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2024-05-01 10:05郝立新孫岱瑄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郝立新 孫岱瑄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現代化作為一個總體性范疇,包含著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艾F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盵1]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發展的文化維度的重要體現,“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2]。作為現代化建設主體、目標與動力的人的現代化,也具有總體性。從普遍意義來講,人的現代化是人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型,是人的現代性的對象化實踐過程,表征著人的思想觀念、社會關系、道德素質、能力品格、生活方式、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從傳統狀態到現代狀態的轉變過程。在當代中國語境下,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階段,人的現代化與文化發展密切相聯。從現實發展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有不同的歷史境遇與時代課題,它既要面臨人的現代化與物的現代化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挑戰,又要面臨沉重歷史“包袱”所帶來的困惑,還要面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多元思潮的文化沖突等。從理論研究角度來看,人的現代化不僅僅是西方學者從抽象的人的角度去談人對現代社會的適應性及其模型,作為一個總體性范疇,它是一個復雜、多層次的邏輯結構。厘清唯物史觀視域下人的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可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人的現代化提供理論基礎、歷史經驗與實踐遵循,更好地以人的現代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

一、理論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在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源”的基礎上,把握了其時代化中國化的“流”?!榜R克思主義指引中國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康莊大道?!盵3]雖然人的現代化概念的提出源于西方學者,馬克思沒有直接提出關于人的現代化或現代性的理論,但是從他批判資本現代性對人的異化與建構未來世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與方法中,我們可以得到唯物史觀的理論資源。與資本主義人的現代化的抽象概念不同,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人的現代化不是抽象的模式與指標,而是以現實的人為邏輯起點,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旨歸的總體性與過程性范疇。

(一)人與自然關系理論揭示了人的現代化的對象化前提

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紐帶,這為理解人的現代化的自然維度提供了兩個思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人的現代化是人在現代社會的實踐中,受到主客因素的促進,使人自身現代狀態生成的過程。在這里人的現代化包含兩個實踐的維度:一是人是實踐的人,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即人與自然發生對象性關系;二是現代化的“化”是人的現代性的對象化實踐過程,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傳統狀態向現代狀態的轉換。因此,在實踐的意義上,一方面人的現代化的對象化前提是人有能力“化”;另一方面人的現代化的對象化前提是有“對象”可“化”。前者是指人作為能動性的存在,在生命本能的促使下與自然界發生關系,“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4]211。后者是指人作為受動性的存在,自然是“有生命的個人的無機身體”[4]161。在此意義上,人的現代化的自然性維度一方面要把握對“人化的自然”的現代化超越。這表現為人在現代化的對象性活動中主體意識、主體能力的擴展;人在生存需要滿足的基礎上追求精神需要;人的主體價值在現代化實踐中得到確證。另一方面,人的現代化要把握對“自然化的人”的滿足。一是人的身體素質的提升,即人作為自然有機體的一部分,能夠因為自然賦予的物質資料而得到個體生命的延續與生理機能的維系。二是人的現代勞動能力的提升,即在自然界將自己的質料、結構、要素、性質對象到人身上時,人能夠因為對象化活動的豐富而擁有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勞動實踐能力,掌握現代化的技能。三是人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提升,即在自然規律性與資源有限性的制約下,人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能夠達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思維方法與整體認知。四是人的生存狀況的轉型,即擺脫自然依賴關系后人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變革。

(二)人與社會關系理論界定了人的現代化的社會性基礎

馬克思將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同一性貫穿起來,解釋了人的現代化發展階段的社會發展基礎。

1.人是社會存在物。馬克思把人的本質規定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505,在現代社會中人是各種依附在人身上的社會關系的集合體,人的現代化自然不是單一維度的現代化,而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現代化。西方學者用“抽象的人”理解人的現代化,以超歷史、泛文化、超社會關系的指標來構建人的現代化的微觀模型,忽略政治形態、經濟關系、價值觀念等社會關系對人的制約,從方法論上講是非歷史、非現實的。因此,建立在靜態微觀方法論基礎上的人的現代化理論也很難從全面性維度總結人的現代化的特征,以總體性視野解決人的現代化所面臨的生存方式與文化發展的困境。而唯物史觀為人的現代化奠定了社會性基礎。首先,在經濟關系上表現為:人在現代社會所對應的市場經濟發展的促進下,具備社會化的技能與廣泛性、和諧性的交往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市場或資本力量能夠發揮完善主體內在精神與培育健全人格的作用,激發人的主體意識、培育人的主體活力、塑造人的主體素質、創新素質、獨立意識、風險意識。其次,在思想關系上表現為:一是在以民主法治為現代化政治表征的社會中,人在參與政治生活時的積極性與能動性,以及在政治參與中人的民主覺悟、平等意識的提高,人對法律的心態、觀念與知識的養成。二是人在文化生活中促進文化的現代性轉型,個人的道德水平、思想品德、價值觀念以及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提升。

