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友好觀的教育意蘊與教學實踐

2024-05-08 13:30馬曉華
江蘇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馬曉華

摘要:兒童友好觀體現了成人對待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積極友愛的立場、態度、情感和行為取向,其實質是一種以促進兒童更好地成長和發展為目標的理念,體現了對兒童的尊重與支持、理解與關懷以及對兒童未成熟狀態的保護?;趦和龊蛢和押糜^開展的兒童友好教學是以兒童的成長發展需求為導向,追求讓每位兒童全面發展的教學。兒童友好教學強調以系統思維建構育人場域,形成教育理念友好、教學組織友好、教學資源友好、教學服務友好的整體教學樣態。要樹立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實踐兒童友好的教學過程,以課后服務優化兒童的發展資源。

關鍵詞:兒童友好教學;兒童友好觀;育人場域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3-0023-06

兒童是教育活動的對象,教育活動的展開要具有兒童立場、兒童視野。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人的發現”和“兒童的發現”,也使兒童開始真正進入教育過程?!皟和押谩睂嶋H上是一種以促進兒童更好成長和發展為目標的理念,強調系統思維和整體建構,以此衍生出兒童友好城市、兒童友好學校、兒童友好教學等概念。2021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社會〔2021〕1380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突出強調了“開展兒童友好學校建設”[1]等要求。學校教育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樹立兒童友好的教育理念,營造兒童友好的教育環境,積極開展兒童友好教學實踐,充分滿足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需要。

一、教育中的“兒童友好”

兒童友好即對兒童的友好,體現了成人對待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積極友愛的立場、態度、情感和行為取向。教育中的“兒童友好”始于“兒童的發現”,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的“未完成性”是教育的基礎。兒童友好是對兒童基本權利的尊重,是對兒童未成熟狀態的保護,也意味著對兒童的理解、包容和接納。

(一)兒童與兒童的發現

何為兒童?《兒童權利公約》明確指出,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心理學上,將兒童的年齡階段做了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的更進一步的劃分。與成人相比,兒童最重要的特征便在于他們的“未完成性”,也就是20世紀美國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到的兒童具有生長的首要條件“未成熟狀態”,代表著兒童的發展可能性和發展能力。然而,在傳統社會,成人是社會和文化價值的代表者,傾向于以成年期作為一個固定標準衡量兒童期,用比較的視野看待兒童。正如杜威所批判的,“我們往往把未成熟狀態只是當作缺乏,把生長當作填補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間的空缺的東西”[2]49。在學校教育中,“學校的重心是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在其它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2]84-85。錯誤的兒童觀以及缺少兒童立場的教育教學活動,只會扼殺兒童的天性和潛能,阻礙兒童的生長、發展。

在西方教育史上,“人的發現”“兒童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強調人的自然天性和尊嚴,也使教育開始關注兒童,探索兒童的本性和童年的意義??涿兰~斯是教育“發現兒童”的先行者,他在《大教學論》中提出了“種子說”,認為兒童與生俱來地擁有“知識、道德、虔敬的種子”[3],兒童是自己成長的主人,強調教師要“師法自然”,尊重兒童、信任兒童。盧梭的《愛彌兒》肯定了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強調了兒童期的重要意義,被認為首次“發現”了兒童。盧梭認為“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4],他用“最愚蠢的事情”來批判成人對兒童的思想情感的代替、灌輸和壓迫。杜威提出了“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中心向兒童的轉移,并稱其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5]。蒙臺梭利作為童年世界的揭秘者,她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研究方法也都體現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重視兒童的自主性。學校教育要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將成人的思想和要求強加到兒童身上。

(二)兒童友好觀的教育意蘊

兒童友好觀體現了成人對待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積極友愛的立場、態度、情感和行為取向。從產生來看,兒童友好觀是在一系列為兒童生存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國際宣言及公約的推動下誕生的。1924年《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問世,使得兒童的生存及生活權利日益被世界所重視。二戰結束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成為保護兒童的國際標準,許多國家在這一標準的指導下制定本國有關保護兒童的法律法規與教育政策,從而對學校教育實踐產生了積極影響。2021年我國印發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為兒童的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切實保障兒童的各項權利[1]。兒童友好觀實質上體現了對兒童群體的尊重、關愛與支持,兒童個體有權享有健康的、無歧視的、受到關愛的、得到啟發的、令其鼓舞的、有文化內涵的環境??梢哉f,兒童友好、兒童友好觀與學校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具有內在一致性。

