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生態視域下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的本土建構

2024-04-24 08:15相飛
理論與現代化 2024年2期
關鍵詞:雙碳戰略

相飛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雙碳目標下科教融合人才數字韌性生態培養機制與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CGLJ08;山東省本科教研項目“新文科背景下科教融合課程思政賦能韌性‘智慧混構金課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2657;齊魯工業大學教研重點項目“新文科背景下科教融合課程思政‘智慧混構金課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1zd05。

作者簡介:相?? 飛(1976—),女,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摘要:“雙碳”戰略實施迫切需要綠色化創新發展,綠色創新人才高質量充分就業為此提供了重要保障。數字技術作為創新驅動的引擎,在賦能創新價值實現的同時,結合就業生態特征,也給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建構帶來新的挑戰。數字韌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數字風險帶來的損傷,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生活。本文采用扎根理論方法探析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提出包含數字心理韌性、數字行為韌性、數字技術韌性、數字環境韌性4個風險應對維度及其12個構面,以及“數字心理韌性→自主韌性”“數字行為韌性→自主韌性”“數字技術韌性→培育韌性”“數字環境韌性→治理韌性”共促數字韌性建構的內涵要素模型。從就業生態視角來看,源自個體、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會不同程度影響數字韌性,使個體形成應對綠色化數字化環境中風險挑戰的復原力。本文結合當前就業生態環境對綠色創新人才就業的影響,提出促進數字韌性建構、進一步推動該類人才高質量充分就業,從而助推“雙碳”戰略實施的建議。

關鍵詞:“雙碳”戰略;就業生態;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24)02-0065-15

一、問題的提出

人才是綠色創新發展戰略深化落地的關鍵基礎資源。2022年4月,教育部在《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中提出,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和各方面,加強綠色低碳教育,加快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具有綠色理念和綠色技術的創新人才。在“雙碳”目標下,加強綠色教育勢必需要數字技術的支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基地,在綠色創新人才培養方面迎來了新興科技賦能的良好契機,同時也面臨數字素養培育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數字韌性作為數字經濟時代必備的基本素養,是綠色創新人才建設的重中之重。在教育領域,一些學者認為,數字韌性是學術韌性與數字素養相結合的產物,即學生在數字世界安全有效地學習,并從負面經歷中恢復、更穩定地應對數字風險的能力,是適應數字化學習生活的需要[1]??梢哉f,綠色創新人才建設需要制定科學可行的數字韌性生態培育策略,其中,對數字韌性的內涵特征進行深入研究是綠色創新人才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現階段數字韌性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兒童[2];二是研究內容主要圍繞數字化學習生活中應對某種風險或問題的韌性能力[3];三是現有研究中關于數字韌性內涵的界定僅限于某學科領域或新興內容創作的數字韌性評估[4];四是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理論研究或定量實證性研究[5]。相關研究未扎根“雙碳”目標下綠色創新人才培養的具體情境,對該類人才培養特征的描述不夠準確,難以深入剖析其數字韌性的內涵特征與要素結構。

數字韌性建構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其發展與就業主體在就業生態中的活動具有緊密關系。從就業生態看,崗位數字化程度的深化不僅有助于增強正規勞動合同簽訂、加入工會、“五險一金”繳納等職工基礎權益保障,而且可以提升就業者的工作滿意度、工作自主性、工作價值感認同;與此同時,高數字化水平崗位的就業者往往面臨更高的工作心理壓力,有償和無償加班的時間增多,“隱性”權益侵害仍一定程度存在[6]。數字韌性可以幫助個體從工作壓力中緩沖復原,從而提升環境適應性。隨著綠色經濟新業態催生就業生態演化,數字韌性逐漸發展為個體就業能力的元素養。從就業生態理論角度可以全面闡釋個體因系統性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在數字韌性方面的認知圖式、行為模式變遷[7]。然而就業生態視域下的個體數字韌性研究尚嫌不足,制約了綠色創新人才建設的本土理論建構。針對“雙碳”戰略背景下綠色創新人才建設的現實需求,并考慮到優良的就業生態對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和心理狀態[8]的影響是“穩就業”的重要環節,由此,本研究基于就業生態視域,聚焦綠色專業領域,探究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的內涵特征與要素結構,為“雙碳”戰略目標導向下穩就業的人才建設保障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南。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扎根理論對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的內涵要素進行探索性分析。扎根理論是基于原始數據資料的質性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原始調研材料中隱藏的細節信息,從真實有效的數據資料中逐步提煉觀點并構建理論框架,以彌補常規定性研究方法缺少規范操作步驟、理論形成過程難以追溯檢驗、結論效度不夠充分等不足。主要程序包括界定現象、文獻探討、資料收集與分析、建立初步理論等[9]。反復論證完善理論是貫通豐富質性數據與主流演繹研究的最佳橋梁,有助于講好“中國故事”,完成從“好故事”到“好理論”的升華[10],所提取的概念可以為探究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提供構念要素。

