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素懷樸

2024-04-26 08:58
讀者欣賞 2024年3期
關鍵詞:馬家窯黑陶彩陶

陶器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發明。在距今大約一萬年前,地球氣候逐漸變暖,人類主要的生產模式開始由狩獵轉向采摘和農耕。生產模式的轉變,促使我們的祖先尋找方便制作與攜帶且不易變形的致密容器,來儲存谷物、果實、種子等,并滿足烹煮、盛裝物品等日常生活所需,將黏土與火結合在一起的陶器應運而生。新石器時代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分屬不同文化區的先民,由于自然與人居環境、使用場合等的不同,制作出器形、紋飾、色彩搭配各異的陶器,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各式各樣的彩陶,折射出的,是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與生命的認識,以及對美的樸素追求。

有器之用

三足陶鬲 三里橋文化

人類發明陶器的動機是實用,因此,石器時代陶器的器形,總與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早期陶器的器腹多為球形或近似球形,追求大容量及盛裝東西的方便。為陶罐配蓋,蓋上帶紐,也是出于實用考慮增加的設計:有蓋可以阻擋外界的灰塵,同時防止人類被容器中熱的物體燙傷;蓋紐便于人類抓握,拿起蓋子。其余如鋬、器座,以及陶壺的流,皆為便于提拎放置以及傾倒容器內液體而增加的部件??傊?,制作陶器以方便使用為第一要務,先滿足實用價值,之后再生發出審美、禮儀等方面的價值,乃至制作純為觀賞的陳設器物等。

一些形狀在現代人看來較為奇特的陶器,如果將它們放回原始社會情境里,就會理解古人這樣造型的意圖。例如先秦時期考古發現中經常出現的陶鬲,它有三個肥大的袋狀足,十分“吸睛”,陳列在博物館中,讓許多觀眾摸不著頭腦:這種器物是做什么用的?實際上,它是一種炊煮器,使用時,將陶鬲直接放在地上,在三個袋足之間燃起一堆火,就可以加熱鬲中的食物。后來,陶鬲的實用功能逐漸喪失,轉變為禮器,后來,還出現了仿照陶鬲造型制作的青銅器。

漩渦紋雙耳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 高37cm 故宮博物院藏

有時,甚至器物的紋飾也與它的使用方法有關。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多位于器物的口沿、肩、腹或內壁、內底,很少位于器物外壁的下半部分。這固然有節省繪畫人工及顏料的考慮,更重要的是遠古時期,桌椅等高坐具尚未發明出來,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將器物放于地上,視線所及僅是器物的上半部分和內壁、內底,只有將紋飾繪制在這些地方,才容易讓人看到,供人欣賞。

彩陶提勺 馬家窯文化

彩陶瓶 大溪文化

?多樣之色

白陶鬶大汶口文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先秦陶器,陶胎多為磚紅、橙紅、土黃等暖色,能夠激發觀者的親近與喜愛。先民們又在其上以礦物顏料繪制出紋飾。燒成后,紋飾呈現出黑、白、深紅等顏色,色調渾厚穩重,豐富的紋飾與活潑的底色搭配,視覺效果非常和諧。

而在彩陶之外,黑陶與白陶也各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盁o色而五色成焉?!薄板H粺o極,而眾美從之?!焙?、白這兩種淡雅純凈的顏色,被中國古人認為是最原始的色彩,五彩繽紛,皆由黑白兩色演變而來?!抖Y記·月令》記載,天子出行,“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從乘坐的車,到穿的衣服,均為黑色。由此可見,在先秦時人的心目中,黑色是高貴的象征。

在黑陶產生的年代,雖然沒有文字直接記載這種陶器的受歡迎程度,但從黑陶器物制作之精巧復雜,我們也可以窺見匠人在黑陶上傾注的心血,進而推知祖先對黑陶器物的重視。黑陶器物通常胎體較薄,有的器物胎體最薄處僅0.3毫米,有“蛋殼陶”之美譽。均勻的黑色是通過“滲碳法”得到,在器物臨近燒成之時,向窯內繼續加入柴草,并封閉窯門與煙囪,再從窯頂徐徐加水。窯內燃料無法充分燃燒,大量碳元素滲入陶胎,使器物變黑。燒成的黑陶通體漆黑,質地細膩,光澤溫潤內斂,肅穆又耐人尋味。

