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德友教授治療慢性膽囊炎經驗

2024-04-26 06:43王麒萱姜德友
中國醫藥導報 2024年8期
關鍵詞:雞內金經方排石

王麒萱 姜德友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慢性膽囊炎常因膽囊結石或高脂飲食誘發,起病較緩,也可由急性膽囊炎失治、誤治,遷延而致。臨床多表現為右上腹脹悶不舒,甚至疼痛反復發作,以及右季肋區輕微壓痛或叩擊痛,并伴腹脹、噯氣、惡心、納差、厭油膩等表現[1]。慢性膽囊炎是當代多發病,隨著飲食質量大幅提高,慢性膽囊炎的發病率驟升[2]。目前西醫治療慢性膽囊炎主要通過口服利膽藥物、溶石碎石及膽囊切除術,但藥物副作用大、疾病復發率高、手術后遺癥多,患者預后不理想,甚至生活質量下降。姜德友教授認為慢性膽囊炎屬于腑病,多從膽、胃論治,從疏通腑之氣機、清利邪氣等根本病因入手,整體與局部治療相結合,標本同治,臨床上運用經方收效頗佳。

姜德友(1960-),醫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龍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姜德友傳承工作室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金匱要略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龍江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姜德友教授專于經典,博覽醫書,貫通中西,重視中醫臨床思維方法,善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病。余有幸跟師臨證,受益匪淺,現將姜德友教授運用經方治療慢性膽囊炎的經驗與思路進行整理。

1 慢性膽囊炎的病因病機

1.1 歷代醫家的認識

中醫根據主要臨床表現,將本病歸入“脅痛”“膽脹”“黃疸”范疇,其病因多樣、病機復雜[3-4]。本病首見于《足臂十一脈灸經》,書中提及脅為足少陽經所絡過,經病則反應在脅[5];《素問》中有“邪客于足少陽令人脅痛”“寒客厥陰肝脈,肝脈凝澀拘急導致脅痛”“肝有熱病發生脅痛”“脅中痛為惡血在內”“濕熱相搏,民病黃疸”“疫病導致黃疸”等記載[6];東漢張仲景對脅痛有新的論述,在《傷寒論》中描述為“脅下痞硬”“胸脅苦滿”等表現[7];在《金匱要略》中也有“脅下偏痛”的記載,并闡述導致脅痛、黃疸有多種病機,如虛寒之寒疝脅腹痛、懸飲脅痛、寒積之脅下偏痛、瘀熱發黃、寒濕發黃、脾虛發黃等[8]。隋唐時期,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出“脅痛是肝膽或腎脈受寒邪侵襲所致”“黃疸多因酒食過度,脾胃瘀熱所致”的觀點[9];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肝實熱和虛寒皆可導致脅痛,還記載時行熱病造成內瘀發黃。宋金元時期,《濟生方》中論述脅痛是因情志內傷,肝氣內積攻竄兩脅所致,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提出濕熱導致黃疸發黃[10]。明清時期闡述更加全面,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提出脅痛有外感、內傷之分,并重點論述了勞欲過度、肝腎精虧導致脅痛[11];尤怡將脅痛分為肝郁、肝虛、肝火、外感、產后、食積等多種情況,葉天士敘述“黃疸陽黃為濕熱或瘀熱熏蒸于肝所致”[12];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論述“脅痛乃腎虛夾惡露郁滯所成”[13];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提出“濕熱阻滯造成血瘀,瘀熱內積熏蒸成黃疸”的觀點[14];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有天行疫癘致發黃的記載[15];吳謙在《醫宗金鑒》中論述黃疸為濕熱郁久,外發肌膚而成[16];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寫道“黃疸因土濕又感風邪”[17];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出中焦升降失常,肝膽氣化郁阻,膽汁不能下注小腸,外溢為黃疸[18]。

1.2 姜德友教授的認識

1.2.1 天人地合一,三因制宜 本病病因病機雖多,但姜德友教授重視“三因制宜”,認為本病在不同地域其主要病因病機不同,認為黑龍江地區多以“外寒為盛,痰熱內蘊,腑氣郁滯”為主要病因病機[19]。東北地區寒冷氣候對本病有重要影響,低溫會阻礙陽氣運行,使血脈收引,導致人體臟腑氣血運行不暢,同時寒冷氣候影響了龍江地區百姓的飲食習慣,人們喜乳食、肉類,善飲酒,多食咸菜、酸菜等腌制品,此均為慢性膽囊炎的誘因。久寒可致氣滯血瘀,過食肥甘厚味則生痰釀熱,二者皆阻滯膽胃腑氣運行,故腑氣不通為黑龍江省慢性膽囊炎患者核心病機。

1.2.2 氣滯與血瘀痰濁結石共存 姜德友教授認為本病易夾雜多種病理產物,而氣是升清降濁的動力,氣的正常升降出入是津、液、血運行的先決條件,膽胃之腑氣滯不通是本病共同的關鍵病機,其滯在中焦樞紐,直接影響清升濁降,日久則濁停而成結石,氣不能正常推動血行則成血瘀,氣不行津則久積為痰濁。此外,津血本同源,互資互化,故痰瘀可互相影響、轉化或促生,痰瘀停滯局部日久,又可煉生結石。痰濁、血瘀、結石進一步阻滯腑氣,最終導致氣滯與多種病理產物并重。

