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現狀及未來路向

2024-05-06 10:15李軍鵬
嶺南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公共服務體系

李軍鵬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 100089)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要“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1]41-42,從而提出了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任務。

一、新時代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人民生活品質是指人民群眾享有的一種高質量、優品位的生活方式,以及對這種生活狀態的滿意感與幸福度。人民生活品質是對人民群眾享有高質量、高水平、全保障、均衡可及的公共服務與優質生活狀態的概括與描述,這是一種高品質生活的狀態。高品質生活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人民群眾滿意度與幸福感不斷提升的生活狀態?;竟卜帐怯烧疄橹鞯墓膊块T提供、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與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權利的基礎性、普惠性的公共服務?;竟卜阵w系建設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基礎工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水平、覆蓋面、均等可及程度直接決定著人民生活品質的高低。提升人民生活品質,要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優化、水平提升、全面覆蓋、均等可及,使人民群眾過上高品質生活。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正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高度重視滿足社會共同需求,提出了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增進人民福祉的相關理論。一是要發展物質生產力來滿足人的“需要的無限性與廣泛性”。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盵2]130二是要在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基礎上給人民群眾提供全面保障。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指出,社會總產品在進行個人分配之前,必須先作6項扣除: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用來擴大再生產的追加部分,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3]302-303。其中,學校與保健等共同需要、保險與救災等方面的支出、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都是由政府來履行的基本公共服務。三是要由國家出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務。恩格斯指出,要“由國家出資對一切兒童毫無例外地實行普遍教育”,這“是一件公平的事情,因為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盵4]9-11

2.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就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一是要在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創造高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高品質生活則為經濟均衡、協調、高質量發展指明了目標與方向,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核心動力。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推動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西時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老百姓社保、養老等急難愁盼問題。二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高品質生活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社會與幸福生活的期盼與渴望,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重要責任。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盵5]4“要樹立戰略眼光,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盵6]344三是要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全面覆蓋?!耙烟岣甙l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斷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盵7]413四是要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可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全面覆蓋,“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盵6]344

3.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從世界現代化進程來看,注重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生活品質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美國發展經濟學家羅斯托研究了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活品質現代化階段,于1971年的《政治與成長階段》一書中指出,當人們生活經歷“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后,會逐步轉向對“質量的追求”,進入追求生活質量階段。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了人類發展指數(HDI),使用出生時預期壽命、預期受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國民總收入衡量生活品質的現代化程度。2020年,現代化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普遍都在0.895以上,處于超高人類發展水平,其中,出生時預期壽命為78.8歲,預期受教育年限為16.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2.3年,人均國民總收入(2017年PPP$)平均達41657美元[8]344。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人民生活進入到了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發展階段;在這一現代化的新階段,要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現生活品質現代化。根據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我國要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在人民生活品質方面的發展目標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臺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社會保持長期穩定,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1]22。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必須不斷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過上高品質生活。例如,要實現到2035年“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就必須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廣大農村居民過上高品質生活。

4.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笔侵袊浆F代化的本質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工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就必須在大力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收入、就業、保障、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建設全面覆蓋、質量優化、水平充足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防止兩極分化具有根本的制度保障。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傳承。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儒家經典《周禮》就提出了“以保息六養萬民”的基本社會服務“六政”,“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9]60,這體現了中華文明中對幼兒托育、養老、扶貧、生活保障、疾病救護、財產安全保護等方面基本服務的重視,《管子》則提出了“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的民眾中心論觀點,并提出了德政善治的“六興”之治,即“厚其生”“輸之以財”“遺之以利”“寬其政”“匡其急”“振其窮”的富民、利民、惠民之策,尤其是提出了“養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和“衣凍寒,食饑渴,匡貧窶,振罷露,資乏絕”[10]106的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的系統措施。這些都是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思想淵源。

二、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歷史性成就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光輝十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健全,質量不斷提升,覆蓋面逐步擴大,人民生活品質全方位改善。

1.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制度體系更加完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11]35;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12]4。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發展目標[13]。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14]37。2021年12月,我國印發《“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提出“到2025年,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的目標[15]。2023年7月,我國出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年版)》,明確了國家向全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底線范圍。

