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課堂實施中的創傷性喚醒及應對策略

2024-04-27 04:09謝孟媛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9期
關鍵詞:教學反饋教學材料活動設計

謝孟媛

摘要:心理教學活動導致的創傷性喚醒是指在心理課堂中學生創傷性記憶的重現。創傷性喚醒產生的原因有學情把握不準確、活動設計不匹配、隱喻不恰當等。應對策略有:提前了解學情,完善“一生一檔”;把握學生特點,避免刻意制造噱頭;提升教師素養,課后追蹤反饋??傊?,一線心理教師應注重教學設計和選擇恰當的教學材料,關注學生個體的當下反應,讓心理課為學生的心靈成長提供更好的滋養。

關鍵詞:心理創傷;活動設計;教學材料;教學反饋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9-0042-02

一、引言

依據團體動力學原理開設的活動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我國目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許多教師將認知療法、藝術表達治療、精神分析等心理咨詢與治療流派的理念和技術融入課堂中,一方面,使心理課的設計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表現形式,更加容易喚起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從而推動團體動力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數心理咨詢和治療方式的受眾人群以成年人為主,未經妥善處理的隱喻材料也可能會引發學生過往的創傷性記憶。如果授課教師的技術尚不成熟,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沒有給予充分、及時的安撫或反饋,則容易引發學生的創傷暴露,需要在課后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修復,有些學科教師甚至誤認為“學生上了心理課之后反而心理問題更多了”。這些是任何一位心理教師都不愿意看到的。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學生創傷性喚醒的可能原因、影響及應對策略,意圖更好地規避此類情況,讓心理課真正發揮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功能。

二、心理教學活動導致學生創傷性喚醒的原因

(一)學情把握不準確,忽略特殊情況

當前,我國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較少,一名心理教師通常要跨年級甚至跨學段教授課程,班級數量眾多導致教師不能充分掌握各個班級的學情,從而在課堂活動的選擇上存在一定試錯性。例如,某班級一名學生在媽媽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后,正處于心理應激期,心理教師恰巧在該班級開展了一節生命教育課,引發了該生強烈的情緒波動,在課堂上泣不成聲,教師只得暫停授課去處理學生的情緒。

(二)活動設計不匹配,隱喻不恰當

心理活動課的主題通常與青少年心理發展中的八大主題相關,分別是認識自我、人際交往、學會學習、生活適應、情緒管理、堅強意志、行為動力和珍愛生命。要促進個體心理發生真正的變化,必須突破潛意識中的防御力量,這就需要課程設計推陳出新,摒棄直接的知識灌輸,通過多種形式的隱喻促進學生認知與行為的改變。但青少年時期心理創傷防御系統相當不穩定,如果隱喻材料不恰當,容易使學生過度猜想和卷入,導致創傷性喚醒。例如,某位教師在小學低年級上有關人生選擇的心理課時使用了“我的重要五樣”這樣一個想象活動,讓學生冥想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個人或物品,然后逐一丟棄直至選出最不能割舍的一樣。小學低齡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程度較低,很多學生尚未完全適應校園生活,在“丟棄自己最心愛的人或物品”的想象中容易喚醒分離焦慮。

從學生個人角度來看,心理咨詢與治療對工作環境有嚴格的要求,因此課堂并不是深入談論個人問題的合適場所,更不是探討個人創傷性記憶的合適時機。學生個人創傷的暴露像被重新撕開卻沒有及時上藥包扎的傷口,如果心理教師沒有在課后及時為學生安排進一步的輔導追蹤,沒有對課堂上產生的問題進行澄清回應,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從團體發展角度來看,個別學生的表現及相對應的教師回應會對班級全體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如果示范不成功,后續心理課堂中的團體動力將更難匯聚,真實的情感和想法只能繼續掩藏。同時,其他學生如何與表露出創傷的學生繼續相處、創傷性問題如何做好保密、是否有可能引發孤立或霸凌問題,這些也將是班集體可能要面對的難題。

