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彩紛呈:明代瓷器的美學世界

2024-04-26 08:17涂睿明
讀者欣賞 2024年3期
關鍵詞:梅瓶彩瓷五彩

涂睿明

前代奠定的技術基礎加之宮廷的主導,有明一代,中國的瓷器制作技藝與藝術水準均得到大幅提升。技術的飛升使之登堂入室,終于取代金銀器成為最重要的禮器與宮廷日用器。同時,這一時期的瓷器也迎來了新風格的大爆發。青花瓷技藝臻至高峰,廣受歡迎;彩瓷“粉墨登場”,讓人為之驚艷;顏色釉瓷延續宋瓷的簡潔、純粹與素雅,再次將關于宋式美學的極致想象呈現于世人面前。

青花

青花花鳥紋梅瓶 明嘉靖 高44cm 口徑6.5cm 足徑13.8cm 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釉里紅云龍紋天球瓶 明萬歷

在人類陶瓷史上,青花瓷的誕生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不過其誕生之初并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甚至被譏諷為俗。主要原因是元代青花瓷多是“來料加工”,為滿足出口的需要,裝飾多繁復華麗,不被文人士大夫重視。但這并沒有影響青花瓷的發展腳步,到明初,青花瓷開始受到皇帝的重視與喜愛,在永樂和宣德年間更是被推向高峰,這一時期的青花瓷也展現出宮廷美學與文人意趣的融合。此后兩百多年間,青花瓷因為技術、材料以及制度的多重影響,演變和發展出更為豐富多樣的風格。大體而言,永宣青花的濃艷熱烈,成化青花的清新淡雅,嘉萬青花的幽菁可愛,各具特色,各領風騷。至此,青花瓷也一躍成為風行世界的名品。

究其原因,還是得益于青花瓷本身的魅力。

青花纏枝蓮花紋盤 明永樂 高7.3cm 口徑40.7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永樂官窯青花大盤是永宣青花的代表作。以青花繪于其上的纏枝蓮連綿纏繞,優雅迷人。這種紋樣在當時不但受到皇帝的喜愛,民間也大為流行,甚至在此后數百年間風行世界,成為極具東方美學韻味的傳統吉祥紋樣之一。不過初看花頭模糊一片,顏色深淺不一,但恰恰是這種暈染的效果,與中國傳統的水墨不謀而合。優雅迷人的紋樣,暈染如水墨的畫意,潔白如玉的胎體,藍寶石般的色彩以及堅固的質地,使其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杰出的造物之一。它是東方的,也是世界的。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蓮紋碗 明宣德 上海博物館藏

景德鎮窯青花廣口碗 明永樂

景德鎮窯青花人物蕉葉紋梅瓶 明

青花龍紋扁瓶 明永樂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

左邊青花瓶上,龍身粗壯,其神情兇猛,眼神中帶著藐視一切的桀驁。種種細節交代得清楚,龍鱗、龍爪歷歷在目。畫面整體筆意揮灑自如,墨氣淋漓。右邊青花瓶上的龍紋雖然保持了與左邊幾乎一模一樣的形態,呈現的效果卻如同青花的背面—一個剪影。龍兇猛的表情被抹去,身姿的矯健全然保留,非但如此,周圍海浪紋的襯托,更為其增添幾分雄壯威武的氣勢。海浪密集、洶涌、狂暴,讓觀者無暇喘息,這無疑是中國美術史上對海浪最精彩的表達之一,而它也讓大瓶充盈著無窮的力與美。

器形本身也充滿元氣,氣勢不凡。瓶體渾圓、飽滿,頂部一收,探出頸來,頸由下往上一攏,口沿處又微微一展,頓時有了幾許溫柔和優雅。這卻沒有減弱大瓶的氣勢,如同愛美人的英雄,柔情不減其英武,勇武更襯其多情,讓觀者不禁為之動容。

景德鎮窯青花荷花池鴨紋罐 明

青花人物故事紋罐 明嘉靖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蓮龍紋碗 明正德 高10.3cm 口徑15.9cm 足徑9.4cm 上海博物館藏

