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視域下跨國報道的“轉場”效應
——以連云港日報新聞策劃為例

2024-05-06 16:54張晨晨
中國地市報人 2024年2期
關鍵詞:陌生感阿斯塔納跨國

張晨晨

適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2023年6月26日到7月6日,筆者接到江蘇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任務安排,參加“新時代 新支點 新西游”融媒體新聞行動(國外段)的采訪工作。通過十幾天的奔波,筆者深度走訪了哈薩克斯坦這個中亞最大的內陸國,分別在邊境城市扎爾肯特、舊都阿拉木圖、新都阿斯塔納進行了大規模的新聞采寫工作,以期深刻挖掘和解讀連云港市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所展現出的國際作為和發揮的時代意義。

回國后,記者便相繼在連云港日報、“連云港發布”微信公眾號、連云港新聞網等全媒體平臺推出了《一個無水港的連鎖效應》《一張畢業照的跨國緣分》的故事報道,以及按照哈薩克斯坦三座城市扎爾肯特、阿斯塔納、阿拉木圖為地域和主題劃分的三個專題報道。這組跨國報道也是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工筆畫里看連通”大型全媒體行動的一部分,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品讀這組報道,從中可窺見連云港日報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于視域拓展、話語轉換、結構搭建等幾個方面,所尋求的更大突破與創新。

從“陌生空間”到“陌生敘事”的視域拓展

對比和陌生感是發現新聞的動力,保持陌生感與好奇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哈薩克斯坦的十幾天里,打破了記者對這個中亞國家的慣性思維和刻板印象,而空間的陌生感也帶來了素材上的陌生感。在新聞敘事中,空間不僅指真實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或特定場景,還作為建構敘事文本的開放場域而存在,更成為主流媒體探索敘事樣態創新的重要突破口。[1]所以這次“異域陌生感”帶來“文本陌生感”,這兩種陌生感疊加,讓視域進一步拓展。

眾所周知,傳統新聞報道常用的敘事結構有倒金字塔結構、沙漏型結構、并列式結構等,但隨著媒體融合態勢的發展,這些敘事結構開始陷入發展窠臼,而新媒體則打破這種局限,會在敘事中靈活加入時間、空間、虛擬空間等維度,形成多維、開放、層級式的復合敘事體系,給敘事創新以無限可能。在這種理念指導下,《一個無水港的連鎖效應》《一張畢業照的跨國緣分》等篇章便擺脫傳統敘事,采取傳統紙媒中較少用到的寫作手法——用小說技法來寫真實故事,其具備起承轉合的故事張力,即非虛構的敘事化寫作。

對于傳統新聞工作者而言,互聯網的狂飆突進讓受眾進入“碎片化閱讀”時代,這讓長篇報道的地位和價值逐漸被削弱,并引發新聞界探討其還有無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然而近年來“非虛構寫作”的興起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折中的解決途徑,不同于特稿、報告文學的功能性,“非虛構寫作”在兼顧事實底線的同時,會用更細膩、更文學化的筆觸記錄各種事件本身,也為傳統媒體的轉型提供了另一條出路。[2]不過,作為地市級傳統黨媒,近年來,“非虛構寫作”在連云港日報出現的不多。這種相對陌生化的敘事手法,也讓記者意識到,在日新月異的媒體融合報道中,要時刻保持勇于拓寬新聞視角與敘事框架的魄力和能力。

在寫作《一個無水港的連鎖效應》時,記者就采用了“走馬觀花”式的寫作手法,以哈國無水港中方負責人陳勇的視角為引線,串聯起扎爾肯特無水港對當地人產生的影響,敘事手法上有點像“公路電影”,展現了龍門吊駕駛員、轎運車駕駛員、調度室指揮員等一些當地人的日常工作,以及真實感受?!兑粡埉厴I照的跨國緣分》則將故事的發生地放在了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畔,這一世界上最深的高山大湖,也營造了一種異域陌生感,同時以留學生阿克萊在湖邊度假為暗線,以畢業證為線索,以“閃回”“倒敘”等敘事手法串聯起她跟連云港的緣分。這些報道都立足臨場感、故事感,也提升了文學性、可讀性。

從“自我塑造”到“他者塑造”的話語轉換

《學習時報》有篇文章這么寫道:國家形象是通過大眾傳媒呈現的,其塑造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作為傳播主體的自我形象塑造,另一種是作為傳播客體的他者形象塑造。自塑猶如自我獨白,他塑則像一面鏡子折射他者認知。這句話用在連云港身上也如此——這次跨國報道雖缺乏境外傳播的有效條件和平臺,但卻使連云港以“客體”形式出現在這些境外受訪對象的視野內,從他們那里折射出連云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國際認知。

