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科幻小說中新興生物技術的生命倫理反思

2024-05-08 02:04孫宇王佳鑫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24年4期
關鍵詞:倫理生物人類

孫宇 王佳鑫

隨著人類文明高速發展,人類控物能力增強與人類自控能力減弱的矛盾隨之顯現。從前工業時代的手用工具到信息革命時代后的網絡技術,科技革命正不斷上演。當今,全球科技權力版圖加速重構,東西并立的格局取替了美國獨大的格局。其中,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對全球科技權力版圖的影響不言而喻。與此同時,全球化浪潮將各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科技的運用及預期是跨越國界的,一國的不良行為勢必會危及全球的發展態勢。

面對人類自控能力的減弱,科技所引發的倫理問題愈發緊迫??苹米骷揖劢褂谏锛夹g對人類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在科幻文本中展示出對于生物技術的倫理憂思。繼世界第一部科幻作品《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1818)問世以來,科技對生命的改造已成為科幻作品中的重要主題。各國經典科幻作品紛紛探討人類利用生物技術對自然規律的顛覆以及對生命的操縱所帶來的后果,促使生物技術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如《美麗新世界》(BraveNewWorld,1931)、《西班牙乞丐》(BeggarsinSpain,1993)和《豹人》(2003)等。

21世紀,人類進入“生物學”世紀,現代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福祉??苹眯≌f中延長壽命、優生優育等愿望均成為現實,然而,生物技術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苹梦谋局杏嘘P新興生物技術攜帶風險的討論,正是對“新興生物技術在倫理上是否可以辯護”這個生命倫理學議題的具體化呈現,也是對新興生物技術的生命倫理反思。隨著新興生物技術的日益發展,小說中所描繪的腦機接口等新興生物技術已逐步成為現實,其引發的倫理問題是當今社會亟需應對的。然而,由于倫理問題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僅以一種理論難以應對所有問題,加之生命倫理學具有跨學科屬性,對以上議題的探討勢必會涉及不同的哲學倫理觀念。中國生命倫理學家邱仁宗在其著作《生命倫理學》中梳理了后果論(consequentialist ethics)、義務論(deontological ethics)和自然律論(natural law)這三種理論,并指出這三種理論是在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中最具影響力的倫理學理論。后果論指從個人出發,旨在協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以效用作為檢驗行動在道德上對錯的標準,最終目標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后果論的主要代表是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和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義務論指的是從動機出發,看人的行為是否違背道德準則。義務論的主要代表是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義務論觀點中“人是目的”①的表征可展現為對人的平等、且對人尊嚴的堅持。自然律論也稱自然法,指的是根據人性而來的一種秩序或者傾向,而且人類意志必須按照此秩序或傾向而行動。自然律論的主要代表是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他認為倫理學的第一原理是“揚善避惡,即善的傾向應是人類所追求的”(邱仁宗,1987:21)。其中正義是自然法中的一級規則,此規則與生命倫理原則中的公正原則不謀而合。公正原則(justice)是生命倫理學四大基本原則之一,除此以外,還包括自主權原則(autonomy)、行善原則(beneficence)和不傷害原則(non-maleficence)。除了以上倫理學理論,來自其他學科的理論,例如哲學理論,通常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為了對生命倫理學問題做出正確解答,必須考慮其他學科對該領域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兩大科技強國,分別代表了東西方的科技發展水平,而文學與現實是相互映射的。因此,選取跟新興生物技術相關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美經典科幻作品,以此揭示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共同面對的生命倫理學議題。本文基于研讀學者們的眾多成果之上,從生命倫理學視角出發,通過對比分析其在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影響,進而探討“新興生物技術在倫理上是否是可辯護的”這個議題,展示科幻作品中關于新興生物技術的倫理憂思,試圖為未來的科技發展敲響警鐘。

