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是蒙古語?

2024-05-08 13:33王越
北京紀事 2024年5期
關鍵詞:蒙古語烏蘭漢譯

王越,北京地理學會秘書長、北京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65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現首都師范大學)地理系。先后任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六系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北京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政策研究員。致力于人文地理、地震和北京文化研究。著有《奧運北京叢書·人文北京》《源遠流長話胡同》《胡同與北京城》等。

北京的胡同,承載著鮮為人知的歷史,豐富多彩的胡同名兒,蘊含著北京不同的地域文化。胡同里蘊含著很多文化記憶,胡同文化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看到一篇對宋朝人林季仲《次韻林楙南見寄》詩“若得封胡同里巷,底須屈宋作衙官”的注釋:“胡同,蒙古語。元人呼街巷為胡同,后即為北方街巷的通稱?!焙喼蹦涿?。

詩里的“封胡”是兩個人的名字,系東晉謝氏諸子中的堂兄弟。封指謝韶,小字封,謝安弟謝萬之子,官至車騎司馬;胡指謝朗,小名胡兒,謝安之兄謝據的長子,官至東陽太守?!叭舻梅夂锵?,”意為假若與封胡二人同住一個里巷,屈原、宋玉也只能做他們的下屬,全詩與蒙古語一點關系也沒有。

這首詩的作者林季仲,北宋宣和三年(1121)進士,南宋紹興八年(1138),因力阻秦檜和談被免職,后任婺州知州,加封龍圖閣直學士。林季仲在世時,成吉思汗(1162—1227)還沒有出生,更談不上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建立元朝,何來元人呼街巷為胡同?

在胡同文化中,既不注重文獻追蹤、地圖對照、地理考察、語言分析和綜合研究,也不考慮語音的歷史發展、詞義的演變過程,見到胡同便信口拈來妄談蒙古語,牽強附會地推測詞源?!昂ヵ柜R焉因而愈誤,魯魚帝虎久則失真”,把近代個別地區隨著內地農民攜眷出關墾耕,遂形成失音的蒙古語水井錯認為胡同的,包括今人編輯的書刊在重復或刻意制造的這類偽詞源,在研究胡同文化時尤其值得警惕。

把胡同說成來自蒙古語,出自上世紀的一篇道聽途說的報道。調查顯示,報道中所提的村落建于清末民初,與北京明代的胡同沒有任何關系

胡同,是我國北方地區對城市中小巷的俗稱。經明清儒師的考證,弄堂與胡同源系古衖(巷)字的南北兩音,意為小巷,各占南方吳語區和北方話地區互不干擾。把胡同說成來自蒙古語,并非源于史料或考古發現,而是出自上世紀的一篇道聽途說的報道。

1937年,《世界晚報》載文稱,前冬余游蒙地,其村落恒名“郝頁魯胡同”“烏蘭胡同”。后與土默特總管蒙人談及,據稱:“北平之胡同,亦譯蒙語井字而來,元朝勢力所及之地,改巷為胡同,蒙人名其聚處為胡同,謂有井也?!边@是關于胡同來自蒙古語最早的說法。

1944年,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書中寫到,他聽說胡同來源于蒙古語音“浩特”,意為村落、城市。多田貞一沒有去過內蒙古,全憑聽說,他還說在蒙古地圖上能找到烏蘭胡同,“據最近從蒙古來的人說,錫林郭勒地方的包,五個六個集在一起,就稱為胡同?!?/p>

我在內蒙古、東北、新疆等地采訪蒙語專家和民眾得知,蒙語井的規范發音是忽都格而不是胡同。為此我特意向中央民族大學對漢語頗有研究的蒙族朋友請教,他們說胡同和蒙語水井不是同一事物,也不是同一語素,無論元明時的漢譯地名忽都、古都黑,抑或現代的忽都格,蒙語井的發音都不可能變成北京的胡同??汕傻氖?,我們地理系有八位同學分配到內蒙古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在那里與蒙古族同胞共同生活了50多年,有的后來還調到民政部管理地名事宜。我曾經向他們了解,北京的胡同與蒙古語水井有沒有關系?他們回答在當地沒聽過有這種說法。

