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牧的商於之行及其古道書寫

2024-05-07 12:08劉文卿
商洛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商山藍田縣杜牧

劉文卿

(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南開 300071)

商於古道是唐代長安通往東南各地的陸上交通干道之一。唐人往來于此,留下諸多佳詩。相關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如姚懷亮①指出古道是唐代詩風實現南北交流融合的基地。邱曉[1]梳理了自先秦至今的古道歷史事件及文學書寫??簛喓芠2]聚焦于唐人的商於古道活動,并重點考察了韓愈的商於詩作。綜觀既往研究,晚唐大詩人杜牧在商於之路的活動與情思,還有待進一步探考。有關杜牧商於蹤跡的考證,散見于繆鉞《杜牧年譜》[3]44-56、何錫光《樊川文集校注》[4]、吳在慶《杜牧集系年校注》[5]、曹中孚《杜牧詩文編年補遺》[6]、王西平《杜牧詩文系年考辨》[7]、郭文鎬《杜牧若干詩文系年之再考辨》[8]等。然而,杜牧商於之旅的次數、時間、具體路線及創作活動,尚有待完整考察。本文試厘清杜牧商於行蹤,考釋其詩作所涉地名事典,并探析詩人思想心態。

一、杜牧商於之路行蹤考述

(一)杜牧商於之行次數及時間路線補考

杜牧存文明確記載,其在開成四年(839)、開成五年(840)、會昌元年(841)、會昌二年(842)行經商山。對此,學界已有關注。吳在慶《杜牧集系年校注》總結道:“據《杜牧年譜》,杜牧經商山有開成四年春入京、開成五年冬往潯陽以及會昌元年七月自蘄州歸長安、會昌二年出守黃州等多次?!盵5]601這四次行程,詳載于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啟》《上池州李使君書》《池州送孟遲先輩》,茲不贅述。

檢閱杜牧存文所記行旅經歷,發現其另有三次行程,雖未明言踏足商於之路,但據起始地推測,極可能從此路經過。這三次商於之行,包含一次單程出京與一次往返之旅,既往研究均未涉及,今探考如下。

大和元年(827),杜牧由長安經荊州松滋縣客游澧州。見本集卷六《竇列女傳》:“大和元年,予客游涔陽,路出荊州松滋縣?!盵5]676唐人常以“涔陽”代指澧州,如杜牧《為堂兄慥求澧州啟》:“必許援拯,授以涔陽?!盵5]1021《樊川外集》錄《登澧州驛樓寄京兆韋尹(尹曾典此郡)》:“一話涔陽舊使君?!盵5]1263故杜牧所謂“客游涔陽”,即客游澧州。唐代官吏由京至澧,若取最短路徑,須行商於之路出關,再由南陽南下。如白居易就曾記載友人自澧返京時取道商山,事見《商山路有感》序:“時刑部李十一侍郎、戶部崔二十員外亦自澧、果二郡守征還,相次入關,皆同此路?!盵9]1315據此推測,杜牧由京赴澧路線為:出長安,由商山道出關,南下經荊州松滋縣,至澧州。其返程所取道路應同,惟方向相反。

大和二年(828),杜牧入沈傳師幕,隨之由京師赴洪州。見杜牧《與浙西盧大夫書》:“某年二十六,由校書郎入沈公幕府?!盵5]867兩《唐書》本傳略同?!杜f唐書》卷一七《文宗本紀》:“(大和二年)以右丞沈傳師為江西觀察使?!盵10]530《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洪州……今為江南西道觀察使理所?!盵11]669《杜牧年譜》在“大和二年”下云:“十月,尚書右丞沈傳師為江西觀察使,辟杜牧為江西團練巡官、試大理評事,隨沈傳師赴洪州(江西觀察使治所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市)?!盵3]21亦可為證。自關中至洪州,由商於之路出關南下最為近捷,多為唐人所取。如白居易自述赴江州之路:“秦嶺馳三驛,商山上二邘?!盵9]967自江州繼續南下,即至洪州。韓愈元和十五年(820)由袁州北歸,亦先后經洪州、江州,繼續北上,由商山道入關,至長安②。因此,杜牧與沈傳師自京赴洪,應行商於之路。