個人倫理困境:人性的喪失

倫理困境是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的核心術語之一,是指“文學文本中由于倫理混亂而給人物帶來的難以解決的矛盾與沖突”(聶珍釗,2014:258)。反觀科幻小說中的個人倫理困境,科學家因違背倫理規約實施實驗,這導致實驗對象的人性喪失,從而使其自身與實驗對象皆陷入難以解決的矛盾與沖突中。隨著遺傳密碼被成功破譯,科幻小說中的倫理困境也在現實中逐步顯示。尤瓦爾·諾亞·赫拉利(Yuval Noah Halari)在《人類簡史》(ABriefHistoryofHumankind,2012)的結尾處,曾寫到:“吉爾伽美什計劃②正是現在科學的旗艦,能夠讓科學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正當的理由”(赫拉利,2014:406)。人類高舉科學旗幟,愈加接近生命的本源。然而,生物技術潛在的負面效應正悄悄降臨。

1989年,美國科幻小說作家羅賓·庫克(Robin Cook)在《突變體》(Mutation,1989)中對科學家學術研究失范的后果展開了文學想象,揭露了個人倫理困境下人類的生存現狀。生物技術與生命倫理的失衡是個人倫理困境的根源,其中人性的喪失是個人倫理困境的直觀表現。小說講述了科學家弗蘭克因對科學的狂熱偏執,突破倫理道德底線,將人與動物的基因融合,從而塑造了“天才”兒童VJ的故事。弗蘭克僅憑自己的意愿設計生命,跨越了人和動物的界限,但不成熟的生物技術引發的風險也是未可知的。弗蘭克不負責任地進行實驗是否存在人類的心理問題或外在特征喪失的問題,更加難以預測。事實證明了實驗對象VJ雖然長相俊朗,智力超群,卻缺少人性。VJ違背倫理將弗蘭克夫婦剩余的受精卵培育成怪胎,謀殺了所有知情者。VJ雖然擁有人類的面孔,卻終究只是一個類似于人的生物??梢?,基因技術對生命的改造極為可能會引起未知的危險。正如德國當代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所說:“生命基因組合的偶然性與賦予人的生命以道德的自由之間相互關聯”(Habermas,2003:75)。他認為人在本質上應是自然界偶然的產物。如若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理應也要承擔相應的后果。結局中,弗蘭克炸毀VJ的實驗室,與其共同葬身在火海中,以此來救贖自己的錯誤。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王晉康的《豹人》則赤裸地描繪了中國姑娘田歌因人獸基因鑲嵌技術而引發其性交死亡的事件。作家欲以中國姑娘田歌的死亡呼喚倫理的回歸,更深刻地展現了生物技術的濫用對人類的影響。小說中,謝教授為了創造科學史上新的奇跡,以自己的兒子謝豹飛為實驗對象,在孕育其的受精卵發育到第8胚胎期時注入獵豹基因,從而使其成為短跑天才。小說中,美麗的田歌出于對短跑天才謝豹飛的愛慕,在表哥田延豹的陪同下,飛到希臘觀看其短跑競賽。由于體內鑲嵌的獵豹基因,謝豹飛一舉奪冠,同時也收獲了田歌的愛情。然而,天才的身體里入駐著魔鬼。謝豹飛在月圓之夜失控咬死了戀人田歌。小說再次驗證隨意改造基因的風險是未可知的,正如文中所說“這些靈魂或本能是同物質結構密不可分的。不可能把人性或獸性與它們賴以存在的基因剝離,就如同你不能把‘鋒利’與刀刃分開”(王晉康,2003:203)??茖W家肆意地更改生命結構,人類淪為基因技術操縱的對象和工具,人與“非人”的界限模糊不清。小說中,謝豹飛雖成為短跑天才,但體內鑲嵌的獵豹基因使其在性活動中喪失人性,繼而剝奪了他人生命。