2.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具有同一性,人與社會相互生成、相互作用。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手稿)》中,馬克思用人的發展作為標準劃分了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并分析了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中每一個階段人的發展特征與社會發展樣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是社會轉型期人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是人的現代化的制度根基與根本性質,與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現代化有著根本區別。其一,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現代化遵循人民至上;而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現代化讓位于資本,是在資本至上的邏輯之下來討論的人的現代化,資本的逐利本性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物化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其二,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現代化從根本上講與人的全面發展方向一致;而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現代化的發展方式與人的全面發展背道而馳,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處在“資本的增殖與人的貶值”“物的人化與人的物化”的矛盾張力之中。其三,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現代化是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現代化,以推動“人類與自然的和解”[4]63為旨歸;而人被資本邏輯宰制以及生態被消費邏輯宰制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內在矛盾,人的現代化發展面臨著消費價值與環境價值的二元分裂。

(三)人與自身關系理論揭示了人的現代化的精神性層次

物質和意識辯證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人是身心合一的現實的人,“人雙重地存在著:從主體上說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從客體上說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5]。一方面,人是依賴于自然與社會條件的客體性存在;另一方面,人是為自己目的而生存的精神性存在。人可以將自身的需要、目的、欲望等作用于對象世界獲得對象性產品,通過對象性活動打破人的自然生存方式,進而超越被給定的對象性關系,人擁有自我意識來反思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肯定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進步意義,從批判性角度分析了資本現代性對人身心的異化與迫害以及其內在的對抗性關系本質,從建構性角度闡釋了未來自由人聯合體中人的本質的全面占有、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價值的全面實現、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對人與自身關系的全面提升。在此之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弗洛姆、馬爾庫塞等人從精神與心理層面分析了人的片面性;后現代主義思潮更是用極端的方式對待西方現代化中人與自身關系的異化,推動了對人與自身關系的重塑。在此意義上,從人與自身關系中透視中國語境下人的現代化的豐富內涵,蘊含著人的現代化的精神性層次,即人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等在現代社會中的展開。具體來講,在心理層面上,人的心理素質適合多變富有挑戰的現代化社會,如個人擁有健康的心理意識、社會擁有調控大眾情緒的長效機制;在認識層面上,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如具備現代公民的科學精神、契約精神、民主法治意識、規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擁有現代科學知識與人文科學知識,掌握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與創新思維,人們的智力和創造力能夠得到充分展現和激發;在倫理層面上,人的道德水平與價值觀念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擁有對適應現代社會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自覺追求,如現代的觀念是開放的不是保守的,是競爭的不是安于現狀的,是法治的不是人情的等。

(四)世界歷史理論提供了人的現代化的全球化視野

1.世界歷史進程與現代化進程具有同一性。馬克思將世界歷史的現實開端立足于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隨著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與生產關系的誕生,生產工具的變革以及交通工具的便利促使現代化的世界市場形成,人們打破了民族地域性的交往進而轉向全球性普遍交往。在此基礎上,現代化促使人們在世界市場中提升現代素養與文明程度,使人們逐漸形成開放心態、全球視野、競爭意識、主體意識以及風險意識,掌握現代化的知識與技能,具備現代化的心理素質。然而,資本主義在全球推行同質化的同時也在人的發展層面引發出種種危機,人們會由于資本宰制而陷入精神世界萎靡、信仰空虛、單向度發展等困境之中。美國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中以美國為例揭示道:“享樂主義的世界是時尚、色情、廣告、電視和旅行的世界。它是虛偽的世界……”[6]74二戰后世界所呈現的人的價值意義失落、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高漲等人的現代化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困境,正是人的現代化與整體現代化不平衡的重要表現。

2.世界歷史進程與人的解放進程具有同一性?!懊恳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是一致的?!盵4]541資本主義不過是為世界歷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它所實現的政治解放只是將人們從封建制度中解放出來,卻并沒有將人從非人力量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因此資本主義絕不是歷史發展的終點,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在真正的共同體中實現人類的真正解放。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現代化為生產力的發展與普遍性交往的擴大奠定了基礎,促使人成為擁有普遍性、全面性個人關系與個人能力的“世界化的人”,因而在世界歷史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最終指向是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