(二)杜牧商於之旅存疑行跡初探

杜牧途經商於古道的次數,應比上文所述更多。其《投知己書》云:“大和二年,……小生邇來十年江湖間,時時以家事一抵京師,事已即返?!盵5]881查杜牧《自撰墓志銘》、兩《唐書》本傳、《杜牧年譜》,總結其自大和二年(828)后十年的行蹤如下:大和二年春,釋褐為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在京任職。旋即被沈傳師表為江西團練府巡官,隨之赴江西觀察使治所洪州南昌。大和四年(830),沈傳師遷宣歙觀察使,牧隨之赴宣歙觀察使治所宣州宣城。大和七年(833),杜牧又被牛僧孺辟為淮南節度使府幕僚,在揚州任職,直至大和九年(835)擢監察御史回京。返京同年,移疾分司東都,赴洛陽。開成二年(837),攜眼醫自洛陽至揚州為弟醫疾。同年又赴宣州,入崔鄲幕,直至開成四年返京供職。

總結以上,這十年間,除長安外,杜牧還曾居于洪州、宣州、揚州、洛陽四地。所謂“邇來十年江湖間,時時以家事一抵京師”,即從四地返京?!短茣肪砹弧梆^驛”云:“從上都至汴州為大路驛,從上都至荊南為次路驛?!盵12]杜牧由四地赴京路線,就有這兩種選擇:

第一,“上都至汴州”線,乃聯結兩京之驛路。杜牧從洛陽赴長安,必取此路。自揚州返京,亦可先北行至洛陽,再由此驛路西行,入潼關,抵西京。若行此線,則不經商於之路。

第二,“上都至荊南”線,由東南諸州行至商州,過武關、藍關,進入關中。行此路線,須經商於古道。若往返長安與洪州,這條路線比兩京驛路更為近捷。前已考,韓愈經洪州北歸、白居易由長安赴洪州北之江州,均取此路。據此推測,杜牧自洪州歸京,亦應行商於之路入關。

唐人自宣州至長安,則選兩條路線皆可。如趙嘏有詩《旅次商山》《入藍關》《下第寄宣城幕中諸公》,可證其大和六年由宣州赴長安應舉,取道商山、入藍關。譚優學《趙嘏行年考》在“大和六年”下云:“是年秋,宣州鄉貢進士趙嘏。嘏循大江、漢水西入長安?!盵13]甚是。與之不同,令狐楚貶宣州,則走兩京驛路,見劉禹錫《彭陽唱和集后引》:“公登用至宰相,出為衡州,方獲會面?!盵14]所謂“出為衡州”,指令狐楚元和十五年先貶宣州刺史、宣歙觀察使,旋即又謫衡州③。時劉禹錫在洛陽,卞孝萱《劉禹錫年譜》“元和十五年”下云:“在洛陽丁母憂?!灸辍咴?,令狐楚出為宣歙池觀察使;……楚與禹錫會面?!盵15]考證甚明??梢?,令狐楚離京后,先由兩京驛路行至洛陽,再南下至宣州。以上表明,唐人往返于西京、宣歙,既可走商於之路,亦可走兩京驛路。

據現有文獻可知,杜牧在大和二年至開成二年的十年間,“時時以家事一抵京師”,若從洪州出發,必取道商於之路,若從宣州出發,亦有可能行經此路。至于這些商於之行的具體時間、路線,則有待發現新材料方可加以探析。

總之,杜牧往返于長安與外郡,時常踏足商於之路,此路之于其政治、文學生命,地位重要。故有必要結合杜牧行旅經歷,深入考察其相關詩作。

二、杜牧詩所涉商於之路沿途地名考釋

今存杜牧商於之路相關詩作共十三首,可分四類:其一,行經商於路途中作,有《商山麻澗》《商山富水驛》《丹水》《題武關》《除官赴闕商山道中絕句》《題青云館》《入商山》《題商山四皓廟一絕》《將出關宿層峰驛卻寄李諫議》。其二,追憶昔日商於行旅,有《池州送孟遲先輩》。其三,寫他人行經商於之路,有《李甘詩》《奉送中丞姊夫儔自大理卿出鎮江西敘事書懷因成十二韻》。其四,未涉及行蹤,僅用商山典故,有《鶴》。以上詩作除《鶴》外,均涉及商於途中地名,今逐一探考如下。

