樁,元氏嫁3樁,與宗室婚姻3樁在北朝前期,13樁在北朝后期,這正與元氏婚姻中北朝后期宗室婚姻數大為增多的整體情況相合。與皇室間的婚姻易被詳細記載,故此類婚姻族屬不清者少,而與宗室間的婚姻數量多、族屬多,比較駁雜,易于在記載時忽略對郡望族屬的記述。與宗室間的婚姻元氏娶遠多于元氏嫁,這些婚姻大多是在元氏統治的穩固時期,因為元氏婚姻本來就在其統治穩固時期最多。

注釋:

(1) 本文外戚家族之排序,以成為外戚的時間先后為據。

(2)(4)(5)(6)(8)(13)(14)(15)(16)(17)(35)(38)(40)(41)(43)(44)(45)(47)(49)(50)(51)(52)(58)(67)(70)(72)(74)(75)(78)(85)(87)(89)(90) 魏收:《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28、2002、496、663、331、1824、331、328、1819—1821、332—335、1829、1801、336、529、563、2001、337、1834、297、340、695、341、525、273、413、417、443、561、397、175、331、1824—1826頁。

(3)(9)(10)(11)(12)(18)(19)(20)(21)(23)(24)(25)(26)(27)(28)(30)(31)(33)(36)(39)(42)(48)(50)(53)(55)(82)(88) 毛遠明:《漢魏六朝墓志校注》,線裝書局2008年版,第5冊第185、第4冊第127、第6冊第183、第7冊第69、第4冊第365、第5冊第298、第8冊第88、第8冊第68、第6冊第145、第5冊第298、第4冊第4、第5冊第340、第6冊第271、第5冊第280、第6冊第171,第6冊第305、第4冊第303、第5冊第157、第5冊第43、第6冊第2、第5冊第343、第7冊第275、第6冊第162、第6冊第378、第7冊第275、第3冊第314、第4冊第365頁。

(7) 陳鵬:《北朝頓丘李氏郡望形成考》,《中國史研究》2021年第2期。

(22)(29) 魯才全:《長樂馮氏與元魏宗室婚姻關系考——以墓志為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3、75頁。

(32)(59)(60)(69)(77)(81) 葉煒、劉秀峰:《墨香閣北朝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46、194、106、154、102頁。

(34) 趙力光:《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續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2—73頁。

(37)(54)(62)(63)(64)(65)(68)(83)(86) 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01、506、527、508、642、531、170、2390、630頁。

(46) 大同藝術研究院:《大同藝術研究院藏品圖錄:墓志》,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31頁。

(56) 趙文成、趙君平:《秦晉豫墓志搜佚續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81頁。

(57) 賀鑄:《慶湖遺老詩集》 卷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12頁。

(61) 魏秋萍:《長安新出隋開皇十五年〈元綸墓志〉釋讀》,《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6期。

(66) 劉呆運:《咸陽北周拓跋迪夫婦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19年第3期。

(71)(79) 西安市文物稽查隊:《西安新獲墓志集萃》,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9頁。

(73) 林寶撰、陶敏校證、李德輝整理:《元和姓纂新校證》,遼海出版社2015年版,第335頁。

(76)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234頁。

(80) 王其祎、周曉薇:《隋代墓志銘匯考》第4冊,線裝書局2007年版,第395頁。

(84) 毛遠明:《西南大學新藏墓志集釋》,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178—181頁。

(91) 筆者《元氏家族與漢族士族婚姻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4期)一文中誤將現可知北朝婚姻總數統計為423樁,實應為424樁,由于在元氏與南來士族婚姻考述之元氏與蘭陵蕭氏的婚姻中,遺漏了一樁婚姻,即孝文帝子京兆王元愉女明月適南齊高帝蕭道成曾孫、臨川獻王蕭映孫、太子詹事平樂侯蕭子賢子蕭某(《魏故臨洮王(元愉)夫人楊奧妃墓志銘》,大同藝術研究院:《大同藝術研究院藏品圖錄:墓志》,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84—85頁)。蕭映為蕭道成第三子,終于永明七年(489年),蕭映九子,史書提及者有長子子晉和第二子子游,皆梁初被殺(《南齊書》卷35《高祖十二王傳·臨川獻王映》),大約子賢即梁初武帝殺齊室子孫時逃往北魏的。這樣一來,元氏與蕭氏婚姻應是7樁,其中有4樁是與蕭寶夤家族,2樁是與南齊高帝孫、齊臨川王映子蕭子賢家族,元愉與蕭子賢子女互相結為婚姻(元愉子寶月娶蕭子賢女),因此元氏與南來士族間的婚姻應加上這一樁而成為34樁。

作者簡介:陸路,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市中華典籍與國家文明重點創新團隊成員,上海,200234。

(責任編輯 劉保昌)

猜你喜歡
外戚家族婚姻
婚姻是一門溝通課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巫蠱之禍”性質再論
婚姻中要“看見”彼此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那場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曹魏政權立后的解讀
巫蠱之禍對漢武帝一朝政局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