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研學實踐與創新人才培養

2024-04-29 06:14
中國科技教育 2024年3期
關鍵詞:修學游學研究性

李 勇

近年來,研學實踐成為中小學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紅色研學、科技研學、人文研學、鄉村研學……有關研學的政策文件不斷出臺,各地積極探索制訂研學實踐標準,遴選研學實踐線路,開發研學實踐課程,設立研學實踐基地,組織研學實踐活動。研學實踐作為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成為學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和有益補充。

研學實踐概念的發展脈絡

古代游學

我國古代就已有研學實踐的思想。早在2 000 多年前,孔子帶領眾弟子周游列國,在游歷中不僅傳播其治國思想,也讓學生接觸社會,給學生傳道授業,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這便是最早期的研學實踐,被稱為“游學”。史學家呂思勉曾經考證過“游學”一詞,他認為“游學”二字最早見《史記·春申君列傳》,“游學博聞,蓋謂其因游學所以能博聞也?!敝饕馑际?,游學可以增長見識。在我國古代的士大夫階層中,游學之風一直較為興盛,比如墨子、司馬遷、酈道元、李白、杜甫、徐霞客等,都在青年時期有比較長的游學經歷。他們一邊游歷山水,觀察社會,一邊拜師訪友,增長才干,在“游”與“學”之間踐行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宋朝理學家、思想家朱熹就極力主張“學子不應居于一隅,而應出四方游學一遭”??梢?,在信息閉塞、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古代,游學成了文人學子們的重要學習方式。

近現代修學旅行

1840 年之后,隨著西方現代學制,尤其是班級授課制的引入,學校教育逐步成為教育的主要形式,修學旅行開始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形式。最有代表性的是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師承美國教育家杜威,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陶行知認為“教育即生活”是把社會生活引入學校,是在鳥籠里人造一個樹林,生活已失其真;而應提倡一種把鳥兒從鳥籠放回樹林的教育,即“生活即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來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1]。1929 年,陶行知在江蘇淮安創辦私立新安學校,在其授意下,其學生、時任新安小學校長汪達之,于1933 年10 月,組織7 名學生前往鎮江與上海,進行了為期2 個月的修學旅行;1935 年10 月,再次組織14 名學生開啟了一次宣傳抗日救亡的全國修學旅行,學生一邊沿途考察風俗人情,感受祖國河水之美,一邊直接參與到抗日救國運動中,增長了見識,學到了很多在教室里學不到的東西。

當代研學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很長時間還是沿用修學旅行的提法,前些年曾使用“修學旅游”“研學旅行”等提法,近年來逐步統一為“研學實踐”這一概念。

2003 年,上海成立了中國首個修學旅行中心,該中心組織編寫出版了《修學旅行手冊》一書。

2006 年,山東曲阜舉辦的“孔子修學旅行節”是我國當代第一個修學旅行節慶活動。

2008 年,受金融風暴影響,中國入境旅游出現明顯下滑,為拉動國內旅游市場,國家旅游局研究制訂了“國民旅游休閑計劃”,針對不同群體提出旅游促進舉措。廣東省率先推行這一計劃,于2008 年12 月出臺《關于加快廣東旅游業改革與發展建設旅游強省的決定》,提出將修學旅游列入中小學課程,“修學旅游”概念被提出。

2009 年2 月,廣東省進一步出臺《關于試行廣東省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的若干意見》,提出“各級各類學??稍诤罴俸忘S金周等法定假日期間組織教師和學生開展修學旅游活動,將修學旅游納入學生綜合實踐課程?!?/p>

2012 年11 月,在教育部召開的“全國中小學生修學旅行座談會”上,經過熱烈討論,與會專家建議將“修學旅行”改為“研學旅行”[2],“研學旅行”概念被提出。

2013 年2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休閑旅游綱要(2013—2020 年)》,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2017 年,教育部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在各地遴選命名了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廣泛開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研學實踐”概念被提出。此后,在國家教育政策文件中開始統一使用“研學實踐”一詞。

研學實踐活動的核心要義

核心要義之一:由教育部門和學校組織安排

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 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界定為“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2023 年1 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再次明確:“嚴禁社會機構以研學實踐、夏(冬)令營等名義開展校外培訓活動?!笨梢?,研學的首要之義是專指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的活動,沒有教育部門和學校牽頭,完全由社會機構組織安排的各類活動,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之為研學實踐活動。

