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重彩畫中肌理語言的美學特點研究

2024-04-24 17:04劉玉
書畫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重彩畫美學

劉玉

內容提要:自20世紀70年代發展至今,在多元時代背景下結合材料運用,中國當代重彩畫回應當代審美需求,將肌理語言廣泛應用于創作,成為當代重要的美術現象之一。本文著重從包容性、時代性、形式性三個方面研究肌理語言在當代重彩畫中的美學特點,認為肌理語言的運用促進了重彩畫乃至中國畫的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重彩畫;肌理語言;美學

一、中國當代重彩畫及肌理語言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述:“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嶲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蜀郡之鉛華、始興之解錫,研煉,澄汰,深淺、輕重、精粗。林邑、昆侖之黃,南海之蟻礦,云中之鹿膠,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漆姑汁煉煎,并為重采,郁而用之。古畫不用頭綠、大青,取其精華,接而用之。百年傳致之膠,千載不剝?!盵1]這是史料與論著中首次出現“重彩”的概念。重彩畫即主要使用礦物色顏料(如書中所述石青、石綠、朱砂等重色)創作的繪畫。重彩畫發展至今,概念有所豐富。當代重彩畫創作不只運用礦物色,不少藝術家在創作中使用綜合材料、其他顏料等,使重彩畫具有視覺沖擊力,色彩濃重。重彩畫在當下的蓬勃發展中更新了其定義與概念,也拓寬了重彩畫的發展路徑。中國當代重彩畫是傳統工筆重彩畫在現代文化和審美條件下變革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畫種[2]。

肌理語言是繪畫與綜合材料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繪畫表現形式。201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正式成立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在中國畫中運用材料進行創作的概念逐漸形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當代重彩畫與綜合材料相結合,呈現多種表達語言,肌理語言是其中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相比傳統的中國繪畫,肌理的運用在繪畫的創新中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寄托觀念的載體。重彩畫中的肌理語言既可以體現出當代藝術家對過去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延續,同時也能夠反映當代藝術家對現代生活的思考深度。肌理的質感豐富了繪畫語言表達方法,推動了藝術現代化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畫的發展進程[3]。本文從美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發現肌理語言有著獨特的魅力和特點,具有時代性、包容性、形式性的特質。深度剖析重彩畫中肌理語言的美學特點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二、肌理語言的美學特點

(一)時代性

近代以來,康有為提出中國畫“變法合西洋”,陳獨秀提出“美術革命”論,蔡元培主張“以西畫補短創新”,徐悲鴻倡導“中國畫改良”。潘絜茲曾說:“吸收外來營養也屬我們的好傳統,漢唐以來就如此。比如佛教繪畫由印度傳入就被中國化了。一切外來的好東西都要化為我有?!盵4]幾代藝術家對中國繪畫的探索與實踐讓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持續向前。他們吸收與融匯多元文化,不斷滋養我國重彩畫,促進其發展,也賦予了我國重彩畫新的時代意義。

傳統中國繪畫技法或內容單一,畫面易顯單調沉悶,當代重彩畫在對肌理的運用中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隨機與偶然的藝術呈現是一種不可復制的美,創作中一些出乎意料的處理成為畫面出彩之處也十分常見。當代重彩畫家具有較強的隨機應變與再創作能力,在反復的實踐中把握重彩畫肌理的營造。陳孟昕的繪畫作品在當代中國畫中具有較強代表性,這種當代性不僅表現為空間觀念、造型色彩上的創新,也表現為在肌理語言上的探索。在陳孟昕的作品《苗山日歸》(圖1)、《一方水土》的創作中,為了獲得不一樣的肌理效果,他作畫的工具不局限于毛筆。在創作中,他按照畫面效果的不同呈現,靈活選擇不同的作畫工具,以獲得預期效果。陳孟昕作品呈現的時代性,與綜合材料的運用密不可分[5]。在重彩畫與材料結合的創作中,畫家嘗試應用各種新媒介,在藝術中表達自我,滿足創作需要。一大批優秀的當代重彩畫作品展現了蓬勃的生命力,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精神和藝術價值[6]。當代重彩畫中肌理語言的美學特點使得重彩畫的內涵在當今多元時代背景下不斷被豐富,從形式到觀念的傳承與創新反映了新時代重彩畫蓬勃發展的現狀。

