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大歷史觀的方法論傳承

2024-05-06 16:08杜紅艷
學術交流 2024年2期
關鍵詞:歷史觀馬克思主義特色

杜紅艷

(寧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可以發現在認識和審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時秉承著一種方法論,即強調將中國社會的發展放在縱向變化和橫向聯系的坐標軸中,運用長時段和大視野把握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這種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方法被進一步提煉為習近平大歷史觀?!耙逃龑h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盵1]正是運用大歷史觀的方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握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局與變局正是運用大歷史觀對社會的發展演變機理、規律和社會的整體聯系、關系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的結論,在全局與變局的挑戰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應對的方法和策略,從而回答了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由于從一種宏觀角度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的發展演變、辯證地看待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大歷史觀是對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的繼承;由于建基于“君子和而不同”的處事原則,“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發展理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審美原則,大歷史觀結合了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由于秉持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內與國際相結合、守正與創新相結合,大歷史觀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歸結起來,從習近平大歷史觀中可以看到其中蘊含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中國傳統思維方法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基因,大歷史觀在方法論上既是三種方法的合一,又被三種方法的基因所供養。

一、大歷史觀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傳承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認識人類社會的科學方法,在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變中找到了背后的規律,從而應用“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理解了人類社會的過去,并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預見了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同時,歷史唯物主義還包含著深刻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在對人類社會現象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堅持用具體歷史的、客觀全面的和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的主基調。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歷史的分析中傳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用具體歷史的、客觀全面的、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黨的歷史?!盵2]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的分析而言,習近平大歷史觀繼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基因。

首先,具體歷史的辯證方法。一方面,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一種大寫的歷史觀,既對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進行規律性的認識又在規律的追尋中強調不同國家的特殊性。列寧說:“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和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盵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符合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一般規律,又顯示出了其在自身發展的階段上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從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轉變,生產關系的發展一定會促進國家之間的交往,民族史一定會向世界史轉變?!案鱾€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盵4]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揭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一種民族史向世界史發展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最后要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其次,客觀全面的辯證方法。歷史唯物主義在分析人類社會問題時采用了客觀全面的辯證方法,確證了在社會基本矛盾的推動下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大歷史觀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以黨的百年發展的長時段發展證明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雖然有過溝溝坎坎、起起伏伏,但清晰可見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強勁的生命力及其展示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黨在工作中遇到過問題、遭遇過困難、經受過挫折,但從黨的百年發展的視角來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是順利的,我們實現了全面小康,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先是打敗了西方列強,扭轉了歷史發展的車輪使之跨越資本主義道路朝向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之后更是承受住了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的政治、軍事打壓,始終在實踐中沿著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前進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在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中,我們不斷地迎接世界經濟、科技的挑戰,在艱難探索中邁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最后,聯系發展的辯證方法。歷史唯物主義不僅要把握社會發展規律,而且要把握社會各領域之間的聯系。歷史唯物主義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為出發點,明確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物質生產是基礎,生產的發展決定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交織的,故而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領域之間總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對待任何歷史現象都不能孤立地看待,既不能割裂歷史發展不同階段之間的連續性,也不能割裂同一歷史階段各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盵5]也就是說,人們的歷史活動是受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客觀條件影響的,人的歷史就是處于這種相互關聯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既面臨著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不變的和需要堅守的東西,同時也要在不變的基礎上求變,也就是要圍繞著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新的創造和探索。

歸結起來,習近平大歷史觀繼承了歷史唯物主義具體歷史、客觀全面、聯系發展的辯證方法,這種辯證的方法不僅蘊含于其對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的分析中,更蘊含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正是由于傳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基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百年的發展中取得了享譽世界的成就。同時,這種方法也需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的發展中不斷傳承下去。

二、習近平大歷史觀與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優秀的文化思想,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凝聚為中國傳統思維方法,重視歷史文化的思維方法便蘊含其中?!杜f唐書·魏征傳》中就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記載,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延續著在歷史中尋找理解社會現象的思維方式,“以史明鑒,以史明理,以史明己”成為人們通過歷史把握現實的思維方法。習近平大歷史觀也強調在歷史中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6]。同時,中國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中包含著大量的經世致用之學,即在國家治理、民族發展、道德提升方面的豐富思想文化資源,回顧歷史就是回顧文化。具體而言,習近平大歷史觀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世界大同”“美美與共”中蘊含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互鑒、社會整體性發展的思維方法,這些思維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處理本國內部問題以及處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謀定作出了貢獻。

