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威爾藝術歌曲《亞洲》的演唱要點與音樂分析

2024-05-02 19:04覃思穎
音樂世界 2024年2期
關鍵詞:拉威爾音樂分析藝術歌曲

〔摘 要〕本文以法國印象派作曲家拉威爾的藝術歌曲《亞洲》為例,從音樂與演唱兩個方面進行探討。通過對歌詞的分析,筆者認為,該歌曲具有較強的敘事性特點,同時在音樂元素的運用上體現了濃郁的東方音樂風格,尤其是阿拉伯與中國音樂元素的運用是該曲的一大特征。由于演唱者個人對歌曲的理解不同,該曲的演唱也因此存在著多種演唱方式和處理手法。在對該曲演唱要點的把握上,本文從筆者的藝術實踐出發,著重論述了在演唱過程中需要高度關注的方面,即歌詞內容與主人公形象、樂段音樂特征以及如何把握演唱情感。

〔關鍵詞〕拉威爾;藝術歌曲;《亞洲》;演唱要點;音樂分析

藝術歌曲是興起并發展于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初期的一種聲樂體裁,它注重對人文價值的探索和生命情懷的傳達,在表現形式以及題材內容上十分豐富,有著較強的自由性特征。就表現形式而言,常見的藝術歌曲有人聲與鋼琴、人聲與樂隊、人聲與室內樂等;在題材方面,因音樂形象和藝術內涵的差異,可分為敘事性藝術歌曲、抒情性藝術歌曲、戲劇性藝術歌曲等不同類型。

無論表現形式或題材內容,都脫離不了藝術歌劇所具有的深刻意蘊這一關鍵內核。除了在音樂創作方面所具有的個性特征外,藝術歌曲在演唱方面需要演唱者具備深厚的音樂分析能力和駕馭各種聲樂技術的能力,以此才能夠使歌曲得以完美詮釋。所以演唱者是否具備文化和藝術方面的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首藝術歌曲是否能夠成為經典的傳唱曲目。

本文以拉威爾的藝術歌曲《亞洲》為例,結合筆者的演唱實踐與思考,從音樂分析與演唱要點兩個方面對此曲進行剖析和探討。

一、藝術歌曲《亞洲》的創作背景

莫里斯·拉威爾(1875—1937)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曲家,在眾多的音樂史學著作中,將其與德彪西并列,為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拉威爾的音樂風格之所以歸屬于印象派,其根本原因在于拉威爾在音樂創作中運用了不同于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創作技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追求新穎的音樂語言、探索巧妙個性的藝術構思和運用多元化的音響表現手段,這種音樂風格的特征在他早期的音樂創作中就有著十分明顯的體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藝術歌曲《亞洲》。

《亞洲》是拉威爾聲樂套曲《舍赫拉查德》(完成于1903年)中的第一首歌曲。此部套曲共由三首歌曲構成,除了《亞洲》,其他兩首分別為《魔笛》《陌生的人》。在對拉威爾的音樂創作進行回顧時,很多學者認為此部套曲是拉威爾音樂風格的轉折之作,體現出其從浪漫主義到印象主義的嬗變。與同時期的法國乃至歐洲作曲家不同的是,拉威爾在此部作品中開始探索異國情調音樂的創作手法。在19世紀中后期歐洲作曲家的創作活動中,已經開始出現了“向東方探索”的創作傾向。雖然拉威爾早年接受的是古典-浪漫音樂教育,但是對于不斷開拓作曲事業的他而言,神秘的東方文化對其創作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這也成為拉威爾作為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原因。早在1898年,拉威爾就著手創作一部具有東方色彩的舞劇音樂《舍赫拉查德》,由于創作較為緩慢,只完成了《序曲》部分,并在1899年上演之后便沒有了下文。但拉威爾在看到了詩人特里斯坦·克林索創作的同名詩篇《舍赫拉查德》后再次激起創作欲望,于是以此作為歌詞,創作了聲樂套曲《舍赫拉查德》。