(二)研究對象與工具

1.數據采集

為深挖就業生態視域下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的內涵特征,本研究通過兩個途徑進行案例數據采集:其一,運用半結構化訪談采集一手數據。2023年3—6月,選取綠色學科專業領域低碳學院(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師生代表,結合綠色創新人才特點、培養內容及實踐特征,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深度訪談,并提示受訪者盡可能提供關鍵事件:(1)如何理解個體數字韌性的內涵?(2)如何理解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的要素結構?(3)如何理解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建構的工作機制?其二,收集以上低碳學院(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公眾號文章等二手數據,整理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文本材料。

2.理論抽樣

遵循扎根理論的理論抽樣原則,案例樣本選取除了滿足綠色創新人才建設的專業性、特色化等條件以外,還結合以下方面進行選?。海?)案例典型性。為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發〔2022〕18號)的精神,山東省制定了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省內低碳學院(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啟動了推動重點工作任務的行動計劃。本研究的受訪者來自山東省多所低碳學院(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低碳教學或研究逾兩年,在綠色學科專業領域方面取得了一些工作、學業成果。(2)案例啟發性。山東省建設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全國第一個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地區。隨著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試點工作的推進,樣本高校、科研機構在綠色創新人才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相關的階段性研究報告、項目活動報告等在單位公眾號發布,這些工作圍繞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進行了理論探索與實踐,形成了豐富經驗。(3)數據可得性。本研究小組成員來自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綠色低碳領域的高校院所,擁有相關的綠色創新人才培養體驗或項目經歷,周圍同事、學生等也都有主持或參與相關實踐活動的大量體驗,能方便獲取本研究所需的數據。所選取的受訪者信息見表1,樣本高校(科研機構)公眾號信息見表2。樣本隨機分為2組,一組用于理論模型建構,另一組用于理論模型驗證。

(三)實施程序

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后,本研究小組對訪談進行了錄音。初步整理錄音文件后,遵循客觀真實原則,剔除文本中與研究無關的內容,然后對剩余部分進行逐句梳理。訪談錄音轉換文本以及所收集的二手數據文本共同構成本研究的支撐材料,總字數逾17萬字。本文采用“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選擇性編碼”扎根理論編碼方法對文本材料進行現象概念化和范疇化,使用質性研究軟件NVivo 12 PLUS輔助編碼,由2位編碼員背對背進行分析,并將編碼結果對比驗證;對于編碼分歧之處,加入第3位編碼員,進行研討、修正,直至達成共識。

1.開放式編碼

本文采用開放式編碼對原始材料進行逐句編碼,以貼標簽法提煉初始概念,以概念劃分類屬,將案例進行概念化與范疇化。為保證開放式編碼的信度,盡量使用原始材料語句作為初始概念。2位編碼員分別登錄編碼軟件,并共同對結果進行核對,當遇到編碼結果不一致時,2位編碼員結合原始材料、文獻資料進行討論修改,直至編碼意見達成一致。因初始概念化的數量較多、層次較低、內涵表意存在一定程度重疊,故刪除呈現頻次少于3次的概念,并通過進一步提煉和歸納,實現概念范疇化,所形成的初始概念和范疇見表3。

2.主軸式編碼

在開放式編碼對原始文本提煉初始范疇的基礎上,主軸式編碼通過分析各范疇在概念層級上的邏輯關聯來歸納范疇間的關系結構。經反復比對原始文本,辨析各范疇間的邏輯關系,歸納出4個主范疇:數字心理韌性(P)、數字行為韌性(B)、數字技術韌性(T)、數字環境韌性(E)(見表4)。