《世界晚報》所記的“郝頁魯胡同”和《北京地名志》同樣提到的“烏蘭胡同”,實為兩個以井為專名的村落,即郝頁魯胡同村和烏蘭胡洞村?!盀跆m胡洞”系蒙古語,意為紅井,標準漢譯地名應寫作“烏蘭呼都格”,后因漢人建村失音為烏蘭胡同。據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分冊》,烏蘭胡洞村屬老圈溝鄉,在鄉駐地西南2.5公里。八百多年前,此地屬于游牧之地,蒙古族人在此舉行祭敖包活動時,常在此圈羊。又因此處四面環山,中間形成天然的羊圈,故名老羊圈。1913年開地建村,當時人們在村中打了一眼井,因屬于紅土井,故名烏蘭胡洞村。顯然直到1913年才因打井而名的烏蘭胡洞村,起碼比北京的胡同晚出500多年,明顯構不成北京胡同的語源。

郝頁魯胡同村,“郝頁魯”又做“哈業”即“二”。哈業胡同鎮,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九原區,地處烏拉山南麓,九原區西部。區域面積214.4平方公里,相當于北京市東、西兩城區總面積的兩倍。該鎮下轄哈業胡同村、新勝村、前進村、柴腦包村、烏蘭計一村等12個行政村。我能順利到哈業胡同鎮考察,多虧在包頭工作的學友郭慕珍一家的幫助。

他們開車帶我去哈業胡同鎮那天,正趕上星期日,鎮長和干部們依舊在村里忙碌著。當知道我們的來意后,王永安鎮長特意安排楊志強助理接待了我們。楊助理介紹說,包括他在內,現今哈業胡同和周邊一些鄉村的人,絕大多數是清末民初從晉陜一帶走西口人的后代。到解放初期,這里先后形成了46個自然村落,平均每個村約40人。其中有百年歷史或近百年歷史的自然村43個,多由最早定居的墾荒者的名字或姓氏作為村名。

楊助理還為我們聯系了老書記杜永富,并帶我們去看了位于哈業胡同的那口水井。說起哈業胡同鎮的歷史,老書記杜永富和九原區民政局張貴林副局長如數家珍。今哈業胡同鎮所在地,早年屬烏蘭察布盟烏拉特西公旗(今烏拉特前旗)節制,隸屬山西省管轄,是為草原牧場的一部分。那時候這一帶只有蒙人游牧,沒有漢人農耕。光緒年間,實行“蒙疆放墾,移民實邊”政策,允許拉家帶口投親靠友的晉陜佃農擇地而居,租種或購買土地維持生活。直至民國初年,這一帶仍歸蒙古王爺放墾收租,養活梅力更寺廟的喇嘛和僧人。

哈業胡同村的那口井在哈業八村正街東邊,井側巨石的正面有古井兩字,巨石背面赫然刻著“清朝年間,六、八村各有一眼井。周圍風調雨順,水草肥美。人們飲馬牧羊,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哈業胡同蒙語意為‘兩眼井,因此得名”。

世居這里的“哈爾諾氏家族”后人、在包頭市民委擔任副主任的斯琴扎布,出生在哈業胡同的區稅務干部李志厚等人證實,這里過去是蒙古王爺的地盤,在清末才打了兩口井,蒙古人來收租的時候稱這里叫“海兒胡都格”,意為“有兩口水井的地方”,解放初才形成“哈業胡同村”。不過村里最初打的兩口井早已干枯不存,現在這口井是后建的,約距原八村的井20多米,算是給村鎮上的老人留下一個念想。

和烏蘭胡洞村一樣,哈業胡同村與北京的胡同也沒有任何關系。

蒙古語水井與道路不是同一個詞素,既然蒙古人沒有把“水井”作為街巷的習慣,漢族人莫名其妙地用“水井”來叫街巷是不可能的事情

蒙語井的讀音,元以前無考。元世祖忽必烈命人編撰《至元譯語》,收入《事林廣記》(1330-1333),井曰忽都,村曰信典,城或墻曰八剌合村①。沒有街、巷、胡同,也沒有與“胡同”相同或音似的對譯漢語。直到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編著蕃語言和漢語的對譯辭書《華夷譯語》,才增加了國、市、關、口子、圈子、大道、路等詞匯。井曰古都黑, 城曰巴剌哈孫,市曰把咱兒,村曰申迭延,路曰枺兒,大道曰帖兒格兀兒。②

在《華夷譯語》中,作為道路的“枺兒”和“帖兒格兀兒”,與水井都不是同一個詞素。換言之,蒙古人從沒有把“水井”作為街巷的習慣。正如北京地方志協會副會長羅保平所說,“胡同”作為蒙古語來說,得有第一個基本前提——蒙古人有用“水井”作為街巷通名的習慣。張清常先生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找了半天,在整個蒙古地區只找到三個。通過張先生的調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蒙古人沒有把“水井”作為街巷通名的習慣。如果蒙古人沒有這個習慣,漢族人莫名其妙地用“水井”來叫街巷是不可能的事情。③