舍赫拉查德是蘇丹國王沙赫里亞爾的一位王妃。沙赫里亞爾是一位出名的暴君,由于他對女性存在嚴重的偏見,決定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處死。舍赫拉查德為了能夠不被暴君處死,于是每天為其講一個故事,講到關鍵或離奇之處便停止,留下懸念待到明日再講,以便吸引國王繼續聽下去,這也免去了遭受殺戮的危險,最終受到感化的國王回心轉意,消除了對女性的芥蒂。在阿拉伯,人們將舍赫拉查德講述的故事整理成《天方夜譚》(又被譯為《一千零一夜》),隨之成為古代阿拉伯民間文學的經典作品。在音樂領域中,以舍赫拉查德命名的作品主要有俄國作曲家的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同名管弦樂以及拉威爾的同名聲樂套曲。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管弦樂版本以《天方夜譚》中的故事作為表現內容,而拉威爾的聲樂套曲版本則是將“舍赫拉查德”作為一種東方文化的符號或者東方音樂的風格,表達出作曲家對東方神秘國度的向往。

歌曲《亞洲》講述的是一位來自歐洲旅行者的東方夢幻之旅,有著較強的敘事性特點。這首歌曲的歌詞內容以時空進行鋪陳,采用了敘事手法描述了旅行者“出發前”“游歷亞洲”“回憶旅行”的過程,同時在不同的情節背景中又表達出了旅行者不同的內心感受。在聲樂套曲的三首歌曲中,《亞洲》的篇幅最大,共136個小節,其他兩首歌曲的篇幅較小,分別為33小節和35小節。由于《亞洲》在音樂形象塑造和情感表達上相對豐富和多樣,所以此曲經常作為獨立曲目而廣泛應用于音樂教學和表演實踐中。

二、藝術歌曲《亞洲》的音樂分析

歌曲《亞洲》整體上由七個樂段構成,分別為前奏(1-2)小節、A(3-30)小節、B(31-63)小節、C(64-77)小節、D(78-95)小節、E(96-107)小節、F(108-136)小節。

前奏由鋼琴擔綱,較為自由的慢板,4/4拍, be小調。音樂開始處建立在由五度、八度、四度音程所構成的琶音和弦上,緊接著雙手震音織體以反向模進下行的形式勾勒出一幅充滿幻想性的畫面。從雙手高、低兩個聲部橫向的音高布局看,主要是在二度級進的旋律中發展,具有阿拉伯地區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表現出了一種歷史的滄桑感與回憶感。

A樂段堅守了be小調的調性,開始為小三度、增二度、純四度的上行發展,歌詞為“亞洲、亞洲、亞洲”,呼喚式的音調表現出了旅行者對亞洲之行的向往和激動的心情。此時鋼琴伴奏保留了前奏部分的織體特點,為呼喚式音調提供了和聲背景。從第7小節開始,主題性樂句開始呈現,從旋律的特點看,弱起節奏、帶有休止的三連音型以及附點音型的綜合運用成為推動旋律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一部分著重表現了兩種“場景”:分別是旅行者對東方古老故事的回憶以及對東方世界的向往。而從音樂的進行看,主要是通過穩健的速度和具有宣敘調特征的曲調訴說著心中的愿望,由于在這一部分中并沒有融入戲劇性對比的情感元素,所以在旋法和音高布局上主要是以二度級進、三度小跳進為主,尤其運用了較多的同音反復來增強敘事感。

B樂段建立在色彩明朗的D大調上,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樂句。第一樂句為(31-37)小節,該樂句速度較為緩慢,寬廣悠長且具有起伏性特點的旋律充滿了幻想性,描繪了旅行者心中所想象的東方神秘島嶼,因為在旅行者的心中,東方世界的神秘感是這次旅行的動力,也表達了旅行者的一種期待。在音樂與歌詞的關系方面,可以看出作曲家對歌詞內容和意境體會得十分深刻,因為這一樂句旋律線條所呈現出的起伏性特點契合了航船在海上的狀態,也象征性地表現出了此時此刻旅行者激動的心情,因為他將要到達第一個目的地。第二樂句(38-54)小節,此樂句建立在小快板上,由慢到快的速度轉變很好地襯托了旅行者迫切到達目的地的心情。這一樂句表現了旅行者幻想著到達大馬士革和波斯城后的場景。為了配合歌詞的內容和意境,作曲家在這一樂句中運用了較多的阿拉伯地區民間音樂元素,在D大調基礎上又融入可多利亞調式音階,為雙重調式音階色彩。在鋼琴聲部的創作上,作曲家運用了較多的織體形式,如柱式和弦與八度雙音組合、對比復調與中聲部雙音組合、模仿復調與持續音組合等,意圖通過豐富的伴奏織體烘托、完善和補充聲樂旋律,充分發揮了鋼琴伴奏的功能,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起主奏的任務,體現出了作曲家所獨有的樂隊結構思維。第三樂句(55-63)小節,速度回歸到慢板上,這一樂句雖然建立在以D音為中心的調性上,但是在音樂陳述的過程中卻具有多調性綜合的意義,特別是變化音的頻繁運用,使音樂在不同的調性中游離,或以柔和的色彩表達出傷感的情緒,或以明朗的色彩充滿了對東方世界的向往。