(一)商山

“商山”見于杜牧詩七次?!冻刂菟兔线t先輩》云:“商山四皓祠,心與摴蒲說?!盵5]130《入商山》云:“早入商山百里云,藍溪橋下水聲分?!盵5]601又見《商山麻澗》《商山富水驛》《除官赴闕商山道中絕句》《入商山》《題商山四皓廟一絕》詩題?!端涀ⅰ肪矶枴暗に睏l:“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昔四皓隱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舍于四皓廟東,又東徑高車嶺南,翼帶眾流,北轉入丹水。嶺上有四皓廟?!盵16]《通典》卷一七五“上洛郡·上洛縣”條:“有商山,亦名地肺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隱?!盵17]4579據上述文獻所載,商山在上洛縣西南,為四皓所隱,有四皓廟。杜牧詩《題商山四皓廟一絕》及“商山四皓祠”句中的“商山”,皆指此山。然而,《入商山》詩提到的“藍溪橋”又屬藍田縣,距上洛尚遠,“商山麻澗”“商山富水驛”亦非在一處(見后考)。由此可知,杜牧詩中“商山”與地理文獻所載之“商山”有區別,其所指范圍更廣。商於驛路中,藍田、商州境內諸山,均可稱“商山”。

(二)秦嶺

秦嶺,見《池州送孟遲先輩》:“秦嶺望樊川,只得回頭別?!盵5]130《通典》卷一七三“京兆府·藍田縣”條曰:“有關,秦峣關也。秦嶺在此界?!盵17]4509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云:“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盵18]可見“秦嶺”可指藍田縣南諸山。此段山脈,為關中平原進入南部山地之第一高地,視野開闊,登其頂可逾藍田回望長安。翻越此山進入南山內部,則長安不可再望。樊川,見裴延翰《樊川文集序》:“長安南下杜樊鄉,酈元注《水經》,實樊川也。延翰外曾祖司徒岐公之別墅在焉?!盵5]3又《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佑城南樊川有佳林亭?!盵10]3981可知樊川在長安城南,杜牧祖父杜佑之別墅在焉。杜牧詩曰“秦嶺望樊川”,可登而望見樊川者,應為藍田縣南之秦嶺。

此處秦嶺之山,有名韓公堆者,地勢險峻。白居易《初出藍田路作》詩曰:“……蒼蒼縣南道,去途從此始。絕頂忽盤上,眾山皆下視。下視千萬峰,峰頭如浪起。朝經韓公坂,夕次藍橋水?!盵9]546又《資治通鑒》卷二二三載,廣德元年(763),吐蕃寇關中,“長孫全緒將二百騎出藍田觀虜勢……全緒至韓公堆,晝則擊鼓張旗幟,夜則多然火,以疑吐蕃?!盵19]由上引詩文可知,韓公堆在藍田縣境。白居易慨嘆山勢巉峻,長孫全緒選之作為行軍戰略要地,均可見其地形陡險。

除韓公堆外,還有七盤嶺?!堕L安志》卷一六“藍田縣·七盤山”條云:“在縣南二十里?!盵20]483吳融《登七盤嶺》云:“才非賈傅亦遷官,五月驅羸上七盤。從此自知身計定,不能回首望長安?!盵21]七盤地勢還利于駐軍以拒敵,見《舊唐書》卷一四四《尚可孤傳》:“……詔征可孤軍至藍田,賊眾方盛,遂營于七盤,修城柵而居之。賊將仇敬等來寇,可孤頻擊破之,因收藍田縣?!盵10]3911-3912可見,藍田縣南秦嶺中有七盤嶺,山地險峻。

唐詩中,寫從韓公堆、七盤嶺回望秦川之句頗多,如《國秀集》卷上錄崔滌《望韓公堆》:“韓公堆上望秦川,渺渺關山西接連?!盵22]裴夷直《上下七盤二首》:“從此萬重青嶂合,無因更得重回頭?!盵23]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韓公堆上跋馬時,回望秦川樹如薺?!盵24]杜牧詩中“秦嶺望樊川”之“秦嶺”,應即韓公堆、七盤嶺所在山脈。

(三)青泥阪

青泥阪,見杜牧《李甘詩》:“明日詔書下,謫斥南荒去。夜登青泥阪,墜車傷左股?!盵5]91據兩《唐書》李甘傳,甘因當朝抗議鄭注拜相,貶封州司馬。此詩所寫,即李甘離京赴封途中,經青泥阪墮車事。

查前人釋“青泥阪”,馮集梧《樊川詩集注》曰:“《元和郡縣志》:京兆府藍田縣,理城即峣柳城,俗亦謂之青泥城?!矗骸对椭尽酚钟星嗄鄮X在興州長舉縣西北五十三里,非此青泥也?!盵25]何錫光《樊川文集校注》、吳在慶《杜牧集系年校注》皆引馮注。

