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

2024-05-07 01:08王永霞
秦智 2024年4期
關鍵詞:外國文學實踐路徑課程思政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外國文學作為普通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著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師應抓住課堂這一主陣地,通過深入解讀文本,理論聯系實際,凸顯比較意識,加強人文關懷等措施進行價值引領,提升文化自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最終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統一。

[關鍵詞]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4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其意味著,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其他課程也應該擔負起此重任?!罢n程思政作為一場教育改革實踐,其核心在于‘立德樹人,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改變過去單純以事實或概念性知識傳授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模式,而要輔以價值性知識的傳授?!盵2]然而,在外國文學教學實踐中,如何融入價值性知識的傳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試圖對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一、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外國文學是普通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內容豐富,涵蓋了從古代至21世紀的東西方文學,講授中,以文學的歷時性為線索,梳理闡釋各種有代表性的文學思潮和流派、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相比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由于外國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天然具備了在潤物細無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條件。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盵3]將思政教育融入外國文學教學中,既是國家和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

首先,外國文學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外國文學是學生了解世界各國文學的一個窗口,在與多元文化的交鋒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避免在全球化時代,學生出現的盲目崇外、盲目排外的思想以及不恰當地評價外國文學和文化的狀況。

其次,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文化自信。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本身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的精神食糧。另外,外國文學在某種程度上猶如一面鏡子,在與“他者”的比照中更清晰地認知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質,從而堅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提升文化自信。

二、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在外國文學課程思政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

(一)深入解讀文本,挖掘思政元素

外國文學講授過程中,教師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深入解讀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通過探討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責任、誠信等價值觀念,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社會和道德等問題。

文學即人學,中國古代的先哲們就提出了“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等文學教化理念,這些理念同樣適用于外國文學的教學。在外國文學授課過程中,以經典作品的鑒賞為載體,能夠實現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化的目的。如在學習希臘神話的過程中,讓學生辯證地理解希臘神話中人本意識內涵的兩面性,領悟其一方面肯定人的智慧和力量,追求積極有為的人生,弘揚人與命運、人與自然抗爭的英雄主義精神,另一方面又主張放縱原欲、追求個人自由。教師在闡釋和分析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理性地進行判斷,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學習赫拉克勒斯、赫克托爾等英雄的家國情懷,社會擔當,勇挑民族復興使命,發揚時代精神,為自己的學習樹立起更高的起點和追求,同時對希臘神話中體現的人本意識的消極方面,如放縱原欲、追求個人自由等進行批判性地思考。

再比如學習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時,引導學生從麥克白弒君篡位的舉動及失敗的結局中,認識到私欲的無限膨脹,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能夠進一步領悟,社會的安定離不開每一個公民對秩序的自覺遵守。這樣,學生無論身處何處,都能把“遵紀守法”落實于行動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理論聯系現實,進行價值引領

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外國文學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經典的作品,這些作品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精神的反映。教師在分析這些作品時,可以將其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引導學生聚焦關注與現實相關聯的熱點問題,如當代社會中的道德困境、生態危機、文化沖突和人類命運等,通過組織專題討論,進行價值引領。

例如20世紀以來,由于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掠奪,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土地的沙漠化,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的污染等問題嚴峻地擺在人們面前。誠如勞倫斯·布依爾教授所預言:“如果,正像W·E·B·杜波依斯的名言所說,20世紀的關鍵問題是種族界限問題,那么21世紀最緊迫的問題很有可能就是地球環境的承受力問題?!盵4]地球環境的破壞所導致的生態危機已經成為當今全人類關注的問題。通過何種方式化解這種生態危機,這是作為當代大學生必須要直面的問題。

