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領導各民族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邏輯探析

2024-05-06 10:15
嶺南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中國共產黨現代化

李 伊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國際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091)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2023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講話時強調,“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盵2]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歷來重視民族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走出了一條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走上了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從歷史進程來看,現代化特指人類社會完成從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傳統農業社會向建立在發達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它是一種全球性的時代發展趨勢,也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的必經之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同質性使得西方從經驗層面,認為“私有制+自由市場+分權型現代化國家機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3]就是最好的,也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學習的唯一選擇。弗朗西斯·福山甚至在柏林墻倒塌時宣告歷史的終結,將自由民主制視為“人類意識形態演化的終點”和“人類政體的最后形式”[4]1。在新文化運動中,中國報刊上經常談論的西化與歐化,其實指的是西方式的現代化。在那時,人們普遍認為,歐美列強,即西方國家是現代國家中獨立富強的楷模,中國只有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實現富國強兵。但歷史發展到今天,不論是英美還是德法都不能算是現代化的典范了[5]8。這種“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已經被打破,歷史證明西方現代化模式根本不具備“普適性”,甚至暴露出嚴重的弊病,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生搬硬套的情況下,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周期性經濟危機”與“全球生態危機”等諸多問題中[6]。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是與西方不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人類特別是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即基于獨立自主、和平道路、國際合作的現代化,而不是通過掠奪、戰爭和流血[7]。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1]。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領導核心和根本保障,推動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繁榮發展。

一、黨領導各民族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

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設、改革歷史,就是一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奮斗歷程,堅持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

(一)引領新民主主義革命

近代以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1920年,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在上海環龍路漁陽里2號的《新青年》編輯部成立,陳獨秀擔任負責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誕生,為飽受戰亂、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此后,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建立。1921年7月23日至8月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的二層居民小樓及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現代化奮斗歷程就有了主心骨。從領導五卅運動和北伐戰爭,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再到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解放戰爭;從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到紅軍長征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再到重慶談判的舉行和《雙十協定》的簽訂;從八七會議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到瓦窯堡會議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再到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在不斷地尋找一條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道路。

在這一時期,黨始終對民族問題進行構思和探索,1922年,黨的二大提出:“用自由聯邦制,統一中國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盵8]181934年11月29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關于苗瑤民族中工作原則的指示》,確立民族平等團結的根本原則,為長征時期黨的民族工作提供政策依據[9]。1936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第一個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被譽為“回民解放的先聲”,成為早期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權利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重要實踐。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成為黨在民族治理方面的偉大創舉之一。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共同制定了《共同綱領》,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民族理論和政策,在第五十條中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各民族團結的行為?!?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北京天安門舉行,使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為新中國獨立自主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基本政治前提,由此,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實現了平等,開始在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中思考民族問題,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二)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0]1437,這一思想方針指導著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標志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隨著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宣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但是,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遭遇了許多挫折與挑戰,在這一時期,“大躍進”違背了經濟建設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除此影響之外,民族地區大多地處偏遠閉塞的邊疆區域,現代化進程更是遠遠落后。

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推動了民族工作有序開展。首先,增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支持,加大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的幫扶力度,如針對民族地區財政預算中的超額收入以及年度結余部分,中央不參與分成,而是將其全部交還地方用于實際需要(具體實施時間為1964至1988年間),此外,實施了三項財政照顧政策,即在機動金、預備費以及對民族地區予以補助款項上給予照顧(自1964年至今)。其次,高度重視民族干部隊伍建設,將培訓教育與實踐培養相結合。1950年11月,中共中央頒布《培養少數民族干部試行方案》《籌辦中央民族學院方案》等文件,積極培養少數民族人才、任用少數民族干部。此后,全國先后創辦了西北、中央、中南、西南、云南、青海、廣西、廣東、貴州以及西藏共10所民族學院,到1978年,全國少數民族干部達到96萬多人。最后,明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執行的根本遵循,有序開展民族政策教育宣傳。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中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確立為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區的批準主體、自治機關的組織原則等都得到確定,從1947年5月成立內蒙古自治區到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區,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格局基本形成。中國共產黨響應各族人民實現解放與自治的呼聲,逐步解決國內民族問題,使各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了根基。

(三)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正是在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之時,我們黨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命題。鄧小平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睆狞h的十二大起,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戰略部署,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黨的十三大系統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并確立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方針以及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黨的十四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黨的十五大將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確定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了深刻闡述,對深入貫徹落實這一先進理念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從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率先實施“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及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中國改革開放拉開大幕、不斷向前,在這一時期,中國探索現代化的歷程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國歷程。

