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學視角下的0—3歲嬰幼兒入托適應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

2024-04-25 08:54
當代教研論叢 2024年2期
關鍵詞:托育保教嬰幼兒

鄒 笑

(浙江開放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2)

2019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2022年,黨的二十大提出:“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薄霸谟子兴铣掷m用力?!痹谡С趾驼咭I下,各地大力發展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給許多家長減輕了育兒壓力。然而,由于年齡小,且從未離開過家庭,許多嬰幼兒都在入托初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適狀況,例如,持續哭鬧、進餐困難、午睡困難、身體不適、活動參與度低等,個別嬰幼兒則會出現長時間的適應困難。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導和教育,將會對嬰幼兒的未來成長帶來消極影響。本文以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為視角,反思當前入托適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究解決對策,以期更好地助力嬰幼兒平穩度過入托適應期,增強他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一、人類發展生態學概述

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由著名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他將影響個體發展的生態環境視為一種復雜的同心圓層疊結構,由內而外分為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和宏觀系統。[1]微觀系統是發展中的個體在特定環境中所體驗到的活動、角色和人際關系。也就是說,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活動、角色和人際關系是構成微觀系統的三個要素。中間系統由發展中的個體積極參與的兩個或更多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對于嬰幼兒來說,家庭、托幼機構、社區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為他們的中間系統。外系統是指個體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某個環境中,但這個環境依然對個體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例如,教師的學歷背景、家長的職業情況、經濟水平等都是嬰幼兒沒有直接參與但同樣會受到影響的外系統。宏觀系統是一個特定文化或亞文化中所特有的制度結構或意識形態,蘊含于宏觀系統的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都受到宏觀系統的影響。生態轉銜也是人類發展生態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生發展歷程中角色或場域的轉換。當發展中的個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時,那么該個體在生態環境中的位置也將隨之而改變。由此,兒童的發展得以發生的社會生態體系遠遠超出直接影響他們的活動事件,更大范圍內的事情(如社區、國家、世界)也會通過某種途徑影響兒童的發展。[2]

二、入托適應教育工作的生態學分析

適應是個體為與環境取得和諧關系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3]入托適應指的是0—3歲嬰幼兒首次離開家進入托育機構后,能順應外部條件及環境的變化,逐步克服分離焦慮,實現平穩良好的過渡,逐步適應托育機構的各生活環節,并喜歡托育機構生活的一種情緒或行為狀態。然而,不少家長和托育機構從業人員對入托適應有一個認知誤區,認為只要嬰幼兒上了托班不哭鬧就說明對新的環境非常適應,把不哭鬧作為適應新環境的唯一指標。我們卻常常發現不少嬰幼兒雖然不哭不鬧,但沒有積極的情緒反應,或在進餐活動、如廁環節、午睡環節、人際溝通方面不太順利,這都代表了他們存在一定程度的入托困難,部分嬰幼兒則會出現長時間的適應困難。根據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嬰幼兒所生活的周圍環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更大的環境都對嬰幼兒的入托適應產生著不同的影響,因此要結合當前的入托適應教育工作現狀,深入分析嬰幼兒入托適應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微觀系統:忽略生態轉銜的重要性

0—3歲嬰幼兒進入托育場所是他們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也是他們面臨人生中的第一次“生態轉銜”。家庭與托育機構是0—3歲嬰幼兒最重要的兩個微觀環境,但這兩個環境在人際關系、活動、角色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如果忽視生態轉銜過程中的差異,容易導致嬰幼兒在入托初期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去適應新環境。

1.人際關系的差異

在進入托班前,0—3歲嬰幼兒與主要照料者建立了穩固的依戀關系,形成了穩定的社會聯結;而在進入托班后,這種關系的斷裂,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嬰幼兒因為與親人的暫時性分離而產生焦慮心理。在實際工作中,嬰幼兒年齡較小,有些入托年齡在2歲之前,有些甚至在15個月就進入到托育機構中,他們更容易產生嚴重的分離焦慮。如果教師沒有充分了解嬰幼兒的內在需求,或無暇安撫所有人而采用訓斥恐嚇的方式進行管教,容易造成嬰幼兒安全感缺失,從而加重他們的入托適應難度。