具體來說,一方面,兒童友好觀體現了基于兒童立場對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的尊重與支持?!耙粋€成人可以通過處于兒童地位上進行活動來代替兒童,但也可以通過微妙地把他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兒童來代替兒童。當發生這種情況時不再是兒童在行動,而是成人借助兒童在行動?!盵6]因此,學校教育要真正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學問題,傾聽兒童的聲音,鼓勵兒童的參與,并建立對兒童的信任和認同。進一步來說,兒童友好觀主張對兒童的“解放”,將兒童從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培訓負擔、從家長的焦慮狀態、從成人的強制狀態中解放出來,讓兒童成為兒童。另一方面,兒童友好觀體現了對兒童未成熟狀態的保護,強調兒童不是成人的附屬品,而是具有強大發展潛能的、處于不斷生長中的人。因此,學校教育要尊重兒童的自然天性,滿足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多方面需要,在尊重兒童的未成熟性基礎上創造條件發揮兒童的潛能。此外,兒童友好觀蘊含著外部世界對兒童群體的友好態度和情感,體現為對兒童的理解、接納、關愛和支持。平等和尊重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認識、相互理解和相互接納的前提,也是兒童友好教育理念的應有之義。兒童友好觀也意味著對兒童的理解、包容和接納,理解兒童的自然天性和未成熟的發展狀態,包容和接納兒童的缺點和不足。相較于成人,兒童是需要予以保護的特殊群體,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需要給予兒童充分的關愛,支持兒童實現多方面發展。

二、由兒童友好觀到兒童友好教學

從本質上看,兒童友好觀是一種以促進兒童更好成長和發展為目標的理念,強調系統思維和整體建構。學校教育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以兒童友好觀為引領,積極開展兒童友好教學實踐,以兒童友好教學提升教育質量,支持學生的健康和諧發展。

(一)兒童友好教學的內涵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開展兒童友好學校建設”[1]等要求,強調通過兒童友好學校建設和教學實踐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學校教育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樹立兒童友好的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兒童友好教學,充分滿足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需要。

兒童友好教學是以兒童為中心、為出發點,基于兒童立場,以兒童的成長發展需求為導向,強調尊重兒童、關愛兒童、理解兒童、支持兒童,追求讓每個兒童全面發展的教學,強調以系統思維建構育人場域,形成教育理念友好、教學組織友好、教學資源友好、教學服務友好的整體教學樣態。兒童友好教學也是基于發展視野的素養導向型教學,旨在拓展兒童的生長發展空間,不斷激發與提升兒童的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理解力等,促進兒童素養的發展。

(二)兒童友好教學的基本理念

兒童友好教學體現了學校教育的兒童立場和育人導向,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和潛能,關注兒童的多方面需求,以育人場域建構為核心,鼓勵兒童的具身參與和多維體驗,減輕兒童學業負擔。

兒童友好教學是尊重兒童自然天性和發展潛能,建構育人場域的教學。皮埃爾·布迪厄的場域理論指出,“一個社會場域是附著著某種權力形式的各種位置間的一系列關系構成的,所以一個場域總是有對特定的位置占據者的身份、利益、機會和獎懲的給予”[7]。場域是“被賦予特殊引力的合理構型”,這就使擁有文化特征的相關要素充分地融入,通過彼此磨合等作用形式不斷改變著場域的結構,使這個場域持續朝著各要素利益獲得的方向調整[8]。杜威指出,“學校即社會”,對兒童的成長發展來說,學校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場域,是一個小型的、具有雛形的社會,應該為兒童的成長發展提供廣闊的、自由的、愉悅的、互動的、合作的成長環境、活動空間、游戲空間,以培養學生的素養和能力為導向,注重兒童與人、物的經驗交往,鼓勵兒童參與,在活動中豐富個體體驗和經驗。兒童友好教學強調通過變革教育理念、拓展教學空間、優化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評價等,建構和諧統一的兒童友好型育人場域,形成真正對兒童友好的教學樣態,尊重兒童的天性,激發兒童的發展潛能。

兒童友好教學是基于兒童發展而實施的教學。人的發展是教育活動開展的根本尺度,教育質量的提高最終體現在學生發展上。兒童友好教學關注兒童素養的培養,積極踐行“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促進兒童健康、快樂、全面發展是兒童友好教學的根本旨歸。兒童友好教學契合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和社會的教育期待,追求解放兒童,為兒童“減負”。兒童友好教學和為學生“減負”都體現了解放兒童、教育回歸育人本真的價值取向,凸顯了以兒童為中心,基于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發展需求開展教學活動的現實訴求,旨在使教學“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三、兒童友好教學的實踐探索

教學是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構成的雙邊活動,教學活動的展開以學生的健康發展、幸福成長為指歸。兒童友好教學的充分實現,依賴于教和學育人場域的和諧統一,使教育理念、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一)樹立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

基于教育學的立場,兒童無疑構成一切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其或隱或顯,但始終在場[9]。兒童友好教學要堅持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基于兒童、尊重兒童、為了兒童。

杜威認為,“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點”[10]。因此,真正的教育要具有兒童立場,以兒童為本,充分認識和肯定兒童的發展規律,將兒童看作有機的生命整體,讓兒童始終在場。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美國“整個兒童”(the whole child)的兒童觀強調兒童是生物有機體,兒童的身體、心智、精神和道德等方面的力量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意味著,教學中兒童各個方面的發展應當是均衡的、和諧的;與此同時,影響兒童發展的一切因素(例如課程)和環境(家庭、學?;蛏鐓^)之間也需要協同一致[11]。帕克的自我發展理論強調,自我活動是發展的根本。以兒童為本意味著要充分認識兒童的主體性,肯定兒童內在的自我發展。兒童的發展是主動的、自動的,是一種“內在的生長”(develop from within),在這一層面來說,教育是對兒童朝向各方面發展的自我努力的有效利用。