黑陶高柄蓋罐 良渚文化 上海博物館藏

黑陶高足杯 龍山文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白陶的最大特征正如其名,就是胎體潔白無瑕,器物表里都呈現純白或灰白色。在制陶技術尚不發達的石器時代,白色的陶器尤為難得。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出土的白陶器物,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形體端莊,紋飾精美,給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感,顯示出典雅不凡的美學風貌。之后,白陶在商代迎來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抖Y記·檀弓上》記載:“殷人尚白?!卑咨掌髋c殷人的色尚相契,因此受到重視。商代白陶在王朝疆域的多地都有發現,王權的中心地帶如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出土較多,江西、湖北等地也有商代白陶遺存。此時的白陶器上常見夔紋、雷紋等裝飾,神秘而獰厲,顯示出商代統治者的權威。

白陶刻饕餮紋雙系壺?商 高22cm 故宮博物院藏

白陶刻紋豆?商 高12.5cm 故宮博物院藏

觀物取象

漩渦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

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 高16.5cm 口徑39.5cm?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認識有限,風霜雨雪、電閃雷鳴,乃至居住地周圍的動物、植物等,總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在制作陶器時,人類將對周邊環境的印象融入創作。自然現象、動植物及其變體,成為彩陶紋飾的早期母題。

例如,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很多繪有魚紋。魚是人類常見的動物,但陶器上的魚紋并沒有照著河流中真實的魚一板一眼地描摹,而是頗富創意。有的適應陶器紋飾的條帶形狀,把魚身畫成方形;有的將魚頭和魚尾變為同一方向,首尾相接,周而復始,意味深長。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彩陶上,則常見花瓣紋。古代“花”“華”同源,不少學者認為,廟底溝彩陶上的花瓣紋,就是華夏之“華”的由來。

若論紋飾題材之豐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無疑值得一提。水波、太陽等自然物象,蛙、鳥等動物,以及一些植物,在彩陶上頻繁出現,反映了馬家窯人的審美心理以及思維方式。

蛙紋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

水紋是馬家窯陶器上常見的紋飾。水是生命之源,在先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居所旁邊鳥語花香、潺潺流水的美景,也讓原始人獲得了極大的精神享受,體現在紋飾上就是對水和水生動物的摹寫刻畫。馬家窯彩陶上的水紋,極富動感,蘊含著生機與活力,體現了當時黃河上游地區人們對水的感受。而漩渦紋或許模仿的是湍急奔騰的水流,可以想象當時人類面對洶涌澎湃的黃河時內心激蕩的震撼。也有學者認為,漩渦紋來源于鳥紋,或是對太陽形象的一種模擬。

蛙紋等水生動物紋,靈感也很可能來源于當時環境中習見的水生動物。蛙的兩棲習性,使它能夠在陸地與水域間來去自如,令早期人類十分驚訝。同時,蛙的日?;顒优c雨水、季節變換有著極強的對應關系,而當時黃河上游流域農業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人們迫切需要了解天氣變化、季節更迭的規律。因此,馬家窯先民很可能將蛙視為能夠控制天氣與季節的生物,從而在陶器上繪制蛙紋,祈愿風調雨順、糧食豐收。馬家窯彩陶中的蛙紋,早期較為具象,蛙大眼圓瞪,腹部渾圓,腿部健壯,并繪有整齊的網紋;之后蛙紋趨于抽象,有時徑直將代表蛙頭部的圓圈省略;最后演變為更加抽象的萬字紋、折線紋等。

早期人類還會在彩陶上繪制多種紋飾,構成表意較為復雜的畫面。如魚紋、網紋、水波紋的組合,蘊含著希望捕魚豐收的樸素愿望。1978年出土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上繪一只白鸛口銜一魚,旁邊豎立石斧。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白鸛和魚分別代表兩個氏族的圖騰,石斧是權力的標志,表明白鸛氏族曾同魚氏族進行戰爭,最終白鸛氏族獲勝,頗有后代“以圖說史”“成教化,助人倫”的意味。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新石器時代 高37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隨著原始藝術的萌芽,人類的一些藝術活動,如舞蹈等,也作為彩陶紋飾被記錄下來。甘肅、青海等地均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舞蹈紋彩陶盆,成組的舞蹈人像,與簡潔明快的弧線、斜線、圓點等幾何紋搭配,仿佛讓我們穿越數千年時光,看到了祖先手拉著手在水邊載歌載舞的歡快景象。