C樂段是一個具有連接部性質的樂段,建立在中等速度上,核心調性為#C大調。雖然此部分只有一個樂句,但是在整首歌曲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正是在這一樂句中表達了旅行者想要去探索東方文化的愿望。從75小節開始,聲樂旋律開始在高音區發展,在力度上也呈現出漸強的趨勢,在鋼琴聲部中,則是以八度音程反復跳進、八度震音、低音柱式和弦構成了具有強烈情緒化特征的織體,在歌詞“中國”所對應的旋律上,隨著調性的轉換,為之后進入新的樂段進行了鋪墊。

D樂段建立在C大調上,小快板,著重表現了旅行者對中國的向往。此部分由兩個長樂句構成,第一樂句(78-85)小節,運用中國民族五聲性音階構成基本的旋律材料,刻畫了官員、公主、文人墨客三種音樂形象,從中可以看出,詞作者不僅對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十分熟悉,同時在音樂材料的運用方面,也能夠看出作曲家對中國傳統音樂元素把握得較為準確。第二樂句(86-95)小節,建立在慢板速度上,這一樂句將中國人物形象轉移到了中國自然與人文景觀上,通過想象或者幻想表達了旅行者對中國美麗景致的向往。該樂句的最后三個小節,聲樂旋律的節奏開始變得緊湊起來,鑲嵌在連續十六分音符上的旋律此起彼伏,表現出旅行者觀賞景致之后久久不能平復的心情。

E樂段是歌曲中最富人文情懷的部分,該樂段是建立在中板上的B大調,由兩個具有邏輯關聯的樂句構成。在這一樂句中表達了旅行者對舊時代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之心。從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看,此時中國正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無數革命志士在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過程中被晚清政府的頑固勢力所鎮壓,在這一樂段中,通過旅行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這些英雄人物的惋惜。其中歌詞“我愿了解為愛或恨獻身的人”,表達了旅行者的同情心,從這一句歌詞所對應的音樂表現要素看,人聲部分基于ff的力度,旋律呈現出級進環繞和下行發展的特征,如同一首充滿沉郁情緒的挽歌。

F樂段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108-121)小節,此部分沒有歌詞,由鋼琴獨奏,表現了旅行者完成亞洲之行之后坐船回到歐洲的情景。左手聲部建立在由分解和弦琶音構成的織體上,右手部分則是由柱式和弦連接構成的和聲性旋律。在雙手兩種織體的配合下,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船舶在海上航行的狀態。從音樂表現的角度看,此部分最大的特征就是第二部分(122-136)小節,單樂句結構,慢板速度,較為自由的3/4拍,歌詞表現了旅行者從亞洲歸來之后向人們講述經歷的場景,此樂段的旋律在音高布局上與A樂段音樂材料保持了高度的統一,以二度、三度、四度的上行構成基本的旋律線條,整體的音樂情緒較為平和,沒有強烈的戲劇性對比,好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向孩童們講述著自己一生所經歷的故事。

三、藝術歌曲《亞洲》的演唱要點

在對一首歌曲進行演唱處理時一般會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按照詞、曲作者的創作意圖真實地再現作品,二是在演唱的過程中需要體現出演唱者的個性化處理。演唱者的生活經歷、藝術追求、個性思考不同,因而在詮釋歌曲的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差異性。筆者通過對《亞洲》的演唱實踐,認為在此首歌曲的演唱處理上需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準確理解歌詞的內容以及主人公形象。就歌曲而言,歌詞給予了作曲家藝術想象和運用創作技術的空間,而對于演唱者來說,詮釋歌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分析歌詞的內容,抓住其中的形象特點。從此首歌曲的內容看,可以概括為一名旅行者的自述,雖然在歌詞中詳細地記錄了旅行者的“所見所聞”,然而實際上整個歌詞中所描繪的情節均是旅行者的想象和幻想。但是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需要把歌詞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親身經歷”,才能夠真實地表達出旅行者對亞洲的向往。其次,從主人公形象的角度看,歌詞中的主人公無疑是一名旅行者,有過旅行經歷的人都知道,當你確定去旅行時,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必然是心中所期待的地方,因此,在演唱時,應注重表現出旅行者的這一心理特點,以持有一種期待感的心理與態度去塑造人物形象,則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出較強的真實感。

