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解讀

2024-04-25 12:25王馨悅楊少青
收藏與投資 2024年4期
關鍵詞:山石王蒙技法

王馨悅 楊少青

摘要:《葛稚川移居圖》是元代畫家王蒙獨具特色的作品。本文通過對《葛稚川移居圖》的形成因素、圖像和筆墨、遞藏順序及影響三個部分進行論述,基于對圖像的分析深入解讀《葛稚川移居圖》。

關鍵詞: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圖像;遞藏

一、《葛稚川移居圖》的形成因素

(一)社會因素

元代是蒙古族政權,為了維護其統治,在民族政策上實行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漢族的知識分子地位極低,他們不再對仕途存有奢望。在受到歧視的背景下,元代畫家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大一部分畫家選擇了隱居山林,他們把自己的感情投入了繪畫中。

元代的統治者對佛教和道教極為重視。元代繪畫及畫家與道教的關系頗為密切。道教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當時文人大都隱居山林,這為表現道教的思想和情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個人因素

王蒙的繪畫雖受趙孟頫、趙雍、趙奕的影響,但并沒有局限于他們,他學習了許多唐宋名家,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王蒙一生追求政治,隨后在農民起義爆發時,為了避亂攜妻子隱居山中。在隱居期間他創作了許多作品,《葛稚川移居圖》(圖1)便是他隱居時所作,反映了他的避世思想。

總之,蒙元統治下的元朝對漢代文人群體的心理有極大的影響,山水畫的趣味由此開始轉變,王蒙的個人經歷和他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都在《葛稚川移居圖》中表現了出來。

二、《葛稚川移居圖》的圖像及筆墨分析

(一)全景式構圖

全景式構圖是一種視野遼闊的布局,在山水畫中采用留天留地的構圖方式,畫面平穩,表現出自然的美感,同時也反映出畫家對自然和生活的真實情感?!陡鹬纱ㄒ凭訄D》便是采用全景式構圖,畫面繁密,卻無迫塞之感,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畫法。

1.“三遠”的表現

《葛稚川移居圖》描繪了晉人葛稚川攜妻兒子侄移居羅浮山路上的情景,是平遠、高遠、深遠綜合運用的典范。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載其父郭熙之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逼竭h法表現了從近景石壁到中景瀑布峽谷的深度空間。瀑布貫穿畫面,小溪從點景人物腳下的木橋流過,近處留有大片空白的河水,使右下角的河岸更突出。高遠法的運用使畫面更有高度,山川高聳入云,直達畫面的上部空間,山泉穿插其間。這幅畫又以深遠的空間表現山隱靜屈和可居的氣氛環境,以草屋后遠樹的法則延續這深遠,在主山的背后,用淡花青描繪遠山,表現了山高水遠的深遠意境,豐富的細節描寫和統一的氣韻造就了道家煉丹修心的境界。

2.“空白美”的分析

在《葛稚川移居圖》中,雖然山巒起伏、樹木茂密,但是整幅畫卻不顯得擁擠。王蒙用細筆皴擦,使畫面變得充實,巖壁和地面的巧妙留白,視覺上十分透氣且豐富。畫面對于虛實的掌握也十分到位。實的部分采用復勾的方式,虛的地方用淡墨勾勒或皴擦,從細節方面就拉開了空間關系,更好地表現山石峭壁的前后空間和山間的云霧繚繞。畫面的左下角有大片空白的水面,和周圍緊密的山石樹木形成了強烈的黑白對比。山間穿插的瀑布,用較重的墨色凸顯水流的白色,虛實對比更為明顯。畫面中間部分的山間小路也采用了留白處理的方法,顯得更為幽靜深遠。

《葛稚川移居圖》(圖1)中的留白處理是此作的經典,虛實、黑白對比強烈,產生強烈的空間感,在統一中透著變化,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

(二)筆墨的運用

《葛稚川移居圖》的畫面中雖然包含了荊浩及北方山水畫派的筆墨技法,但總體上的氣息與元代的山水畫相似。這幅畫不僅體現了王蒙繪畫技巧的多樣性,也體現了王蒙繪畫的秩序感?!陡鹬纱ㄒ凭訄D》重巖疊嶂,樹木繁茂,飛流瀑布穿插其間,向觀者展現一派深秋山林的佳境。

1.山石的技法

《葛稚川移居圖》中山石的層次與明暗的處理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機。畫面中,石頭大多使用細筆短皴的方法,巖壁以斧劈皴、折帶皴和刮鐵皴為主,其中還夾雜一些細筆短皴,斧劈皴以干墨皴擦,并且不加以點苔。