隨著工作重心轉移至經濟建設領域,中國共產黨對于少數民族以及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更加關注,特別是在消除貧困問題方面。盡管中國實行的財政管理體制采取“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干”,但是對于民族自治區域依然堅持“適度照顧”,并且對省級民族行政單位實施了定向補助,每年按10%的同比速率遞增(時間跨度為1980至1988年)。除了享有與一般貧困地區同等的優惠政策之外,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還享受農用物資分配份額以及資金分配比重的優待,同時實施了“以工代賑”計劃、“溫飽工程”計劃、“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等具有顯著成效的開發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备母镩_放就是現代化征程上一座壯美的里程碑,為黨和國家何去何從指明方向,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推動民族地區的現代化進程置于國家戰略體系中的重要位置,立足于民族地區的獨特優勢,使少數民族群眾充分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紅利,走向共同繁榮,不斷向前推進全國各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四)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盵1]中國在走向現代化征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優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出的強大生命力。面對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世界形勢,中國共產黨以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來謀劃全局,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為民族地區加速發展開放型經濟、參與區域合作、調整優化結構、推進新型城鎮化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央大力促進民族地區現代化,《沿邊地區開發開放規劃(2014—2020年)》《關于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十四五”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相繼出臺,新時期民族地區的潛力不斷被挖掘,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補缺強基。2014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民族登上過歷史舞臺。這些民族經過誕育、分化、交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個民族。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秦漢雄風、盛唐氣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輝煌?!盵11]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穩固與發展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中國共產黨聚焦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大步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二、黨領導各民族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汲取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也匯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獨特思想與價值,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創新。

(一)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聯合思想中國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盵1]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建黨、立國、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推進的理論指南。對于“民族團結聯合”,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無產者才能夠消滅各民族的隔離狀態,只有覺醒的無產階級才能夠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愛?!盵12]666列寧指出“只有所有民族的無產者和勞動人民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基礎上團結起來,才能戰勝資本主義,才能真正消滅民族壓迫,實現民族平等?!盵13]129馬克思主義具有堅定的人民立場、鮮明的階級立場,充分彰顯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推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聯合思想的本土化,李大釗指出“要想推翻這個剝削者和壓迫者,也需要各民族兄弟姐妹們團結起來,共同斗爭,單靠一個漢族是不行的”[14]。毛澤東表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盵15]56鄧小平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整體,合則興,分則衰,只有加強民族團結,才能做到振興中華?!盵16]1686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盵17]12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理念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聯合思想的中國化進程一脈相承、與時俱進。新中國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過程中取得的寶貴理論經驗之一就是結合中國實際開展民族工作,使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進步思想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也正因為擁有科學的、不斷豐富發展的理論作為指導,中國民族團結進步的實踐探索得以蓬勃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對“民族團結”孜孜追求,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理論保障。

(二)筑牢以人為本的共同體思想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出發點是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18]429。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利益而斗爭,這使得中國的國家發展始終緊緊圍繞著人民立場,也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是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追求的現代化。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不僅僅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更是胸懷天下,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在國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人類減貧歷史上的奇跡,解決了中國的絕對貧困,在國際上,以正確義利觀積極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眾多中國理念,這些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價值所在。

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穩定的共同體,是人的集合。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9]501、57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是“一個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價值和所要致之于一體的心態體系,既是一種歸屬體驗,又是一種共善信念,還是一種能動意愿”[20]。中國共產黨正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引領,以突顯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特色為起點,引導各族人民樹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民族堅定對黨、國家、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和價值追求。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既珍視自己的優秀文化;也虛心地學習兄弟姐妹民族的優秀文化,形成枝繁葉茂的中華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價值動力。羅素曾表示:“與其把中國視為政治實體還不如把它視為文明實體——唯一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盵21]164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現代主權國家,雖然經歷朝代更迭、戰爭沖突與流民遷移等等,但是各民族的交往融合沒有中斷,不同民族之間通過文明的方式始終進行著溝通,形成親仁善鄰、融匯四方的傳統。在弘揚主旋律、尊重差異性、提倡多樣化的前提下,各民族文化交相呼應,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中實現和諧發展,各民族都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發展作出了獨特的重要貢獻,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塑造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了對西方主導的文化中心主義的超越。人類的文明史里充滿了沖突、斗爭、流血,東西方皆如此。西方文化的根底是神本思想,中國文化則從殷周祖先崇拜的信仰中逐漸走向人本主義,根底是人本思想。西方的征服與擴張更多地是出于金銀、宗教等原因,許多信仰系統相近的集團、國家常常為爭奪“正統”而發生沖突,自視為所謂“上帝的選民”并“拯救”世界,存在強烈的排他性。西方發達國家以經濟全球化為掩護,通過強大的壟斷能力以及先發優勢,開出錯誤的“藥方”,進行經濟、文化上的擴張和滲透。由此,等級性的(而且是分布在不同空間的)勞動分工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一個永恒的要素[22]237,導致發展中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受到西方國家“合法的掠奪”。與此相反,中國的傳統則是“禮有來學,而無往教”。在中國文化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是一種天下統一、和諧太平的狀態?!按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侵^大同”,這講的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治世理念和理想社會,重點在于凸顯同一,即和諧、和平,實現平等、正義,消除沖突、斗爭。中國文化有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它一以貫之的理性主義的文化態度和不懈推行人文教化的傳統[23]9。在西方的文化里存在一種沖突意識,總是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別人,西方歷史上宗教戰爭非常殘酷,中國則沒有出現過,主要源于中國文化更強調追求多樣性的和諧[24]56-57。人類文明新形態追求的是破除剝削、反對霸權,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探索,蘊含著中華優秀文化與中國深厚歷史傳統,代表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努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盵1]由此,中國共產黨大力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也展現出中國式現代化與西式現代化的最大差異之一。