3.選擇性編碼

在主軸式編碼基礎上,選擇性編碼通過分析原始材料的故事線,進一步深挖核心范疇,分析范疇、主范疇和核心范疇之間的關系結構(見表5)。

基于以上典型關系結構,明晰范疇間的邏輯關系,凝練自主韌性(S)、培育韌性(C)、治理韌性(A)作為核心范疇,搭建主范疇之間邏輯關聯,由此構建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要素模型(“‘P→S-‘B→S-‘T→C-‘E→A”)(見圖1)。

4.理論飽和度檢驗

本研究對另一組原始材料樣本的編碼分析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除了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的內涵要素主范疇以外,沒有發現新的理論關系和范疇,以上建構的范疇之間的關系結構依然成立,故本研究構建的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要素模型飽和。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特征

數字韌性是適應數字生活的元素養,關注人才培養在不同情境下的數字韌性表現,是精準制定培養策略的必要支持[11]。本研究探索提煉的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要素模型以風險應對層面為一級維度,以內涵建設構面為二級維度。在現有的個體韌性特質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數字化學習生活中面臨的風險挑戰,從就業生態視角剖析在每一類風險應對維度下的數字韌性內涵建設?!半p碳”戰略實施需要高數字賦能,而高校學生群體作為數字原住民,不僅是數字機會的受益者,亦為數字風險的直面者,數字韌性構筑成為人才建設的重要任務[12]。根據就業生態理論,個體職業發展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生態系統之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個體發展[13]。就業生態視域下的個體數字韌性發展問題更具有延續性與全局性,即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發展不僅稟賦了“雙碳”目標對主體數字能力的現實需求,也關注新經濟就業背景下數字賦能綠色創新人才建設在空間廣域下的特征。

1.融資源·穩中求進

綠色創新人才在數字化學習生活中時刻發生信息搜尋、檢索、辨析等行為,隨時面臨信息訪問、辨別、數據處理風險,尤其當遇到問題需要社交協同解決時,也潛藏著數字社交風險,如,隱私泄露、不良信息處置等。而當處于遠程協作、特色內容創作等線上任務場景時,大量新興科技加載和新功能設置增加了數字化適應難度,更可能產生數字化風險和危機,這就需要個體能夠整合多元技術資源、穩健掌握技術應用,從而擁有充足的數字韌性加以應對解決。訪談中發現,“線上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創設內容工具更新頻繁的現象,需要不斷提高自學習和適應性能力,要求對每個功能掌握穩定?!保℅J05)“越來越多任務涉及遠程協作,虛擬交互中涉及知識共益協議理解,數字能力韌性表達可以幫助解決內容創作與協議標準不一致的問題?!保╕K03)可以說,基于就業生態視域,通過有機整合多元化資源、穩健地掌握和利用數字技術,有助于提升數字韌性水平。在持續充實數字能力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風險應對的韌性,穩健調節數字心理韌性、數字行為韌性、數字技術韌性和數字環境韌性,能夠增強數字就業能力,推進特定任務達成。

2.弱結構·寧簡不繁

“雙碳”目標達成需要數字技術加持,在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發展背景下,線上搜尋、檢索、協作信息資源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習新常態不斷涌現,綠色創新人才建設亟須加強數字韌性構筑??缃缰R能力、交叉學科等多維信息技術的掌握,為數字韌性水平提升提供了有力途徑,全方位掌握新興技術的過程中更需要寧簡不繁(如扁平化思維、弱化組織結構、簡化邏輯架構),即通過簡化元認知思維、弱化事務性結構來提升資源利用率,從而柔韌地利用數字技術,在處理繁雜信息數據的同時,有效實現創造性價值。訪談發現,“隨著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深入,各級部門對高性能計算資源的需求迅速增加,以環境空氣質量預報為代表的信息系統需要拓展算力和存儲空間,數字韌性賦能使煩瑣的信息處理邏輯變得簡化高效?!保╕K02)“全方位對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業務拓展和科研需求,數據移植、計算、備份、傳輸等各項技術應對方案結構科學,數字韌性個體可以更好地適應復雜信息處理分析?!保╕K03)可以說,結合就業生態視域,面對就業生態中多元因素的就業效應,簡化資源利用邏輯、深化數字韌性內涵可使煩瑣的數字任務結果優化,基于數字化風險甄別,通過不斷加強數字知識蓄能,從心理與行為模式、技能掌握、生態環境認知和資源利用等各個構面提升數字韌性水平,以“弱結構·寧簡不繁”提升數字化適應性,提升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發展下所需就業能力。