兩部作品中實驗成果走向成功的歷程與改良生物個體倫理的衰敗互相交織,將矛頭直接指向了違背生命倫理原則的操作人員,即科學家?!锻蛔凅w》和《豹人》中的科學家弗蘭克和謝教授皆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中的不傷害原則,將胚胎與動物基因細胞融合,僅把人當作創造科學奇跡的手段,而引發的后果也是始料未及的。不傷害原則又稱避害原則,指“對人體施行醫療、檢查和臨床實驗時,不讓病人或受試者身心受到傷害”(高志炎、陳仁彪,2002:38)。顯然,科學家運用不成熟的生物技術干預人的生命,實驗的益處遠低于對人類的損害,實驗對人類的身心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盡管實驗對象胚胎只是潛在意義上的人,但其具有發展為人的潛力,不成熟的實驗可能會對發展成人的生命及其周圍的人產生不利的影響??档略f:“每個有理性的東西都須服從這樣的規律,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康德,2012:53)??档绿岢觥叭耸悄康摹钡母拍?,并指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若人僅被作為手段的話,人就會淪為達成目的的工具。如此一來,人的尊嚴與人格也隨之喪失。這種去倫理的生物技術以科學成績為目標,把人看作可以操縱的物品,反映出改造世界欲望背后的人性泯滅。

在生物技術高速發展的語境下,兩部作品皆展示了一場生物技術與生命倫理之間嚴重失衡的對話。在小說中,科學家成功再創科學奇跡,表面上似乎是科學界的進步,然而它的進步與人性喪失并置,所展現的恰恰是生物技術崛起的對立面??茖W家以生命為賭注,生命僅是他們達成目的的手段,生命的構造也全然取決于他們的意圖。這種隨意改造生命的行為是生物技術帶給人的幻覺,是對人類生命本質的根本性誤解。雖然兩位科學家的實驗對象是胚胎,屬于潛在意義上的人,然而,上述胚胎屬于人類物種、具有感受痛苦的能力以及有發展為現實的人的潛力,符合以上特征的胚胎與人具有相應的道德地位。因此,實驗對象喪失了對自我生命結構的選擇,尊嚴也隨之消失。同樣,科學家違背倫理規約修改生命密碼,其后果也是個人無法承擔的。邊沁指出,“一項行動總傾向在多大程度上是有害的,取決于產生的后果的總和,即取決于產生的所有良好后果與有害后果之間的差額”(邊沁,2000:122)。在跨越倫理底線的實驗過程中,人類不得不為所謂的科學成果承受人性喪失的代價??茖W家們實驗成果的有益之處遠不抵對社會的危害,他們的惡行亦可被稱作生物實驗的副產品。在兩部小說中,科學家皆違背生命倫理原則進行實驗,從而引起倫理混亂。人類與生物技術形成的合作關系恰如囚徒困境,生物技術對人類進化的干預,其伴隨的負面效應在倫理上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更需審慎地對待新興的生物技術。

社會倫理混亂:秩序的失衡

近年來,科幻作家進一步宏觀展現了生物技術對于社會層面的影響,以及科幻小說中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從社會層面上對新興生物技術引發的社會倫理混亂進行生命倫理反思。倫理混亂也是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的核心術語之一。倫理混亂是指“倫理秩序、倫理身份的混亂或倫理秩序、倫理身份改變所導致的倫理困境”(聶珍釗,2014:257)。在美國著名女性科幻作家南?!た死姿?Nancy Kress)的《西班牙乞丐》中,故事背景被設定為2008年的美國社會,科學家已掌握胚胎的基因改造技術。小說中,生物技術在資本操控下運行,科學家把人當作可加工的物質,擁有足夠資金的人可為孩子購買基因改造項目。經過改造的孩子無需睡眠,被稱為無眠者。無眠者長大后慢慢嶄露頭角,社會財富向他們聚攏,社會分化愈加明顯。最終,睡眠者和無眠者兩個集體之間爆發激烈的沖突,矛盾甚至上升為生命沖突。哈貝馬斯曾指出:“世界經濟的發展并不能消除階級對立,而是讓其蟄伏,這種潛在的階級對立以集團的文化形式表現出來,甚至有時還可能形成嚴重的沖突”(哈貝馬斯,1999:8)。在小說中,社會的運行受資本操控,金錢是決定基因技術分配的唯一方式。生物技術分配的不公平致使社會出現了新的階層矛盾,社會分化為兩個群體,致使社會秩序失衡。

