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及防范措施

2024-04-24 17:35譚捷笪耀文
農業災害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自然災害農業經濟

譚捷?笪耀文

摘 要:我國疆土遼闊,地形地貌多種多樣,農作物種類繁多,是當之無愧的農業大國。然而區域的不同、氣候條件的不同會發生不同的農業自然災害,我國的農業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影響區域廣、發生頻率高,呈季節性的特點。分析出自然災害的發生會大幅度削減農作物的產量,降低農民的收入,打擊農民耕種的信心,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探討如何有效抵御農業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減少農業氣象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并就江西省農業自然災害趨勢進行分析,提出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自然災害;農業經濟;季節性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1–00-03

江西省作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農業省份,其農業生產面臨洪澇、干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挑戰。這些災害不僅會破壞農業生產設施,降低農產品質量,還會增加農業生產成本,從而影響農民增收和農業的整體效益。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抵御農業自然災害的威脅,減少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對于保障江西省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農業自然災害的特點

我國的自然災害有4個特點:

一是災害種類多,包含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生物災害等。大氣圈變異活動通常會導致氣象災害的發生,對社會經濟活動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我國氣象災害通常包括臺風、暴雨、冰雹、大風、雷暴、暴風雪等,常見的干旱、洪澇、持續高溫、雪災也屬于氣候災害的類型。由巖石圈活動所引起的災害被稱為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噴發、海嘯、滑坡、泥石流、地裂等,一旦發生會對人們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生物災害是指由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不當、破壞生物鏈或在自然條件下某種生物過多、過快繁殖而引起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包括動物災害、植物災害和微生物災害。

二是分布地域廣。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多樣,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災害的高風險區。干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自然災害,不僅降水稀少的西北旱情嚴重,而且在東部季風區也頻繁發生。由于我國東部季風區人口、城鎮密集,工農業發達,因而干旱造成的損失更大。

三是發生頻率較高。我國受季風性氣候影響強烈,各區域降水量差異較大。有些區域降水量較少,從而形成半干旱和干旱區,這些區域頻發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如西北內陸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 mm,常年干旱災害頻發;而有些區域降水量豐富,形成半濕潤和濕潤區,該區域頻發以區域性洪澇為主的自然災害,如東南沿海地區,平均每年有7個左右的臺風登陸。

四是季節性較強。我國大多植物和農作物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生長,但是由于生長區域受季風性氣候的強烈影響,春季陰雨天較多,太陽光照被削弱,而夏季不但溫度變化明顯,而且降水量要么過多、要么過少,容易出現水旱災害,對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2 農業自然災害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2.1 自然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

2.1.1 干旱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

冬春干旱和夏旱會嚴重阻礙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小春作物在冬季與春季一般處在幼穗分化階段,冬季與春季是小春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時期,此時容易產生缺水的情形。若在此時發生干旱,葉面蒸騰量大于植物體內的水分,必將影響農作物有機物質的合成,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退化與不孕的可能性提高,從這個角度而言,農作物的產量大幅度下跌,甚至有些無法正常抽穗。農作物不同生育階段對水的需求不同,發生干旱的影響程度也不同。谷類作物處在關鍵階段如拔節—抽穗期,干旱會導致麥穗粒大幅度減少,甚至顆粒無收,玉米對水的敏感程度較高,雄花的發育需要大量的水。

2.1.2 霜凍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

霜凍是指氣溫在短時間內下降到0 ℃或0 ℃以下,使農作物遭受傷害乃至死亡。在我國東北地區,秋季降溫速度快,溫度的急速下降容易形成霜凍。霜凍一旦出現,農作物中的干物質停止轉化過程,籽粒水分含量較高,對糧食的品質造成影響,同時產量也會下降。一般而言,較早的強霜凍會使糧食減產5%~10%;中等強度的早霜可導致糧食減產2%。當氣溫降至0 ℃時,作物發生輕度霜凍,葉片最先受害。灌漿的養料主要是葉片通過光合作用產生,受凍后的葉片變得枯黃,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作物灌漿緩慢、粒重降低,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在夜間環境溫度急劇下降,也會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導致農民的經濟收益下降[1]。