3.再平衡·兼容并蓄

“綠色”“數字”協同發展催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韌性內化不僅要具備一般意義上的心理與行為韌性、知識與技能韌性,還要結合綠色創新與數字技術快速發展,通過不斷拓展數字知識技能應用、充實數字韌性內容,賦能現有數字韌性深化與持續韌性內容內化的“兼容并蓄”,從而真正能夠以數字韌性找到應對風險挑戰的有力途徑?!鞍l揮現有項目在算力、存儲方面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完善云中心,以智慧生態區域示范建設為契機,推動校、院在大數據領域計算、存儲、應用等方面協調韌性人才培養的全方位合作?!保―T02)“打通國家、省各類平臺與超算云中心的數據壁壘,探索創新應用場景協調,推動生態監測大數據融合應用韌性,服務區域環境聯防聯控和精細化治理?!保⊿G01)根據就業生態理論,發展個體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個體發展[7]。那么,面對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發展所呈現的動態不確定性環境,個體在與環境空間進行交互的過程中不斷自我調節數字心理與行為模式、數字技術與環境適應性,融合技術更迭,加強韌性結構,恢復再平衡狀態。通過“兼容并蓄”已有知識蓄能和未來知識能力開發,推動就業能力創新更迭。

(二)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維度結構解析

本研究將數字韌性的一級維度(風險應對)提取為數字心理韌性、數字行為韌性、數字技術韌性、數字環境韌性4個方面。數字心理韌性反映了處于綠色生態系統中各類型組織數字化轉型對主體心態穩定性持續提升的要求,要求主體能夠面對風險、危機,并從逆境、矛盾、失敗中恢復常態;數字行為韌性反映了面對大數據、信息等更新迭代,主體要系統性改變行為模式,增強抗風險能力;數字技術韌性反映了數字技術快速發展下個體掌握新興科技的緊迫性,個體依托數字技術賦能提升應急事件處理能力;數字環境韌性反映了主體從經濟稟賦、自然條件、社會資源等各方面挖掘可利用元素,從復雜多變的數字環境中恢復常態的能力。

從就業生態理論視角探究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發展邏輯,個體要保持與環境、組織之間的相互調適[14]。數字心理韌性通過自主韌性系統形成的穩定性構筑起特定的韌性心態,環境突發性變化會導致心理狀態應急轉變,在自主韌性系統調節下形成韌性行為模式。經過人才建設韌性系統的組織活動,韌性行為依托技術層面賦能實現深化實化,這也為數字環境韌性提供了基礎運行保障,并結合治理韌性系統干預,從而進一步賦能適應綠色化數字化環境風險和挑戰的數字心理韌性發展。

進一步講,本研究界定在每一個維度下的數字韌性內涵建設。已有研究對大學生數字韌性的基本特征進行界定,包含對線上威脅的認知、對解決方案的行動、對知識能力的獲取、對環境危機和壓力的應對[15]。根據就業生態理論,綠色創新主體的發展是通過與周圍生態環境互動來實現的,包括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和宏觀系統[16]。在以上維度建構的基礎上,結合就業生態理論關于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上就業效應的闡釋,本研究將數字韌性內涵建設劃分為如下類屬關系。

1.數字心理韌性維度之數字心態、數字意識2個構面

從微觀層面來講,個體認知與非適應性認知之間存在負相關性時,在心理圖式上呈現內在壓力感,尤其在綠色化數字化生態系統中,這種認知偏倚的解決首先就需要個體在認知層面上構筑韌性的心理環境,主要投射在數字心態、數字意識構面。訪談發現,“有的同學害怕失敗,不愿面對挫折,但產業轉型下風險與機遇并存,需要加強數字能力準備,樹立直面挑戰的意識,培養積極的心態?!保℅J02)“產教融合很有必要,通過實習實踐體驗式教學,深化對綠色化數字化的理解,從意識和心態等方面夯實知識,從而把握韌性?!保℅J05)可以說,數字心態、數字意識2個構面表現較高水平時,擁有高數字心理韌性,從而形成強抗風險心理環境。從就業生態理論視角來看數字心理韌性構筑,其發展邏輯體現在:個體保持與環境、組織及他人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相互影響調適;生態穩定性要素可以造就數字意識常態化,生態突發性變化會導致數字心態應急性轉變。