(二)包容性

當代重彩畫肌理語言的包容性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既指藝術家使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材料來創造多樣的畫面肌理,也指畫家自由的創作精神。當代畫家為追求獨特的風格及表現,在繪畫工具、材料——筆、紙張、顏料等方面的選擇上煞費苦心,多種材料的運用需要不同的技法——拓印、涂抹、打磨、刮擦、揉紙、堆積、沖洗、拼貼等。在創作的過程中,會產生隨機性,大部分重彩畫的肌理效果都不可能與最初預想的完全一致。這要求畫家在創作初期進行大量的草圖繪制與肌理實驗,保持嚴謹的態度,以獲得預期的效果。當然,在肌理制作中偶然出現的一些效果如運用恰當亦可增添趣味。肌理制作的包容性大大突破了傳統重彩畫的僵化模式,為重彩畫的轉型拓寬了表現空間。

當代重彩畫所呈現的空前包容性,促使重彩畫家大膽創新,致力于對新技法及新材料的探索與實驗。在一系列的重彩畫創作中,蔣采蘋擅長將色粉筆畫技法與工筆畫技法融為一體[7]。她的作品中重彩的用色與渲染十分強烈,常用大量純色進行創作。蔣采蘋重色的運用既有亮麗醒目的一面,也有沉靜含蓄的一面,實現了色彩的和諧統一。她通常將簡單的純色與豐富肌理語言表達相結合,既能利用純色的視覺沖擊力吸引人眼球,又讓人在細看時并不覺得刺眼。她的作品《銀珊瑚》采用大量純色做底,通篇的藍在畫面下部奇石肌理的襯托下不顯單調,中部用大面積白色繪制珊瑚豐富的紋路,珊瑚的肌理用白色制作,畫面物象連貫又透出藍色的主調。整幅畫面豐富的肌理與純色的結合使得畫面簡單卻不乏味。蔣采蘋的作品保留了中國畫傳統意境,也融入了時代意識。蔣采蘋的一系列作品以包容的理念將中國重彩畫的傳統韻味與材料的創新性相結合,為現代重彩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形式性

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運用繪畫基本元素剖析美學中的形式特點,馬蒂斯運用濃烈的色彩實踐美學的形式性。形式這一概念在不同流派不同種類的藝術作品中出現,呈現了多元的美學特征。在藝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家對形式這一概念不斷探索,衍生出新的形式美學思想。20世紀80年代,吳冠中提出,在造型藝術的形式思維中,“形式美是美術創作中關鍵的一環,是我們為人民服務的獨特手法”[8]。中國畫吸收西方形式美學的概念,促進了中國畫的現代化發展,大批畫家開始了中國畫形式美學的研究。朗格曾提出:“藝術本質上就是一種表現情感的形式,它們表現的正是人類情感的本質?!盵9]形式與情感相輔相成,形式性是內化于心的情感在畫面的外在體現。

當代重彩畫的審美取向打破傳統而單一的繪畫形式,在傳統重彩畫的基礎之上,當代重彩畫保留了中國畫的意蘊,在顏色、構圖及多材料運用等方面進行革新[10]。多材料運用帶來的畫面肌理特色凸顯了當代藝術家與時俱進的審美理念和創新意識。不同的肌理層次、豐富的視覺效果帶來的形式感能夠直接表現物象特征,表達藝術家的情感。當代重彩畫融匯材料與繪畫的特性,利用肌理語言傳遞了東方藝術中和諧的、高度概括的形式美感,肌理語言的形式性特征使得當代重彩畫更具時代面貌。