3.世界歷史進程中人的現代化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人的現代化不是人的西方化,作為一個世界歷史性范疇,它不僅包含著普遍性意義上人的轉型的共同指向,擁有傳統性與現代性、個人性與社會性的共同矛盾,還包含著各個國家、民族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具體矛盾,這與它們的歷史語境與社會狀況有關。以世界歷史的視野審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一是要注重共產主義信仰、社會主義信念、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優秀傳統文化等賦予人的現代化的特殊內涵。二是要注意在全球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價值沖突與交往矛盾,關注人的現代化的世界交往方式與交往心態,形塑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價值觀念與文明形態。

二、歷史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歷史經驗與突破

中國式現代化是超越西方資本本位、確立人民本位,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旨歸的現代化,始終將人的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本質與核心。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把人的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將人的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統一于歷史之中。

(一)新中國成立早期對人的現代化的社會基礎與思想基礎的初步探索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人的現代化進行了初步探索。

1.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為人的現代化奠定社會性基礎。在政治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推翻了兩座大山,徹底解決了民族生存危機,解除了人民的精神枷鎖。在對民族解放與人民自由的探尋中,黨鼓勵人民政治參與,人民增強了政治意識,在黨的幫助與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思想的引導下克服了傳統的行為方式與價值理念。人民當家作主作為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提高了人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與能動性,這是人的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在經濟上,調動一切社會積極因素來進行發展生產力的實踐。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二元經濟社會背景下,實現工業化是人的現代化的物質前提,人民當家作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提高了自身主體創造性。在文化上,注重掃盲和義務教育的開展,通過各種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提升了人的整體素質。一方面注重文藝宣傳。文化“雙百方針”的提出有利于利用表達直觀的藝術形式傳播社會主義新價值觀來改造國民性,培養適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國民性格。另一方面重視媒體宣傳在人的思想改造上的重要意義。利用好報紙、刊物、講壇的先進作用,“以期由先進的人們以民主和說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們,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7]。

2.通過思想建設促進人的現代化的精神性維度發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對提升人的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思想教育是針對黨內進行的思想政治工作?!罢莆账枷虢逃?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盵8]1094全黨運用整風運動、學習運動的方式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實現了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雙重進步。政治教育是針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教育與思想改造旨在引導、動員群眾改造思想、提高覺悟,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無產階級的思想立場與價值觀念。毛澤東倡導要進行國民風氣的塑造,要堅決掃除“一切奴化的、封建主義的和法西斯主義的文化和教育”[8]1083。黨針對新中國“中間大、兩頭小”的現狀,對不同階級進行了政治教育,改革了國民文化與國民教育的宗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又紅又?!钡纳鐣髁x新人。另一方面,個人主體性品格的塑造是現代化的支點。這不僅體現在毛澤東從哲學高度上反對教條主義、批判本本主義,明確了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破了人們思想長期僵化狀態,還表現在黨通過思想改造運動和社會風氣改良運動等方式,讓人民的家庭本位、封閉心態、順從意識、自由散漫等弱點得以克服。

(二)改革開放以來對人的現代化的思想基礎、社會條件、生態基礎與實現方式的深化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精神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基礎建設以及實現方式擴展方面得到了進一步推進。

