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策略分析

2024-04-29 12:46李福蓮
山西教育·教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故鄉課文閱讀教學

李福蓮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逐步提高,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相比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主題式閱讀將細碎的語文知識按照一定主題形式和規律進行整合解析。這樣的教學對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本文將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確定主題,整合教學內容

主題式閱讀的關鍵是確定閱讀的主題,以主題為引領進行閱讀教學。因此,在進行主題閱讀教學前,教師首先要確定主題,并根據主題整合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圍繞主題展開。只有確定了主題,才能明確教學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以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為例。文章從形態、顏色、味道等方面詳細地描寫了家鄉的楊梅,看似突出的是對楊梅的喜愛,實際上是通過描寫家鄉的楊梅,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確定“故鄉”這一主題,并圍繞閱讀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在課前收集準備好的關于“故鄉”這一主題的資料,可以引入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進行對比閱讀?!段覑酃枢l的楊梅》一文借物抒情,通過楊梅表達作者對家鄉的喜愛?!豆枢l》則是直接描寫故鄉的景物、人物,通過對故鄉環境描寫和人物分析,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魯迅先生的《故鄉》對小學生來說還比較難理解,教師只需概括總結主要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其他的可以適當忽略。

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以表格、圖片等方式將兩篇文章的內容分別羅列展示出來,學生能直觀對比。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兩篇文章有相似之處,蘊藏深處的情感都是表達對家鄉的喜愛之情。魯迅先生的《故鄉》則還有思念故鄉,對故鄉的不舍之情。確定了“故鄉”這一主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會以故鄉為中心,發散思維,探究文章的寫作手法、表達技巧、情感表達等。如此,學生就能梳理好文章脈絡,快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最后引導學生模仿課文中一些經典的句子來寫,嘗試模仿課文的結構、修辭等寫一寫自己的家鄉。通過練習鞏固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二、集中探討,全面剖析主題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采用將有關聯的一類課文編排在一起的設計,將課文圍繞某一個主題進行歸類。這種設計不僅富有趣味性,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快速掌握本單元的主題,了解其中的精髓。通過單元主題的引導和總結,能夠起到啟發和概括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單元主題創設有趣且適合的教學活動,既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要引導他們思考和探索。通過啟發學生的思緒,學生能更快地理解文章內容,提升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單元首頁寫著“美麗的校園,成長的搖籃,夢想起航的地方”這句話。從這句話中可以知道,本單元是圍繞“學?!边@一主題展開的。學校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在教學時可適當給予學生集中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從《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分辛私獾綄W校是什么樣子的。從《不懂就要問》中了解到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要及時問出來,弄清楚其中的意思。實際上是講學習態度要認真,遇到不懂的要問出來。教師綜合前面對學校的描寫以及在學習上應秉持的態度的敘述,總結出學校是什么樣子的,學習又應該怎樣做。在統籌了整個單元內容后再進入課文的學習。詳細講解《大青樹下的小學》這一課時,可先分組討論:課文中所描寫的學校是什么樣子的?你想象中的學校又是怎樣的?學生踴躍發言,把自己想象的學校描繪出來。這樣的教學設計將學生的想象與課文內容聯系起來,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共鳴,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將本單元的幾篇文章聯動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先從大主題、大框架上理解,再對每一篇文章逐一解析,如此,學生才能對本單元的文章理解透徹,掌握到位。

三、充分鋪墊,創設主題情境

雖然每篇文章的結構、故事人物分布等各有不同,但是只要主題是一樣的,那么其立意和目標也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學生在學習了某一個主題的文章后,便會獲得閱讀理解這個主題文章的能力。教師在進入某個單元主題文章教學前,應充分鋪墊,讓學生有個適應的過程。在教學前,可先收集相關主題的資料供學生閱讀,然后創設主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之下感悟課文、理解課文,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

以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為例。教師可先講述一個童話故事做好充分的課前鋪墊。然后根據“童話故事”這一主題創設情境,讓學生對童話故事有初步的理解。如可給學生講述《海的女兒》這個經典的童話故事,激發學生對童話故事的興趣。創設主題情境:有兩只勇敢的蟋蟀,它們經歷了一場驚險的旅行。剛開始它們兩個玩捉迷藏,然后那只叫紅頭的蟋蟀不小心被牛吃了進去。那么它的命運將會如何呢?是直接死在牛肚子里,還是死里逃生,逃過一劫呢?故事沒有講完,在這個情境中,只有開頭,沒有結局。教師給學生留了懸念,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自主去尋找答案,了解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然后讓學生細讀文章,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青頭蟋蟀和紅頭蟋蟀對話時的不同心情。要求學生把文章中紅頭蟋蟀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線畫出來,再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復述給同桌聽。做好了充分的課前鋪墊,創設主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接下來的教學就會變得輕松很多。不用教師過多地催促,學生就能自主投入學習當中,探索課文內容、了解文章大意。這樣的教學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四、拓展比較,強化閱讀能力

主題式閱讀教學不能將目光局限于課內,還要拓展到課外。通過課內外的拓展比較內化學生的閱讀能力。雖然教材上將同一主題的文章歸好了類,但是一個單元只有三四篇文章,只能讓學生對這一主題的相關文章有初步的認識,并不能對同樣主題的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讀出更多新意。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多接觸多閱讀相應主題的文章,在長久的積累中完成一篇到多篇、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類的轉變,最終形成自己的閱讀知識體系。

例如,教學《古詩三首》(《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湖》)時,首先確定這三首古詩歸類的主題是“祖國”。關于祖國的課外經典古詩詞有很多,如《獨坐敬亭山》《憶江南》《望岳》等。通過課外古詩詞的閱讀,將課內古詩與之相比較,能進一步升華學生在課內領悟到的情感,讓他們領悟更深層次的情感、道理、意義。學生將課堂上學習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課內學習時,對古詩中的字詞,學生可能把握不好,需要依靠注釋才能完全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在課堂上學習到了學習古詩詞的相應技巧,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即使沒有注釋,也能理解相應的詩句意思,把握古詩的中心思想。通過閱讀能力的遷移作用,強化閱讀能力,讓閱讀變得更輕松簡單。通過拓展閱讀,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更得心應手,對古詩詞的理解不再浮于表面,而是能夠深入理解和感悟,讀出更深層次的含義。

總之,主題式閱讀教學已經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其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有重要作用?;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立足教材、多方研究,探索加強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嘗試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主題式閱讀教學效率,實現高效教學,通過主題式閱讀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在主題閱讀中得到進步和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樂縣民聯鎮太和小學)

(責任編輯劉源)

猜你喜歡
故鄉課文閱讀教學
故鄉的牽掛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走在故鄉
背課文的小偷
月之故鄉
《故鄉》同步練習
背課文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談高中研究性閱讀教學
如何進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