《葛稚川移居圖》融合“南北”的剛柔于一體,作品中的石體厚重,用筆剛健,而又以勾勒線條配合來適應表現物象,將線條和皴法結合起來,觀察圖中的山石的技法則會發現,先用濕筆淡墨勾勒石頭的外輪廓,然后用墨不斷疊加,在石頭的轉折處再次用較重的粗線條復勾,最后用細筆皴擦勾勒,斷崖則在勾勒出輪廓的基礎上運用斧劈皴、折帶皴和刮鐵皴,反復皴擦,表現山的起伏變化。畫山石時,用筆較硬,突出巖壁堅硬粗糙的質感。石頭、山壁多用墨色、花青、赭石等色,多次暈染,使畫面色彩穩重,增加了色彩趣味。

2.樹木的技法

《葛稚川移居圖》中的樹木繁密茂盛,樹形復雜多變,樹木的樹干采用雙勾,先用小筆淡墨勾勒外形,隨后再用較濃的墨進行復勾,并在樹干上加以皴擦,用筆松動自然,增加了樹干的質感。近處的兩棵樹為刻畫的重點,雖然并排但還是區分出了主次,靠右邊的樹干的墨色相比左邊的較重,刻畫細膩,用筆挺拔而堅韌,力道強硬。樹的結構介于寫實和寫意之間,不僅描繪出樹的自然形態,還體現了筆墨趣味。樹葉以組的形勢劃分,每組樹葉都有虛實變化,靠前的樹葉勾得稍微重一些,靠后的較虛,這樣不僅增強了立體感還拉開了空間關系。遠方的樹用筆輕快自然,相比前面樹的刻畫沒有那么細膩,畫面靠后的小樹先用淡墨點畫,通過后期的重墨加深,使小樹也富有層次感。近景的樹葉用較濃的花青著色,實的樹葉相比虛的樹葉顏色要重一些,設色渾厚明快,遠處的樹木的設色以花青、朱砂為主,顏色較淡,清新自然,與近景的大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總而言之,《葛稚川移居圖》采用全景式構圖布置畫面,通過畫面中的筆墨趣味來表達自己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隱居的愿望。

三、《葛稚川移居圖》遞藏順序及影響

道教題材的繪畫在元代比較常見,在很多的畫史畫論里都可以看到有關葛稚川移居的記載。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圖》作為此類題材的典型代表,結合文獻著錄和鑒藏印可知,此畫于公元1360年左右完成后,大致經歷了項元汴、項德弘、安岐、怡親王弘曉等人之手,清末民國時期,又先后經由張翼、端方、龐元濟等人收藏,最后經由孫煜峰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后,“葛稚川移居”的題材對后期畫家產生較大的影響。明代丁云鵬《葛洪移居圖》(圖2),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與王蒙《葛稚川移居圖》進行對比,構圖上都采用左側河水留白,河上架有木橋,葛稚川繪于橋上。畫中樹木的技法與王蒙極為相似,樹木種類繁多,樹干采用雙勾的技法,樹葉以組為單位,前實后虛。

明代鄭重《仿王蒙〈葛洪移居圖〉》(圖3),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根據畫中的題跋:“ 葛仙翁移居圖。壬子初夏。倣黃鶴山樵筆。鄭重?!笨芍水嬓Х峦趺?。畫中山石、樹木的技法與王蒙的山水畫技法相似,可見鄭重也受到了影響。

通過以上兩幅作品的對比,可見在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后,丁云鵬、鄭重學習王蒙的創作題材、技巧以及設色,由此可見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對后期的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王馨悅,女,陜西銅川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中國畫)。楊少青,男,河南登封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作及書畫鑒賞。

參考文獻

[1]范琛.蒙元統治及其對元代繪畫的影響[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6(3):43-47.

[2]仲旭輝.淺析《葛稚川移居圖》中的點景人物和筆墨旨趣[J].明日風尚,2016(7):343.

[3]張天殊,竇樂樂,王可心.元代畫家王蒙山水畫中的樹法認識[J].蘭臺世界,2014(36):76-77.

[4]楚泓晉.避門深山臥游千里—從元朝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圖》淺析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審美[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8-20.

[5]呂超楠.從王蒙《葛稚川移居圖》概括其技法[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3(5):120.

[6]黃旭輝.王蒙《葛稚川移居圖》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0.

[7]張俊東.淺析“葛洪移居”題材[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9.

猜你喜歡
山石王蒙技法
“曬石節”讓山石燦爛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題記考論
用灑脫之筆詮釋簡靜生命哲學——讀王蒙隨筆《不煩惱:我的人生哲學》
例析三角恒等變換的三種技法
全山石
精通拍攝技法
技法只是書法的一部分
用書撫慰躁動的心靈——讀王蒙新書《詩酒趁年華:王蒙談讀書與寫作》
黃山石潭現唯美壯觀云海
荒誕化敘事的荒誕技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