從路線角度檢核,馮氏謂杜牧詩中“青泥阪”非長舉縣蜀道之青泥嶺,甚是?!对涂たh圖志》載封州北上之路線:“西北至上都取梧、桂州路四千三百八十五里?!敝临R州陸路三百九十里,水路六百四十里。西北泝流至梧州五十里?!盵11]899自京赴封之最短路線,需從商州出關,過襄州,經桂州、梧州南下,到達封州。相比之下,走蜀道不僅路程迂遠,且艱險異常,不為士人羈旅所取。查考唐人往返于上京、嶺南之路線,未見繞路巴蜀之例。因此,李甘必經商於之路出關,其墜車處非蜀道之青泥嶺。

馮、何、吳三家注僅謂藍田縣有青泥城,那么,商於之路是否有地名為“青泥阪”呢?查考藍田縣及其附近,以“青泥”名者有以下幾處:

第一,藍田縣理城,俗謂之青泥城,一名峣柳城?!对涂たh圖志》卷一“關內道·京兆府·藍田縣”:“縣理城,即峣柳城也,俗亦謂之青泥城?!盵11]16《太平寰宇記》卷二六“關西道·雍州·藍田縣”條[26]555、《長安志》卷一六“藍田縣”條[20]481同。

第二,有驛名曰青泥驛,在藍田縣郭下。見《長安志》卷一六“藍田縣·青泥驛”:“在縣郭下?!盵20]481

第三,藍關在藍田縣南九十里,此前又名峣關、青泥關?!短藉居钣洝肪矶瓣P西道·雍州·藍田縣”:“周明帝武成元年,自峣關移置青泥故城側,改曰青泥關。武帝建德三年改為藍田關?!盵26]556《長安志》卷一六“藍田縣”條同[20]481-482。藍關之方位,《元和郡縣圖志》卷一“關內道·京兆府·藍田縣”云:“在縣南九十里,即峣關也?!盵11]16由距離推測,翻越藍田縣南秦嶺,方至藍關。

第四,藍田縣南之峣山,一名青泥嶺。前已考,自藍田縣至藍關,須翻越韓公坂、七盤嶺等秦嶺高山,其地山高路險。除韓公坂、七盤嶺外,其地還有一峣山?!堕L安志》卷一六“藍田縣·峣山”條云:“在縣南二十里?!盵20]483后世有稱峣山為“青泥嶺”者,如程大昌《雍錄》卷六“青泥嶺”條:“藍田縣即峣柳城也,峣山在前?!盵27]又如毛鳳枝《南山谷口考》:“(峣山)在藍田縣城南二十里,一名青泥嶺?!盵28]

綜上,青泥城(即藍田縣理城,一名峣柳城)郭有青泥驛,沿館驛行至青泥關(即藍田關,一名峣關),需逾一段秦嶺,山勢險峻難攀,有韓公坂、七盤嶺、峣山,后世亦稱峣山為青泥嶺。蓋“青泥阪”在藍田縣南的秦嶺山脈中,或即峣山北坡,其山路險陡,致使李甘墜車。

(四)藍橋、藍溪橋

藍橋,又名藍溪橋,見杜牧《入商山》:“早入商山百里云,藍溪橋下水聲分?!盵5]601以及《奉送中丞姊夫儔自大理卿出鎮江西敘事書懷因成十二韻》:“灞岸秋猶嫩,藍橋水始喧?!盵5]1148其位置,見前引白居易《初出藍田路作》:“朝經韓公坂,夕次藍橋水?!盵9]546上文已考,韓公坡在藍田縣南,由白詩可知,過韓公坡后行一日路程抵達藍橋。又張籍《使至藍溪驛寄太常王丞》:“獨上七盤去,峰巒轉轉稠?!疀]荒橋路,鴉啼古驛樓?!盵29]“古驛樓”乃詩題中藍溪驛,“荒橋”蓋即藍橋。由此亦可證明,沿驛路出藍田,翻越秦嶺后方至藍橋。

(五)丹水、麻澗

丹水,見杜牧詩《丹水》?!端涀ⅰ肪矶枴暗に痹疲骸暗に鼍┱咨下蹇h西北冢嶺山,東南過其縣南,又東南過商縣南,又東南至于丹水縣,入于均?!盵16]《丹水》詩云:“何事苦縈回,離腸不自裁?!盵5]488此段河道蜿蜒縈回,其形態令詩人不禁生出“離腸”之聯想。詩又云:“沉定藍光徹,喧盤粉浪開。翠巖三百尺,誰作子陵臺?”[5]488詩句描繪兩岸崖壁高聳、江水于急彎處擊拍云崖之壯景。