舞蹈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 高12.5cm 口徑22.8cm 青海省博物館藏

曲直之間

彩陶背壺 大汶口文化 高16.9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陶器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也是人類的審美意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因此,對陶器呈現出的史前審美思想及史前藝術成就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史前藝術所達到的水平以及深刻意蘊并不亞于古代及現當代藝術,可謂原始而不落后,樸拙但不簡單。

在裝飾陶器時,除了具象摹繪,先秦時期的人們已經懂得通過線條寫意,通過線條傳達豐富的情趣和韻味。從器物造型的輪廓線條來看,造型日漸豐富,并且有了很大的改進,逐漸褪去了稚拙感。造型別致的小口尖底瓶,不再給人上大下小的感覺,而是逐漸收束,修長挺拔,在增強器物實用性的同時,審美價值也有所提升。

彩陶上的紋飾,更是集各種線條之大成。從筆跡上可以看出,它們是用毛筆畫出來的。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在論證線條的美感時,曾以馬家窯彩陶上的紋飾為例,指出用毛筆畫線,其粗細變化,轉折前行,可以異常自由靈活,有各種形態,而線條的走向、動勢、力度等,如同音樂,又可以直接與情感相聯系,體現出原始人豐富的內心情感和對世界的深刻感悟。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 高31.8cm 甘肅省博物館藏

四圈紋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 高40.5cm 上海博物館藏

彩陶盆?仰韶文化 高23.6cm 山西博物院藏

同時,這種形式意義帶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勻細的直線紋和粗壯的寬帶紋,組合構成新穎的圖案,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構圖模式,斜正組合,疏密有致,虛實相生,規整卻無雷同。斜線體現出早期人類視覺經驗的空間感。瓶、壺、罐等器表上繪制或刻出的多道平行線紋,是使用輪繪(輪制)技術完成的。先民用高超技術繪制出的繁復線條紋飾,在當時應給人以普遍性的審美感受。

而對曲線的運用,體現為漩渦紋和螺旋紋樣式的多變,通過線條的不同組合呈現出不規則的美,從中體現出先民的審美發展。漩渦紋線條組合密而不亂,繁而有序。螺旋紋有許多復雜的式樣,線條組合不斷變化。有的以點帶線,先畫出圓,再用弧線、直線將圓圍繞,或將圓按不同的方式連接。有的隨著圓形核心的擴大,花紋也逐漸增多,比如在圓中間填入波浪形線條、圓點、十字紋、米字紋乃至更細密的網紋,當核心的圓環一直擴展到器物肩部和中線,四個大圓圈格外醒目,也就形成了研究者口中的“四大圈紋”。

點、線、面等元素,是早期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接觸客觀事物后再進行抽象后獲取的感性理解,并以平面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A元素的變化與組合,為表達豐富多樣的大千世界開辟了和諧的、理想的審美空間,不僅給當時的人們以審美享受,也留給現代人無窮的遐想和美感。

史前陶器“貌不驚人”,卻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與后代陶瓷器的成熟精致相比,這一時期的陶器雖然稚拙,但不乏線條動感流暢、紋飾絢麗多彩者,反映了史前先民對自然的感悟理解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先民們對生存的渴望,對美的向往,以及對大自然的樸素認識,在陶器上多有呈現。陶器,作為實用器物被人制造出來,在具備實用性的同時,又寄托著人類對美的追求,記載著人類在生產技術上的一次次進步。隨時間發展而不斷改良的器形、不斷豐富的陶器種類,凝結著人們在選料、制坯、燒造等方面的一次次努力與探索。而正是數千年前人類對技術進步的追求,對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斷體認和感知,才使得原始社會的各項簡易發明不斷改良進化,物質與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并最終造就了我們今天的社會與生活面貌。

豬面紋彩陶壺 仰韶文化 高20.6cm 甘肅省博物館藏

鯢魚紋彩陶瓶 仰韶文化 高38cm 甘肅省博物館藏

彩陶罐 仰韶文化

鋸齒漩渦紋彩陶鼓 馬家窯文化

內彩變體蜥蜴紋豆 四壩文化 甘肅省博物館藏

船形彩陶壺 仰韶文化 高15.6cm 長24.8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人面魚紋彩陶盆 仰韶文化 高16.5cm 口徑39.8cm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猜你喜歡
馬家窯黑陶彩陶
回顧與反思:界首彩陶的歷史源流與傳承現狀
銀河春韻
夜讀春秋
馬家窯彩陶器型的發展與演變
神秘的馬家窖彩陶
馬家窯彩陶的裝飾紋樣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華彩
簡論龍山黑陶
黑陶藝術作品欣賞
美哉黑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