三、黨領導各民族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其關鍵在黨,核心在黨,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長期探索與實踐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得以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將其落實到國家治理各個領域,實踐成果不斷豐富。

(一)取得重大政治成果

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作為根本性建設擺在首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獨特優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一方面,堅持黨的政治領導,不斷創新、完善黨的領導方式,確保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不斷增強政治能力和斗爭本領,特別是提高防范化解政治風險的能力。再一方面,鍛造積極健康向上的黨內政治文化,重視黨內政治生活的嚴肅性,始終保持先進性、純潔性。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很重要的問題是鞏固邊防,維護國家統一,實現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民族地區的政治形態多種多樣,比如蒙古族的盟旗政治、傣族的土司政治、藏族的政教合一政治等等,政治化程度和政治體系的發育水平都比較低,容易受到國外勢力的影響。亨廷頓強調:“現代性產生穩定,而現代化的過程卻滋生著不穩定?!盵25]31作為典型的政黨主導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將保持政治穩定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在黨的領導下,民族地區的政治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政治不穩定因素得到有效預防、疏導與消除,黨的政治建設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供給,創建了穩定的政治環境,形成了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社會秩序。與此同時,民族地區的治理能力、治理水平都得到了提升,政治機制體系建設也日臻完善,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民族地區社會實際并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之路。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通過發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和難點。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追求一種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高質量的供給、需求、配置、投入、產出、收入分配和經濟循環。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經濟總體運行平穩,結構持續優化,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在眾多基礎和前沿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從“跟隨”“平行”走向“領先”。這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巨大成績和突破,更為重要的是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即使是西方備受推崇的現代化至今也未能解決貧富分化不斷擴大這一世界性難題,中國式現代化則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26],“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27],“要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28]。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經濟現代化,在現行標準之下,民族地區312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了全面小康,在2012年至2021年的短短十年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實現了巨大的飛躍,西藏、貴州、云南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分別為9.5%、9.4%、8.4%,增速分列全國第一、二、五位[29]。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方面,不斷提升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推動民族地區將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產業、產品、服務等優勢,另一方面,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把握新發展階段共同建設的愿景、要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經濟共同體。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

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根本保證,社會主義是根本方向,堅持文化自信是根本價值遵循與精神圖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30]32現代化是多元的,西方現代化強調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的“普世價值”,打造出一套以西方中心主義為基礎的全球話語體系[31],這種文明的“中心主義”以及所關聯產生的“文明沖突論”等思想與西方殖民主義式的文化輸出互相作用,以促使非西方國家不斷“西化”,對發展中國家文化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與此相反,立足于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尊重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充分體現全面、均衡與共享的鮮明特點。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與西方所推廣“普世價值”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式現代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形成良好文化氛圍,不僅詮釋中國的價值目標,更呈現廣闊的世界意義。一方面,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構筑凝聚思想根基,強化“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感認同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在這樣的氛圍中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理念不斷創新、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另一方面,借鑒、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重塑了世界文明的格局和走向,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前景。

(四)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國共產黨以高質量發展加強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對于發展而言,其目的是為了人民,這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要求,更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人民立場,牢牢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將切實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的許多發展短板得以補齊,例如,2021年,民族地區共建成5G基站17.79萬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增長73.7%,西藏鄉鎮、建制村公路通暢率分別為94.55%、77.94%,貴州省啟動了第一批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330多萬脫貧勞動力穩定外出務工,內蒙古在近十年累計實施老舊小區改造46.4萬戶、危房改造116.65萬戶,配套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萬套[29],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領域、多維度的高質量發展,使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極大的提升。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中國共產黨對民生工作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更加關注社會保障、就業、教育、收入分配、醫療衛生等重要領域。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原來“民生五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兩項內容,將民生內涵拓展為“民生七有”[3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1],將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實現更高品質、更深意蘊的“美好生活”,在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致力于實現人的現代化。

(五)建設美麗中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著力構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積極互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所恪守的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33]331。一方面,用系統的、體系的、整體的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以及大氣、生物多樣性等共同保護,另一方面,樹立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綠色發展理念,用循環的、可持續的方法切實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和生態。實踐結果表明,在黨中央領導以及各部門、行業的通力配合下,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優異成績,民族地區的表現尤為突出,2012年至2020年,民族地區森林面積由9036.1萬公頃增加至9700.3萬公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98個增加至124個,保護區面積由7754.5萬公頃增加至7760.4萬公頃[29]。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清潔美麗的現代化國家,持續推動人類文明朝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向前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發展方式的最大區別之一。

四、結語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56個民族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攜手奮進。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鞏固各民族團結統一,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要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歷史、理論和實踐已經并繼續向世人證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新的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方案。把握三重邏輯之間的深刻關聯,將中國式現代化落腳于“民族”“人民”,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了更多內涵。在新征程上,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在黨的領導下,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而共同奮斗,實現強國夢想,也將造福世界,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中國貢獻。

猜你喜歡
中國式中國共產黨現代化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