2.角色的差異

生態轉銜在發展上的重要性源自其無可避免地涉及角色的轉換,入托人際關系的不同也自然引起了角色的不同。嬰幼兒不再是家庭關注的中心,而是需要融入集體環境的托班小朋友,角色改變意味著在托育機構環境中的嬰幼兒被賦予了新的社會期待,他們是老師眼中需要逐漸獨立的照護對象,也是同伴之間的友好交往對象?,F實中,托育機構的保教人員往往對初入托的嬰幼兒期望過高或一視同仁,急于訓練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甚至對月齡較小的嬰幼兒與年長的嬰幼兒在適應能力和任務完成度上沒有難易程度的區分,忽視了每個嬰幼兒的個體差異,使他們難以順利完成角色的轉換。同時,如果家長在子女入托前沒有提前讓他們了解托育機構的一日生活,未能幫助他們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能力準備,也可能會讓嬰幼兒產生一定程度上的適應困難。

3.活動內容的差異

在家中,嬰幼兒的活動相對寬松自由,在時間和活動安排上都較為隨性,活動形式也以獨自游戲、親子活動為主;而在托幼機構中,一日生活有固定的作息時間,每個時間段都有不同的活動,活動內容也由托育機構來安排。除了可以自主選擇的分組區域活動之外,還會有一些集體活動,對于嬰幼兒來說自由度相對減少,需要跟著托育園的計劃來調整自己的節奏,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二)中間系統:缺乏有效的家園雙向互動

根據生態學理論,中間系統所包含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從一個環境向另一個環境傳遞信息,其明確目的是向另一個環境中的人提供某個環境的具體信息,因此嬰幼兒的入托適應離不開家庭與托育園這兩個環境間相互的認知和交流。一些托育園在嬰幼兒入托前未安排家訪活動,家長就沒有機會向教師介紹嬰幼兒的個性特征和在家表現;而一些家長由于工作繁忙,急于將子女送入托班,沒能讓他們提前參觀托育園、體驗半日或一日入托生活;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也較為單一,只有在離園時有短暫的面對面交流;當嬰幼兒不能積極參與到新的托育環境時,少有教師邀請家長跟隨嬰幼兒進入到新的環境中進行短暫的陪伴,幫助他們度過適應期。此外,托育園很少面向嬰幼兒家庭舉辦家長會,缺乏向家長普及分離焦慮的知識與應對策略的機會,對個別入托焦慮尤為突出的嬰幼兒家庭缺乏針對性的指導。

(三)外系統:社區的協同共育能力有待提升

作為嬰幼兒發展的外系統,社區文化和環境間接影響著嬰幼兒的入托適應。所屬社區內的托育機構在健康服務、招生宣傳、家長工作、入托適應教育工作等方面都需要社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然而在實際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社區與托育機構、家庭的聯系較少,缺乏協同共育的意識。社區未能充分了解家長和托育園的真實教養與照護需求,只是被動地為托育機構和家庭提供幫助,所開展的活動頻次少,并未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支持服務工作中,因而無法將嬰幼兒入托適應教育落到實處。二是社區資源利用的類型單一化,雖然很多社區建立了兒童服務中心、兒童成長驛站,但其中的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表現為往往偏重于物質性資源,而忽視了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

(四)宏觀系統:托育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

政府的相關政策影響著嬰幼兒托育的各個方面,如對嬰幼兒照護的導向、托育機構的生存環境、托育機構開展的保教活動等。宏觀系統方面,全社會的托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需要政府政策的引領。目前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托育師資隊伍的資格準入機制。當前托育機構的從業人員入職門檻較低,缺乏科學的照護理念、專業的保教知識和技能,在入托適應教育工作上常以一己之見看待嬰幼兒的適應問題。二是托育人才培養體系尚處于萌芽狀態,關于托育機構保教人員專業發展的支持性政策較少。一方面,職前培養不足,開設0—3歲嬰幼兒保教專業的高校較少,導致專業師資缺乏;另一方面,職后培訓缺乏,一些公辦幼兒園開設托班,但由于缺少官方層面的在職托育培訓,教師常以幼兒園的教學管理模式對待托班嬰幼兒。