清初,內蒙古地區的地名均以蒙古語命名,蒙古語水井的漢譯地名為呼都格或呼都克,沒有胡洞或胡同這種稱謂

有清一代,蒙古語水井的漢譯地名為呼都格或呼都克。土默特左旗編纂的《土默特志》載,“清初,本地區的地名,均以蒙古語命名,如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張鵬翮在《奉使俄羅斯日記》所記本地區地名,有昌河兒托諾、巴爾蘇泰、庫庫河屯、昆都勒必納、席喃莫洛、烏蘇禿等??滴跄觊g繪制的本地區輿圖,地名有蝦蟆拜商、察罕蝦蟆兒、多爾濟拜商、薩爾沁、呼圖克圖城、喀喇河屯等?!雹?/p>

康熙三十二年(1693),營建阿爾泰軍臺,張家口以下至阿爾泰軍臺計四十四臺站,多取所在地的泉河山石地貌為臺站名稱,其中用河、泉為臺名的11處,以井為臺站名稱的四處,均以蒙古語命名:

第四臺鄂拉呼都克臺,漢譯“水井很多”,在今張家口市尚義縣石井鄉四臺蒙古營村;

第十四臺烏蘭呼都克臺,漢譯“井有多處”。清代志銳《竹枝詞》云:“琥都克與胡都克,譯語同為土井名?!痹诮駷跆m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爾嘎郎圖蘇木阿莫吾素嘎查;

第十五臺察哈呼都克臺,漢譯白井,志銳:“察罕,白也,琥圖克,井也?!痹诮駷跆m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白音敖包和吉爾嘎郎圖三個蘇木的交界處,稱察汗呼都嘎營子;

第十七臺鄂蘭呼都克臺,漢譯“井在山上”,志銳記“鄂勒胡圖克”,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格少巴嘎阿日奔營子。

另一處第四十臺哈沙圖臺,漢譯“石井”。志銳記“哈沙圖”,《竹枝詞》云:“哈沙日暮客停車,石井甘泉譯語夸?!?/p>

在阿爾泰軍臺四十四臺站中,沒有忽洞、胡同之稱。

按蒙地向例,對于漢人貿易耕種,有攜帶眷屬之禁。乾隆年間,一些中原的漢族兵民遷徙到土默特地區,才出現稱為“板升”的漢語村名

《綏遠通志稿》載:“按蒙地向例,對于漢人貿易耕種,有攜帶眷屬之禁。外蒙在清時,此例終未或弛。故通商二、三百年,其屬境荒闊如故也。內蒙之在元末、清初,情況當亦如是。故當時內地農人,春至秋歸,謂之雁行?!?清初實行嚴格的蒙漢分治政策,禁止漢人越過長城進入蒙古地區墾種。少數去蒙古地區貿易耕種的漢人,不能攜帶家眷。因此蒙地在清初“有客籍之漢族,無土著之漢族焉”。直到清乾隆二年(1737年),才在今包頭市東河區一帶逐漸形成幾處分散的居民點,因那里經常有鹿群出沒,蒙古語稱鹿為“包克圖”,即今包頭市的前身“包頭村”。

《土默特志》收錄有土默特滿文檔案第75卷132號(已殘),記載乾隆年間,士默特兩翼各甲喇(甲喇又寫作“札蘭”,為滿語音譯,漢譯為“參領”,是八旗制度里的中層組織,其首領為甲喇額真。)所屬村莊計有:喀吉拜、大公尼富、小公尼富、齊格齊、薩肯板升、登婁素、固爾本阿爾班、達拉特、寶勒齊老圖、達岱、諾木齊太、蘇巴爾林、妥博齊克、潮岱、庫克板升、蘇木沁、呼齊力托亥、和林格爾、古爾半呼都克、哈坦板升、納克依圖、綽爾亥、小里保、王畢斜氣、額樂得依、勾子板升、班定營子等200個。在其他檔案中散見若干村名,有蘇巴爾罕、永碩布、圖蘇圖、大營、五十家子、白廟子、噶尼、喇嘛營子、托輝、畢力卓特亥、海留蘇太等35個。以上235個乾隆年間的村莊,絕大多數使用蒙古語名稱,也已出現一些漢語村名。