麻澗,見杜牧詩《商山麻澗》。除該詩外,此地名不見于清以前文獻?!蹲x史方輿紀要》卷五四“商州”云:“……麻澗,澗在熊耳峰下,山澗環抱,厥地宜麻,因名?!盵30]2594《關中勝跡圖志》卷二五“熊耳山”條云:“一在商州?!独ǖ刂尽贰芏皆谏下蹇h西四十里’、《商州志》‘丹水經此,謂之麻澗’者是也?!盵31]據此可略知麻澗方位?!渡躺铰闈尽吩娫唬骸霸乒鈲共仕拿婧?,柔柔垂柳十余家。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秀眉老父對樽酒,蒨袖女兒簪野花?!盵5]484據詩描繪,山澗處有十余人家,風光秀麗,宛若桃源。

(六)武關、層峰驛、青云館

武關,見杜牧《將出關宿層峰驛卻寄李諫議》:“明日武關外,夢魂勞遠飛?!盵5]1229《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云:“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迸狍S《集解》引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盵32]315可見,武關乃秦之南關,過此關即出關中之地。武關之方位,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故武關在商州商洛縣東九十里?!盵32]249《元和郡縣圖志》逸文卷一“關內道·商州·商洛縣”載:“武關,在縣東九十里?!盵11]1047

層峰驛、青云館,均為近武關之館驛。層峰驛,見《將出關宿層峰驛卻寄李諫議》:“孤驛在重阻,云根掩柴扉?!魅瘴潢P外,夢魂勞遠飛?!盵5]1229據詩意,層峰驛在關內,不出一日便可抵武關。此驛見于唐詩,另有韓愈《去歲自刑部侍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留題驛梁》、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館夜對桐花寄樂天》等。

青云館,見杜牧《題青云館》。此驛之方位,吳融《宿青云驛》云:“蒼黃負譴走商顏,保得微躬出武關。今夜青云驛前月,伴吟應到落西山?!盵21]32下據此推測,青云驛在武關外不遠處。其周邊景致,元稹《青云驛》描繪道:“岧峣青云嶺,下有千仞溪?!盵33]31杜牧《題青云館》云:“虬蟠千仞劇羊腸,天府由來百二強?!七B帳影蘿陰合,枕繞泉聲客夢涼?!盵5]591二詩描寫相合,可知此地道路蜿蜒,臨高山絕澗。

(七)富水驛

富水驛,見杜牧詩《商山富水驛》,本注:“驛本名與陽諫議同姓名,因此改為富水驛?!盵5]485改名之事,又見元稹《陽城驛》:“商有陽城驛,名同陽道州?!以副芄M,名為避賢郵?!盵33]37-39王禹偁《不見陽城驛》自序:“淳化二年秋九月,予自西掖左宦商於,訪其驛,即無有也。驗之圖經,求諸郡境,則富水地存而驛廢,陽城之號,遂莫知矣?!盵34]可知此驛淳化間已不存,空留富水之地?!渡搪陨棠峡h集》卷一云:“富水,在縣東二十五里,有古城跡?!庞懈凰A,即此?!盵35]《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四“陜西·商南縣”云:“縣東三十一里?!駷楦凰?,有富水巡司。本唐之富水驛也?!盵30]2596蓋富水驛故址位于明清時商南縣東之富水。

三、杜牧商於詩作的歷史追思與情感心態

杜牧的商於詩作,多用屈原、四皓、陽城、李甘等各朝先賢事典,不僅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亦可從中窺得其行于商山道時復雜的思緒情感。

(一)敬慕四皓,覆議史事

商山四皓典故在杜牧詩中出現四次。杜牧對四皓的吟詠,體現出其思慮歷史之理性、周全。四皓本事,據《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載,高祖欲廢太子,留侯為呂后畫計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盵32]2045呂后遂招四皓侍太子,果太子安。其事又見《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序、皇甫謐《高士傳》卷中“四皓”條、陶淵明《集圣賢群輔錄》。商山四皓在杜牧詩中,承載了兩種思想情感。