重彩畫家在運用肌理語言進行創作時,往往會深入挖掘其細節和局部,注重肌理的自然和質感的豐富性,利用不同的材料裝飾畫面,從而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具有強烈的形式感[11]。徐立新在2006年創作的《圣火》中主要采用厚畫法增強畫面的厚重感與層次感。厚畫法起源于壁畫,通常采用細顆粒作為底色,在表面覆蓋粗顆粒,以增強材質的美感。畫家利用寫意筆法在《圣火》的背景上營造了類似壁畫的斑駁肌理感,利用工筆手法精雕細琢,營造出畫面主體花卉與藤蔓美好的意境。兼工帶寫的畫法使畫面呈現出不同的肌理層次,具備更加豐富的形式感。當代重彩畫為呈現出不同的肌理,對傳統技法進行更新與發展,畫中銀色部分先利用傳統的金屬色打底,在此基礎上加入現代金屬顏料,形成不同層次的畫面效果。在2012年創作的紙本重彩《盛世陽光》中,徐立新運用細膩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對比來表現出花卉的光澤和生命力,強調花卉旺盛的生長態勢。而在渲染背景時,畫家則采用稍顯粗糙、帶有曲折意味的肌理來突出花卉的生命力與生長狀態,強調莊重和厚重感,這也是繪畫形式性的一種表現[12]。多樣的表現手法為重彩畫走向形式性做了極大貢獻。通過對不同形式肌理語言的使用,重彩畫家在畫面中營造豐富多彩的效果,增強了畫面的藝術感染力與形式美。

結語

師古而不泥,察今而不媚。毫無疑問,這是當代中國畫不斷創新與發展的基本原則。如何擺脫傳統中國繪畫固有的思維與技法模式,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留傳統的意境并吸納國外先進的藝術觀念,是當代中國畫畫家始終在探究的問題。重彩畫在發展的過程中持續不斷地豐滿自身內涵,肌理語言與當代重彩畫結合,走出傳統但仍然繼承傳統。當下豐富的藝術資訊與包容的創作環境,讓畫家擁有寬闊的視野和胸懷。在今后重彩畫的發展中,我們不僅要追求重彩畫作品本身的形式,更要讓其實現形式與精神的高度統一,不斷探索對綜合材料的運用,實現重彩畫肌理語言藝術上的突破,從而推動藝術觀念的更新,為中國畫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M]. 俞劍華,注釋.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29.

[2]金蕾. 試論當代工筆重彩畫形式語言的多元拓展[J]. 藝術教育,2017(23):142-143.

[3]吳娟. 當代工筆畫創作中肌理運用思考[D]. 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9:7-8.

[4]潘絜茲. 工筆畫的新世紀展望[J]. 美術,2000(6):31.

[5]范迪安. 陳孟昕藝術的意象與情境[J]. 美術,2009(3):63-68.

[6]程飛飛. 探析綜合材料在當代中國畫中的運用[J]. 美與時代(中),2018(12):25-26.

[7]劉飛.“色彩重現”:蔣采蘋的礦物顏料研究與新時期以來工筆重彩畫[D].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2:9.

[8]吳冠中. 繪畫的形式美[J]. 美術,1979(5):33-34.

[9]朗格. 情感與形式[M]. 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44.

[10]杜嬋. 論中國現代重彩畫的發展[D]. 蘇州:蘇州大學,2007:13.

[11]來園園. 巖彩畫技法在當代中國畫中的應用研究[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19.

[12]張景松. 肌理在水性材料中的藝術表現[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16.

策劃、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歡
重彩畫美學
戴少龍寫意重彩畫作品選登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外婆的美學
生活美學館
純白美學
水墨重彩畫小品創作課教案
“妝”飾美學
中國工筆重彩畫探源與思考
論工筆重彩畫的民族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