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振興視域下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

2024-04-25 04:36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傳統建設文化

李 輝

(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安徽蕪湖 241003)

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統籌農業、農村、農民工作, 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小康社會建成的基本抓手。 黨中央多次強調,全面貫徹并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富裕,還要實現精神文明富裕。 鄉村文化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動力, 融入鄉村振興的不同環節及過程中,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內驅動能。因此,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傳承并發展好鄉村文化, 堅定鄉村文化自信,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從而持續地、全面地、有效地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貫穿落實, 提供堅實的動力。 鄉村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往往作為一個系統的整體,相互融合、相互映襯。 推進農村傳統文化建設, 有利于實現鄉村文化的全面振興,為我國鄉村經濟、文化、組織的發展提供支持,但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農村傳統文化的發展形態。

1 農村傳統文化的發展形態

在生產實踐中,建筑遺址、傳統工藝及民間民俗等, 共同組成了鄉村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創新、發掘及傳承傳統文化,是宣揚和傳承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1]。全面發展鄉村文化,持續推進文化振興,對引領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產業發展,有一定的現實作用。 分析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形態,能幫助我們明確鄉村文化振興的著力方向,強化鄉村文化建設目標,提升鄉村文化振興的實效性。

當前,鄉村文化包括三種表現形態,每種表現形態都代表著鄉村社會的變遷過程,反映著鄉村文化傳承的現狀。 首先是兩斷型。 兩斷型主要體現在鄉村居民的語言文字、生活生產、價值觀念、社會交際、人居環境不斷發生變化,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度不斷降低,鄉村歸屬感與自豪感被逐漸削弱,熟人社會難以為繼。與此同時,現代文化并沒有完全滲透到鄉村社會,致使農村社會的現代化特征薄弱,進而出現了傳統斷根和現代斷層的現象。譬如空心化村落,便是最為典型的特征。其次是封閉型。封閉型鄉村指鄉村社會仍然維持原有的封閉狀態,缺乏與外界的有效交流,受到現代化影響也相對較小。 但傳統文化保持完整,可以在村民生活及生產中進行傳承與發展[2]。 譬如“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及“邊遠地區”。再次是整合型。該文化形態一般以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為主,體現為現代文化對原有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以及原有文化對外來文化的不斷吸納。整合型文化是我國鄉村社會開拓性發展的重要表現,通常出現在經濟發展的東部地區,能夠為村落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經濟條件、社會風貌存在明顯的差異,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存在明顯的不同,體現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上,則表現為文化形態的差異。 所以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們必須“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提升鄉村文化建設的質量。

2 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優秀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問題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得以推進和實施的“有力支撐”與“重要內容”,推進鄉村振興不僅要“塑型”,還要“鑄魂”。 然而在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傳承及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卻面臨著傳承意識、傳承主體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問題。

2.1 傳承意識的偏差

科學、自覺的“傳承意識”是促進文化發展的精神動能。 保護、傳承、發展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樹立強烈的傳承與保護意識, 然而在文化振興的背景下,我國鄉村地區普遍存在意識不足、滯后的問題。 首先是傳承意識不足。 其一,無法明確傳承并發展傳統文化的價值。 鄉村居民長期接觸本土文化,使其對各類文化現象及元素,出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現象。 進而在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致使鄉村文化不斷失去“吸引力”及“生命活力”。 其二,在鄉村文化振興的視域下, 鄉村經濟建設與產業發展逐漸成為村民所關心的重點, 所以容易忽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其次是保護意識不足[3]。 由于農村村民對傳統文化生態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認知不全面、不充足,導致在推進鄉村經濟建設的過程中, 存在古遺址和古建筑部分被破壞的現象。 這在某種層面上導致鄉村經濟建設與文化傳承、發展難以協調,無法真正促進鄉村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2.2 傳承主體的薄弱

鄉村文化的傳承內容以民間工藝為主,傳承方式以口傳心授為主,因此非遺傳承人在助推文化振興及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然而伴隨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傳承主體不斷陷入“后繼無人”的困境。首先是傳承主體力量不足。我國相關政府部門雖然是文化傳承的主體,肩負著文化創新、保護、宣傳、執導等責任。但在實踐中,很多領導都存在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無論在政策制定,還是在行動指導上,都難以發揮自身的作用。 其次是后繼無人的問題。 一方面由于我國鄉村文化的不斷衰敗,部分鄉村的方言、習俗、習慣都是通過言傳身教、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承下來的。 但伴隨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青年勞動力外流,導致傳統文化缺乏“傳承的根基”,大量優秀文化面臨著后繼無人的難題。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力的變化,導致市場經濟與傳統工藝無法協調起來, 進而加劇鄉村的職業分流,致使傳統工藝喪失“生存土壤”。

2.3 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

推動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要求我們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加強文化利用和開發,提升文化弘揚與傳承的質量, 助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然而在傳承與保護中,鄉村文化依舊面臨著發展潛力與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首先,文旅產業發展盲目性大。 特別在休閑旅游的浪潮中,部分地區雖然積極開發并改造“本土文化”,然而同質化現象依然存在。 譬如在住宿與游玩項目上,普遍存在千村一面的問題,無法突出鄉土文化的區域特性。其次,產業亂象,導致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的矛盾不斷加劇。在傳統文化開發及利用的過程中,很多村莊都缺乏保護意識與科學規劃的理念, 大批量地構建配套設施和文化項目,嚴重破壞了景觀建筑的完整性[4]。 為了獲取最大的經濟收益, 很多村莊都忽視了村莊的承載能力,導致村落文化不斷受到破壞。 最后,人才缺失。 由于缺乏科學的人才培育機制,導致優秀傳統文化很難得到有效而持續地保護。 一方面,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夠,導致青少年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意義和價值的認同,難以積極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 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參與鄉土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足。 由于我國鄉村經濟發展滯后、生存環境艱苦,導致很多大學生不愿返鄉創業及就業,不利于家鄉文化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 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優秀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策略