(一)文化交流與文化互鑒的思維方法

中國文化以儒家為核心,儒家文化又以“禮”為核心,形成了一套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鬃右浴熬雍投煌睒俗⒘艘环N高尚的價值情操,這一價值情操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凝聚為“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互鑒的思維方法。中國社會的發展本身是文化交流與文化互鑒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在發展道路的探索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景,如以“仁政”為核心的儒家,崇尚“無為而治”的道家,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以及法家、陰陽家等等,這些文化分支在發展中逐漸走向合流,在文化對話和交織中形成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內蘊。在秦漢統治時期,由于王朝統一,各項政策也逐漸統一,其中文化也趨于統一,盡管仍然存在分封制,但是客觀上各民族在文化上持續交流、認同并趨于融合。在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文化再次呈現多元化傾向,儒、玄、佛、道相互沖突,但也在沖突中不斷地融合和發展。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鼎盛時期,開創了中國文化的盛世,在對當時世界許多國家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從未排斥過其他文化。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特色,即并不是以一種文化為主導,雖然儒家文化影響較大,但是它一直在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可以說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在各家思想的相互融合中形成了以儒家為核心的文化底蘊,其文化內涵與治國方式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盡管到了清朝,中華文明在現代科學和經濟的沖擊下曾一度失利,遭遇了被否定和批判的危機,但文化交流與文化互鑒的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先進的,其不僅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發展,而且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殊性的基礎。特別是在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資本邏輯的罪惡性凸顯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這種理念和方法顯得彌足珍貴,方法的優越性也得以顯現。雖然在短時段的歷史發展中這一理念和方法并不能促進經濟的進步,但是這種長時段的發展理念和方法卻被歷史證明了極具優越性。同時,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當面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時,中華文化中的一些傳統觀點可能會逐漸淡化,但是其中深層的思維方法卻從未消失,“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已經內蘊到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當中,在人們處理社會關系和進行行為選擇時這些傳統思維方法必將涌現出來。

文化交流與互鑒內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中,成為處理內部與外部關系的思維理念和思維方法,特別是在與其他文化交流和對話的過程中,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和合共生、世界大同的思維理念在當代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影響了世界人民對于共同家園的認識和理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我們始終以和平為核心要義,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既積極吸收其他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同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傳播自己的文化理念??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創新性發展,延續了中華傳統文化并開拓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發展的新空間,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習近平大歷史觀深受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影響。中國從未將自己看作獨立于世界其他國家之外的個體,而是始終將自己作為世界的一員,世界文明的一種,同時秉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理念,力圖發掘中國的發展模式對世界發展的貢獻。不同于西方中心主義跳出民族和地區并自詡為現代普世文明價值所引發的愈演愈烈的世界文明沖突,習近平大歷史觀以全球的大歷史格局強調所有文化都應彼此尊重、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取長補短,從而逐漸走向融合。

(二)社會整體性發展的思維方法

《禮記·禮運》中記錄了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禮記·大同》表達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費孝通以“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標注了人的審美理想,這樣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逐漸凝聚了“大同”的文化理念,這一理念下蘊含著社會整體性發展的思維方法,這一思維方法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被進一步提煉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進一步展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盵7]也就是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必須在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中贏得發展并應為世界發展作出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全球化進程中始終秉持了這一理念,力圖做時代發展的推動者和維護者而不是阻礙者。同時,這種價值理念目前已逐漸被世界人民所接受。近年來一些國家和地區推行逆全球化,成了全球化的阻礙力量。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干預他國內政,為他國發展制造麻煩,不是歷史發展的積極推動力量而是歷史發展的阻滯力。大歷史觀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的社會整體性發展的思維方法的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在共時性上體現了對于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整體性聯系的認識,正是由于理念的優越性使得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發展中國家能夠充分體會該理念下的和平與發展理念,體會到了中國發展過程中不搞霸權、不搞擴張的理念,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也以這一理念作為自我發展的指導思想,希冀于中國這一理念為世界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在大歷史觀的推動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進一步引申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強調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思維方法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進步。