一方面,與歷代詠四皓文人類似,杜牧不吝表達對四人的追慕敬賞。如《池州送孟遲先輩》詩云:“青云馬生角,黃州使持節?!躺剿酿╈?,心與摴蒲說?!盵5]130據“黃州使持節”可知,詩句所述為會昌二年,杜牧出守黃州途中所見所思。此次赴任黃州,杜牧頗感失意,其《祭周相公文》曰:“會昌之政,柄者為誰?忿忍陰污,多逐良善。牧實忝幸,亦在遣中。黃岡大澤,葭葦之場,繼來池陽,棲在孤島。僻左五歲,遭逢圣明。收拾冤沈,誅破罪惡?!盵5]909可見,杜牧認為自己乃被李黨排擠出京,心中蓄怨難平。四皓本隱于商山,因呂后召以輔佐太子,陡然顯達。杜牧此時因受牛李黨爭牽連,仕途受挫,自然對四人生出向慕之感。又如《鶴》:“丹頂西施頰,霜毛四皓須?!盵5]438《漢書》卷四〇《張良傳》寫四皓“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顏師古注曰:“所以謂之四皓?!盵36]2035-2036詩句以潔白鶴羽比四皓白須,可見雅敬之情。杜牧《題青云館》又云:“四皓有芝輕漢祖?!盵5]591《高士傳》載四皓曾作歌曰:“……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盵37]據此,“四皓有芝”句乃稱贊四人有清風高節,不慕榮華勢利。以上幾例均表明,杜牧對商山四皓懷有敬慕之心。

另一方面,杜牧四皓詩還體現出理性反思精神。其對四皓之覆議,為此前同題材詩所未有?!额}商山四皓廟一絕》詩云:“呂氏強梁嗣子柔,我于天性豈恩讎。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盵5]606“天性”,《孝經·圣治章》:“父子之道,天性也?!薄缎⒔涀⑹琛肪砦謇盥』ⅲ骸案缸又?,天性之常?!毙蠒m疏:“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則生愛敬之心,是常道也?!盵38]由此可知,詩中“我”指劉邦,詩前兩句認為:父子相親本于天性,高祖對太子與戚夫人子并無偏愛,欲廢太子,只因其性格仁柔,恐不堪社稷之任。而后未廢太子,亦因見其有四皓相輔,復無憂慮。后兩句進一步論述:漢惠帝繼位后,大權旁落諸呂,若非周勃、陳平等設計奪回北軍兵權,以惠帝之仁弱,果將斷送劉氏宗廟。詩人利用假設,指出劉氏未被呂黨所吞,關鍵在于朝臣掌握軍隊力量。商山四皓阻止高祖廢長立幼,自然有“安劉”之功。然因嗣子天性懦弱,又使劉氏險些為母黨所滅。這首詩,揭示出歷史事件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產生,展現出詩人政治眼光之長遠,歷史思索之深刻。

(二)贊賞剛直敢諫之忠士

杜牧回望商於歷史,特別關注性情剛直之諫臣。他在武關追憶楚懷王舊事,含有對屈原的贊賞與同情?!额}武關》詩云:“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鄭袖嬌饒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盵5]489“懷王跡自窮”,與杜牧《題青云館》之“張儀無地與懷王”[5]591同用楚王被扣武關之事(見《史記·屈原列傳》)。據載,楚懷王因未納屈原之諫,被秦昭襄王扣于武關,秦求割地,楚王不許,竟卒于秦[32]2483-2485。杜牧行至武關,聯想到楚王曾被誘入此地,思緒由現實轉向歷史?!班嵭洹倍?,典亦出《屈原列傳》。據載,張儀為拆散齊楚聯盟,許楚王以商於六百里地,后僅欲兌現六里,王怒,兩國交戰。后楚王得張儀,儀設詭辯于王之寵姬鄭袖,楚王竟聽鄭袖之言,將其釋去。屈原諫殺張儀,已追之不及。杜牧在詩中,笑楚懷王昏聵中張儀計、為寵姬迷惑、不聽忠臣勸告,言辭中潛藏著對屈原屢諫不見用、反遭黜逐的同情。

杜牧商於道詩中書寫的當朝故事,主人公亦皆為性情鯁直之忠臣。如《李甘詩》曰:“夜登青泥阪,墜車傷左股?!盵5]91前已考,李甘因當朝抗議鄭注拜相,遭貶封州,詩句回憶其行經藍田縣南之青泥阪,因路險而墮車。這兩句,寫出友人南貶途中涉危履險、身遭重創,既敬贊亡友剛正敢言之品性,又對其不幸遭遇深感哀痛。又如《商山富水驛》詩云:“驛名不合輕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盵5]485富水驛本名陽城驛。陽城,兩《唐書》有傳,據載,裴延齡誣逐陸贄等人,眾人因天子怒而不敢上言,惟陽城“約拾遺王仲舒守延英閣上疏極論延齡罪,慷慨引誼,申直贄等,累日不止”[39]。杜牧認為,此驛應保留陽城之名,使先賢臨朝謇鄂之品格時時警勵后人??傊?,杜牧詩中,不論懷念故友,抑或追思前賢,都表達出對直言敢諫的忠臣良士之贊佩。