2.數字行為韌性維度之數字學習、數字體驗、數字承壓、數字適應4個構面

微觀系統下個體在數字學習、數字體驗、數字承壓、數字適應4個構面的韌性水平與家庭背景有著緊密關系。訪談發現,“條件好的家庭方便給子女提供更優越的求學條件,如國際交換生、研學等,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視野,特別是綠色化數字化技術革新中處處蘊含創新元素,但也存在失敗風險,此時亟須穩定的韌性能力來抵抗風險,背靠家庭、教育資源條件,相應地在學習體驗、適應新生事物等方面有所體現?!保℅J05)一方面,來自良好的家庭生活背景有助于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擁有寬松心理環境的個體更易形成數字環境適應力;另一方面,個體行為韌性與父母職業、教育水平、家庭經濟等資源條件存在相關性,與韌性資源條件保持高相關性的個體通常具有高適應力,能夠更從容地面對數字生態系統風險,而從風險——收益的角度來看,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收益回報性,體現出高數字行為韌性。

3.數字技術韌性維度之數字認知、數字管理、數字干預、數字預測4個構面

中觀系統下主體的數字韌性水平與學校支持和教師支持有著緊密的關系,高支持下通常蘊含著數字管理、數字干預、數字預測、數字認知4個構面內容。訪談發現,“獲得高數字韌性培養,就更可能表現出高水平的數字管理、數字干預、數字預測、數字認知?!保℅J02)“獲得教師支持的學生,更可能擁有更高的學業獲得感和技術適應?!保℅J04)高等教育是個體數字韌性培養的主基地,高校開展綠色創新人才培養的形式、內容、數量和效果等影響著個體在數字認知、數字管理、數字干預、數字預測各個維度形成應對數字風險和數字危機的經驗積累。從就業生態視域來看,盡管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然而精英就業理念依然普遍存在,造成就業資源擠兌,亟須提升數字技術韌性來加強個體的應變和調適能力。當前,面對綠色化數字化轉型下的人才建設機制應對新興技術革新的知識迭代,要通過不斷提升數字技術韌性,加快洞悉外界就業動態來持續賦能增強就業能力底蘊。

4.數字環境韌性維度之數字中臺支撐、數字氛圍營造2個構面

宏觀系統下個體數字韌性水平與社會支持和社會參與具有緊密關系[17]。人際關系可以理解為人際間互動時所產生的情感,包括他人提供社會支持以及自己主動參與的社會互動。已有研究發現,高人際關系質量的個體傾向于高韌性水平,對生活抱有更樂觀的態度,社會支持和參與也能調節個體對數字環境的感知,表現出更穩定的自我調節,更積極地面對困難[18],數字中臺支撐、數字氛圍營造就蘊含豐富的社會支持和社會參與。訪談發現,“研究任務隨時可能遇到挑戰,除了自己的數字能力與時俱進以外,還要經常參加學術交流,現在有很多線上會議、新媒體都為學科交叉提供了平臺,推動了和諧氛圍打造,使研究更具韌性?!保―O04)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發展有利于達觀、開放、包容的韌性特質構筑,使個體在解決問題時,更善于尋求幫助、積累經驗,優化解決效果。因此,從就業生態視角來看,對于數字環境韌性構筑而言,個體所處的社會系統環境不容忽視。無論來自內圈環境,抑或社會、產業、平臺等外圈環境,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的系統韌性影響著就業生態要素,即內外環境要素與主體數字韌性相互作用,從而調節相適應的就業認知與行為。