2.基本公共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水平穩步提高。我國著力健全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服務體系,以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為抓手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化發展,優化完善各地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與標準,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鞏固率到2021年底達95.4%;全國各地推進醫聯體建設與縣域醫共體建設,持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面,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優質醫療衛生服務;不斷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公正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網更加穩固可持續?;竟卜盏乃脚c標準不斷提升,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4550.7元提高到2021年的35128.1元,建立了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收入分配格局,從企業、廣義政府與住戶部門在分配中的比重來看,2020年,企業部門調整后可支配總收入占比22.9%,廣義政府部門調整后可支配總收入占比8.1%,住戶部門調整后可支配總收入占比69.0%[8]84。

3.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逐步擴大,均衡性、可及性不斷提升?;竟卜崭黝I域都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各類人群努力做到應保盡保、制度全面覆蓋,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與醫療衛生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了10.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竟卜站然讲粩嗵嵘?,可及性不斷上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投入不斷增加,例如,衛生總費用中政府衛生支出與社會衛生支出所占的比重由2011年的65.23%上升為2021年的72.41%,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則由2011年的34.77%下降為2021年的27.59%[8]717。

4.人民生活品質全方位改善,代表人民生活品質的人類發展各項指標明顯提升。出生時預期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是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水平、覆蓋面高低的重要體現。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由2011年的0.687[16]371上升為2019年的0.761[8]345,我國人口的出生時預期壽命由2011年的73.5歲[16]371上升為2020年的78.1歲、2021年的78.2歲[8]345,我國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1年的7.5年[16]371上升為2019年的8.1年[8]345。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客觀地看,與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1.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仍存在短板弱項,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數量還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發展不均衡,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社會服務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例如,就業方面,我國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亟待完善,青年失業率較高的問題突出;教育方面,“入園難”“入園貴”、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方面,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是突出短板,優質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與優質醫療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并存;養老服務體系方面,養老床位短缺、專業養老護理員短缺的現象較為突出;住房保障體系方面,青年人、新市民住房問題突出,公租房供給不足、租賃住房租金貴漲幅快;社會服務方面,還存在社會殯葬公益服務設施不足、殯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2.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標準亟待提高。目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群體收入差距還很大,社會不同群體在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下享受到的待遇與保障水平差距較大,一部分群體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高。例如,我國城鄉居民月人均養老金與行政事業單位退休職工、企業退休職工的月人均退休金比差距很大。我國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與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特別是與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例如,公共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收入國家2018年平均為4.8%[17]334,而我國2020年為4.2%。由于中央政府與地方各級政府之間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縣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突出困難,一些主要由地方基層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存在資金缺乏風險。

3.基本公共服務全體國民全面覆蓋的目標有待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均衡化、可及化進程有待加速。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離惠及全民還有一定距離,城市常住非戶籍人口與戶籍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不均等,城市常住人口尚未完全納入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靈活就業群體基本公共服務享受不足。區域間、城鄉間、人群間的基本公共服務仍有差距,均等化水平尚待進一步提高。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主要體現為中部地區人均財力不足,2020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財政收支中,北京市人均財政支出為32501元/人,排序為全國第4位,而河南省為10455元/人,人均財政支出排序為全國第31位,河南省的人均財政支出約為北京的1/3[18]316。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例如,2020年城市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為11.46人,而農村為5.18人;城市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為8.81張,而農村為4.95張[8]702-706。

三、新時代新征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目標與對策

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我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黨的二十大還提出了未來五年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1]23。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確立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戰略目標,就要采取切實措施,構建優質均衡、全面覆蓋、多層保障、高度幸福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等方面提供優質基本公共服務,讓人民群眾過上高品質生活。