三、改進嬰幼兒入托適應教育工作的對策

(一)微觀系統:理解并重視嬰幼兒的生態轉銜

1.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入托后由于主要照護者的改變,使得嬰幼兒的依戀模式不得不發生改變,托幼機構的保教人員應當成為父母的替代者,與嬰幼兒建立一種新的依戀關系。對于剛入托的嬰幼兒,是否有機會與保教人員建立密切的依戀關系,是否有機會在保教人員的支持和引導下參加托育園的各種活動,將決定嬰幼兒是否能獲得相應的發展。嬰幼兒入托初期所表現出的分離焦慮程度不一,行為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師應理解每位嬰幼兒的心理,用耐心和親切的態度接納他們的情緒,同時適當滿足嬰幼兒的需求。例如:允許嬰幼兒哭泣,共情他們的消極情緒,經常撫摸擁抱嬰幼兒;允許嬰幼兒攜帶依戀物進入托育園,以增強他們的安全感;準備一些小獎勵,如貼紙、小零食等,在嬰幼兒有一些進步時給予口頭表揚和物質獎勵,使其受到鼓舞,逐步接納教師和新環境。此外,根據嬰幼兒的年齡大小分批入托,讓每個嬰幼兒都能得到教師的關注和安撫,有助于師幼之間形成牢固的情感聯結,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2.幫助嬰幼兒做好角色轉換的準備

一方面,家長可以通過多途徑讓嬰幼兒做好入托前的角色轉換準備:與嬰幼兒談論上托班這件事,通過微信公眾號、宣傳冊幫助嬰幼兒了解未來要去的托育園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托育園里有老師、保育員還有同伴,盡管沒有爸爸媽媽,但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愛他;借助一些有關分離焦慮與上幼兒園的繪本故事,理解分離并不可怕,學習可以緩解分離焦慮的辦法;給予獨立做事的機會,培養嬰幼兒自我服務能力,例如:自己洗手、吃飯、穿脫衣服、如廁、獨自午睡等;培養表達自我需求的能力,當需要上廁所或有任何不適時能大膽表達;提前了解托育園的一日生活,根據托育園的作息調整在家中的作息時間,特別是在每天下午的四點告訴嬰幼兒這是托班放學時間,父母會在這個時候來接孩子,會讓他們形成一個初步的時間概念,耐心等待父母的到來。另一方面,作為托幼機構的教師,在對待年齡較小、入托適應較困難的嬰幼兒時可以適當降低一些要求,耐心等待嬰幼兒的角色轉換,例如:尊重原有的飲食行為,盡量不要求他們吃不喜歡的食物,等其慢慢適應以后再循序漸進地引導膳食均衡;對于月齡較小的嬰幼兒,可采取彈性的在園時間制度,允許他們只上半日托班,半個月后再調整到一日托班,有利于穩定其情緒,慢慢適應角色轉換。

3.營造溫馨的班級環境,選擇合適的主題活動

首先,保教人員應營造溫馨的班級環境。托育園的環境創設應堅持兒童視角,體現兒童在場的基本原則。[4]墻面色調和室內燈光應盡量柔和;在教室角落設置一個半封閉式的“安撫角”,擺放舒適的小沙發、軟墊和毛絨玩具,可供嬰幼兒釋放緊張的情緒;鼓勵嬰幼兒將全家福照片帶入托育園中,集中擺放在某處,以此緩解嬰幼兒想家的情緒。其次,保教人員應選擇符合嬰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主題活動。在集體活動中,活動的主題應是嬰幼兒感興趣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內容,例如:手指游戲、音樂游戲、語言活動等;在自主游戲中,允許嬰幼兒自主選擇不同的游戲區域,嬰幼兒通過參與能吸引自己興趣的活動,可以適當轉移不安的情緒,在游戲中產生的愉快情緒體驗也能促使嬰幼兒逐漸喜歡上這個新集體。

(二)中間系統:加強家園之間的雙向溝通與合作

首先,多渠道開展家園雙向溝通工作。在嬰幼兒入托前,教師要對每一個家庭進行家訪,通過觀察和訪談深入了解所在家庭的成員結構、家庭氛圍、嬰幼兒的個性、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便于開學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策略,幫助嬰幼兒適應托育園的環境。除了與家長交談之外,教師也要和嬰幼兒充分接觸,例如:向嬰幼兒作自我介紹、與其進行簡單的游戲互動、詢問并記住嬰幼兒的小名等,而嬰幼兒則會通過對父母態度的觀察,慢慢對教師放松戒備,以減輕入托時的焦慮。通過召開新生家長會,教師可以向家長介紹托育園的教養理念、教養目標、工作制度、教師情況,以增強家長對托育園的信任感。在開學前幾天,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帶著嬰幼兒來托育園參觀,提前熟悉園所和班級環境,熟悉自己的教室、小床、保教教師等。入托后,教師依然要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通過電話、微信、家校練習冊等及時反饋嬰幼兒在園情況。