四、結論

本研究基于“雙碳”戰略背景下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發展的緊迫性,基于就業生態理論視域,通過對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綠色低碳領域的高校、科研機構師生和研究人員的深度訪談以及官方公眾號二手數據的挖掘,探究提煉出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要素模型,包括4個風險應對維度及其12個內涵構面,即數字心理韌性維度(數字心態、數字意識)、數字行為韌性維度(數字學習、數字體驗、數字承壓、數字適應)、數字技術韌性維度(數字認知、數字管理、數字干預、數字預測)、數字環境韌性維度(數字中臺支撐、數字氛圍營造),以及“數字心理韌性→自主韌性→數字韌性”“數字行為韌性→自主韌性→數字韌性”“數字技術韌性→培育韌性→數字韌性”“數字環境韌性→治理韌性→數字韌性”4條數字韌性發展路徑,體現了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的時代特征與建構特色??傮w而言,本文建構的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要素模型與之前總結的主體數字韌性研究成果存在如下差異。

第一,以往研究通常關注一般學生主體數字韌性,所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西方經濟背景特征。如,描繪學習主體的數字韌性變化(數字韌性的內涵演變[18]、數字公民教育金字塔[19]);學習主體的數字韌性特征[20-21];辨析數字韌性的理解誤區(與幸福的區別[22]、與網絡安全和迎難而上的區別[23])。文化差異使西方研究成果面臨著在東方情境下適用性的挑戰。圍繞如何建構本土學習主體數字韌性理論的問題,一些研究從不同角度展開研討。如,聚焦初中生在線學習的數字韌性構建[11],面向幸福成長的數字韌性學習空間[12],大學生數字韌性測評框架[15]等。盡管以往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這些成果通常選取一般學習主體[11,12,15],其中個別研究概括了一般學習主體的數字韌性結構,包括利用數字技術進行互動、解決問題、應對風險的能力以及數字技術信任[11]等。然而,對“雙碳”戰略背景下綠色化數字化屬性的綠色創新人才的數字韌性稟賦關注不夠,更未從人才建設生態角度、結合新經濟就業生態視域來考察該類人才數字韌性建構邏輯。鑒于“雙碳”目標導向下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發展的迫切性,相關的專門人才作為綠色化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擁有高數字韌性必將充實就業能力,成為“雙碳”戰略實施的重要資源。另外,面對動態不確定性的就業生態環境,就業能力特征不同以往,加之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催生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綠色創新人才所擁有的“綠色”“數字”勝任力屬性標簽,都使該類人才的數字韌性呈現有別于一般學習主體的特征,當前極有必要結合就業生態視域來解讀該類人才的數字韌性。本文將就業生態理論視域引入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問題進行探索,對這一概念的建構邏輯進行分析,探尋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要素模型。相比以往研究,聚焦“雙碳”戰略背景下本土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實踐,專門針對綠色化創新發展的重要主體——綠色創新人才,深入解析其數字韌性內涵特征與建構邏輯,相較其他數字韌性研究的針對性更強,理論前瞻性與實踐指導性更加突出。

第二,盡管以往的研究者從各個角度探討了數字韌性產生機制,但其內容結構尚未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理論。本文從可操作性角度探索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特征,歸納其構念建構邏輯,聚焦“雙碳”戰略背景下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發展現實需求,緊扣綠色化創新發展對專門人才就業能力開發迫切要求,對綠色創新人才的數字韌性,進行有益探索,進一步拓展了數字韌性理論。

綜合以上研究結論,在“雙碳”戰略背景下亟須數字賦能綠色化創新發展,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催生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處于動態不確定性的就業生態之中,擁有高數字素養是綠色創新人才就業能力開發的關鍵前提,更是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24]。本文通過對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的理論演繹與探索,解析其內容結構,旨在為破解動態不確定性就業生態環境下的綠色創新人才建設提供有效途徑,助力“雙碳”戰略目標實現。高校、科研院所作為人才建設的主基地,勢必需要采取科學可行的策略,為此,從增進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的可操作性角度,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關注職業生涯教育,開展個性化指導。一是深化數字心理韌性的職業生涯教育。職業生涯教育是人才建設的主要途徑,學業階段是個體心理人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通過“課程教學—實習實踐”基礎教育模塊引導積極心理人格、價值觀構筑,注重綠色創新對數字技術的現實需求,深化數字心理韌性對于個體生涯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二是優化數字行為韌性的職業生涯精準培育。在教學活動、產學研協同、實習實踐等環節中導入數字行為韌性元素,通過“結構化—情景化—實踐化”案例沙盤、“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專創融合”多維項目、“實習基地—社會實踐—公益服務”綜合實訓,結合不同情景下的職業生涯特征,開展分類行動式教學,深度融入數字行為韌性培養要素。如,針對具備高思辨力、高創新力、高探索性的學生,指導開展挑戰性、高階性任務,通過主體自主韌性途徑進行內化和強化,幫助樹立促進職業生涯成長的逆商和抗風險能力。