五彩

五彩魚藻紋蒜頭瓶 明萬歷 高40.3cm 口徑7.8cm 足徑13.7cm 故宮博物院藏

陶瓷上進行彩繪的歷史悠久,往前甚至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瓷上彩繪,真正大放異彩是從宋代的紅綠彩瓷開始的。這時瓷器上的紅綠用色明快恣意,畫風活潑。這種風格起初只在民間流行。直到明代,彩瓷發展越加興盛,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

明代彩瓷最大的發展是出現了五彩瓷。五彩瓷仍以紅、綠為主色調,但并不是只有五種顏色。由于顏色的豐富,加上明代瓷器在質地上的巨大提升,五彩瓷不但受到宮廷的重視,影響甚至遠及歐洲。如果把青花看成中國畫中的水墨,彩瓷無疑是設色畫。雖說瓷器上的色彩受技術的限制不如紙上豐富,色彩的微妙變化更難以實現,但這并未減少五彩瓷本身的魅力,它依舊憑借其獨特風格成為陶瓷史上另一顆耀眼的明珠。

五彩人物紋海棠式盤 明天啟 高2.3cm 故宮博物院藏

陶瓷上進行彩繪的歷史悠久,往前甚至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瓷上彩繪,真正大放異彩是從宋代的紅綠彩瓷開始的。這時瓷器上的紅綠用色明快恣意,畫風活潑。這種風格起初只在民間流行。直到明代,彩瓷發展越加興盛,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

明代彩瓷最大的發展是出現了五彩瓷。五彩瓷仍以紅、綠為主色調,但并不是只有五種顏色。由于顏色的豐富,加上明代瓷器在質地上的巨大提升,五彩瓷不但受到宮廷的重視,影響甚至遠及歐洲。如果把青花看成中國畫中的水墨,彩瓷無疑是設色畫。雖說瓷器上的色彩受技術的限制不如紙上豐富,色彩的微妙變化更難以實現,但這并未減少五彩瓷本身的魅力,它依舊憑借其獨特風格成為陶瓷史上另一顆耀眼的明珠。

五彩百鹿尊 明萬歷 高34.6cm 口徑20cm 底徑1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嘉靖 高33.2cm 口徑19.5cm 足徑24.1cm 故宮博物院藏

乍一看這件蓋罐,頗有些耀武揚威的架勢。它的紅色太強烈了,無法不引人矚目。首先闖入眼簾的是一條紅色大鯉魚,大得不成比例。再看看作為配景的蓮池,荷花、荷葉都顯袖珍。但這也產生了非同尋常的視覺效果:大魚仿佛要從罐上一躍而出。畫面的主題并不新鮮—傳統的魚藻紋。這是歷朝歷代都受歡迎的題材。畫面自上而下層次分明,細節刻畫可謂生動??吹贸鲈O計的精心與巧妙。器形整體顯出非凡的氣度,圓渾、飽滿、沉穩、端莊,氣勢不凡。

魚無疑游于水中,但如果將魚移去,水草、荷花構筑的又是另一個水面世界。這樣看來,魚似乎游于空中。它造成了一種夢幻般的奇妙感覺,營造出一個童話世界。

斗彩雞缸杯?明成化?高4cm 口徑8.3cm 足徑3.7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斗彩花鳥高足杯?明成化?高7.6cm 口徑6.9cm 足徑3.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彩瓷不同于青花瓷,它是在燒好的瓷器上進行彩繪,再低溫燒制而成。如果是在燒好的青花瓷上彩繪,就成了青花五彩。而青花五彩中有一種近年來極為引人注目,那就是斗彩。至于緣由,當然是因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2.8億港元成交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而起。

仔細觀察左頁圖畫面:公雞昂首啼鳴,雞冠鮮艷的紅色占據了整個頭部,只露出眼睛的部分— 一點藍色。雞身上用一些紅色的短線條表示羽毛,嘴和雞爪完全就是兒童簡筆畫。母雞畫法相類,小雞就更簡單。畫法雖然簡單(這并不是國畫中的寫意),卻有一種稚拙的生趣,像是看到孩子充滿想象力的涂抹,給我們意料之外的驚喜。這在古代中國實在太難得了。這件雞缸杯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充滿天真與童趣的生活圖景。