二是要把握每一個樂段的音樂特征。此曲是一個多樂段組合的歌曲,每一個樂段由于在表現內容和情感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性,所運用的音樂要素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聲樂演唱技術的運用上,一方面要嚴格按照樂譜上的標記進行詮釋,也需要通過個性的思考融入演唱者的理解。以A樂段的演唱為例,此部分雖然在樂譜上標記為慢板,但是在實際的演唱中卻需要采用彈性化的速度進行表現,在演唱“我愿乘坐那大型帆船出海遠航”一句時,此時的速度可以處理得稍微快一些,這樣可以更好地表現出旅行者希望能夠快一些到達目的地的愿望;在“今夜帆船將漂泊在那神奇又孤獨的海港”一句的表現上,位于22小節中的兩處附點八分音符可以說運用得十分巧妙,演唱時應以漸慢的速度表現出旅行者略帶緊張又忐忑的心情。從中可以看出,如何在演唱過程中能夠將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表現到位,應從歌詞內容的角度思考人物形象的心理變化,運用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合理地進行演唱。

三是深度體會演唱時的情感。我們常說,聲樂是一種抒情的藝術,一首歌曲的藝術價值實際上就體現在如何能夠將蘊含在歌曲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此首歌曲的敘事性和情節性特征決定了在演唱過程中應體會歌詞與音樂共同構筑出的情境,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發演唱者的情感。由于歌曲中的每一個樂段分別呈現出不同的場景,又以不同的速度表現出不同的情緒,這既是演唱情感的依據,也是演唱者需要高度關注的方面。在演唱每一個樂段時,應注重思考這一樂段處于何種背景,表達什么樣的感情,從而確定應運用何種情感表現出來。

結語

拉威爾藝術歌曲《亞洲》的獨特之處體現在音樂風格對歌詞內容的貼合,由于歌詞為旅行者“亞洲之行”的記錄,在歌詞中出現了很多亞洲的地名,也表現了很多富于異國情調的場景,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作曲家在進行創作時需要從音樂元素運用和風格表現的角度展開思考。由于該歌曲在內容表現方面較為豐富,既有旅行者個人的主觀心理感受,也有蘊含在歌詞之中的客觀場景的呈現,所以在演唱過程中,應通過演唱技術手段真實地再現歌曲內容,也需要具備個性化演唱的能力。

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筆者深刻地認識到,并非單純地掌握演唱技術就能詮釋好一首歌曲,而是要具備深厚的藝術素養和文化修養,才能夠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完成演唱者所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①歐吉詢:《拉威爾樂隊歌曲〈亞西亞〉結構特色分析》,《齊魯藝苑》,2017年,第12期。

②范麗甍:《印象主義音樂與象征主義文學之關聯》,《藝術百家》,2014年,第7期。

③岳睿:《探析拉威爾聲樂作品的創作及演唱——以早期創作的〈五首希臘民歌〉為例》,《藝術研究》,2014年,第11期。

④周寶全:《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產生及其美學特征》,《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7期。

⑤鄭中:《拉威爾創作的泛印象主義風格》,《黃鐘》,1997年,第3期。

作者簡介

覃思穎,馬來西亞思特雅大學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美聲與歌劇演唱。

責任編輯:任麗姝

猜你喜歡
拉威爾音樂分析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望終南山》的演唱分析
從拉威爾的《波列羅舞曲》議印象主義風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爾《山谷鐘聲》主題形象塑造引發對泛印象主義風格的思考
“撥亂反正”時期的藝術歌曲創作
形象表現主義畫家——大衛·拉威爾作品欣賞
寂靜中的斑斕——拉威爾《鵝媽媽組曲》之《睡美人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
歌劇《女人心》中詠嘆調《年輕的姑娘應該懂得》的音樂分析
孤獨與詩意的交織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樂章音樂分析
簡論區域民族音樂田野調查研究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