其次,托育園應與家長建立長期的合作共育關系。人類發展生態學認為,當發展中的個體第一次進入某個新情境時,若能有一個或以上的熟悉的人陪同進入,那么在中間系統中新情境的發展潛力是會提升的。因此,嬰幼兒在完全信任的家長陪同下進入托育園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在入托初期固定一位家庭陪伴人,與嬰幼兒一同進入托班進行為期3~4天的全程陪伴。[5]此時固定的入托適應陪伴人成為嬰幼兒在家庭與幼兒園兩個情境之間的支持鏈接,幫助他們消除面對陌生環境和陌生成人時的不安全感,進一步探索和適應新的環境。此外,教師也可定期、分批開展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了解他們當下的需求,征求他們對嬰幼兒入托適應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家長的實時反饋加以改進;尤其針對個別適應困難的嬰幼兒家長,教師更要耐心傾聽他們的教養問題和困境,給出合理的教養建議。

(三)外系統:優化以社區為基礎的嬰幼兒托育服務網絡

一是廣泛征求社區內嬰幼兒父母的教養需求,提升以社區為基礎的廣泛參與。例如:社區針對6—12個月、12—24個月、24—36個月的嬰幼兒建立成長驛站,提供親子課程服務。在親子活動中,讓社區內同齡的嬰幼兒相互認識、友好互動,進而可以讓已入托的孩子帶領小月齡的孩子進入托育園。雖然新環境沒有家長的陪伴,但有相熟的同伴,能夠促使嬰幼兒更快融入托班生活。也要鼓勵所在社區的成員共同參與和成長,服務對象不僅包括0—3歲嬰幼兒及其家長,還有準家長和社區的其他各種人員。例如:社區組織家長育兒沙龍,通過家長的經驗分享,大家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準家長也可以在沙龍中提前學習育兒和護理知識,做好充分的入托教育準備。

二是合理開發和利用社區教育資源,整合多種社會力量參與嬰幼兒入托適應教育工作。社區人員應協助配合教師、家長等群體將城市、郊區、農村等不同環境下的社區資源作為嬰幼兒的互動對象。[6]例如:將社區內一些可供幼兒使用的公園、圖書館、博物館、游樂場等資源免費開放;邀請專家進行健康教育和嬰幼兒心理指導講座;邀請社區醫生科普嬰幼兒科學喂養和健康成長評估;邀請托育園老師前來社區活動場地與即將入托的嬰幼兒進行師幼見面活動;也可由社區牽頭,組織適齡入托嬰幼兒在所住地范圍內定期開展入托參觀活動。通過多種優質的綜合服務,嬰幼兒能擁有更好的開端,能較好地適應托幼機構乃至幼兒園、小學的生活。

(四)宏觀系統:完善全社會托育人才培養體系

我們應當以科學的嬰幼兒發展觀引領托育行業,以有效的政策完善全社會托育人才培養體系。一是盡快建立國家層面0—3歲嬰幼兒教保等各類從業人員的資質標準和資格準入制度。[7]國家應制定統一的托育保教人員資格認證標準,明確托育教師、保育員、育嬰師、保健員等從業人員的責任與角色,嚴格準入門檻,為高質量的托育照護工作奠定基礎。二是加大0—3歲嬰幼兒托育從業人員的職前培養力度。國家應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等相關專業,通過扎實的理論學習和豐富的實踐積累,充分保障準托育從業人員的專業性。三是定期開展托育人員的工作培訓。教育部門應當對不同年齡段嬰幼兒的入托適應教育各有側重,培養科學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師和保育員的專業技能和教育敏感度,并開展科學、專業的嬰幼兒入托適應教育工作。最后,各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提升托育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減少經驗豐富的人員流失,從而使全社會托育行業穩定且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托育保教嬰幼兒
如何在幼兒園戶外活動中實施保教融合?
私人還是公共:我國托育服務體系供給范式研究
《家庭教育促進法》中的托育服務:國家義務與機構角色
解決托育難題需合力托底
科研引領科學保教
中西部托育事業發展研究院籌備暨陜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啟動會在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雁塔校區召開
護理嬰幼兒五不宜
幼兒園半日保教工作細則
圖解嬰幼兒窒息緊急處理
逆境商 從嬰幼兒開始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