其實,因地域、語言等限制,一直以來,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主題報道,全國各地都普遍更重視地方視角,基于本土語境,進行視域選擇與內容生產,力圖深刻展現“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與本土之間的互動關系。[3]但主視角往往集中在“自己人”身上,即“我們通過如何如何做,對他們產生如何如何的效果”這樣一種主流敘事套路,是一種對外輸出型的話語體系。2017年,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就推出了《“一帶一路”有個我》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并獲得江蘇新聞獎。這組報道以一個個在外地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連云港人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沿線生根、開花,結出豐碩果實。這組報道也成為地市黨報破解重大題材“落地難”的有益嘗試。[4]但需承認,該組報道仍基于本土視角。

這次跨國采訪則在一定意義上打破了這種敘事視角,力求通過境外的國際友人等“他者”的話語和表現,來最大限度傳達“你們如何如何做,對我們產生了如何如何的效果”。這種客場視角上的敘事轉換,成為一種從境外對我們內部進行輸入的話語體系,帶來更新鮮的視野感受和獨特的情感體驗。比如:通過《一張畢業照的跨國緣分》的主角阿克萊,記者才知道這座世界最大的高山內陸湖那里留有很多中國傳說,包括詩人李白、玄奘也曾去過那里,甚至這座湖附近聚居的少數民族東干人是清朝時從陜西遷過去的。

記者粗略統計過,這幾篇新聞報道中,共計有十幾個外國人“出鏡”接受采訪,包括回國后補充采訪的人物,上涉兩國高層人物、官員等,下涉基層各行各業的百姓等。通過當地翻譯員的幫助,集中、直觀且系統、多維度地收集到他們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和連云港所發揮作用的獨到見解,這在國內是比較難操作的,甚至可算是獨家素材。對于連云港在國際上的形象展現和價值凸顯,也提供了另一種維度上的評判。譬如說記者就獨家采訪了跨里海國際運輸路線國際協會副秘書長薩吾特,聽他的獨到見解,深度了解到連云港在里海運輸通道中扮演的角色;還有阿拉木圖海外倉旁邊自來水廠的美女老板克里斯汀娜,因受到駐扎在當地的連云港人的幫助,對連云港充滿了新的認知和向往。

從“地方故事”到“中國故事”的結構躍遷

在寫稿的初始階段,記者對三個專版的寫作計劃是按照“港口合作”“物流運輸”“文化交流”等三個比較傳統的角度切入,但后來得知是按照所去的城市來組稿。在分配素材時,記者就發現問題——扎爾肯特地廣人稀,跟連云港相關的只有無水港,素材面窄,但屬于最緊密的存在,所以還好操作;阿里木圖因為曾是哈國首都,離中國也近,跟連云港合作時間長,各種素材相對豐富;但到了新首都阿斯塔納,除了哈國鐵和阿斯塔納國際大學之外,跟連云港能直接有關系的素材非常匱乏,這就造成了素材比例的失調。

這個思考也源于記者當時陷入的一個思維誤區,就是始終圍繞“哈薩克斯坦的連云港元素”去收集素材,所以在偌大的國土內,捉襟見肘,陷入了一種“素材恐慌”。但后來綜合考量后,記者意識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是一個宏大主題,若僅圍繞連云港這一基層視角來采寫,未免格局小了,所以在謀篇布局上采取了一種“替代性敘事”策略。

這種策略中,某一方面講求通過聚焦500米范圍內的“附近”,去收集有關素材,并放置在更為宏觀的結構中進行思考,最終以“上掛下聯,小中見大”的寫作方式,讓稿件顯得充實和飽滿。[5]比如:記者就捕捉了一些500米范圍內的細節:在阿斯塔納路過一處輕軌施工工地時,跟向導閑聊才知道這是中國承建的哈國首個輕軌項目;在扎爾肯特開往阿拉木圖的途中,記者發現天山腳下的風電項目都是中國承建的;還有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門口,偶遇一位來自青島的青年教師,他的故事也出現在了“阿斯塔納篇”的開頭。

思維打開后,記者還陸續又采訪了很多在當地的中國人,包括扎爾肯特東門無水港副總、阿拉木圖海外倉承建方、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哈國分公司總經理,還有從東北、河南移民過去或在當地務工的中國人等。其中,對中鐵哈國公司負責人郝國旗的專訪可謂最具深度,他以獨家視角系統分析了連云港在國家視野甚至國際視野下的地位和價值,以及與中鐵集的淵源,透露了下一階段的合作計劃等,這些都被記者有機地、詳盡寫進稿子里。

由此,記者也感悟到,在參與“一帶一路”倡議跨國報道時,要打破地方媒體的思維局限和行動桎梏,在充分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前提下,盡可能放大這場采訪行動的跨文化價值,從記者視野整體呈現中國和連云港企事業單位的跨文化實踐和國際認知,從而從另一種維度展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這個宏大主題下,各種可觸可感的中國故事。

猜你喜歡
陌生感阿斯塔納跨國
抱 秋
國航開通西安—阿斯塔納直飛航線
絳縣輸送80名農民跨國務工
幸福的“加”
追求有價值的“引導”
跨國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淺析材料在繪畫中意義
光明日報《留學》雜志—跨國采訪實戰營
自然資源豐裕是詛咒還是福音——基于跨國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