之所以有漢語村名出現,系因明末清初有中原漢族兵民遷徙到土默特地區,在那里修筑房舍,開墾荒地,建立村落,當地蒙古族稱這些房舍、村落和漢族百姓為“板升”。板升為蒙古語漢語百姓之音譯,與“房”構成同位關系,以后這些漢語村名多稱為板升,有薩肯板升、庫克板升、哈坦板升、勾子板升等29個;沒有忽洞或胡同為專名的村莊,只有四個以井為村名,全用蒙古語準確譯音記作呼都克,分別是古爾半呼都克、南中呼都克、北中呼都克和果爾班呼都克。沒有所謂“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五六個集中在一起的蒙古包也可以稱為胡同”的例證。

清末,隨著漢族農民不斷遷入,遂形成許多以漢語命名的村莊,有些村莊的蒙語名稱往往被傳訛,使后人不解其意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難留,提起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淚常流?!边@是100多年來,廣泛流行于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以及河北省北部等地的一首民歌。當時,晉陜地區災年頻發,十年九旱,正如民謠所說:“河曲府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痹跓o法活下去的情況下,晉陜等地老百姓背井離鄉,拋家舍業,經河曲縣“西口古渡”或長城殺虎口等地出關,走上了去內蒙古墾荒的艱辛路途。

嘉慶初年,清廷松弛禁令,內地農民攜眷出關墾耕漢人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光緒二十八年初(1902),清廷任命貽谷為督辦蒙旗墾務大臣,全面開放招墾土地。成千上萬的晉、陜等地老百姓涌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形成“走西口”移民浪潮,漢族人口漸成絕對多數。蒙古族在和漢族的長期互相交往中,吸收了不少漢族文化,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伴隨著“走西口”和漢族農民的不斷遷入,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游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農耕并舉的多元化社會。

《土默特志》載,隨著漢族農民的不斷遷來,遂形成許多以漢語命名的村莊,如孔家營、劉家營、董家營、代州營、崞縣營、忻州營、陜西營、寧武營、榆次營、祁縣營、四美義、福如東、六合店、慶豐社、聚寶莊、豐泰莊、新安莊、萬裕莊、太平莊等。以后村莊的名稱變化很大,有些雖保留了原來的蒙語名稱,但往往被傳訛,使后人不解其意,如哈喇烏素訛為哈素或拉素,必力格沁訛為玻璃圪沁,再訛為可沁,阿也格沁訛為瓦窯圪沁等。有的成為蒙漢合璧名稱,如毫沁營子、達賴營子、甲蘭營子、臺吉營子等。有些用漢字記蒙語地名而偏重漢意,如德力波日取諧音寫作獨立壩,扎達蓋板升寫作吉泰板升,珠拉氣寫作祝樂慶,常黑賴記作常合理等。有的則以漢譯名取代蒙語名,如古爾板毛獨寫作三把樹,哈登哈少寫作石嘴子等。另有一些地名干脆用漢語名稱代替蒙語名稱,如以南雙樹代替莽倒圖沙拉烏素,以八里莊代替達爾計和圪力更,以瓦房院代替可補勒,以安民代替囊囊,等等。

在內蒙古上萬條地名中,蒙古語井絕大部分用規范化譯音呼都格,個別呼都格失音的只有23個譯音漢字“忽洞”、3個“胡同”,可見胡同與蒙古語的“水井”自始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1991年,照那斯圖先生從1976年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地名錄》⑤中查得,井的譯音漢字用“忽洞”23個,用“胡同”3個,他和張清常先生認為這與《薊門防御考》中“井”的譯語“忽洞”一致,系蒙古語“井”保留至今的最早譯音形式。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地名錄》,共編入內蒙古自治區地名11000多個。在上萬條地名中,蒙古語井絕大部分用規范化譯音呼都格共見180條,個別呼都格失音的不足30個,所占比例極少,足以說明胡同與蒙古語“水井”沒有關系,這一點應以澄清。

《薊門防御考》附錄于明末天啟元年(1621)茅元儀輯《武備志》載(蒙古)《譯語》。⑦明朝末年,在薊門一帶由于蒙漢民族相互通商,個別蒙古語受漢語影響有所失音,如井曰忽洞。編錄者特別說明:“茅子(元儀)曰:北虜譯語,別類業詳。近有《薊門防御考》所載略異,或今昔之殊,風氣之更也。且有此詳彼略,故各載之于左?!薄端E門防御考》比忽必烈命人編撰的《至元譯語》晚出300多年,可見失音的“忽洞”不是蒙古語“井”最早的譯音形式。張清常先生把《薊門防御考》里失音的“忽洞”說成是蒙語井的早期譯法,顯然本末倒置。