第二,關注就業能力變遷,開展數字韌性動態監測。一是加強數字技術韌性水平過程性監控。數字技術韌性構筑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新經濟新業態催化就業能力變遷,保持過程性追蹤,多維度縱向分析數字技術韌性變化,及時捕捉數字技術韌性發展規律,借助不斷深化的韌性培育系統,有助于預測個體數字技術韌性水平,在助力個體應對風險挑戰的同時,推動在綠色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數字韌性機制建設,從而全面提升個體的公共危機防范水平。二是提升個體應對數字技術變革的能力。通過價值觀引導、專業教育、社會實踐等培育韌性能力,深化數字韌性對新就業形態塑造的重要作用,幫助個體以高數字技術韌性正向面對產業結構轉型對就業能力開發的挑戰。其間,透過就業能力變遷來啟發個體思辨性、應變性思維提升,通過強化個體在組織、產業等不同層面的信息甄別、創新思維等訓練過程,加強個體的數字技術韌性,服務于數字韌性培養的有效決策。

第三,樹立就業生態觀,開展數字韌性生態建設。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建構勢必需要樹立就業生態觀。綠色創新人才建設是社會性問題,借助治理韌性途徑,推進“全生態圈”數字環境韌性構筑。通過“專業傳授—導師引育—知識科普”三鏈融合,不斷加強數字環境韌性啟蒙及價值觀教育,幫助個體樹立數字環境韌性的積極認知取向;通過“家庭教育—學校培養—社會規范引導”三鏈融合,不斷強化高數字環境韌性的數字氛圍營造;通過“學科交叉—科教融合—專創融合”三鏈融合,不斷深化產學研用協同數字中臺支撐的各方面主體價值共創;通過“學校培養—產業實踐—社會支持”三鏈融合,不斷內化直面經濟社會綠色化數字化的思維意識,引導個體提高前瞻性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底層邏輯,總結事件發生規律,從而持續優化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生態建設保障機制。

綜上,解析就業生態視域下的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要素是跨越理論和實踐之間鴻溝的有益嘗試。本研究提出的數字韌性內涵要素模型旨在為本土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建設模式提供理論依據與決策參考,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鑒于綠色化數字化協同機制催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勢必需要數字素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保障,而數字韌性是綠色創新人才需要具備的基本數字素養,因此,綠色創新人才建設與個體數字韌性聯動發展機制亟待深入探究。另外,未來研究中,《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量表》開發可以在驗證本研究提出的綠色創新人才數字韌性內涵要素模型基礎上,進一步解析如何通過智慧人才建設機制調節數字韌性水平,從而完善綠色高質量發展體系在專門人才數字韌性建設方面的有效干預機制。

參考文獻:

[1]周小李.學科數字素養概念分析:基于一種進化論的方法[J].中國遠程教育,2023(7).

[2]薛曉琪,趙曉偉,沈書生,等.在線學習中的數字韌性:關鍵維度、現狀描摹與提升策略——基于江蘇省初中生調研數據的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3(4).

[3]雷曉燕,邵賓.大模型下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嵌入數字素養教育研究[J].現代情報,2023(6).

[4]謝笑蓮.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數字素養研究可視化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10).

[5]胡獻慧.我國圖書館數字素養教育研究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6).

[6]續繼.崗位數字化水平與薪資平等性及就業生態[J].中國經濟問題,2023(2).

[7]周蓉.大學生就業心態:社會生態視域下的新常態及其應對[J].當代青年研究,2022(2).

[8]TRENERRY BRIGID, CHNG SAMUEL, WANG YANG,et al.Preparing Workplace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Framework of Multi-Level Factor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3).