相比于南?!た死姿沟摹段靼嘌榔蜇ぁ肪劢褂趦蓚€群體的對立,劉慈欣的《贍養人類》將社會秩序的失衡演繹為20億窮人和1個富人之間的沖突,將社會倫理混亂更加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在《贍養人類》中,上帝文明創造了六個星球,其中兩個星球都被同一行星系的星球毀滅了。在小說中,技術不僅可以控制自然,也可以控制人類。在一號星球中,人腦中可直接植入超級計算機,知識、性格等都成為商品。在這個星球中,生命在資本的控制下被降格為商品,空氣和水皆需付費,人類的尊嚴消失殆盡。同時,財富差距的鴻溝不再只是南?!た死姿构P下的“階級分層,而是實打實的物種隔離”(呂廣釗,2023:105),窮人和富人已不是一個物種。在《西班牙乞丐》的圖景中,資本與技術的合謀使生物技術在快速崛起的同時漸漸演變為社會秩序的掌控者,這使人類陷入被控制的迷局。一號星球中,一名調查員的母親夢游到戶外,由于沒有“吞下空氣售賣機”,“執法單元”③卡住其脖子將其拖回家,到家時人已逝去;他的父親用整個身體零件換取生態循環系統的水,以此來維持他的生命。小說中,資本是唯一的通行證,生命亦可用金錢來衡量,人類因財富等級被區別對待。最終,一號星球演變為20億窮人和一個富人的星球,20億窮人逃亡并進入四號星球地球。顯然,一號星球中,人的生命被商品化,傳統的社會結構已被徹底顛覆,人類的尊嚴和人格被完全踐踏。

在《西班牙乞丐》和《贍養人類》中,商業化的技術革新和科學研究不再是出于人們的真實需求,而是偽裝成應對一切難題的萬能靈藥,致使金錢掌控者的話語權無限膨脹,最終社會秩序失衡。技術與資本共謀,行善避惡的目的早已不復存在。近代中國法學家吳經熊曾指出:“自然法有一不變的核心,它的最根本原則——為善避惡——沒有任何變化”(吳經熊,1983:177)。托馬斯·阿奎那提出倫理學的“第一原理”即揚善避惡,其中正義是自然法中的一級規則。正義原則中談到不得因種族、性別、階級等而歧視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然而,《西班牙乞丐》和《贍養人類》中的世界皆擁護“金錢是萬能的”法則:《西班牙乞丐》中,金錢決定生物技術的分配;《贍養人類》中,金錢決定生命的時長。兩部小說中,科學家將科學的價值簡化為對人類身體的改造,致使正義原則被徹底違背,社會秩序混亂。小說中的社會失序應引起我們反思,如果人類能夠審慎地對待技術,嚴格地把控生物技術的研發,是否可以規避社會失序問題?