除了生動有趣,斗彩工藝也是這件雞缸杯不可不說的一大重要特色。在當時,斗彩是一項新技術,它創造出了一種只屬于陶瓷的繪畫語言和風格。這種貢獻,放在整個陶瓷史上,如何夸贊都是毫不為過的。讓我們深入到雞缸杯制作的現場,一探斗彩瓷制作的究竟。

首先將瓷泥通過拉坯和利坯等工序做出杯子的形狀,這時候,叫素坯。素坯完成后,在它的表面以青花料進行彩繪,但彩繪主要是用線勾勒,類似于國畫中的白描。勾畫完成后,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制。燒制完成后,在瓷器的表面,于勾線的輪廓內填彩。比如雞冠的部分填上紅色,葉子的部分填上綠色。填彩完成后,再低溫燒制一次。一件斗彩雞缸杯就完成了。于是,“斗”的意思就漸漸浮現出來。方言中,“斗”有拼接的意思,比如古代制作家具,接榫頭就叫斗榫頭。而斗彩,就是把釉上的彩色與釉下的青花,拼在一起,力求嚴絲合縫。

畫面之外,成型工藝也讓人贊嘆。杯形做得精巧—雞缸杯的缸是指它的形狀像低矮的水缸,這的確是個奇怪的名字,根本無法讓人聯想到精巧—口沿處輕輕往外一撇,底部柔柔一收,看不到足。這是一種巧妙的設計,把足做成內凹的臥足隱藏起來。胎壁極薄,即使是在自然光線下,仍能輕易透過杯壁看清握杯的手指。即使放在今天,都是足以令人稱道的精湛工藝。

五彩花卉幾何紋壺 明成化

景德鎮窯五彩刀馬人物圖鳳尾瓶 明成化

五彩三國故事紋盤 明

五彩盤龍花卉紋蓋罐 明萬歷

顏色釉

霽紅釉天球瓶 明宣德

景德鎮窯釉里紅三魚紋高足碗 明宣德 高8.8cm 口徑9.9cm 足徑4.5cm 上海博物館藏

今天我們常見的瓷器大多是透明釉,無色,比如青花瓷。如果釉是有顏色的,我們就叫它顏色釉瓷器。顏色釉比透明釉的歷史其實要久遠得多。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就是因為釉中含鐵,在還原反應中呈現出青綠色。元代以前著名的越窯、汝窯、官窯、哥窯、耀州窯,等等,其實都屬于青瓷,神秘的秘色瓷也是。不過在青瓷誕生之后的漫長歲月中,顏色釉瓷器發展出的種類屈指可數,直到明代,才開始迎來第一次大爆發。

這時候,瓷器的顏色大大增加,紅黃藍綠紫各領風騷,工藝水平也遠超前朝。

雖然顏色釉看上去簡單,沒有繪畫、雕刻等復雜手段,但其實工藝難度有時候遠遠超乎想象,因為其制作并不完全仰賴人工。

比如紅釉,直到明代永樂時期才燒出純紅的瓷器,這離瓷器上第一次偶然出現一點點紅色已經相隔數百年。這類瓷器在明代中期卻消匿不見,到清代康熙時期才得到恢復,所以行內有“要想窮,就燒紅”的說法。

更重要的是,顏色釉單單以顏色和造型來征服觀眾,美學上的要求更不一般。

寶石紅釉僧帽壺 明宣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圖:景德鎮窯銅紅釉盤?明宣德 下圖:?紅釉印花云龍紋高足碗?明洪武?高14cm 口徑14.6cm 足徑4.8cm?故宮博物院藏

左頁圖中這把僧帽壺閃耀著紅寶石般的光彩,色彩凝重卻不失鮮活。它是陶瓷史上最偉大的探險之一,因為高溫下的紅色對溫度和燒成氣氛的要求極高,溫度稍高或稍低,氣氛或過或不足,都足以使一切努力化為烏有。事實上,在一件瓷器上,瓶口與瓶底溫度的細微差別都足以影響到最終的呈色效果。有時候,明明腹部燒出了純正的紅色,瓶口卻顏色黯淡,以致嚴重影響觀感,甚至成為廢品。