耙梳1987出版的《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冊、烏蘭察布盟分冊、包頭市分冊等有關調查資料⑧,發現這類失音的村名,大致出現在清末招墾土地后,由于成千上萬的晉、陜農民涌入口外,個別地區由呼都格失音為忽洞。對這類漢譯地名失音的個別村落,我按成村年代摘錄如下:

呼和浩特市腮忽洞村??滴酰?661-1722)時該地有一眼泉井,蒙古語“賽音胡都格”,意為好井。后山西農民來此耕種成村,轉音為腮忽洞村。

察右中旗烏蘭忽洞村?!盀跆m忽洞”系蒙古語,由“烏蘭呼都格”演變而來,意為“紅井”。此處有一口井,打井時挖出紅膠泥,故名。以前蒙古族牧民曾居此放牧,以后漢族農民來此開荒種地,演變為現名。人口215,均系漢族。以農為主。

包頭市腮胡洞村,腮胡洞亦做賽音胡都格,蒙古語好井。一百三十年前,有蒙古族人在此居住,因井水好吃而名。

烏蘭察布盟哈拉忽洞村。1880年前后蒙古族牧民在此居住放牧,此地有一眼井,因水深看上去似有黑色之感,名“哈日胡都格”?!肮龆础毕得晒耪Z“哈日胡都格”之轉音?!肮铡币鉃椤昂谏?,“胡都格”意為“井”。

烏蘭察布市哈彥忽洞村。1882年前后,在村東沙溝邊南北相距1公里處各打了一眼井,故名浩堯爾呼都嘎。后轉音為哈彥忽洞,意為“兩眼井”。

包頭市大毛胡洞村、小毛胡洞村。由毛胡都格演變而來,意為不好的水井。百年前有蒙古人居此,因井水不好喝而名。兩相鄰村井有大小,故名。

烏蘭察布盟當郎忽洞村。1910年前后,名叫格力希、格力瑪和蘇格計寧布的三戶蒙古族牧民遷居此地,挖井七眼,故名道倫呼都格。后音變失真為“當郎忽洞”,系蒙古語,意為“七眼井”。

對于類似漢譯地名失音的現象,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內蒙古自治區地名管理規定》,對漢譯地名新譯的同義地名作了規范化處理。例如 ,內蒙古的不同盟市有幾個同表“水質好的井”這一意義的地名,解放前命名并漢譯的 ,稱為“腮忽洞”,解放后新建新譯的同義地名為“賽音呼都格”。二者相比 ,前者讀音不準 ,用字欠佳 ,隨意性很明顯;后者讀音準確,用字符合人們的心理要求。內蒙古師范大學哈森先生、揚清、英君《論內蒙古蒙古語地名漢譯類型》載:“哈業胡同,村名?!I即‘二,‘胡同即‘井,全稱意為‘兩眼井。這一名稱同名異寫者頗多 ,如‘哈彥忽洞‘哈頁忽洞等。比較而言 ,解放后新譯的同義地名‘浩雅日呼都格的譯音較為準確?!雹?/p>

我國著名地名學家、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孫東虎先生在所著《北京地名發展史》一書中指出,所謂“胡同”借自蒙古語“水井”的音譯,未必是一個正確的命題。根源就在“胡同”的緣起與蒙古語中的“水井”自始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注釋]

①(宋)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華書局,1992年2月

②賈敬顏、朱風,《蒙古譯語 女真譯語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③羅保平,“胡同”與蒙古語無涉,北京日報,北京印跡,2020-10-28

④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編纂委員會,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⑤照那斯圖,論漢語中的蒙古語借詞“胡同”,《民族語文》1991年第6期

⑥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測繪局、民政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地名錄》,1976出版

⑦賈敬顏、朱風,《蒙古譯語 女真譯語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⑧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全12冊,1987年8月

⑨哈森、揚清、英君,《論內蒙古蒙古語地名漢譯類型》,《語文學刊》1999年第六期

猜你喜歡
蒙古語烏蘭漢譯
含有“心”一詞蒙古語復合詞的語義
DK SPACES AND CARLESON MEASURES*
《李爾王》漢譯的序跋研究
土默特地方蒙古語地名再探
烏蘭托婭推出新歌《帶一片草原去北京》
烏蘭河
論蒙古語中反映心理逆境傾向的某些字的含義
草原上的烏蘭娜
俄語詞“Sherti”在蒙古語中的變義(蒙古文)
西方譯學術語的漢譯現狀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