習近平大歷史觀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起來的歷時性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互鑒的思維方法、共時性的社會整體性發展的思維方法,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傳統思維方法進行轉化和發展,融入了大歷史觀當中,以期為世界的發展、人類的解放作出貢獻。

三、習近平大歷史觀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拓展

習近平大歷史觀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進一步拓展。在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堅持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守正與創新相結合,構建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雛形。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理論武裝,每逢重大歷史關頭,都要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全黨思想,每次黨內集中教育也都堅持把理論學習作為首要任務并貫穿始終,為全黨團結統一奠定堅實思想基礎?!盵8]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有方法論的核心線索,如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矛盾論方法、實踐論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實事求是的方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中的新時代主體思維方法、兩個結合的方法等,這些思維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凝聚為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守正與創新相結合的方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9]。習近平大歷史觀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基因,將其運用于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分析上,展現出了其在方法論層面的傳承性與創新性。

首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發展的,針對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的現實情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進行改革和調整,促進歷史與現實的不斷融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針對中國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問題,我們黨也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探索得出新的答案。黃炎培于延安的窯洞中第一次提出這個問題時,毛澤東同志給出了“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的答案。在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未來預期上,大歷史觀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方法并融入了在變動中審視社會問題的方法,在新時代再次思考了中國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方法和途徑,提出了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敖涍^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不斷形成和發展,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盵10]14

其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從長時段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實踐中探索和開拓的,而其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與先進的理論是密不可分的。中國社會的實踐發展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一直秉持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在中國的革命探索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就是根據理論分析與革命實踐得出的,二戰后各社會主義國家在按照蘇聯模式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中國獨辟蹊徑地開拓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果,改革開放同樣是理論與現實思索中的正確選擇。大歷史觀發展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明確了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實踐依然需要先進理論的指導,因為從長時段看人類社會依然處于馬克思所指明的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代,實踐沒有變,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永遠不會過時。

其三,國內與國際相結合的方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著世界視野,始終將中國的發展放在世界發展的視域內思考,改革開放時期,我們抓住了和平與發展兩大世界主題,提出中國的發展必須與這兩大主題相契合;在新世紀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積極加入世貿組織,推進全球化進程,順應歷史潮流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贏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先機。同時,我們也并沒有一味追隨西方的步伐,而是在發展中始終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各方面都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積累自己的經驗,構建自己的特色,在與世界的交融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世界舞臺中發揮中國的作用。大歷史觀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視野進一步提煉為大視野,秉持著國內與國際相結合的思考方法,看到了當下社會處于不確定性的歷史年代,世界處于大變局之中,和平發展的主題進一步上升為以安全發展保證和平發展的環境。和平發展既需要確保中國國內的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也需要和平安全的世界大環境。習近平強調:“無論是處理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問題,還是處理對外開放中的問題,我們都應該放眼世界,具有寬闊的眼光?!盵11]

最后,守正與創新相結合的方法。守正與創新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守正與創新的結果,社會主義是守正,中國特色是創新。習近平大歷史觀以長時段大視野看問題,進一步拓展了守正與創新相結合的方法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得到了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對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在新時代對這兩種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守正與創新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呈現中國特色的原因,也是其具體體現?!笆卣笔氐氖邱R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說明其有自己的立場和文化特色,不會被西方現代化所同化;“創新”創的是其新時代的特色,說明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不斷前進,不會走蘇東現代化探索因教條而滅亡的老路。

四、新時代習近平大歷史觀的啟示

習近平大歷史觀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結合了中國傳統思維方法并發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凝聚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皻v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大歷史觀對于認識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的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歷史、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在對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同時,習近平大歷史觀也可以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法論在以后的歷史發展中被傳承和發展,因為“國家要發展、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就是運用大歷史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運用大歷史觀觀之,既能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能把握在這個過程中黨的作用,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黨深刻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進步,為人民謀幸福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支持,為民族謀復興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認可。大歷史觀傳承了歷史并在新時代啟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首先,從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的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選擇,中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密不可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同樣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前進。中國的革命過程是悲壯的,在山河破碎、物質極其匱乏的條件下,中國革命面臨的是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但同時也正是在革命過程中我們形成了高貴精神品格,以富足的精神打敗了物質匱乏。物質的匱乏并不可怕,精神的頹廢才是國家衰敗的重要原因,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在精神上形成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今天在我們參觀中國革命的歷史遺址、偉人故居、革命紀念館等地時仍能立刻感受到這種精神上的富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理論的指引。令中國人民打敗物質匱乏取得民族獨立的精神是非物質文化形態的東西,非物質文化形態的東西指代精神、觀念、理論等不以物質形態存在的事物,但其恰恰能對社會的物質進步產生重大影響。這種非物質形態的東西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革命只靠物質的援助不能夠成功,物質的援助不能幫助中國億萬勞苦大眾走向幸福的生活,只有科學的真理和文化的精神傳承才能帶領人民真正走向獨立自主與發展壯大,馬克思主義正是發揮了文化精神的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將這種精神稱為“理想信念”,認為這種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支撐下,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取得革命的勝利,取得經濟發展與國家富強的偉大成績。