三、心理課上創傷性喚醒的應對策略

學生在心理課中出現的種種情緒,無論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是難得的真情流露,黑暗破裂的縫隙處也是陽光能夠照進來的地方。創傷的喚醒并非糟糕至極,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抓住這一機會給予及時、恰當的反饋。例如,有些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中講述的創傷性事件不能全然接納,使用“這些事都已經過去了”“我們一起給這位同學鼓鼓掌加加油”等的簡單回應,這樣的回應是表面化的,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創傷暴露后的無助感。綜合上述分析,下文將針對心理課堂中出現的創傷性喚醒提出以下三點預防和干預建議。

(一)提前了解學情,完善“一生一檔”

了解學情是準確把握課堂效果的前提。心理教師需要提前了解班級大致情況,例如提前打印好學生名單,和班主任溝通,明確最近班級內是否有重要事情發生。還可以提前幾分鐘到達授課班級,向班長或心理委員詢問班級學生近況,做到心中有數。另外,逐步完善“一生一檔”制度對完整掌握特殊學生情況也十分必要。通過對特殊學生或班級的定期回訪能夠幫助我們根據不同班級的需求安排心理主題、設計相應課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把握學生特點,避免制造噱頭

心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所在年級以及認知行為發展階段妥善地使用心理活動,盡量避免用一些對未成年人沖擊力太強的字眼,例如“我的墓志銘”“生命的最后一天”等,這樣的字眼容易誘發學生對創傷性經歷的回憶。心理活動貴在有效,一味求新求異,在實際實施時反而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教師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解釋活動規則上,學生體驗的空間就被擠壓了。

(三)提升教師素養,課后追蹤反饋

心理教師唯有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在面對課堂中學生的創傷性反應時方能做到“穩住當下,準確共情,聯系現在”。

“穩住當下”是指教師對學生創傷性喚醒的無條件接納。學生的創傷性喚醒屬于課堂突發情況,往往在教師的意料之外。教師需要暫時放下對課堂完整性的追求,關注學生的新生長點,認真回應學生,而不是匆匆掠過,著急進入下一環節。

“準確共情”是指教師能夠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剖析是一種十分有勇氣的行為,也是學生再一次面對創傷、克服挫折心理的大好機會,此時,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支持至關重要。教師可使用心理咨詢和治療中的經典回復,例如“你當時真的很不容易”“你已經做得很不錯了”,或者“很遺憾我當時不在你身邊,但今天聽到你這樣說,我們都為你感到驕傲”,使學生盡快平靜下來。切忌用一些空洞、華麗的語言對學生進行無意義的安慰,例如“你覺得你當時很傷心,看看世界上還有很多比你更不幸的人啊”,這樣的安慰會令學生非常反感。

“聯系現在”是指在學生的情緒得到平復后,教師不宜在創傷事件處停留過久,應及時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幫助學生發現創傷背后的積極意義。例如當學生回憶自己以前被同伴孤立的經歷時,教師進行充分的共情后可以從“問題普遍化”和“提升希望感”這兩個角度繼續引導學生。例如:“我看到你真的非常重視朋友,也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我想沒有人不需要朋友。(問題普遍化)現在你來到了新的班級,你會如何對待同學呢?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呢?(提升希望感)”對于成長需求特別強的學生,還可以追問:“過去的經歷對你以后遇到同樣的問題會有什么幫助?”

除了以上三點,心理教師還需要做好課后反饋追蹤,必要時聯合班主任和家長,為學生提供更加及時、恰當的心理支持。

參考文獻

[1]夏卓妍. 心理創傷應對機制的探討及其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從集體主義背景出發[J]. 心理月刊,2023,18(6):192-194.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

注: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家校社共育下小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批準號:2021/Q/02/030/09。

猜你喜歡
教學反饋教學材料活動設計
游戲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探究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interes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預檢展評測”教學模式研究
如何打造初中生物優質課堂
“透鏡”課題教學的活動設計
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活動設計
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活動探究
小學英語聽力教學活動設計
高中物理課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初探
似“簡”非“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