2 治療原則

2.1 治病求本,通腑為主

謹遵“治病必求于本”的古訓,總以通降膽胃腑氣為主,同時根據具體癥候的陰陽寒熱之偏勝,辨證施治。以寒凝氣滯為主者,治療以溫中理氣通腑為主。此類慢性膽囊炎患者多因中陽不足,或久居寒地,飽受寒襲,導致中陽不運,膽胃腑氣凝滯不通而痛,常表現為右上腹絞痛,牽扯后背,遇冷或進食冷食加重,得溫則緩,嘔吐物清稀,納差,手足不溫,伴腹脹、腸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弦。姜德友教授常治以理中湯加減:黨參20 g、生或炒白術20 g、干姜10 g、炙甘草15 g,其中黨參健脾胃、補中氣;白術滋脾,降腑濁;干姜溫運中陽,散陰霾,與白術配合,恢復中焦升降;炙甘草味甘補虛,守諸藥于中焦,四藥合力使脾陽升,膽胃降,腑氣得通。同時加強通降之力,常加用枳殼、厚樸、香附、雞內金等;若寒痛重,加吳茱萸、蜀椒、桂枝等;若兼肝郁,加佛手、合歡花、百合。

以熱壅氣滯為主者,治療以清熱行氣通腑為主。此類患者好食肥甘厚味,飲烈酒,釀生中焦積熱,壅遏膽胃腑氣,不通則痛,常表現為右上腹與脅肋脹痛,疼痛勢重,嘔吐酸苦頻繁,或食入則吐,腹脹繃急,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或黏膩,可伴低熱惡寒,舌紅苔黃燥或黃膩,脈弦滑。姜德友教授常治以大柴胡湯加減:柴胡15 g、枳實15 g、黃芩15 g、法半夏20 g、炒白芍20 g、大黃10 g、生姜20 g、大棗3 枚,其中柴胡伍黃芩清疏膽腑;大黃配枳實理氣活血,通降胃腑;芍藥緩急鎮痛;半夏、生姜,降腑氣,止嘔逆;生姜、大棗相配以調和中焦,諸藥并用,清降膽胃。同時加強通腑之力,常加用厚樸、雞內金、生白術;若局部熱重,加茵陳、郁金、金錢草等。

2.2 痰濁、血瘀、結石并治

姜德友教授認為本病病理產物以痰濁、血瘀、結石為主,且互相影響,互相兼夾,強調臨床當審明三者之偏重。如以痰濁為主,化痰為先,常用半夏、陳皮、茯苓、大貝、石菖蒲等,輔以活血、排石;如以血瘀為主,消瘀為首,常用丹參、三七、川芎、山楂、郁金等,佐以祛痰、排石;如以結石為主,排石為要,常用雞內金、金錢草、海金沙等,兼以活血、祛痰,此姜德友教授“務必先安未受邪之處”“主要矛盾為主,次要矛盾兼顧”之觀念。

2.3 明辨虛實,標本兼顧

姜德友教授認為本病多實中夾虛,若日久耗正,則虛實并見,故臨證應膽大心細,明辨標本虛實,實重虛輕則“以通為補”,力攻實邪,兼以扶正,達到邪祛正安;虛重則“以補開塞”,補虛培元,兼以祛邪,達到養正邪自祛,不可偏激,切忌虛虛實實之戒。

3 用藥思路

3.1 活用經方,用藥精簡

姜德友教授善于運用經方,并認為對于慢性膽囊炎這樣病機多樣、病情復雜的疾病,應持經達變,把握經方思維,活用經方藥物,組建“有制之師”,達到藥簡力專效洪。姜德友教授注重對疾病階段的判斷,遵循六經辨證,結合經絡臟腑的聯系,體察病體本質,選取主要治法與經方,又提出“方無死方,當圓機活法”,根據具體病情,將經方升華,藏法于方,往往能夠切中病機。此外,姜德友教授用藥精當,深諳經方藥物的性味、歸經、象的特點,常能達到藥味適當而一藥多能,且聯合作用強。

3.2 專病專藥,力起沉疴

姜德友教授常辨病與辨證結合,在把握疾病大規律的前提下,再根據現有癥狀具體調整,對于疾病的本質及核心矛盾能夠準確判斷,總結用藥規律,特效藥物油然而生。姜德友教授提倡專病專藥,認為特效藥物對疾病能夠起針對性的作用,即“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20]。如雞內金,味甘,性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石之功。姜德友教授“取象類比”,雞內金乃雞之消化器官,其消化力極強,能消磨砂石,同氣相求,故常用雞內金治療慢性膽囊炎以增強膽胃等傳化之腑功能。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論述:“雞內金,雞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積可知?!敝赋隽穗u內金長于通腑化瘀的特殊作用?,F代藥理研究表明,雞內金能加快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又能調節血脂、血糖水平,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指標,降低血液黏度,還能增強膽囊收縮,促進膽汁分泌,溶石、排石[21-22]。故姜德友教授臨證往往用生雞內金60~100 g,通降膽胃之氣,利膽排石,以重劑起沉疴。