其次,從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可知,中國傳統文化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來都強調文化的交融與文化的交匯,中國自身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以漢文化為主體,各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不斷交融、碰撞,形成了傳承至今的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一直都能在與其他文化的交融和交匯中保存自身,不同時期都在分裂中不斷實現統一,西周統一、秦漢統一、隋唐統一、明清統一,總是在戰而治、分而合,在統一中既能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又能考慮到各個少數民族的利益,在求同存異中不斷發展進步。中國的文化也是如此,中國曾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理論紛爭,形成了各家理論,逐漸匯聚于儒家文化中。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底,融匯了各家文化長處并傳承至今。在文化交融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強勁的生命力。在近代,面對西方文化沖擊時也能在吸收借鑒交融中保持自身的特色。中國文化在秉持自身的文化傳統基礎上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因子,因而是一種文化交融的產物。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強大、一種文化的發展不能封閉進行,在全球化的時代任何國家和民族要想發展都必須進行交流和合作,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同樣必須進行文化交融,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文化中找尋有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因子和因素,在交融中發展,在交融中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設想就立基于對社會主義文化是文化交融的產物的理解,在交融中創新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是交融和碰撞的產物,我們不搞文化中心論、不搞文化霸權正體現了對于文化兼容并蓄的理解。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歷史長期積淀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想發展必須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在文化交融和合作中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革命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交流中形成的,這種歷史凝結成的文化潛移默化地、持久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也必須在文化交流和交融中才能進步。

最后,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可見,新時代只有胸懷天下,中華文明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三種文明已經在文化沖擊中泯滅,而中華文明雖然也遭受了其他文化的沖擊,但是能夠發展至今的關鍵就在于其具有胸懷天下的文化格局。在文化沖突下,中華民族將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在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的沖突中固守個體利益,這是其成功的關鍵。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以和平發展為主題,尊重其他文化,即便是在文化最發達時期也沒有推行霸權主義,始終從整體利益出發維護世界和平。這種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大格局也是習近平大歷史觀的邏輯內涵,作為一種文化基因一直被傳承。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的最后一個堅持即是必須堅持胸懷天下,而胸懷天下就是要以大歷史觀面向自身的發展和世界的進步?!爸袊伯a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盵10]21這種胸懷天下的格局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文化基因。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從不是以利益為出發點,而是以人民的幸福、世界的發展為前進動力。

習近平大歷史觀涉及了在時間和空間上理解問題的長時段與大視野,在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中思索過去、探索未來,在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指引下實現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著眼于世界史的發展探索中華民族史發展能夠作出的貢獻,在長時段與大視野中探索、規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以期為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貢獻。從習近平大歷史觀分析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不僅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古今中外的社會歷史發展中的艱難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就來之不易,而且可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共同理想階段性地實現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堅定了信心。一個民族國家的發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受世界大環境、時代大變局的深刻影響。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世界也是中國的世界,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民族國家的發展對于整個人類世界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特別是中國的道路、制度、理論、文化對于世界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僅引發了發達國家對于自己已經走過的發展道路的反思,而且也會對發展中國家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具有啟發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習近平大歷史觀延續了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結合了中國傳統思維方法并發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同時肩負著文化傳承的歷史重任。無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都需要在科學的思維方法的指引下進行,習近平大歷史觀既延續并融合著三種方法的基因,同時也構成了影響未來的新方法。

猜你喜歡
歷史觀馬克思主義特色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特色種植促增收
中醫的特色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完美的特色黨建
習近平的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