1.在人的現代化的精神建設方面,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到“以德治國”方略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體現了人的現代化的思想基礎的豐富與突破。其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糾正“兩個凡是”方針是人的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解放思想意味著人的主體性的增強,培養開放意識、競爭意識、風險意識、效率意識等主體意識是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因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9]。實事求是意味著要通過實踐發展的實際情況,針對現實問題來提升人的現代化,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因此,鄧小平強調:“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盵10]其二,“以德治國”方略是人的現代化的道義支撐?!耙缘轮螄钡闹螄铰杂欣诮鉀Q在中國社會轉型中由于市場經濟帶來的功利化邏輯與利益至上的文化取向而導致的一些領域道德冷漠、公德失范、理想失落、價值錯位等問題。一方面在黨的先進性的前提下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一方面從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角度提升人的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了人民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其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人的現代化提供價值基礎。在全社會倡導“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與良好道德風尚提供了思想涵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于全社會范圍內行為規范、理想信念、文明觀念與精神面貌的塑造,對社會價值多元形勢下人的價值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2.在人的現代化的社會建設方面,從“兩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基本路線”到構建“和諧社會”體現了對人的現代化的社會基礎的認識提升與實踐完善。其一,人的現代化要依托社會性維度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鄧小平強調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性,堅持要在共同富裕的進程中保障人民的物質利益與精神需要。在此基礎上,“三個有利于”成為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標準,形成了以文化建設與思想建設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來促進人的現代化的基本方針。在促進各項文化事業發展的同時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促進了人民主人翁意識、集體主義思想、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等等理想、道德、紀律的養成,培養了人們“五講四美三熱愛”以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其二,“社會主義基本路線”的確立更加保障了人的現代化的社會條件。江澤民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路徑,從人的現代化所需的社會條件角度闡釋了經濟政策、政治建設價值觀、執政黨建設、教育科技事業、社會主義文化等對于推進人的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例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經濟保障,另一方面規范了市場行為,為人的現代化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標準;現代化的執政黨有利于帶動全體人民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是中國人的現代化的中堅力量?!叭齻€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執政黨的性質與人民的主體性。黨中央加大了反腐倡廉、糾正社會不正之風的力度,黨保持自身先進性才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人的現代化。其三,“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人的社會關系現代化的有利前提。建設和諧社會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和諧的社會關系,促進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進而以社會結構體系的和諧化為人的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與必要條件。建設和諧社會深刻體現了人的發展是目的,在面向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和諧社會是手段,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扎實廣泛的基礎。

3.在人的現代化的生態基礎建設上,從以科技推動生態保護、解決生態問題的生態觀,到可持續發展、全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黨對人的現代化的自然基礎的重視。其一,科技推動生態保護、解決生態問題的生態觀推進了科技創新,促進了人的創新思維發展,進而提升了人的現代化水平。鄧小平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貫徹到了環境保護中來,強調要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造就了一只工人階級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大軍;江澤民將環境保護上升到了保護生產力的高度,強調自然環境問題對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重要意義,只有重視人與環境的雙向作用,才能建立起“生態科技支撐體系”來支撐生態保護,以科技現代化帶動人的現代化。其二,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為人的現代化提供生態保障。胡錦濤可持續發展觀為人的現代化的生態基礎建設提供了引領:一方面重視生態文明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人的現代化規定了生態紅線,自然規律性與資源有限性對人的現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提升人的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反思出關于自然底線的價值觀念與發展戰略是必然選擇。

4.在人的現代化的實現方式上,從教育的“三個面向”到“科教興國”戰略,體現了黨對人的現代化的教育途徑的認識與發展。教育是人的現代化的有效途徑,現代化建設需要人才支撐,人才需要教育支撐。其一,鄧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個面向”方針,即“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以提高中國人的現代化的基本素質與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教育目的,以教育現代化促進人的現代化。一方面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另一方面教育黨員干部成為“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干部。其二,“科教興國”戰略是人的現代化的有效支撐。江澤民認識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開發?!盵11]因此,黨將科學和教育放在了社會經濟建設的顯要位置,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來促進人的現代化,為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素質基礎和智力支持。

(三)新時代對人的現代化的精神目標與現實任務的進一步探索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方位進一步推進了人的現代化發展。首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明確了人的現代化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12]10,“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從自然性維度、社會性維度、精神性維度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保障。其次,“中國夢”是人的現代化發展在新時代的精神旗幟。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每一個人的夢,彰顯著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和偉大復興的抱負追求,凝聚了全國人民高度的價值共識,激勵著人民形成奮發向上的價值目標,為人的現代化增添了精神力量。再次,培育“時代新人”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新的現實任務。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關乎黨的事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希望工程?!扒嗄暌淮睦硐胄拍?、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盵13]因此,要發揮育新人重要作用,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基石,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與制度保障,不斷提升人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三、實踐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方位與路徑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力,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和目的。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人的現代化,首先要把握好人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從人的現代化面臨的古今中外的復雜矛盾出發,依托“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推進人的現代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實踐起點:古今中外的復雜矛盾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實踐起點,立足于其面臨的“古今中外”的復雜矛盾。從歷時性角度來看,中國人的現代化面臨著人的生存方式與文化結構的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矛盾,具體表現在人的現代化面臨著深厚的歷史傳統與沉重的歷史“包袱”。如何將在中國社會中已經具備規模并相對穩定的文化傳統與現代精神所構成的現代文明相融合,處理好實現人的現代化過程中多重力量的非線性耦合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傳統思維與現代觀念的碰撞中,人的現代化必須揚棄歷史文化傳統中不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因素。從共時性角度來看,一是社會內部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艱巨性、復雜性前所未有,想要實現全體人民的現代化任重道遠。區域不平衡所表現的東部比西部、沿海比內陸發展更具優勢;城鄉不平衡所表現的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要高,教育普及率要廣;領域不平衡所表現的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發展不同步等等,都為人的現代化建設提出嚴峻挑戰。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擊與多元思潮。隨著全球化不斷的深入,利益共享、制度共建、價值認同中的矛盾沖突以信息化、網絡化為依托日益增長。一方面,西方國家由于資本邏輯所導致的如消費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傳入中國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邏輯以意識形態為手段,向中國傳播價值觀念,意圖以“和平演變”的方式干擾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發揮?!拔鞣轿幕薄百Y本主義文化物化”“主流文化虛化”等危機都為人的現代化建設增添難度。