2.1.3 洪澇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

洪澇暴發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是毀滅性的。洪水在短期內可以破壞農作物的生長,土壤孔隙被水充滿,造成陸生植物根系缺氧,產生有毒物質,導致糧食產量大幅度降低甚至顆粒無收。洪澇暴發會使農田、果園被淹,水利設施被沖毀,禽畜圈舍坍塌損毀,嚴重影響棉花、玉米等作物生長發育。隨著暴雨的發生,嚴重積水會導致植物的根長期泡在水中,產生腐爛現象;暴雨過后,容易發生畜禽疫病、植株病蟲害,從而影響種植養殖的后期生產。大量的降雨導致雨水淹沒農作物,農作物難以進行新陳代謝。而降雨量越多、洪澇范圍越大、浸泡時間越長,對農作物的危害越大。

2.1.4 強臺風對農作物產量造成的影響

強臺風會帶來大風暴雨,興起海潮,對水產養殖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強臺風會在短時間形成強降雨,進一步導致洪澇災害,伴隨著的大風會影響農作物授粉情況,同時使農作物大面積倒伏且難以恢復,而農作物折斷而死亡。

2.2 農業自然災害影響農民收入

自然災害會直接、間接影響農民收入,打擊農民生產的信心,從而影響農業經濟發展,不利于農村市場的發展。

從直接影響來看,自然災害會造成農作物減產,供應減少,需求基本維持不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上調價格,但是從價值規律的角度來看,無法與正常產量時的收入持平。一般來說,自然災害會使減產而導致收入大幅度低于正常年份。

從間接影響來看,在災害防御風險體系建設過程中,政府只承擔部分資金,大部分資金由農民自身承擔。在日常耕種期間農民需要花費自己的金錢與時間不斷完善風險機制。而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農作物,收入來源具有局限性,額外的風險體系建設資金投入會對其收入產生不利的影響。

3 減少農業氣象災害不利影響的措施

3.1 增強農業氣象災害的防護意識

氣象部門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對當地農業自然災害的發生情況和受災區域進行分析研究,根據遙感等高科技技術進行監測,精準預測災情,為防災抗災提供準確數據;對于重點受災地區,做好相關墑情監測,在關鍵農事生產時節詳細了解災害的發展趨勢,提高災害預警水平,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效的氣象服務[2],降低農業損失。氣象部門應與其他部門配合,通過官方微信號、政府門戶網站、官方電視頻道等渠道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的科普工作,同時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展防御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農戶對災害天氣的防范意識;定期開展預防培訓工作,培訓內容包括常用的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措施,抗災抗險工具使用方法;不定期組織教育活動競賽,可以通過在線答題、拍攝抗災微電影和短視頻等活動,增強基層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通過捐贈圖書、觀看防災減災教育片等活動提高農戶遇險自救能力。

3.2 加強科技指導推進科學抗災

農業相關部門應積極引進農業新技術,大力推廣農業新模式,推動先進科學技術落地應用轉化成農業的生產力;有效評估當地氣候資源、合理規劃風險等級,結合當地的環境積極引進新型的抗災品種,推動農業生產結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保證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組織科技人員深入鄉村田間地頭,了解農民在耕種時遭遇的困難,指導農民開展防災抗災工作,與農民交流培養經驗,提高農民的抗風險能力;災情過后迅速響應,及時召開專家會議制定災后恢復方案,根據災情等級劃分進行分類指導,利用科技、產業力量,精準幫扶進行災后保護與重建。

3.3 建立健全農業災害保障體系

相關部門應構建農業災害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災害的保險制度,對當地容易發生的農業自然災害加大救助保險力度,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的能力;提高農戶抗旱防洪救災能力,及時緩解農戶的經濟壓力,保障農戶的經濟利益。農業災害防御工作難在災害復雜多變,要準確研判,分區施策。各地要根據自身區域的災害類型、發生時間、危害程度制定應對措施,做好農業防災減災保障體系建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分環節,把情況摸清楚、把預案定出來、把工作落下去,細化應對措施,做好旱澇災害、臺風等重大災害防御,開展統防統治、聯防聯控。

3.4 強化防災減災支持保障

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與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的溝通會商,加強苗情、墑情、災情的監測,在關鍵農時和災害多發期,組織有關專家對農作物生長情況和災害影響進行會商研判,制定科學應對技術措施,發布預警信息,落實防御措施,減輕災害損失;針對強臺風等可能引發的氣候性災害,要及早準備部署,在生產關鍵期,組織農技人員深入一線,分類指導農民,因地制宜落實好各項防御措施,將把不利影響和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3.5 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綜合產能和使用效率,才能扭轉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