生命倫理反思:科技倫理的建構

科幻小說中,去倫理的生物技術駛離了行善避惡的軌道,對人類的生命及社會的秩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最終,倫理的回歸才使得一切恢復正常?!侗恕分械闹x教授堅持要將基因鑲嵌技術進行到底,最終被刺殺身亡;《突變體》中的弗蘭克親自結束了VJ的生命,完成了對自我錯誤的救贖,這兩部作品的結局皆體現了對技術濫用的矯正及人性的回歸。同時,作家也并未將人性喪失簡單歸因于技術,而是將運用技術的人凸顯出來??苹眯≌f中的種種敘述使我們轉而思考何為人?邱仁宗從生理學、心理學和社會這三個層面對人的概念進行界定,指出“生理學和心理學層面是一個實體作為‘人’的必要條件,而社會層面則是一個實體成為‘人’的充分條件”(邱仁宗,1998:32)。那么,經過新興的生物技術改造,并可以滿足以上條件的人,卻喪失人性,是否還可以被稱作“人”?其實“人”的概念是流動的,“當科技發展不斷改造并重新設計我們的身體,甚至有朝一日擯棄我們的身體時,我們對何為人,何為愛的理解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都嵐嵐,2023:121)。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首先應屬于人類物種,具有人類的身體和心理特征;其次,具有穩定的個體身份,以及相應的社會關系;最后,應具有人性。若新興技術成為一種新風尚,人類以拋棄人性的方式去提升自身能力,這將會導致人類價值觀的扭曲,人類的世界也將變得無法想象。在這幾部小說中,科學實驗成功的動力遮蔽了科學家的雙眼,成為去倫理生物技術的背后推手,駛離了生物技術行善避惡的期望,未能規避使人淪為非人的風險。

《西班牙乞丐》中,詹妮弗的孫女米蘭達·沙里夫等超級無眠者解除了病毒炸彈,阻止了因社會失序引發的災難;《贍養人類》中,社會的失序已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社會由20億窮人和1個富人組成,而一切問題的根源則是社會分配問題。對于社會分配問題,美國哲學家約翰·博德利·羅爾斯(John Bordley Rawls)認為,“所有社會價值——自由與機會、收入與財富以及自尊的基礎——都應平等地分配?!?羅爾斯,1991:序)。羅爾斯反對憑借先天優勢而獲得社會地位優勢的方式。羅爾斯關于此問題的思考引起我們進一步反思社會資源的分配問題。在社會和經濟利益的分配無法保證相對公平的情況下,應如何保障公平?若生物技術以牟利為目標,像人體器官被商業化一般,資源的公平分配是否能實現?

21世紀,科幻小說中眾多新興的生物技術已走入現實,然而如小說中的虛擬空間一般,現實世界中科技倫理與生命倫理的發展同樣也滯后于生物技術的進步,這也是筆者對生物技術開展生命倫理反思的起因。生物技術與生命倫理失衡的根源在于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生物技術普遍被現代人所信仰,而價值理性的影響力則日漸式微。工具理性看重的是所選擇的行為能否成為達到目的的有效手段;價值理性則注重所選行為本身的價值。生物技術本身是價值中立的,只有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協調發展,方能使其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倫理問題擺在人類面前。新興的生物技術正處于生命倫理與科技倫理的交叉地帶,科技倫理的研究歷程早于生命倫理,從而,可借助于科技倫理來解決生命倫理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諸多難題,借此也可以推進生命倫理與科技倫理共同發展。由此可見,解決生命倫理難題勢必要借助科技倫理的建構,其不但可促使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融合,也可以促進生物技術與生命倫理之間的平衡,可謂是上述生命倫理難題的正解。

個人倫理困境和社會倫理混亂是生物技術與生命倫理失衡的表征,也是新興生物技術在倫理上不可辯護的佐證。中美科幻小說家以小說中的虛擬空間影射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世界,以文學的方式參與到對生物技術的生命倫理反思中,間接指明了生物技術的發展路徑。正如湯哲聲所言:“科幻小說總是在現實社會之外,建立一個或數個虛擬空間。虛擬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參照對象,總是扮演著現實社會的指引者或者對抗者?!?湯哲聲,2015:129)科幻小說預設了過度推崇工具理性的社會,這導致人性的喪失和社會秩序的失衡。在《突變體》和《豹人》中,科學家醉心于科學研究,跨越生命倫理底線,將動物與人的基因進行拼接,人的尊嚴遭到極大的挑戰;同時,不成熟的生物技術引發的后果也是不可控的。在這兩部小說中,科學家均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中的不傷害原則,僅憑自己的意圖篡改生命進程,把人當成實現目的的手段,以人的生命進行試錯,這導致了實驗對象的人性喪失。當我們崇尚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技術,違背生命倫理原則,操控生命進程,被操縱的生命就會和操縱者形成一種主客體關系,使人失去其本來含義。在《西班牙乞丐》和《贍養人類》中,現代技術已全然在資本邏輯的控制下運行,生物技術的正面效應遠不抵其負面效應,現代技術已成為“冷冰冰的、與人類無涉的、沒有人性關懷的技術”(強以華、魏忠明,2015:96)。在這兩部小說中,社會崇尚工具理性,生命被商品化,生命倫理學中的公正原則被違背,人類因財富等級被差別對待,繼而人的尊嚴和價值被漠視,社會秩序混亂,社會結構也被完全顛覆??萍急旧泶嬖诘囊饬x應是為人類服務,輔助人類的發展與成長。倘若人淪為科技的工具,人的尊嚴和生命價值被漠視,這已與我們的初心相悖。小說中生物技術與生命倫理失衡的后果在現實社會中逐步顯現。因而,如何運用科技來發展生物技術亟需深入探討。