核心要義之二: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研學旅行被界定為“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在采用研學實踐概念后,“旅行體驗”被“社會實踐”所替代。如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各地要加強與社會有關方面合作,建立相對穩定的研學實踐、勞動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免費或優惠向學生開放,充分發揮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和科技場館重要育人作用?!?020 年9 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構建博物館研學資源網絡,發揮實踐育人作用?!?023 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深入實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實踐活動項目,打造社會實踐大課堂,加強研學基地建設,積極探索數字化社會實踐育人體系?!笨梢?,研學實踐是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那些在校園內開展,學生沒有接觸到廣闊社會的活動,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之為研學實踐活動。

核心要義之三:落腳在培根鑄魂的育人實踐活動

2012 年,教育部考察團出訪日本回國后表示:“這次訪問日本,對日本成群結隊修學旅行印象極為深刻。對比之下,也深感我們的教育方式確有應改進的地方,否則孩子的身心健康、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情感的養成都將留下不足?!盵3]2014 年8 月,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將研學旅行、夏令營、冬令營等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生日常德育、美育、體育教育范疇,增進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痹?017 年12 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中也提出研學實踐的目的是“幫助廣大中小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提高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梢?,研學實踐的本質不是單純地以獲取知識和提升技能為目的的學科學習,而是以培養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等為首要目的,落腳在培根鑄魂的育人實踐活動。

研學實踐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系

1999 年6 月,上海市教委召開了“上海市中學研究性課程研討會”,對研究性學習予以充分肯定,此后,這一經驗被教育部采納。2000 年1 月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新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內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2001 年4 月,教育部又專門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在部分省市高一年級試點應用。指南中明確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后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制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2001 版)》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版)》明確:“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薄镀胀ǜ咧姓n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規定:“綜合實踐活動共8 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黨團活動、軍訓、社會考察等,研究性學習6 學分(完成2 個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以開展跨學科研究為主)?!?/p>

可見,一方面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的內容模塊之一,主要是采用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的方式開展,提倡在跨學科情境中進行,因此可以認為研學實踐是強調在社會實踐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另一方面研學實踐也是一種育人導向的教育形式,可以不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獨立開展。

研學實踐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

2024 年3 月9 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同時我們也都清楚,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通過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碑斍?,創新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教育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所面臨的緊迫戰略任務,開展研學實踐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和必要途徑之一。

其一,學生通過用雙腳丈量世界,用雙眼感知世界,用心靈觸摸世界,在實踐中探究,在發現中感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其二,學生通過從學校和家庭走向廣闊社會,讓知與行、學與做結合,在身臨其境中真學真知,可以建立問題和需求導向的知識體系。

其三,讓學生了解真實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助于他們以更開放靈活的思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最后,讓學生接觸和投入社會,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幫助他們盡早樹立良好價值觀念。

有研究表明,科學家的創造性心理特征主要體現在5 個方面:內部驅動的動機(有理想、有抱負、積極進取、愉快感、內在興趣)、問題導向的知識架構(專業素質與功底、研究技能與策略、知識廣博、愿意嘗試、發現問題的能力)、自主牽引性格(勤奮努力、樂于合作、堅持有毅力、獨立自主、自信)、開放深刻的思維與研究風格(開放性、思維獨特新穎、思維靈活變通、洞察力、系統的研究風格)、強基礎智力(分析思維能力強、綜合思維能力強、一般智力強、聯想能力強)[4-5]??梢?,創新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的環節是讓學生通過研學實踐及類似活動,培養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激發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以及樹立理想抱負和正確價值觀念。

研學實踐如何助推創新人才培養

學校在開展研學實踐過程中要注重三個“深”,一是深入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二是深度的社會實踐體驗;三是深化的思想價值引領。

首先,在研學實踐過程中要注重研究性學習的深入開展,不能將“研學”變為“游學”。比如可以設計包括“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結論、交流成果”等環節的過程性評價指標,督促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究,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其次,在研學實踐過程中要注重觸發學生對社會的深度體驗,不能將“實踐”變為“實見”。也就是說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更要讓學生用心觸摸世界,用心體悟生活,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和動力。

最后,在研學實踐過程中要注重深化對學生思想價值的引領,不能將“研學實踐”變為“游山玩水”。要通過研學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國家戰略需求和發展方向,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樹立創新抱負和志向。

參考文獻

[1]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第四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480-481.

[2] 王曉燕,韓新主編.研學實踐教育課程設計指南[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5.

[3] 朱麗男,石媚山主編.研學旅行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7.

[4] 林崇德等著.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46-52.

[5] 林崇德等著.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與培養模式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29-37.

猜你喜歡
修學游學研究性
實踐,讓研究性學習課堂精彩起來
學寫簡單的研究性報告
游學天鵝湖
海外游學別因焦慮而盲目跟風
去美國“插班”游學
我家的游學故事
日本的修學旅行:舉社會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課”
淺談“研究性”閱讀教學
談高中研究性閱讀教學
韓國的修學旅行是什么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