(三)經世理想與故鄉情結交織

商於之路聯結長安與外郡,而長安之于杜牧,有著雙重意義。杜牧乃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佑曾為三朝宰相,耽思經史,著作等身。杜牧《上李中丞書》自云:“某世業儒學,自高、曾至于某身,家風不墜,少小孜孜,至今不怠?!盵5]860足見家風對其影響至深。如此一來,長安既是能實現仕途理想的政治中心,又是杜牧祖居之地,乃是其個人抱負與家族歸屬感的融合象征。

經世立業之理想與繼承家族聲望之心愿,共同寄托于長安,致使杜牧離京時留戀不舍?!冻刂菟兔线t先輩》詩曰:“青云馬生角,黃州使持節。秦嶺望樊川,只得回頭別。商山四皓祠,心與摴蒲說?!盵5]130本詩為送孟遲赴京求取功名而作,詩人亦流露出真切的青云壯志。前引六句,杜牧回憶會昌二年出守黃州途中心境。前已考,杜牧認為此次赴任黃州,乃受黨爭牽連,被排擠出京,而其在秦嶺回望的,又是祖父杜佑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因此,在“秦嶺望樊川”一句中,杜牧對友人、家族、故鄉的深厚情感,與其仕途理想的受挫相互交織,使詩句流露出濃厚的不舍之情?!吧躺剿酿╈簟本?,詩人將視野轉入商山道中,聯想四皓隱居深山而被當權者賞識召用,遂望自己亦能得伯樂一顧?!靶呐c摴蒲說”,典出《晉書》卷一二三《慕容垂載記》:“初,寶在長安,與韓黃、李根等因讌摴蒱,寶危坐整容,誓之曰:‘世云摴蒱有神,豈虛也哉!若富貴可期,頻得三盧?!谑侨龜S盡盧,寶拜而受賜,故云五木之祥?!盵40]從用典可以看出,杜牧企盼像商山四皓一樣得貴人嘉賞,像慕容寶一樣富貴可期。

杜牧出關前的依依回望,還見于《將出關宿層峰驛卻寄李諫議》:“心馳碧泉澗,目斷青瑣闈。明日武關外,夢魂勞遠飛?!盵5]1229青瑣,《漢書》卷九八《元后傳》:“曲陽侯根驕奢僭上,赤墀青瑣?!鳖亷煿抛⒁峡翟唬骸耙郧喈嫅暨呯U中,天子制也?!盵36]4025-4026可見“青瑣闈”代指宮禁,即天子所居之地。杜牧行至武關,長安早已不可望見,然其依然回首遠眺,乃因留戀君主與廟堂。

總之,杜牧離京行于商於道中,其不舍之地有二:天子之宮殿與祖父之樊川。由此可窺其經世立業之志,以及難以割舍的桑梓情懷。

(四)生計與親情的雙重壓力

杜牧數次往返于京城與外郡,亦非全受政治形勢影響。另一重要緣故,乃是其弟杜顗之疾與舉家生計所帶來的情感及經濟壓力。他曾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啟》中,詳述弟顗眼疾久醫不治,其中提到:開成間,他赴長安任膳部員外郎,然而“京中無一畝田,豈可同歸”[5]1009,不得已將杜顗及其眼醫石生留于堂兄杜慥處,因慥為江州刺史,可“飽石生所欲,令其盡心”[5]1009。次年,杜牧又乞假往潯陽,欲取顗同歸。由此可見,杜牧無法攜杜顗同歸長安,實因經濟條件不佳。然其在京任職期間,又無法放下對病弟的牽掛。

從《上宰相求湖州》三啟及《上宰相求杭州啟》可知,杜牧屢次乞求外任,原因有二。其一為不忍手足分離:“若小人微懇終不能上動相公,相公恩憫終不下及小人,是日月下親兄弟終無相見期?!盵5]1010-1011其二,為其阮囊羞澀,俸祿不足以求醫問藥及豢養全家:“(顗)今有一兄,仰以為命,復不得一郡以飽其衣食,盡其醫藥,非今日海內無也,言于所傳聞,亦未有也?!盵5]1005“弟顗……不幸得痼疾,坐廢十三年矣。今與李氏孀妹,寓居淮南,并仰某微官以為糇命?!袂镆褋?,弟妹頻以寒餒來告?!亲鞔淌?,則一家骨肉,四處皆泰;為京官,則一家骨肉,四處皆困?!盵5]1018-1019杜牧存文自言經濟拮據,又如《上刑部崔尚書狀》曰:“刺史七年,病弟孀妹,百口之家,經營衣食,……私以貧苦焦慮,……”[5]991由上可知,杜牧求出守外郡,不但為陪伴照料病弟,亦且為得較高俸祿以供養全家。