(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實踐目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12]23-24。由此可見,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處處離不開“人”,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要求。唯物史觀要求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旨歸,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根本價值。這個價值的經驗基礎在于人既是現代化的目的與目標,又是現代化的動力和基礎。歷史和實踐已經向我們證明了,西方現代化對人的現代化的錯置,以資本為本位“只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模式,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內生機制。與此相反,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本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它始終指向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朝向“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4]185的共產主義社會。具體而言,人的現代化以人的本質、人的社會關系、人的個性、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發展程度來看,人的現代化是從“傳統人”到“現代人”的轉變,是現代社會中人的發展狀態;人的全面發展是從“現代人”到“全面人”的發展,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發展狀態。從歷史過程來看,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當代展開,一切人的現代化的有利因素都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準備,實現人的現代化有利于人的本質的全面占有、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

(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實踐遵循

1.堅定中國道路,在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合力中為人的現代化提供精神引力。其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在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同時,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性與實踐性以維系民族復興的精神紐帶,不僅要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還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與日常生活,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理想信念、國家認同、黨風國風、社會治安等領域的重要作用。其二,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涉及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關鍵問題。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是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引導全社會形成新時代主流的思想輿論,同時利用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來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其三,以中國精神激勵人。以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為內容的中國精神,是我們繼往開來、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精神脊梁,是當代人的現代化的心理基礎。我們既要在全社會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以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又要發揮時代楷模、國家功勛、最美人物的模范引領以凝聚人民力量,也要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紅色基因傳承以振奮民族精神,還要賡續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斗志。其四,以“科教興國”戰略培育人。教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工程,科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力量,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資源。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地提升人的現代化水平,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要以教育現代化推動人獨立、民主、自主、創新的現代化意識與能力的形成,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要以教育現代化推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養成,提升人民文化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其五,以文化自信鼓舞人。文化是黨、國家和人民的“精神基因”“獨特標識”與“靈魂”。文化的本質是化人或人化,因此要推進文化成為精神感召力、價值引導力、心理驅動力、社會凝聚力,鼓舞人民奮發向上的激情與意志。

2.堅持全面發展,在解決人的現代化的現實問題中為人的現代化保障社會條件。首先,針對人的現代化的物質保障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質,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方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為人的現代化提供物質基礎的同時,以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培養與培養人們的現代人格為任務,激發人們的首創精神與歷史主動精神,以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強現實力量。同時,還要注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蛋糕”的分配問題,健全分配體系,避免因利益糾紛而造成的社會矛盾以及人的觀念異化與社會風氣惡化。另一方面深入推進鄉村振興以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為人的現代化解決現實矛盾。要以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為抓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以城市帶動鄉村、以鄉村反哺城市”的雙向發展格局,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農村教育、文化事業的大發展,為解決城市農村人的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助力。其次,針對人的現代化的制度保障問題,在法治軌道上促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維護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為提高人民政治生活的主體性與參與性提供制度條件。再次,針對人的現代化的文化基因問題,著力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堅持文化發展的中國立場、人民立場,以“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為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現代化形成共同文化基礎與意識形態保障,在繁榮發展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中推進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與精神面貌的改變。最后,針對人的現代化的自然基礎問題,推進健康中國與美麗中國建設,保障人的現代化的生理基礎與生態基礎。一方面“人民健康是國家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12]48。從根本上講,人首先要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夠進行現代化建設。將保障人民健康放在預先發展的位置,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人的現代化迫切要求著工業文明向新生態文明的轉化。加強對美麗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就是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以“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以“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歷史觀、“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實踐觀來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為人的現代化保障好生態基礎。