樹立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還體現為尊重兒童的自然特質和文化特質。在社會關系的視野下,兒童因其自身的特質,始終處于與成人共在的被動結構中[12]。成人文化與兒童文化也有著本質差異,“兒童文化是詩性的、游戲的、童話的(或神話的)、夢想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從本能的無意識的逐步邁向有意識的,是歷史沉積的因而是復蘇的,是轉變的生長的”[13]。成人受練習和經驗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理性”和一套社會化規則。成人由于距離兒童期太遙遠,無法去理解兒童的天性和文化,這就導致教育和兒童生長之間沖突的發生。真正促進兒童和諧生長、健康發展的教學是尊重兒童文化的教學,教師應該給予兒童自由發展的空間,引導他們遵循自己的規則去探索、想象、創造,釋放生長的無限潛能。

(二)實踐兒童友好的教學過程

范梅南在《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中指出,教師對學生實施的教育影響應該“以愛護、情感和孩子內在的接受為基礎”[14]。兒童友好教學的達成建立在積極的情感和愛護、尊重的基礎之上,同時依賴于教學過程的有效開展。積極實踐兒童友好的教學過程要以豐富的學習情境充分激活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參與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以積極的教學評價變革改善課堂教學行為,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教學中的情境“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學習環境”[15]。有意義的學習是有意圖的、復雜的,是處于它所發生的情境脈絡之中的[16]。而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和發展也離不開豐富的學習情境,核心素養是由學習情境激發的[17],豐富的學習情境是學生核心素養生成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在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要建立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同時要將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與問題情境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經歷真實、復雜的問題解決過程,發展核心素養。

葉瀾教授指出,“不同性質、水平的生命活動就是個體發展的實現的現實性因素”[18]?!安煌再|、水平的生命活動”即主體自身的活動,“主體發展依賴于主體活動”[19]。發展的實現和主體性的達成建立在主體性活動之上,因此,基于發展視野的兒童友好教學強調在教學中充分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豐富活動感悟、體驗和實踐,完善生命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形成相應的素質。

課堂教學的本質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改善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有助于改變課堂教學低效的狀況。兒童友好教學契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社會的教育期待,尤其是在當前的“雙減”背景下,強調解放兒童的天性,為兒童“減負”。因此,要推動教學評價方式的變革,在關注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同時,將作業質量、學業負擔等要素納入教學評價標準,有效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和改進功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三)以課后服務優化兒童的發展資源

兒童的成長發展空間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課堂和課后都是兒童生長發展的廣闊空間。這意味著學校在積極踐行兒童友好的教學過程的同時,也要重視豐富學生的課后發展資源,為學生的進一步多樣發展提供可能性。課后發展資源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度和體驗感的重要因素,兒童友好教學要基于發展視野和兒童立場優化課后服務,豐富兒童的課后發展資源。

課后服務是對學生課后時空的有效利用和引導[20],兒童友好教學的充分實現要以精心的課后服務優化兒童的發展資源?!罢n后服務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藝術、科普活動,以及娛樂游戲、拓展訓練、開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提倡對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免費輔導幫助?!盵21]從本質上說,課后服務是一種特殊的、動態的教學資源。完善課后服務是學校落實國家“雙減”政策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兒童友好教學的重要舉措。課后服務的優化和完善建立在學生的發展需求基礎之上,課后服務內容的選擇既要考慮國家的政策要求,又要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后指導。同時,也要鼓勵社區、家長自主參與課后服務,加強校家社協同育人,拓展學生的課后實踐,提升課后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21-09-30)[2023-06-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1/content_5643976.htm.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24.

[4]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91.

[5]杜威.兒童與課程[M]//杜威教育論著選.趙祥麟,王承緒,編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32.

[6]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馬榮根,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9.

[7]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3.

[8]殷蕾.基于場域理論的班級文化育人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2):64.

[9]鄒紅軍,柳海民.杜威“兒童中心”論在中國:歷史回望、基本共識與遺留問題[J].教育學報,2020,16(4):126.

[10]杜威.我的教育信條[M]//杜威教育論著選.趙祥麟,王承緒,編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3-4.

[11]張斌賢,周夢圓.兒童中心學校的興起與美國教育變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0):124.

[12]劉慶昌.兒童的命運與成人的覺醒[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55.

[13]劉曉東.論兒童文化——兼論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的互補互哺關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29.

[14]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94.

[15]閻乃勝.深度學習視野下的課堂情境[J].教育發展研究,2013,33(12):76.

[16]喬納森.學校環境的理論基礎[M].鄭太年,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0.

[17]郭元祥.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習活動及其形態優化[J].當代教育科學,2022(12):12.

[18]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6.

[19]陳佑清.教學論新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67.

[20]馬瑩,曾慶偉.學校課后服務的功能窄化及其制度突圍[J].當代教育科學,2018(11):60.

[21]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17-03-04)[2023-08-1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

責任編輯:楊孝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