因而這種通體如紅寶石般美麗的瓷器,成為歷代陶瓷工藝的試金石。而在明代,除了永樂、宣德兩朝能夠燒造,其余時期幾乎難覓其蹤影。

它的造型稱得上奇特。以現代人的眼光看,這都是一件精彩的設計。它的靈感來源于僧人的帽子,于是叫僧帽壺。

翠青釉三系蓋罐 明永樂 高10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和過去的青瓷相比,這件翠青釉蓋罐擁有更為潔白細膩且堅硬的胎質,釉色更為輕柔淡雅,工藝更精湛。它無疑是陶瓷史上極美的一件蓋罐。

蓋的頂部刀切般平整,邊沿一折,現出硬朗的直角。這樣的轉折讓釉層無法停留,于是露出一道利落的白邊,神清氣爽。剛要以為這是一件風格硬朗的美器,但往下看,線條帶著優雅的弧度緩緩外展、下降,像一頂展開的降落傘,把猛墜的力道穩穩兜住,重忽然變成輕,悠悠落下。著地時,它往內一收,深深一沉,穩穩一扎,不動不搖。

神來之筆是肩頭的紐,像懸掛門環的座底。這種圓環在瓷器的肩部出現,叫系。早期的系,多數是用來系繩的,這里卻僅僅是為了美。系與罐身的連接處,做成了如意形的一片,如花朵,紋理清晰。這種精致的小細節,讓原本極為樸素的蓋罐頓時顯出細巧的風韻,卻完全不影響整體的氣質。有如素裝的美人,原以為只是小家碧玉,擦肩而過時瞥見精致的耳環,識出那是古董珍玩,才知道出于名門,身份顯赫。

最后回到青瓷的青。這種青取名翠青,淡綠的色調有一種清透的美感,它無疑繼承了宋代景德鎮影青瓷的神髓,卻又獨出機杼。

景德鎮窯青釉劃花纏枝蓮紋碗 明 高9.4cm 口徑16.35cm 足徑5.1cm 上海博物館藏

孔雀綠釉碗 明正德 高6.6cm 口徑16.2cm 足徑6.5cm 故宮博物院藏

霽藍釉龍紋瓶 明萬歷

霽藍釉梅瓶 明

甜白釉刻花梅瓶 明永樂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有如墨分五色,白其實也有無數的色彩。

瓷器上的白色就有不少:如象牙白、卵白、青白,等等。左頁圖中這件白瓷叫甜白。

單單就白而言,它并沒有出色的表現。但它如此溫潤,甚至有種膩膩的質感,像某種入口即化的甜點。

這類器形叫梅瓶,有說是因為其口小,恰好能插一枝梅花,故叫其梅瓶,但其實梅瓶早期是酒瓶。梅瓶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宋代已是一時經典,大為流行。到了明代,梅瓶已很少用來盛酒,因而無須加蓋,更不必體形碩大挺拔。相比宋代的梅瓶,明代的梅瓶身形略矮,更顯豐腴。這款梅瓶肩部飽滿圓潤,腰身微收,款步輕搖,端莊里透著風情萬種,頸部收得細巧,彎出美妙的弧線,卻不放縱,戛然而止—處處透著含蓄的優雅。

細看,這件甜白釉刻花梅瓶瓶身刻滿暗紋,上下分為三層,是經典的纏枝紋樣,綿密而毫不擁擠,刻繪精湛,有如丹青妙手的白描。

無疑,從這件看似貌不驚人的梅瓶上,我們能看到諸多前代驚人美學的回響:元代卵白釉的純粹與溫潤,宋瓷造型藝術的高貴素雅,唐代刻繪裝飾的大氣華美—它集于一身卻不露痕跡。

宜興窯塑貼蓮花紋梅瓶 明 高28.1cm 口徑4.9cm 底徑14.2cm 故宮博物院藏

黃釉描金雙耳罐 明弘治 高31.6cm 口徑18.8cm 底徑17cm 故宮博物院藏

黃釉盤 明嘉靖 高4.4cm 口徑21.3cm

雞油黃大口碗 明成化 高8.9cm 口徑20.3cm

猜你喜歡
梅瓶彩瓷五彩
梅瓶
五彩的秋
神奇的五彩混色瓶
快編五彩繩
與古代藝術大師畫粉彩瓷
鈞瓷梅瓶
霽藍釉留白龍紋梅瓶
飲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淺絳彩瓷欣賞之一
漏痕彩瓷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