(一)圍繞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化

優質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是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基礎,就業、教育、家庭、養老、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要做到優質均衡化。一是就業方面,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人民生活品質的首要保障,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完善各種與就業容量掛鉤的產業政策及金融財稅政策,促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與企業穩定發展,使勞動者崗位保持穩定供給,避免出臺具有明顯收縮效應的政策措施;就業公共服務要著眼于促進平等就業,對重點群體加大就業支持力度,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消除各種不合理就業限制和就業歧視;要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大勞動者權益保護力度,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要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動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數字化轉型,建立全國統一的互聯網+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加強具有公信力與公益性的公共招聘網建設。二是教育方面,高質量教育體系是人民群眾獲得高品質生活的重要保障,要通過擴大普惠托育幼兒教育、鞏固全面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來不斷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使我國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高收入國家12.3年的水平;要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完善全國統一的辦學標準,提高教師素質,保障農村子女、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基本教育服務;要逐步推進高中教育免費,探索教育服務面向世界一流高校開放,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三是家庭方面,要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需要,完善家庭友好政策,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兒童友好性社會和老年友好型社會,要發展優生優育全程服務,發展普惠型托育服務體系,完善各類兒童游憩發展設施;完善健全生育津貼與補貼制度,適當增加產假和陪產假,完善生育友好就業環境,擴大公益性托兒所建設,不斷完善公辦幼兒園體系與民辦幼兒園扶持政策體系,多渠道擴大學前教育供給。四是養老方面,要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全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城鎮職工、城鄉居民中度、重度軀體失能與失智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保障范圍,將輔具服務費用也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范圍;在完善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扶持措施的基礎上大規模擴大養老機構床位特別是醫養結合養老床位,要上調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至維持基本生存需求的水平,使全體老年人享有適足的基本養老服務,以促使我國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提升至高收入國家的78.8歲,從而助力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達到超高人類發展水平的0.895以上,使我國人民的生活品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五是醫療方面,健康是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內容,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擴大實施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全面推進以三級甲等醫院為代表的優質醫療單位在每個縣區普及,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持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保障水平;要完善村醫補貼機制、村醫養老、在職培訓機制,切實補齊村衛生室薄弱這一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短板;要加快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六是住房方面,人人享有住房權是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前提,要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將城市年輕新婚夫婦和常住非戶籍人口也逐步納入公租房配租范圍,大幅度建設公租房,確保實物公租房保有量的充分供給;要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覆蓋人群范圍,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使全體人民住有所居、職住平衡。

(二)圍繞提升人民生活品位,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標準

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標準是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首先,要從三次分配上發力提升人民收入水平,構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規范引導初次分配的主要方法是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目前的52%左右穩步提高到55%以上;要完善制度性社會再分配體系,加大累進所得稅、遺產稅與贈予稅、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要建立鼓勵慈善捐贈的稅收抵免制度,引導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個人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以便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其次,要完善和提高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明確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及支出責任,特別是要制定各級教育公用經費保障、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國家基本養老服務、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助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從需求均等的角度穩步提高國家基礎標準。最后,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特別是加大對人民生活品質改善具有明顯作用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的財政支持,使我國的公共教育支出、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公共養老金支出占GDP比重逐步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要以“人均標準財政需求”為重點科學設計轉移支付制度,縮小各省份人均財政支出差距,促進區域人均財力均衡;還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事權與財權,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基層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支持力度,確??h市基層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提升、供給有保障。

(三)圍繞提高人民群眾滿意感,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全面覆蓋與全面保障

人民群眾滿意感與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覆蓋領域密切相關,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越大、覆蓋領域越廣,人民生活品質的整體改善效應就越大。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全民覆蓋,首先,要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將城市公共服務覆蓋人群范圍從戶籍人口擴展至常住人口,健全以居民身份號碼為依托、與居住年限掛鉤的常住非戶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切實解決好常住城市的農民工就業、住房、社保與子女教育等問題;經濟發達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城市群要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其次,要擴大靈活就業人員的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全面實施全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計劃,將靈活就業、新業態就業、無業斷保人員納入多層次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體系。再次,要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以及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受災等專項救助制度,及時啟動社會救助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擴大低保、臨時救助政策范圍,強化急難社會救助功能,全面推行由急難發生地直接實施臨時救助的制度;完善失業保險擴圍政策,對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失業人員發放失業補助金;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最后,要做好基本公共服務與補充性、商業性保險的銜接工作,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發展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使補充性、商業性保險保障也盡量覆蓋全民。同時,要擴大基本公共服務的領域,將基本殯葬公共服務也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清單范圍,完善殯葬惠民政策。

(四)圍繞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不斷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

人民群眾幸福感是對生活品質的主觀感受,與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均衡性、可及性密切相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越高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越高。首先,要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統籌,推進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其次,要重點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要加快農村通村公路建設與村內道路硬化建設,完善農村通訊、環保、醫療、教育等設施保障;要加強中心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鄉鎮公共服務可及性;在強化農村傳統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力爭在農村普及新型網絡基礎設施,通過保障全體農村人民生活的便捷性來提升全體國人的幸福度。再次,要進一步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在城鄉社區打造嵌入式的養老、托育、文體服務設施,打造“15分鐘生活服務圈”,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與便利性。最后,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的法律法規,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出臺完善住房保障、住房租賃、反就業歧視、學前教育、高中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要制定基本公共服務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相關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達標評價制度,以績效標準引領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可及。

猜你喜歡
公共服務體系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探索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創新應用
如何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體系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