在外國文學中,很多的作品涉及到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書寫,其對緩解當下的生態危機,喚醒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保護之心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如在講授麥爾維爾的《白鯨》時,讓同學們進行專題討論:在這部作品中,是什么造就了埃哈伯的悲劇命運?這種結局是否蘊含著一定的寓意?通過引導同學們進行討論,得出結論,這部作品表現了人與自然在征服與反征服的過程中受到了自然的懲罰,遭到了失敗的命運。埃哈伯不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導致了除以實瑪利以外整個捕鯨船上所有船員的死亡。作品中主人公的結局發人深省,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其告誡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因此人應該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如果人類繼續執迷不悟地把自己視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終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通過聯系現實來闡釋文本,會使學生在感悟中得到思想的啟迪與升華。

(三)凸顯比較意識,提升文化自信

外國文學課程與漢語言文學其他課程的最大不同,在于提供了一個認識“他者”文學和文化的窗口。一方面,我們應該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學,它成為我們了解他國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同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道理也適用于各民族文化和文學之間的相互理解。正如人總是在同他者的關系中存在和認識自己,在與他者的相互關系中審視并完善自己,文化和文學亦是如此。通過比較,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學的精華,能更好地理解中國本土文學。比較不是目的,而是要比較中達到異質文化之間文學的互識、互證和互補。

丹麥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曾指出:“比較性的研究具有雙重便利,一面可以把外國文學帶到離我們近處,使我們能夠跟它合成一體,同時又把我們自己的文學放遠,使我們在真正的遠景中看到它?!盵5]這種比較性的研究,不僅可以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同時去學習西方文學與文化中積極的、有益的成分。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們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并不排斥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6]面對外國文學與文化,只有擁有“兼收并包”的文化心態,秉持“拿來主義”的原則,才能吸其精華,為我所用。

由于文學是一種表達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方式和手段,在中西文學中必然會反映出不同的價值觀、自然觀、社會觀等。以文學中凸顯的自然觀為例,總的來說,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漢朝董仲舒就曾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不可一無也?!盵7]其表達了中國人的一種獨特認知——“天地萬物一體”的觀念。而西方文化則不同,其強調征服自然和戰勝自然。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格拉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培根宣揚“知識就是力量”。相較而言,“天人合一”的理念對處理當下人類面臨的生態窘境更具備指導性。作為當代大學生,一定要在這種比較思維中,擁有“和而不同”與“西為中用”的胸懷和抱負,同時一直堅定地保存自己的文化身份,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注重人文關懷,涵養共情意識

人文關懷的核心在于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和愛護人,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外國文學作品中通常蘊含著豐富的主題,通過分析這些主題,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和情感體驗。例如在講授雨果的《悲慘世界》時,可以探討作品中對社會公正、人性救贖等主題的呈現,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些價值觀。

此外,外國文學作品中塑造了眾多經典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往往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復雜的內心世界。通過分析這些人物形象,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并激發他們的同理心。例如在講授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時,可以關注安娜在愛情與道德之間的掙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類似的道德困境。

在學習歌德的《浮士德》,引導學生思考“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無法逃避的。歌德以辯證法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兩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善”與“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復雜關系,更以樂觀主義的信念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鍥而不舍、超越自我的可貴精神。在講授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時,可以討論作品中反映的青少年迷茫、孤獨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和目標。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注重人文關懷,可以引導同學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培養他們積極向上、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以及追求真理、正義和美好生活的信念。

三、結語

總之,課程思政作為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摸索,在實踐中有所創新。但只要把焦點放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大問題,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學生加以正確的三觀的引導,必然會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9(1).

[2]易捷心,陳若梅.比較文學對于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性[J].校園英語,2022(45):127-129

[3]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0(28):7-11.

[4]Lawrence Buell.“The Ecological Insurgency”[M].New Literary History 30,1999:701.

[5]陳元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世界[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

[7]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148.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基于“隱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S[2020]GHB4851)

作者簡介:王永霞(1972.8-),女,漢族,甘肅西和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猜你喜歡
外國文學實踐路徑課程思政
阿來對外國文學的擇取與接受
外國文學研究“認知轉向”評述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淺析外國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的模糊處理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外國文學經典的傳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