從人文精神層面出發,社會進步的體現是增加人類的福祉,保障人的自由和尊嚴。若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不能協調發展,科技將與行善避惡的宗旨漸行漸遠。當今,生物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不斷跨越生命倫理底線,其中生命倫理問題關乎全人類的生存。中國生命倫理學家邱仁宗對21世紀的生命科學技術做了如下評價:“生命科學技術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發展最迅速、對社會影響最深刻廣泛的領域……并對人類本身、人類社會以至人類生活的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邱仁宗,2004:1)同時,新興生物技術的發展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人類應對自然的人的身體保持敬畏,“不應用狹隘邏輯解密自然,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然,或用科學無限制地改造自然”(原玉薇,2021:108)。因此,為了規避生物技術的濫用和異化,保障科技始終朝向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亟需建構健全的科技倫理,推進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融合,助力生物技術與生命倫理達到平衡狀態,以此從根源上避免科幻小說中的災難圖景成為現實。

結 語

新興生物技術已成為中美科幻小說作家高度關注的問題。作家們預設了生物技術在人類社會活動進程中的危機,為人類未來世界的生物技術發展敲響警鐘。新興生物技術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其潛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若一味地崇尚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將會導致科技與倫理的失衡,從而造成個人倫理困境和社會倫理混亂,繼而導致人的生命和尊嚴被完全漠視??苹米髌分兴坍嫷娜祟惿踩葐栴}在當今社會已初步顯現,生命倫理學的誕生及研究則進一步為生物技術的發展指明了路徑。同時我們應警惕,當今世界充滿創新與變革,既不能讓文學藝術控制我們的集體想象,只考慮生物技術的負面效應,也應審慎對待科技的未來發展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萍紓惱淼慕嬊】纱龠M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融合,平衡好生物技術與生命倫理的關系,是規避科幻小說中的危機成為現實的有效途徑,也是新興生物技術倫理難題的正解。在全球化浪潮下,全體人類的命運緊密相連,科技引發的生命倫理問題是全球亟需共同應對的重大問題,只有在全體人類的共同努力下,新興生物技術方能避免濫用和異化,從而推動科技向善發展,造福人類。

注釋:

① 康德為“人”所下的定義:人,一般來說,每個有理性的東西,都自在地作為目的而實存著,他不單純是這個或那個意志所隨意使用的工具。參見伊曼努爾·康德.2012.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7.

② “吉爾伽美什計劃”源自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取其尋求人類永生之意,表明人類試圖突破自身在時間向度上的有限性的心理動能和現實追求。參見黎新華.2020.“吉爾伽美什肩上的弗蘭肯斯坦”——西方現代科幻小說中的科技倫理反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01.

③ 在《贍養人類》中,空氣是需要付費的,有專門售賣空氣的“空氣售賣機”,其中“執法單元”負責管理社會秩序。

猜你喜歡
倫理生物人類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
上上生物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第12話 完美生物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