首先,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加強耕地占補平衡管理,確保補充的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產能不降,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3]。其次,按順序明確用途管控機制,實施動態管理、動態監測,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建。有效利用科學手段改良土壤、積極健全農田灌排設施基礎設施的保障制度,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健全長效管護機制[4]。同時,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建設大中型灌區,推進水利設施現代化改造,加強田間地頭渠系與灌區骨干工程連接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最后,生態建設仍然是農業建設的重點,退耕還林仍是重中之重,繼續推進天然林建設工作,不斷落實水土保持、林地的保護工作,形成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4 江西地區主要農業自然災害趨勢分析

江西省的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洪澇災害、風雹災害、臺風災害和冷凍災害。據統計,近5年(2018—2022年)的6月,全省共發生18次自然災害,其中洪澇災害15次、風雹災害3次。風雹災害致災性強、造成損失大,洪澇災害波及范圍廣、災害損失程度大。災害造成江西省多個市縣受災,農作物受災、絕收公頃面積大,造成較大的直接經濟損失。江西地區的主要農業災害的風險如下:

一是發生區域性洪澇災害的概率較高。每年6月是江西省洪澇災害高發期,6月中下旬降水過程較多,可能發生區域性洪澇,部分支流及中小河流可能發生超警戒自然災害。

二是部分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較高。每年6月贛南降雨偏多,贛南山區易發生強降雨誘發的滑坡、崩塌、山洪等地質災害。

三是部分地區發生風雹災害的概率較高。每年6月是雷電天氣多發月份,易出現短時強降雨、雷雨大風、局地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四是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谌〉卣鸹顒忧闆r和地球物理場觀測資料分析,江西省境內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綜上所述,江西省高頻、大面積影響的自然災害為洪澇災害、地質災害和風雹災害,其中洪澇災害頻率較高、危害較大。

5 解決江西地區主要農業災害的措施

江西省目前受災面積廣、頻率較高的是洪澇災害,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下列解決措施:

第一,洪澇易造成水土流失,必須加快綠化造林步伐。各地居民和政府需要相互配合,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保護當地的綠色草地,建設綠色的農業生產環境;在水利基礎設施方面,需要疏通河道塘壩,新建適宜水利基礎設施,翻新年久失修的水利基礎設施,進行動態跟蹤,及時解決問題;防治水土流失,及時改善排灌設施,提高調洪蓄洪能力。

第二,關注本地氣候變化規律,做到及時預測防治。江西省洪澇災害一般出現在5—6月,容易出現旱澇急轉現象。由于前期的干旱影響流域內的植被、雨水下滲等條件,在同樣的降雨總量下,旱澇急轉更容易造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需要根據江西省各市縣地域分布、地形特征等,調整耕作制度、農作物布局,密切關注天氣形勢,滾動會商研判風險,加強短時預報和臨災預警,做好預警工作。對于山丘區、鄰近河流以及偏遠地區,要做到“最后一公里”預警,及時轉移危險地區人員,避免人員傷亡。

第三,加強排洪搶險工作,最大限度減少損失。暴雨洪澇后,農作物損害程度與沖淹面積和被漬時間息息相關。洪澇消退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及時檢查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及時扶正已經吹倒的農作物,對于存在缺苗的情況及時進行補種,清理農田的碎石和泥沙。此外,暴雨之后極易出現病蟲害現象,應該及時施肥除蟲,避免爛根的現象發生。

6 結束語

農業自然災害會阻礙我國農業生產,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威脅,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社會穩定,需要不斷增強氣象災害的防護意識、加強科學技術指導,在建立健全農業災害保障體系的同時,提供防災減災支持,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最大化降低農業災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有效提高農民收入。根據江西的農業災害趨勢,因地制宜制定策略,降低洪澇、干旱等農業災害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成祥.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分析[J].農家參謀,2020(23):69.

[2] 宋素蕊.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范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7(3):215.

[3] 佚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J].中國食品,2023(4):146-151.

[4] 佚名.聚焦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J].新農業,2023(5):1.

猜你喜歡
自然災害農業經濟
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思考
我國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概述
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
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具體方法
三年困難時期的背景原因分析與思考
海運平安險承保范圍爭議探析
自然災害應急物流問題及對策研究
面對自然災害我國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的完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