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蘊含著豐富的鄉土文化。廣大農村地區擁有著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 就物質文化來講,有田園景觀、自然風光、灌溉遺產、農業遺跡、傳統建筑、民族村寨、傳統村落等;就非物質文化來講,有戲曲曲藝、傳統民俗、民族節慶等內容。 通過發掘鄉村優秀文化中的道德規范、人文精神、思想觀念,能夠發揮其“教化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組織建設的進程,擴大鄉村振興的成果。

3.1 加強文化認同, 提高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內生動力

針對鄉村居民對文化傳承、保護、發展的價值認識不到位或存在嚴重偏差的問題,我國政府部門應從文化認同角度出發,幫助鄉村居民真正理解、認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及價值取向。 首先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 基層黨組織是推動農村各項工作開展及經濟建設的戰斗堡壘,在文化振興視域下,擔負著“確定目標”“宏觀規劃”“組織保障”等基本責任。 為解決文化傳承意識、保護意識不足的問題,基層黨組織應發揮好自身的帶頭作用、引領作用,幫助鄉村居民認識到傳統文化保護及傳承的價值,認識到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明確傳統文化在構建鄉風文明中的重要性, 從而提升文化保護及傳承的實效性。其次是促進傳統文化“進學堂”,強化對青少年的指引。在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基層政府部門應深化對傳統文化功能、作用的認識,加速本土文化資源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的進度,積極培育青少年熱愛家鄉、熱愛文化的情感,調動其參與文化傳承及保護的積極性。 最后是營造保護及傳承鄉土文化的氛圍。在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鄉村政府部門應加強宣傳教育工作, 提高農村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可度、認同感、自信心、自豪感。完善文化廣場、 綜合服務站等設施, 打造文化空間,促進文化服務的常態化發展,支持農村居民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 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承及保護氛圍。此外,相關政府部門還應運用電視臺、網絡、新媒體等資源,讓更多人體悟到鄉村文化魅力,提高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可度。

3.2 加強文化隊伍的構建, 強化鄉村文化振興的人才支撐

首先,充分發揮黨管人才的作用。 在推進文化振興中,傳承、發展、創新鄉土文化,需要遵循黨管人才的原則,基層黨組織必須發揮自身在資源統籌與扎根人民群眾上的優勢,積極調動各界力量,構建鄉村文化建設的合力。 通過明確隊伍建設思路、目標、保障及路徑,提高頂層設計的實效性,提高文化傳承的有效性。其次,加強人才培訓。 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發掘鄉村文化人才資源,積極搭建各類培訓平臺,提升非遺傳承人的實踐能力與理論水平,創設一支擁有較高素質和水平的管理隊伍和服務隊伍。 在對傳承人培訓中,應結合鄉村發展現狀,給予其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激勵, 使其能積極參與到各項培訓活動之中,提高自身的傳承能力[5]。最后,完善引進政策。吸引各級優秀人才、文化領域專家參與到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 積極傳承及發展鄉村本土文化;完善引進制度,使社會各類人才都能成為鄉村文化振興建設的主體力量。 譬如通過政策頒布,鼓勵高校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將優秀畢業生引入鄉村地區,使其在回報家鄉、建設家鄉、發展家鄉中,提高鄉村文化建設的質量。

3.3 構建活態化傳承機制, 夯實文化創新與傳承的動力引擎

為推進鄉村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文化建設、保護、傳承等工作的可持續性。 可以從“文化產業建設”與“制度保障”兩方面,構建活態化傳承機制。 首先是加強產業建設。 推進文化產業建設是構建活態化傳播機制的重要內容,是促進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但要想發揮文化產業的作用, 就需要推進“現代化產業”與“傳統優秀文化”的融合,積極推出擁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文化業態”。 一方面,要結合鄉土文化的特點及文化特色, 凸顯文化產業的獨特性,轉變文化建設“千村一面”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將文化產業建設同農業生產、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譬如將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能夠獲得“活態化傳承”的效果。 其次是加強“制度保障”。通過發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理資源,豐富其時代內涵,可以更好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 在鄉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針對文化開發及保護中所存在的“缺乏保護意識及規劃意識”的問題,制定相關的制度及標準,確保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能。一是制定文化資源開發的原則、標準、政策及指導文件,規避經濟建設對農村遺址及古村落的破壞;二是加強監督及評價機制, 確保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建設、農業生產協調起來;三是加強法律建設,即從“開發利用”與“資源保護”等角度出發,為農村文化發展與創新提供法律支持。 總而言之,我們要通過制度、法律、政策等手段,均衡好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為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保護提供保障。

促進農村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是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要素。 而推動鄉村文化建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并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有利于提高中國的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有利于解決我國城鄉不均衡與不充分的發展問題。 為此,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提高對鄉村文化、文化振興的重視程度,梳理兩者的邏輯關系,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實現鄉村文化的全面振興。

猜你喜歡
傳統建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老傳統當傳承
誰遠誰近?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