[9]宋耘,王婕,曾子欣,等.中國企業是如何重構全球價值鏈的——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22(5).

[10]單宇,劉爽,馬寶龍.國產替代過程中關鍵核心技術的適應性重構機制——基于海信集團1969~2022視像技術的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4).

[11]薛曉琪,趙曉偉,沈書生.突破危機:學習主體的數字韌性及其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22(2).

[12]沈書生.面向幸福成長:設計支持數字韌性構建的學習空間[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

[13]戚聿東,丁述磊,劉翠花.數字經濟時代新職業發展與新型勞動關系的構建[J].改革,2021(9).

[14]馬述忠,吳鵬,潘鋼健.互聯網使用、生活性服務業擴張與勞動收入分化[J].經濟學動態,2022(2).

[15]陳建偉,席夢如,傅騫.大學生數字韌性測評框架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3(6).

[16]CORTES GUIDO MATIAS,OLIVEIRA ANA,SALOMONS ANNA. Do Technological Advances Reduce the Gender Wage Gap[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20(4).

[17]SUN HAIYAN,YUAN CHANGRONG,QIAN QIAN,et al. Digital Resilience among Individuals in School Education Settings:A Concept Analysis Based on a Scoping Review [J]. 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22(13).

[18]TRUNG TRAN,MANH-TOAN HO,THANH-HANG PHAM,et al. How Digital Natives Learn and Thrive in the Digital Age:Evidence from an Emerging Economy[J]. Sustainability,2020(9).

[19]LOUIS REYNOLDS,LUCIE PARKER. Digital Resilience:Stronger Citizens Online [EB/OL]. [2021-08-30]. https://www.isdglobal.org/wp-content/uploads/2018/05/Digital_Resilience_Project_Report.pdf.

[20]MINDS Y. Resilience for the Digital World:Research into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nline [EB/OL]. [2021-09-01]. https://www.basw.co.uk/system/files/resources/basw_ 10350-1_0.pdf.

[21]MARTZOUKOU KONSTANTINA. "Maddie is Online":An Educational Video Cartoon Series on Digital Literacy and Resilience for Children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novative Teaching & Learning,2022(1).

[22]MGUNI N, BACON N, BROWN J F. The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 Paradox [EB/OL]. [2021-01-20]. http://yong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12/10/The-Wellbeing-and-Resilience-Paradox.pdf.

[23]AMANDA THIRD,POTA FORREST-LAWR-ENCE,ANNE COLLIER. Addressing the Cyber Safety Challenge:From Risk to Resilience[R]. Melbourne:Telstra Corporation,2014.

[24]鄭云翔,鐘金萍.數字公民教育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模式、路徑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23(11).

Local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ilience of Green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Ecology

XIANG Fei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al carbon" strategy urgently requires gree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erefore,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of green innovative talents provides important guarantees. As an innovation-driven engine, digital technology not only empowers the realization of innovative value, bu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resilien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Digital resilience can to some extent reduce the damage caused by digital risks and help individuals better adapt to digital life.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resilience of green talents is analyzed. Four dimensions and 12 constructs responsive to risk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digital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digital behavioral resilience, digital technological resilience, and digital environmental resilience, and the connotation element model of "digital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 autonomous resilience", "digital behavioral resilience→ autonomous resilience", "digital technological resilience → cultivating resilience", and "digital environmental resilience → governance resilience" is built, joint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esil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ecosystem theor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society all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on digital resilience, enabling individuals to form resilience to respond to risks and challenges in the green digit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ecosystem on the employment of green and innovative talent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ilienc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of such talents, thereby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al carbon" strategy.

Key words: "dual carbon" strategy; employment ecology; green innovative talent; digital resilience

責任編輯:翟?? 祎

猜你喜歡
雙碳戰略
“雙碳”目標下化工企業ESG 信息披露探究
——以J 公司為例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應對碳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雙碳”背景下推動創新示范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思路
綠田機械:凈利潤復合增速超80%“雙碳”目標加速企業綠色發展
專訪奚國華:中信力爭成為國企助力“雙碳”目標的旗幟
“雙碳”下縣城發展新思維
戰略
三步走戰略搞定閱讀理解
戰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