3.遵循人民至上,在保障人民核心地位中為人的現代化培養現代素質。一是保障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人民主體創造性與創新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要把握好“人的發展”與“市場經濟”之間目的與手段的關系,促進市場經濟與人的發展的雙向互動。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與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為人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條件。我們要把握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對人作為利益主體與競爭主體的要求,在自主性、自為性、自適性等現代素質的提升中,為社會經濟活動提供內在持久的主體動力。在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中,要把握好“政府”與“人民”的關系,為人的現代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提供政治保障。我們要積極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在豐富健全的民主鏈條中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以人的民主能力提升為引領保障人民的政治主體地位。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任務,在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發展中尊重人民的主體創造性,建構全社會參與的文化建設新格局,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與現代化思想境界。二是保障人民享受現代化的成果,即全民共享中國式現代化對人的發展所帶來的一切積極效應?,F代化的根基在人民、動力在人民,我們必須從頂層設計上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全面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良性互動,讓社會現代化依托群眾路線,讓社會現代化保障群眾路線,以此提高人的現代化素質。三是保障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尺度,而不是任何資本因素與GDP符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檢驗標準,因此一切要以人民生活的美好向往與根本利益為尺度,提升人民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價值認知主體與價值評價主體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與道德水平,促進人自身現代化的發展。

4.推進守正創新,在“源”與“流”中為人的現代化把握實踐指引。首先,從發展方式上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守正”,是要遵循人的現代化自身發展的規律,在繼承性與創新性、個人性與社會性、可能性與現實性中促進人的現代性轉換。人的現代化的“創新”是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以教育現代化為手段,通過中國式現代化教育事業為人的現代化素養的提高和儲備提供條件。其次,從指導思想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守正”,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這門關于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為人的現代化的內涵、性質、目標奠定了基礎;辯證唯物主義作為關于自然、思維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為我們理解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的關系、現代化的本質以及人的現代化內部的有機結構提供了思想資源。人的現代化的“創新”是時代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人的現代化的指導,在新時代下堅持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人的現代化的方法論啟示。再次,從發展因素上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守正”,是要保留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中有利于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因素,如刻在中國人骨血中的大同理念、和合共贏、仁者愛人、自強精神等基因,有利于塑造當代人的現代化的核心價值觀念。人的現代化的“創新”表現在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使傳統文化在“外發次生型”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出最大的積極意義,激發出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基因,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提供精神底氣與道德滋養。

5.胸懷全球大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為人的現代化塑造世界新形態。首先,以全人類共同價值形塑人的現代化價值基礎。中國現代化進程面臨著價值沖突與歷史選擇,需要以辯證性、開放性、總體性的視野處理現代化進程中主體的特殊性與價值的普遍性之間的矛盾,“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價值共識正是在全球化多元價值碰撞的客觀事實上,以減少價值觀分歧、利益沖突與制度沖突為目的所達成的價值統一。中國式現代化對人的現代化的價值要求就是具備超越西方宣揚民主、平等、自由的虛假的“普世價值”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其次,以中國話語體系構造人的現代化的話語基礎。中國現代化的解釋權和話語權應該在中國人民自己手中,我們不能把西方的理論套用在中國人的現代化實踐上,也不能用西方的理論解決中國人的現代化矛盾,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自己的理論,總結自己的實踐。一方面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的現代化提供解釋基礎;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為人的現代化所取得的成就開拓話語平臺、豐富話語內容、增加話語主體。以喜聞樂見和平易近人的話語表達人的現代化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等,要掌握中國現代化的解釋權和話語權,增強中國式現代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學術闡釋力,要將中國故事講得越來越精彩,使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聲越來越洪亮。最后,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F代化是全球化的現代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性地融合了人類文明的多元形態,為重塑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新的格局與道路。在此意義上,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人的現代化又促進了五大文明的發展。因此,一方面中國人的現代化有利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另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全球站位又規定著人的現代化必須具備兼顧民族利益與世界利益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

綜上所述,在中國語境下,人的現代化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是現代化發展的文化維度的重要內容,是我們走向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如果能夠促進全體人民的現代化,那么我們的巨大人口規模就會釋放出巨大的人口紅利。實踐證明,人的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潤物細無聲地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隱性轉變,且越來越以文化的形式展現出顯要地位與迫切需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人的現代化,我們要把握好人的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基礎及歷史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將人的現代化的探討與具體社會現象、生成環境、復雜現狀相聯系,以文化的現象與文化發展相聯系,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促進人的現代化素質生成與思想觀念的現代轉型,在實踐中提升社會總體文明程度,讓人民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堅實依托與強大底氣。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