3.3 痰瘀石兼顧

姜德友教授在治療慢性膽囊炎時,常顧全大局,化痰、消瘀、排石兼顧,常運用郁金、虎杖、海金沙的角藥組合。郁金味辛、苦,性寒,能入肝膽經,有活血、行氣、利膽之功,《本草匯言》說此藥為“清氣化痰,散瘀血之藥”;虎杖味苦,性微寒,亦入肝膽經,能散瘀、化痰,《別錄》載此藥能“破留血癥結”;海金沙味甘、咸,性寒,能化石、排石?,F代藥理表明,郁金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奧狄氏括約肌[23];海金沙能平穩促進利膽,又能防治結石[24];虎杖能促進膽汁排泄[25]。三者并用,活血化瘀,理氣化痰,利膽排石,全面清除本病兼夾之邪。

4 治驗舉隅

患者,女,59 歲,2023 年7 月19 日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醫堂就診?;颊咦允鍪秤?,上腹部及右脅脹痛,便秘,性格急躁焦慮??淘\:上腹部及右脅持續脹痛,食后加重,便秘質干,口淡,四肢倦怠,納差,面色暗,急躁易怒,舌紅苔白,脈緩。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輔助檢查:血壓125/70 mmHg(1 mmHg=0.133 kPa),腹部超聲顯示脂肪肝,膽囊結石多發,最大直徑17 mm。中醫診斷:脅痛,肝膽郁滯證。西醫診斷: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治法:疏肝利膽、通腑排石。處方:柴胡15 g、赤芍15 g、白芍15 g、枳殼15 g、炙甘草15 g、黨參20 g、生白術15 g、茵陳20 g、雞內金100 g、金錢草30 g、海金沙30 g、郁金15 g、芒硝10 g(沖),7 劑,水煎服300 ml,早晚飯后分服。

二診(2023 年7 月26 日):諸癥稍緩,大便次數增多,出汗多,上方去芒硝,加浮小麥30 g,7 劑。

三診(2023 年8 月3 日):訴上腹部及右脅脹痛轉輕,新添晨起咽干,上方加栝樓根15 g、卷柏20 g,14 劑。

四診(2023 年8 月17 日):訴諸癥進一步緩解,現反胃偶作,舌紅苔少,上方加黨參20 g、陳皮15 g,7劑。

五診(2023 年8 月23 日):諸癥皆緩,加枸杞子20 g,7 劑。

按語:此患者為肝郁氣滯、膽腑失降之脅痛。系因中焦膽胃之腑通降失常,郁阻于中,日久結為結石而致此病。姜德友教授運用經方四逆散加減,方中柴胡疏泄肝氣,條達氣機,重用芍藥柔肝緩急鎮痛,同時除血痹,防止由氣及血,二者相配,疏理肝膽氣血,共為君藥;枳殼降胃與腸腑之氣,重用雞內金通降膽胃腑氣,并能化石排石,為臣藥,海金沙、金錢草、雞內金、郁金四金祛痰、通腑、化瘀、排石,又加茵陳利膽,兼顧全面,亦為臣藥;黨參、白術、炙甘草補脾胃,健運中州,助清升濁降,為佐藥;芒硝軟堅,又能通泄陽明,導邪從大便而出,為佐使藥。二診諸癥稍輕,提示藥中病機,且大便得通,腑氣先暢,為后期治療奠定基礎,中病即止,故先去芒硝,恐汗出過多耗氣,故加浮小麥收斂。三診脅痛進一步減輕,因咽干,故加栝樓根,又加卷柏輔助降血糖。四診癥狀大減,因出現反胃,恐傷胃氣,故增加黨參、陳皮護中。五診諸癥緩解,又加枸杞子補元氣善后。

5 小結

慢性膽囊炎屬于慢性、復雜性疾病,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姜德友教授根據豐富的臨證經驗,結合黑龍江地區地理氣候特點及飲食習慣,總結出龍江地區“氣病多郁滯,血病多瘀”的主要病理特點,在辨證論治本病時把握腑氣不通降之核心病機,因時、因人、因地制宜,針對專病施以專藥,在靈活運用經方的基礎上,隨證治之,收效良好,有很重要的臨床借鑒意義及學術參考價值[26]。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雞內金經方排石
對經方薯蕷丸的認識及臨床思考
雞內金打粉 讓孩子大口大口地吃飯
雞內金噴膜劑治療口腔潰瘍的臨床觀察
張仲景:經方善用姜
生麥芽雞內金茶
雞內金
中藥排石湯治療尿路結石76例體會
經方治療急癥3例
經方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經驗
微創手術結合中藥排石治療腎結石42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