綜上,便可厘清生計與家事如何影響杜牧在商於道中心態。一方面,擔任朝官利于其仕途發展,然而,赴京任職便無法將病弟帶于身旁,骨肉分離的思念與憂慮縈繞于胸。故杜牧由外地返京途中,時常表達內心之踟躕,如《除官赴闕商山道中絕句》詩曰:“我來惆悵不自決,欲去欲住終如何?”[5]491另一方面,因京官俸薄,迫于經濟壓力與手足之情,縱使杜牧對長安千般留戀,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出守外郡。因此,杜牧離京途中詩作,縈繞著濃烈的不舍與惆悵之情,如《入商山》:“流水舊聲人舊耳,此回嗚咽不堪聞?!盵5]601以流水之聲為嗚咽,可見情緒之低落。

(五)短暫的歸隱志趣

對商山自然勝景的喜愛,亦曾短暫喚起杜牧歸隱山水之思。如《商山麻澗》詩曰:“云光嵐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秀眉老父對樽酒,蒨袖女兒簪野花。征車自念塵土計,惆悵溪邊書細沙?!盵5]484詩人見該地秀麗春景、村莊老少怡然生活,悵嘆自己為塵世營營所累,終日奔波。又如《丹水》詩曰:“沉定藍光徹,喧盤粉浪開。翠巖三百尺,誰作子陵臺?”[5]488子陵即嚴光,其事跡見《后漢書》卷八三《嚴光傳》,據載,嚴光隱逸之心堅定,光武帝屢次征兆不就[41]。丹水谷地翠巖粉浪之景,令詩人深感此處宜于效仿嚴光歸隱。又如《題青云館》:“云連帳影蘿陰合,枕繞泉聲客夢涼。深處會容高尚者,水苗三頃百株桑?!盵5]591詩寫夜宿青云驛,據前所考,此驛位于深山之中,臨高山絕澗。杜牧于女蘿環繞中伴隨泉聲入睡,心境頓感清涼,猜想此處應有如四皓般高尚隱士,有將此地類比為今世桃源之意。然而,杜牧既抱有光宗耀祖、匡世濟民之入世思想,又為塵世營營所困,無論胸中理想,抑或現實困境,都令其歸隱志趣終成烏頭馬角。

四、結語

杜牧的商於之行,除開成四年、開成五年、會昌元年、會昌二年外,還應有大和元年往返、大和二年出京三次。此外,在大和二年至開成二年的十年間,杜牧亦可能因家事從洪州、宣州取道商於返京。古道的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為杜牧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杜牧今存十三首涉及商於古道詩,包含沿途地名“商山”“秦嶺”“青泥阪”“藍橋”“藍溪橋”“丹水”“麻澗”“層峰驛”“武關”“青云館”“富水驛”。杜牧行于商於道中,游覽勝景,撫跡寄慨,追慕前賢,體察人生。其商於詩作,記錄了自己曾被短暫勾起的山林幽隱之興,亦潛藏仕途失意之彷徨、弟疾久醫不治之憂慮,還顯現出感懷宇宙、沉思盛衰之深刻。古道秀美壯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底蘊,都成為詩人心緒之寄托。而杜牧對世事、人生、歷史的感慨與思考,不僅賦予了商於詩路更豐贍的文化意蘊,也反映了唐代社會文化風貌。

注釋:

① 見姚懷亮著《商於道:“詩歌之路”》,《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論文集》2004 版,第61-73 頁。

② 韓愈詩《次石頭驛寄江西王十中丞閣老》《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去歲自刑部侍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留題驛梁》可證。另可參張清華著《韓學研究下韓愈年譜匯證》,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395 頁。

③ 兩《唐書》本傳、《舊唐書·穆宗本紀》皆有載。另可參郁賢皓著《唐刺史考全編》卷一五六,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2229-2230 頁。

猜你喜歡
商山藍田縣杜牧
陜西省藍田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杜牧
商山銀花
督查與考核如何“雙劍合璧”——藍田縣“督考合一”機制的焦點與效應
商山四皓
商山不老
核桃豐產栽培技術初探
詩的舞蹈(外一則)——溫庭筠《商山早行》
山行
“惠寒·蘭花草”暖冬行動——藍田縣舉行關愛留守兒童捐贈儀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